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浅析文化休克对留学生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

    时间:2020-04-03 08:02:3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文化休克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跨文化交际现象。任何人初次进入一个新的文化领域,都会经历因原有观念及文化受到新文化冲击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留学生作为当今从事跨文化活动最频繁的群体之一,深受文化休克的影响。了解文化休克的根源及文化适应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障碍是降低文化休克对留学生影响的首要任务。而通过合理的训练和学习,文化休克对留学生的影响是可以调节和缓解的。

    【关键词】文化休克 留学生 文化休克的根源 跨文化适应

    引言

    对于初次进入一个新的文化氛围、语言环境或地理区域的人,通常都会在一段时间的学习、工作或生活后,经历不同程度心理上的变化。这种现象在1960年首次被美国人类学家奥博格(Oberg)以文化学的角度提出,并命名为“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自奥伯格首次提出“文化休克”这一概念,人类便在如何克服这一现象的问题上展开了不断探索与研究。首先,布朗认为,文化休克是一种“普遍存在的问题”[1](P131)。每个旅居者(sojourner)①在进入一个新的文化时,心理及生理上可能经受的疑惑、不满、打击,甚至痛苦都是不可避免的。

    留学生作为受文化休克现象影响最主要的旅居群体之一,长久以来一直备受关注。除了要面对与其他旅居者相似的处境外,与其他旅居者不同的是,留学生在进入一个新的环境时,常常带着明确的与学术相关的目标和任务。所以,本着这一出发点,留学生在达成个人学术目标的过程中,能否具有良好的学术表现就显得极为重要。由此可知,留学生在异国他乡生活的期间会面临生活与学业的双重压力。假设这些问题发生在一个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学生往往会使用自己熟悉的语言、以自己熟悉的方式、向自己熟悉的人寻求帮助。而对于一个身处异国他乡的留学生来说,处理问题时,情况就不会显得如此简单。一来,在寻求帮助时,本来已经熟悉的方法和途径会被语言、文化或生活习惯、民风民俗上的差异所限制、约束;二来,在遇到困难时,个人对目的地国的了解程度、个体心理上的承受能力也因人而异。所以,在解决留学生可能要面对的文化休克时,就应该从社会差异和个体差异角度上双重分析[2](P424-425)。

    文化休克产生的根源

    近年来,学术界文化休克产生根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居者因为被“曝露”在一个不熟悉的文化环境中,随之产生由跨文化接触(intercultural contact)②而引起的负面情绪上。强调了若从旅居者的性格、旅居目的、旅居地社会环境的差异着手,就可有效降低因跨文化接触而产生的文化休克的负面影响[3](P43-44)。留学生同样会因语言及文化能力上的缺陷而在日后的跨文化接触中面对更多由此引发的问题。对于留学生而言,文化休克现象的根源可以归结为个人因素及非个人因素两点。

    1.个人因素

    留学生产生文化休克现象的个人因素包括:年龄、目的地国语言掌握能力、个人受教育程度、心理承受能力、学业表现等。金秀芳在对文化休克的研究中指出,如果一个人在儿童时期进入某一异文化,由于其母文化的习得及所知甚少,社会符号混乱的问题较小,则适应文化的能力就相对比其他年龄的旅居者要强,文化休克则表现微乎其微[4]。此外,有过在异文化环境中旅居经验的人,心理上比毫无旅居经验的人更有准备,也更容易接受和适应新的异文化[3](P89)。再者,旅居者在前往目的地国前对目的地国语言、基本的风俗习惯的掌握程度,也会影响日后文化休克的程度[5]。最后,由于留学生的旅居目的以完成学业为主[3](P147),所以一个留学生在异国他乡留学时的情绪状态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其课业上表现的影响。课堂上与老师互动强、能独立完成学业任务的学生,在目的国的生活也更如意,对目的地国的反馈评价也更高。

    2.非个人因素

    第一,文化的差异性体现在很多方面,如不同的语言、生活习惯、价值导向等。在留学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跨文化差异无处不在。霍夫斯泰德(Hofstede)提出的文化维度(value dimensions)③是解释文化间差异性及其影响的有力支撑。其中,在讨论留学生文化休克现象的根源时,对其情绪、状态影响最为显著的分别是个人主义/集体主义(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及权利距离(power distance)的差异[3](P156)。从个人主义文化中来的留学生,更倾向于展现个人才华,上课喜欢提问,更愿意与老师互动,求胜心切;集体主义文化影响下的留学生,倾向于“融入大集体”,不愿意出风头,更多情况下不会与人主动交流。研究显示,集体主义文化影响下的学生非常重视权利距离[3](P156-157),也通常来自具有高权利距离(high power distance)的国家。这一类学生普遍尊敬师长,行事风格有明显的长幼尊卑之分,一般视反驳长辈、质疑老师为非常不恰当的举动。反之,文化价值观表现为低权利距离(low power distance)的留学生,意识中不具有老师、学生之分,认为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老师与学生亦然。第二,文化距离(cultural distance)是造成旅居者在文化适应过程中焦虑心理的决定因素[6]。换句话说,母文化与目的地文化之间的距离越大,旅居者需面对的来自生活上的变化就越多,文化适应的过程则越痛苦,文化休克程度也就越重;母文化与目的地文化之间的距离越小,旅居者在目的地文化中的生活就越顺利,文化休克的程度也就越轻。相比同受儒家思想文化影响的日本留学生而言,美国留学生在中国的旅居生活必将面对更多学习、生活上的改变,可能发生的由文化休克引起的问题也就越严重。第三,目的地国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度也会影响留学生在跨文化交际活动时的心理。Takai(1989)在对身处日本的留学生的研究中就曾指出,日语掌握流利的留学生更倾向于与目的地国人民结交为朋友。但这样的期盼往往会因当地人的拒绝而落空,期盼与现实的落差会直接导致其在日留学期间的情感挫败[3](90)。反之,较前一种情况,如果目的地国对外来文化接纳度高,留学生在适应和调整的过程里就会轻松自如得多。

