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邓小平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理论创新

    时间:2020-03-30 07:56:1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摘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邓小平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在继承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原则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之上,又对其进行了创新和发展。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使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得到细化、落实和升华。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474(2010)04-0110-05

    邓小平从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两个重要问题人手,在继承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原则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进行了开拓性的探索与实践,最终创立了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指明了经济较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目标、任务和前进方向,对新时期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做出了创新性贡献。使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品质和实践理性得到了细化、升华和发展。

    邓小平理论的创新集中表现在它突破了许多旧思想观念的束缚,使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摆脱了停滞和僵化状态,恢复了其固有的理论活力和实践特性。邓小平理论既改变了人们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过时的或不完全正确的认识,又以其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矫正了人们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某些扭曲或错误的认识。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赋予了科学社会主义新含义和新境界,同时还依据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实际,提出了许多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未涉及过的、全新的理论观点。

    一、社会主义本质论凸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时代特性

    邓小平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首要的、最大的贡献就是初步搞清楚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关键性问题,为正确认识科学社会主义以及如何运用科学社会主义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邓小平在论述怎样才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问题时,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他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总结了世界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用否定句式指出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即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并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科学论断,直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提出:判断一个政党历史地位的标准,“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邓小平继承这一思想,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并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决定性因素的观点,准确把握住了生产力发展依然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在决定力量,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就抓住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问题,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界限。同时,邓小平也高度关注社会发展中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从生产关系角度肯定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要求和重要体现,克服了离开生产力的发展单纯从生产关系层面讲社会主义本质的片面性、抽象性和局限性,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这就抓住了社会主义的价值所在,正确区分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划清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界限,把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水平。

    由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立足于当时比较发达的欧美国家的国情,即以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作为基本国情来设想社会主义社会,因而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时代发达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模型;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则可视为发展中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模型。邓小平提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与走向共同富裕相统一的社会主义本质观,彻底突破了社会主义本质与阶级斗争、社会主义本质与单一的国家所有制、社会主义本质与大一统的计划经济之间相互等同、相互代替的错误认识,从根本上消除了人们对社会主义传统模式的误解,冲破了长期以来人们思想认识和观念上的禁锢与藩篱,为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并以此为指导提出了确定中国发展战略的新思路。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细化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阶段设计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曾提及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问题,认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在此基础上,邓小平结合中国现阶段基本国情(生产力极度落后),创造性地提出:“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邓小平关于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结论,是对中国历史和现状进行科学考察和分析的结果。一方面,初级阶段理论肯定了中国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和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后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即其社会形态本质上已经具备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所界定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要素。另一方面,初级阶段理论揭示了现阶段中国的社会主义只能是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不发达阶段,而不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经典社会主义。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分析和预见,未来的社会发展将经历三个阶段: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和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是高级形态的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马克思曾经预言,在亚洲一些生产力十分落后的国家,通过民族民主革命,有可能越过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充分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他把被跨越的资本主义阶段,称为“卡夫丁峡谷”。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马克思没有对跨越“卡夫丁峡谷”后所处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做出具体划分,也没有对其发展路径和模式进行论述,但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提供了研究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科学方法。邓小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分阶段发展的理论为指导,实事求是地分析了我国未经历充分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而直接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国情,科学地提出了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性论断。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突破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历史局限

    长期以来,人们错误地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认知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陷入了误区。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最大贡献,就是把社会主义实践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主张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该理论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实践目标和实践手段的有机结合,也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时俱进地积极创新和发展。

    受限于所处的时代条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建立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上,进而在理论上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形态。按照他们的设想,社会主义是经资本主义充分发展后建立起来的,那时消灭了私有制,商品货币关系也随之消失,于是整个社会经济活动都采取计划经济的形式。斯大林严格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构想,建立起了第一个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即苏联模式。这种模式几乎成为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纷纷仿效的模式,并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由于没有认清落后国家取得革命胜利后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性,把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教条化,形成了认识上的误区,即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经济,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

    中国共产党在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中,曾经提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要反对平均主义,重视商品生产;认为在社会主义经济占优势的条件下“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为彻底突破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相对立的认识误区,邓小平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在此基础上,邓小平充分肯定社会主义也可以利用市场经济来发展社会生产力。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邓小平以准确简洁的语言阐述了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关系,并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就从根本上突破了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对立起来的思想观念,奠定了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依据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开展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理论探索和改革实践,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

    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既是对马克思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继承,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发展和创新。邓小平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前提下,结合中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现实,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理论观点,构建起一套科学的理论体系,从而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无论是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角度还是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角度来考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都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划时代的新发展和新贡献。

    四、改革开放理论矫正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的实践偏差

    由于马克思、恩格斯没有亲身经历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没有加以具体阐述,只为人们提供了宏观的认识原则和基本方法。毛泽东结合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际,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但在实践中出现了较大的失误和偏差。对此,邓小平总结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反思毛泽东在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问题上的失误,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第一,吸收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精髓和内核,准确表述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马克思、恩格斯充分论述了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指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深刻阐释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他们虽然没有对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进行具体论述,但指明了正确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方向——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由于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的主要矛盾之间的关系是普遍和特殊的关系,社会基本矛盾是各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抽象和概括,社会主要矛盾则是社会基本矛盾在某一阶段的集中表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论述就成为人们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方法和理论基础,并为人们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提供了思想指南。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马克思指出:“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马克思还指出:“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的全部历史的基础,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是以往的活动的产物。”

    基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理论指导,在深刻理解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的直接相关性及揭示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的内在统一性的基础上,邓小平牢牢锁定社会基本矛盾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深刻指出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就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邓小平指出:“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邓小平还亲自指导起草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该决议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作了全面而准确的表述,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第二,吸取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毛泽东在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性质、特点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范畴,并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我国现在的社会制度比较旧时代的社会制度要优胜得多”。尽管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但由于他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客观环境的特殊性认识不到位,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律和经济建设基本情况的把握不够准确,加之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有限,因而坚持将政治领域的阶级斗争意识扩大到经济建设领域,以阶级斗争的思维和眼光去看待经济领域的意见分歧,把经济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上升为政治领域的两个阶级和两条战线的对立,以致在社会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问题的界定上出现重大失误,经济建设指导思想逐步滑入“以阶级斗争为纲”的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