•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宋代蜀地琴人琴事述考

    时间:2021-05-05 07:57:4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两宋时期,蜀地文化昌盛,琴风炽盛。考查两宋蜀地的琴人琴事,大体可分三类:第一类是入蜀为官的非蜀籍文人,但在蜀地留下了琴诗、琴文与琴事,这其中又以北宋浙籍文人赵抃为著。另一类是两宋时期的蜀籍文人。他们生于蜀,长于蜀,但其后一生大多数时间,或在蜀,或云游各地。如苏轼父子、文同、陈性、魏了翁等。其三是宋代蜀地的琴僧,如宋初九僧中的释惟凤、宋代著名僧人重显、宝昙、居简等,皆善琴。本文依据文献记载,对蜀地文人和僧人的琴事作了梳理。

    关键词:宋代;蜀地;古琴;文人;琴僧

    中图分类号:J63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4)04—0030—15

    在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人类总是在自己所处的地域空间和地理环境中创造着自己的文化,从而形成各自独特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传统。作为一种文人艺术,古琴音乐流派与地域风格的形成,总是和一时一地的文化风尚、自然习俗有着密切关系。人宋以后,传统的地域文化格局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自北宋始,文化重心即已东移。靖康之变后,宋代士人的南渡,促使了南方文化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宋代学术的地域重心亦由北向南移动,最后聚集在东南地区的两浙、福建、江西、江东等地。古琴艺术的发展,和作为操纵古琴艺术主体的文人及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背景,历来是有着水乳交融的关系。两宋时期的古琴艺术,除了开封、临安、江西、福建等地以外,比较活跃的地区当属四川。

    蜀地自古人杰地灵,故其琴学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渊源的。至两宋时期,蜀地文化昌盛,尤其是成都府路和梓州路,在宋代的教育十分发达。宋仁宗时,“成都学舍为诸郡之冠,聚生员常数百十人”。这种盛况一直持续到南宋。除了官学之外,民间教育同样发达:

    嘉、眉多士之乡,凡一成之聚,必相与合力建夫子庙,春秋释奠。士子私讲礼焉,名之日乡校。亦有养士者,谓之山学。眉州四县,凡十有三所,嘉定府五县,凡十有八所。他郡惟遂宁四所,普州二所。余未之闻。

    宋代蜀中文人才士层出不穷,藏书丰富,人文炽盛。张孝祥言:“凡蜀之士文德名世者,自汉以来,何代无之,本朝独盛,频年尤辈出。”其时如眉州地区,“学者独盛,以诗书为业,以名节相尚”;嘉定府:“地灵人透,人士俊义,为风月主人”;彭州:“其人敏志,士多英才”。不仅如此,两宋蜀地民间音乐也十分发达,在《宋史·地理志》中,唯蜀人被标以“好音乐”。如崇庆府,“尚侈好文,俗好歌舞。……危弦促管,声尤激切”;渠州地区,则“其人勇健,好歌舞”。至于文人弹琴之风气,一直很盛。如苏轼、文同等,都是蜀人,并在蜀地留下了许多弹琴、咏琴、听琴的诗句和故事。早在唐代,四川雷氏家族的制琴便享有盛誉,至宋代,古琴制作在蜀地依然发达,“琴最盛于蜀,制断者数家”,足见当地弹琴人之多。而蜀地弹琴之风,从古至今,一直绵延不息,并有许多以弹琴著称的僧人。

    考查两宋蜀地的琴人琴事,大体可分三类。

    第一类是入蜀为官的非蜀籍文人,但在蜀地留下了琴诗、琴文与琴事。另一类是两宋时期的蜀籍文人。他们生于蜀,长于蜀,但其后一生大多数时问,或在蜀,或云游各地。如眉山三苏、梓州文同、眉州陈糙、邛州魏了翁等。另一类祖辈虽为蜀籍,但其一生并未在蜀地生活、为官,则不在本文所述之列,如北宋名臣苏舜钦等。第三类是宋代蜀地的琴僧,如宋初九僧中的释惟凤、宋代著名僧人重显、宝昙、居简等,皆善琴。以下分而述之。

    一、宋代入蜀文人与琴

    文人人蜀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独特的现象。两宋时期,是中国文人人蜀的高峰。蜀地在宋代,是稳定西南地区的重镇。因此,与唐代人蜀文人多为避难、贬谪的情形相比,宋代人蜀文人大多在巴蜀诸州郡任地方官职。宋代人蜀文人不仅数量众多,且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影响深远。如张咏、张方平、韩琦、宋祁等文人均曾受命入蜀,著名的如范成大、陆游、黄庭坚等文人也有多次入蜀的经历。这些文人有不少都精于古琴,且在蜀中留下了不少弹琴、咏琴的诗句。这其中,最为人称道的,则属北宋浙籍文人赵扦,其琴鹤相随的故事广为流传。

    赵扦(1008~1084),字阅道,号知非子,浙江衢县人,出身仕宦之家。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进士。曾任武安军(今长沙)节度推官,崇安(今福建武夷山)、海陵(今江苏泰州)、江原(今四川崇庆)等县知县,泗州(今江苏盱眙)通判,殿中侍御史。出知睦州,移梓州路(今四川三台)转运使、右司谏、虔州(今江西赣州)知府等。元丰二年(1079)二月,以太子少保致仕。退居于衢。七年卒,年77岁。谥“清献”。著有《清献集》十卷。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典型时期。其时,既有如欧阳修、晏殊、梅尧臣、苏轼、曾巩、黄庭坚、秦观等一批在历史上极有影响的文人,同时也涌现了如范仲淹、王安石、寇准、韩琦、富弼等一批刚正不阿的名臣。赵扦长期于地方任职,治郡善“因俗设施”,被推为楷模;在朝为台谏官,“弹劾不避权幸”,被誉为“铁面御史”。曾巩曾用“直道正行”、“岂弟之实”两句话来描述其为政为人。而在赵扦的漫漫人生之旅中,“琴”、“鹤”不仅是他一生相随的亲密伴侣,也成为其人格与精神的象征!

    作为一代名臣,赵扦前后曾四次受命入蜀。他曾不无自豪地说:“举朝五往东西蜀;还有区区似我无”。前后凡四次:第一次是仁宗庆历(1044~1048)末年,经水路沿长江而上,在蜀州江原县(今崇庆县境)任职;第二次是嘉祐三年(1058),走水路,任梓州路转运使,后改任益州路(即成都府路)转运使;第三次是英宗治平二年(1065),从河北,经陆路入蜀,赵抃是以龙图阁直学士知成都府;第四次是神宗熙宁五年(1072)以资政殿大学士再知成都府。至熙宁七年(1074)十月出蜀,“移知越州”。赵扦在蜀中总共生活了九年,五往四人,与巴蜀之地结下了不解之缘,这在宋代人蜀文人中亦属少见。

    据《宋史·赵扦传》载,宋仁宗嘉祐年间,赵扦入蜀时,没有前呼后拥的随从,单人独骑,仅携一琴一鹤赴任:“其将命于四方,虽家人不以从行。而琴与龟鹤未尝去也。”这一点在朱长文《琴史》中也有述及。至宋神宗立,召知谏院,并对他说:“闻卿匹马人蜀,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亦称是乎?”

    相关热词搜索: 宋代 琴人琴事述考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