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沧海桑田育桃李

    时间:2020-03-25 08:03:3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60年,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史上不过是短暂的一瞬。然而,社会主义新中国成长的60年,却深刻而迅速地改变了中国、发展了中国、强大了中国。“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的30年,是教育事业大发展、大改革、大跨越的时期。同全国一样,江西教育事业的园地里,响彻着改革的春雷,沐浴着政策的春风,把握着发展的机遇,浸润着耕耘的心血,收获着桃李的芬芳,孕育着美好的前景!回眸60年奋斗历程,沧海已变桑田。江西教育在为富民兴赣、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基的同时,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一个规模迅速扩大、结构趋于合理、普及程度大幅提高、质量显著提升的江西教育出现在赣鄱大地上。

    新中国成立头30年:教育事业的基础在探索中奠定

    上个世纪前50年,无论是满清王朝还是中华民国,政权腐败,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江西教育备受摧残。新中国成立时的1949年,全省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仅为27%,80%以上的人口为文盲半文盲。无论是大学还是小学,学校不仅少,而且分布极不平衡,许多县没有中学。全省10所高等院校有8所(其中两所本科院校)设在南昌市。所有学校教学设备缺乏,教材陈旧落后,图书资料匮乏。1949年8月,解放后新组建的江西省人民政府颁布了《江西教育改革方案》,确定了教育要为工农服务的方向。随后各地人民政府对国民党统治时期原有的各级各类学校实行了接管,合并、调整和改造原有的大、中、小学校,创办一批新式学校,大力开展扫盲教育,江西教育由此揭开了新的篇章。

    初等及初级中等教育在发展中走向普及。新中国成立头30年,江西的初等及初级中等教育的重点是恢复和兴办农村学校,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制度,提高教育质量,致力于提高普及率。这一时期的初等及初级中等教育得到长足发展,小学校数最高峰值达到6.5万余所(1965年),在校学生数达530.6万人(1976年),每万人口在校生为1740.662人(1976年),分别是1949年的6.7倍、11.7倍和5.1倍;初中校数最高峰值达1902所(1967年),在校学生数达126.8万人(1977年),每万人口在校生为406.791人(1977年),分别是1949年的25倍、51.4倍和21.7倍。

    高中阶段教育在探索中走向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初,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对普通高中采取了既要办好又要尽量发展的政策。50年代,普通高中大力学习苏联的教学方法,强调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随着3年困难时期的来临和对“大跃进”的反思,中等学校进行了历时3年的调整,重新走向正规。普通高中教育也开始建立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确立了一批重点学校,为提高教育质量起了示范作用。高中阶段教育在探索、整顿和巩固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改革开放前,我省普通高中教育规模最大时(1977年)学校数达到1895所,在校生数达42.33万人,分别是1949年的28.3倍和57.1倍;中专学校344所(1965年,其中含共大分校107所、中师24所),拥有在校生6.76万人,分别是1949年的20.2倍和32.4倍。

    高等教育在曲折发展中走向恢复。解放之初,江西的高等院校经过接管、改造和调整,到1951年全省高校数由原来的10所降至7所。在其后的全国大规模的院系调整中,我省唯一的综合性大学——南昌大学被撤,至1953年底江西仅剩下江西师范学院、江西农学院和江西医学院3所高校,院系调出多,调进少,为全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重大牺牲。1958年开始,高等教育也掀起了“大跃进”运动,我省高校数由1957年的4所迅猛上升到1960年的42所,在校学生达2万余人,为1957年的3.9倍多。违背规律的超常发展,导致教育质量下降等一系列严重问题。从1961年起,我省高等教育积极贯彻“整顿、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高等学校先后两次由42所减为24所和11所,招生数由1958年的7254人降至1965年的2638人。经过整顿,我省高等教育开始步入历时5年的恢复发展期,教学质量显著提高,科研也取得一定成果。

    成人教育由单一性走向多样化。解放前,占全省人口85%以上的工农大众基本上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绝大多数是文盲。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经积极开展工农教育。一是大力开展农民教育。广大贫苦农民在“土地回老家,文化要翻身”的口号下,开始了大面积的扫除文盲工作。1956年,在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动下,农村扫盲再次掀起高潮,参加学习的农民达到200多万人,其中高小班学员6万余人,中学班学员4万余人。二是重视举办职工教育。1952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发布了《江西职工业余教育暂行实施办法》,全省各地办起一批以扫盲为主的职工业余学校,并逐步增开高小班、初中班。1955年着重对发展从业余小学到大学的职工业余教育进行了规划,职工业余文化教育逐步纳入了正轨。三是积极开展城镇居民教育。解放初期,大、中城市纷纷开办起短期职业补习学校(班),对城镇无业人员进行短期培训,为其就业创造条件。这一培训模式成为技工学校的前身。