    留学生群体中的文化休克现象可能的应对方法

    第一,文化认知的能力,即在理解母文化基础上,做到对地主国基本信息的掌握。在掌握这些基本信息后,留学生还应该做到独立地正确分析这些信息,不偏见、不歧视、不带有强烈的民族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7](P183)意识。同时建立强烈的多文化意识,在遇到与自己母文化价值观念产生强烈冲突的事件时,应表现出理解和包容的态度,而不是惊慌失措、嗤之以鼻。第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包括语言(verbal)交流及非语言(nonverbal)交流的能力,留学生不仅应该掌握基本的目的地国使用语言,还应做到把习得的社会、文化信息运用于实践中。通过对已掌握的信息快速并准确判断,把它们灵活地运用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进行有效的、恰当的跨文化交流。第三,自我调节的能力。留学生应时刻保持开阔的思维,不钻牛角尖。同时,在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应该主动向他人寻求帮助,使自己尽快走出文化休克的阴影。

    对这三方面能力的培养,又可以通过出国前的准备训练、抵达目的地国后的持续训练、回国后的调整训练这三个有序的部分加以施行。留学生的旅居生活并非仅仅发生在抵达目的地之后,它更是一个完整的循环;与之相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也不应独立于其他的跨文化活动而展开,这两者对留学生的影响在时间跨度上都是十分长远的[3](P251)。留学生在前往目的地以前,首先应该通过学习掌握基本的目的地国使用语言,为以后的跨文化交流打下基础。其次,应通过专业人士讲授,使留学生对“文化休克”这一概念及其特征产生理论上的认识[5]。留学生在目的地国学习期间,学校及社会对其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责任重大。学校可定期开设有关目的地国文化知识的课程及讲座,也可以在当地学生与留学生之间举办“结对子”的活动。研究显示[3](P149),留学生与目的地国学生之间的正式或非正式互动,能使其在留学期间获益良多,比没有“结对子”的其他留学生显现出更强的跨文化适应能力。留学生重归母文化(re-entry)后心理调节能力的培养,是这部分跨文化训练的重心。留学生在回国以后,因生活中现实与期望的不符、人际交往障碍导致的孤独感、对留学生活的想念等[3](P162-164)因素是造成其反文化休克(re-entry shock)的根源。如不能正式对待反文化休克的影响,则不能说是具备了应对文化休克的能力。所以,在留学生返回祖国以前,就应做相应的回国准备工作:校方应对留学生可能出现的回国后的心理障碍作出预警和预防措施,辅导留学生通过通信措施、媒体网络或阅读,了解祖国的发展现状;鼓励留学生与亲友保持联络;更重要的,培养留学生独立面对问题的能力,了解反文化休克产生的根源和可能的影响,认识到反文化休克与文化休克一样,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面对反文化休克时不惧怕,用已掌握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去缓解、减轻它的影响及危害。

    注释:

    ①旅居者(sojourner):衍生自英文词语sojourn。词根sojourn指的是在一个新的地方做临时性的停留。旅居的产生完全出自个人的意愿,暂时性的停留时间也相对的有长有短。Sojourner,即指在一个新的地方,因个人主观意愿做暂时性停留的人。博赫纳(Stephen Bochner)将常见的旅居群体归纳为留学生、游客、国际商人及其他国际事务工作者。

    ②跨文化接触(intercultural contact)指带有目的的发生在1.多文化国家或社会内部的居民之间的接触2.一个从某一文化所属地进入另一文化所属地的人与当地其他居民之间发生的接触(Bochner,1982 )。

    ③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Hofstede’s Value Dimensions): 1.权利距离(power distance),指某一社会中地位低的人对权力在社会与组织中不平等分配的接受程度。2.不确定性的规避(uncertainty avoidance),指一个社会受到不确定的事件及非常规的环境威胁时是否通过正式的渠道来避免和控制不确定性。3.个人主义/集体主义(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衡量某一社会总体是关注个人利益还是关注集体利益。4.男性化及女性化(masculinity and femininity),衡量某一社会代表男性的品质,如竞争性、独断性更多,还是代表女性的品质,如谦虚、关爱他人更多。5.长期取向和短期取向(long-term and short-term),指某一文化中的成员对延迟其物质、情感、文化需求的满足所能接受的程度。参见李文娟:《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与跨文化研究》,载《社会科学》2009年第12期。

    参考文献:

    [1]BROWN H.D.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Prentice Hall,Inc,1987.

    [2]毕继万:《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

    [3]WARD C,BOCHNER S,FURNHAM A.The Psychology of Culture Shock.Rutledge,2001.

    [4]金秀芳:《论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休克现象》,《同济大学学报》2001年第12期。

    [5]SEARLE W, WARD C. “The Prediction of Psychological and Sociocultural Adjustment During Cross-cultural Transi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1990,(14).

    [6]Berry J.W.“Immigration,Acculturation and Adaptation”.Applied Psychology:An International Review,1997,(46).

    [7]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陕西西安

    相关热词搜索: 休克 浅析 留学生 应对策略 影响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