    总之,新中国成立头30年,江西教育虽然遭受过“大跃进”和“十年动乱”的冲击和重创,但总体上确立了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教育体制,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教育事业在探索中得到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教育驶上了持续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江西教育迈向了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新征程。改革开放30年,江西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全省义务教育进入全面普及的历史新阶段,职业教育发展实现重要跨越,高等教育办学水平显著提高,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教育总体实力迈上新台阶。

    “两基”工作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发展最宏伟的计划、最伟大的壮举和最艰巨的工程。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全省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4.15%,其中入学率达到95%的县仅有43个,90%至不足95%的县39个,85%至不足90%的县7个,不足85%的县2个,青壮年文盲率高达36%。1986年,我省出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条例,义务教育的普及走上法制轨道。20多年来,尤其进入新世纪以来,省委、省政府在筹划实现江西崛起全局时,坚持用更大精力、更多财力优先发展农村教育,全面实现了义务教育由“人民教育人民办”向“义务教育政府办”的转变,组织实施了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改造(课桌椅更新和改水改厕)、大中专院校结对帮扶、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三教统筹”与农科教结合等8大工程。加快了特殊教育的发展,保障了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2007年5月,全省“两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教育督导团的验收,并经教育部审定公布全面实现了“两基”,“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100%。2009年,全省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99.93%,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97.8%,15至50周岁的青壮年文盲率仅为1.12%,树起了光耀千秋的历史性丰碑。

    高中阶段教育实现全面协调发展。1978年,江西整个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仅为26%。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只有149所,仅占高中阶段学校数的8.24%;拥有在校学生63163人,仅占高中阶段学校在校学生数的14.04%。为改变中等职业教育薄弱状况,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省实施了以改革办学主体和实行以面向市场办学为取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新世纪以来,在坚持政府办学为主导的前提下,进一步深化了中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充分依靠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积极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同时把加强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对接作为重点突破的抓手,推动职业教育适应我省新型工业化需求,立足本省、立足工业园区、立足支柱产业,优化结构,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建立校企对接的工作机制,提高学生的就业力。目前,全省普通中专和72.3%的职业高中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实行了“订单式”培养,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7%。中职学校招生29.9万人、在校学生75.7万人,分别是1976年的9倍和12.7倍。在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同时,高度重视普通高中的发展,实施了“优质高中建设工程”,出台了16项优惠政策,并落实国家开发银行信贷资金10亿元,为55所重点高中改善了办学条件。加强173所省级重点中学和92所重点建设中学的建设,调整普通高中布局,普通高(完)中学校由1976年的1733所调减到2009年的540所,在校生由32.55万人增加到82.20万人。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在发展中走向协调。2009年,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学校的招生比达到51.8∶48.2,在校生比提高到48∶52。整个高中阶段在校生达到157.94万人,为1976年的4倍;毛入学率达到67.3%,比1976年的23.2%提高了44.1个百分点。

    高等教育规模和质量齐头并进。1978年,我省有普通高等院校17所,在校本专科学生21830人,没有重点院校,没有博士点,教授也仅有28人。从上世纪80年代起,省委、省政府把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放在突出位置,加快发展。1993年将原江西大学和江西工业大学合并组建南昌大学,在全国地方院校中率先进入了国家“211工程”行列。同时加快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对部属院校实行了中央与省共建、以省管为主的管理体制;理顺学校与政府、社会的关系,将为地方服务的高校办学权和管理权交由地方,调动地方办学的积极性。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省高等教育迎来大发展局面,实现了一年一个跨越,一年一个变化。运用市场化运作手段,投资百亿元,建成了能接纳新生20多万人的南昌高校新校区。同时设区市的高校也相继建成新校区。通过新校区建设,全省高教资源在新中国建立50多年积累的基础上翻了一番。目前,全省普通高校达到73所,为1978年的7倍多,其中本科高校20所;民办普通高校也由90年代的1所增至13所,其中普通本科高校2所。2008—2009学年度,全省普通高校招生数达到25.2万人,在校学生数达到76.42万人,分别为1976年的64倍和72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越过高等教育大众化15%标志线8个百分点,稳步走上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轨道。同时,成人高等教育正朝终身教育方向发展。目前,全省有成人高等教育学校11所,在校学生12.12万人。

    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有了新的提升。高校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达到4个,博士点达到34个,硕士点达到564个。2009年,研究生招生数达到5775人,其中博士生145人;在校研究生数达到2.3万人,其中博士生510人。通过高等教育的重点建设,在上世纪90年代解决无院士、无博士点、无重点大学的基础上,又解决了无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大学科技园的问题,建成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级工程中心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同时建成了国家级的南昌大学科技园,结束了我省无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的历史。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承担重大项目的能力显著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2008年的科技经费达到7.5亿元,共承担各类国家级项目31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技基金项目219项。在我省进入国家“973”计划的项目全部为高校所拥有,进入国家“863”的项目,高校占全省80%左右。江西农业大学的“猪重要经济性状功能基因的分离、克隆及应用研究”、江西理工大学“白(黑)钨矿洁净高效制取超高性能钨粉体成套技术及产业化”、景德镇陶瓷学院“高性能低膨胀陶瓷材料及其产业化”分别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产学研合作进程步伐加快,高校科技与产业结合更加紧密。全省高校科技经费的60%来源于产学研合作项目,承担了155项重大产学研合作项目,组建了6个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光伏材料、陶瓷材料、半导体发光材料、中药等领域正在形成产学研战略联盟,一批服务于经济建设的重大项目取得突破。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显著提高。改革开放前,由于受到历次运动的冲击,尤其是十年动乱影响,全省教师队伍素质不高且青黄不接。1978年的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为29.32万人,其中民办教师就达17万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7.98%。在高等院校的专任教师中,教授、副教授仅有74人,占专任教师的1.7%;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只有91人,占专任教师的2.1%。中等专业学校专任教师中,具有本科学历的比率为63.02%;普通高中专任教师中,具有本科学历的比率为50.99%;初中专任教师中,具有专科学历的比率为14.62%;小学专任教师中,具有高中学历的比率为49.72%。为建立一支合格稳定的教师队伍,一方面加强师范院校建设,先后将江西师范学院升格为江西师范大学,赣南师范专科学校升格为赣南师范学院,南昌师范专科学校升格为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另一方面,加快培训力度,建立培训网络体系,在江西师范大学设立高师培训中心培训高校教师,由江西教育学院、江西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培训高中教师,由地(市)教育学院培训初中教师,依托县(市、区)教师进修学校培训小学教师。通过实施中小学继续教育工程,全省中小学教师素质明显提高,2009年的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初中和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83.39%、65%、96.74%和98.57%,其中普通高中、初中和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比1978年分别提高32.38、82.12、48.85个百分点。此外,56.34%的小学教师具有了大专以上学历,43.08%的初中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2.4%的高中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全省高校通过高等教育“领军人才工程”建设,拥有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3843人,39.91%的专任教师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比1978年提高33.43个百分点,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达到2456人。

    对外教育合作与交流方兴未艾。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80年,原江西大学聘请了第一位外籍教师,派出了第一位公派留学生。随着教育国际合作交流的发展,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省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工作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的大开放战略,进一步解放思想,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全面实施了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十百千工程”,促进了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实质性进展。2008年,教育出国访问、学术交流、参加国际会议达到540人次;外籍教师聘请学校发展到112所,长期在赣任教外籍教师达到501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发展到45个,拥有在校学生3000人;招收来华留学生1800多人。南昌大学和景德镇陶瓷学院被教育部定为来华留学中国政府奖学金定点学校,南昌外国语学校、南大附中和九江外国语学校成为我国第一批汉语国际推广中学基地。在国外,设立孔子学院3个、孔子课堂1个。目前,全省高校学科带头人中大多数已具有国外进修和学习经历,一批年富力强、具有留学经历的教师走上了校院级领导岗位。

    教育投入不断跃上新台阶。为了保障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寻求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教育的新路子,我省在1994年出台了《江西省义务教育经费筹措和使用管理办法》,建立了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确保了教育经费的稳定增长,极大地促进了教育办学条件的改善。全省1976年的教育经费总投入仅有1.39亿元,1979年突破2个亿,1989年达到11.25亿元,1999年达到62.2亿元,其中多渠道筹措的经费就达10亿元。进入新世纪以来,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教育经费更是连年迈上新台阶,2002年、2006年和2008年分别突破100亿元、200亿元和300亿元,达到336亿元,为1976年的241倍。教育经费的大幅度增长,为实施教育民生工程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目前,我省建立了“奖贷助免相结合、大中小学全覆盖”的各级各类教育济困助学政策体系。在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两免一补”制度,实现了“城市与农村同步、城市子女与进城务工子女同步、免除学杂费和免费提供教科书同步、公办与民办同步”的四个同步;在高中教育阶段,中等职业教育建立了助学金制度,普通高中建立了普通高中贫困家庭学生政府助学金和贫困家庭学生高考入学政府资助金制度;在高等教育阶段,建立并完善了“奖、贷、助、补、减”等一系列济困助学政策体系,资助了大、中、小学生640万人,约占全省在校学生总数的80%。济困助学工作的深入开展,有力地促进了教育公平,为全省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作出了贡献。

    相关热词搜索: 桃李 沧海桑田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