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社会主义“市场决定性作用论”的衍生逻辑及实践启示

    时间:2020-04-23 08:05:1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 演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理论突破,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决定性作用论”的衍生。社会主义“市场决定性作用论”渊源于马克思的“无市场”、“近市场”、“亲市场”等理论学说,生成了“反市场——近市场——亲市场”逻辑路径,历经了政府模拟市场、政府联姻市场、市场主导型、 市场决定型等模式演进,积累了诸多经验教训,启示我们必须兼顾社会主义与市场的二维创新与博弈层次;探索政府与市场互补结构;整合市场因素与非市场因素合力,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关键词 社会主义;市场决定性作用论;逻辑溯源;实践启示

    [中图分类号]F04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6)03-0001-07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理论突破,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决定性作用论”的衍生,预示了“市场决定性作用论”实践的长期性、复杂性、挑战性。因此,回溯社会主义探索“市场决定性作用”的理论渊源、循环逻辑、模式形态、借鉴启示等,对我们探索“市场决定性作用论”的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社会主义“市场决定性作用论”衍生的理论渊源

    社会主义“市场决定性作用论”渊源于马克思的“无市场、近市场、“亲市场”等理论学说,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近市场、亲市场、无市场”的属性论述,是社会主义与市场博弈的逻辑渊源。

    (一)社会主义“近市场”的本源属性

    马克思“市场起源论”认为,社会主义拥有“近市场”的本源属性,同时又具有“近市场”的制度属性,是客观性与本源性的统一。

    1. 社会主义与市场的天然互补性

    社会主义与市场天然互补属性蕴含在马克思市场起源的理论判断中。马克思坚持市场起源于社会组织的“市场社会论”观点,反对西方古典经济学家的市场起源于人类交换倾向的“市场人性论”观点。马克思认为,最初的商品交换“不是在原始公社内部出现的,而是在它的尽头,在它的边界上,在它和其它公社接触的少数地点出现的”。[1]即市场起源于社会制度的本源属性,而不是由人的自然属性产生并自然满足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蕴含了市场可以与任何社会制度或社会组织进行结合的可能,自然也预示了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结合的本源属性。同时马克思也指明了市场与社会分工相互促进的积极作用。马克思认为,“在商品生产者的社会里”,独立生产者的劳动最终“发展成一个多支的体系,发展成社会分工”,进而不断推动市场范围的扩大;[2]肯定了市场与社会双向互动功能。暗示了任何一个社会制度只要存在社会分工与剩余产品,市场交换生成的逻辑前提就存在;在社会分工存在并不断拓展的情况下,产品交换的领域不断扩大,交换的类型也不断复杂化、精细化,只要市场对社会的促进属性存在,其依附于社会的本源属性就不会丧失。因此,具有先进制度属性的社会主义同样脱离不了社会分工的存在,自然拥有与市场结合的互补性。

    2. 社会主义与市场的客观相容性

    社会主义与市场的客观相容性是由社会主义制度属性所决定的。一方面,社会主义既具有一切社会制度的共同属性,即必须建构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同时又满足人诉求的政治文化社会有机体,必然与市场促进社会有机体属性具有相容性。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又具有独特的制度属性。按照马克思的设想,社会主义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物质生产力基础之上,又在精神追求、社会公正、文化繁荣等方面超越资本主义的新型制度,在经济层面与道义层面均超越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其核心价值目标是给人提供丰厚的物质基础和丰足的精神财富,让人类享有自然权利和社会权利的高度统一,最终实现“自由人联合体”。因此,社会主义制度属性决定其必然需要借助于一切能够满足其发展需求的机制,市场机制的优势属性能确保社会主义获取未来发展的物质条件与精神追求,而其自身固有的优越属性也为限制市场劣根性提供了屏障。因此,社会主义仍然拥有利用市场的客观必然性,同时也拥有促进市场优化的天然优越性。

    总之,马克思关于市场起源与社会主义制度属性的基本判断表明,社会主义与市场具有本源的相容性,构成了社会主义探索“市场决定性作用”问题的逻辑源头。

    (二)社会主义“亲市场”的内质属性

    1. 未来社会“无市场”的理论假设

    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制度“无市场”的制度设计是共产主义社会,而这种共产主义社会是直接针对物质条件、精神财富高度发达的“高级阶段的共产主义”,并非是“各方面尚未成熟”的共产主义低级阶段。

    马克思在客观分析市场起源、市场要素、市场机制、市场功能、市场分类等的基础上,明确肯定了市场促进社会生产力的优势功能;同时也对市场蕴含了劣势属性功能进行了深入的批判。马克思继承发展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市场批判思想,透视市场与私有制结合等产生的社会不公、拜物教现象、不当竞争、市场失灵、市场滞后性等问题,揭示了市场与私有制、个人主义等客观兼容性,看到了市场产生的人性异化、优胜劣汰、两极分化、极端趋利性等,预测了未来社会是“无市场”的社会制度;但根据马克思后来关于社会主义的论述可知,在其尚未实现高阶段共产主义之前,社会主义必然不可避免带有其原有社会的特征,甚至可以包括商品货币、银行的、利息、利润等。由此可知,“无市场”的未来制度必然是高级阶段的共产主义社会。

    2. 社会主义“亲市场”的必然性

    在马克思的理论视域中,社会主义“亲市场”的属性是暂时的,是其过渡到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必要条件,社会主义必然会通过“去市场”的途径实现“无市场”的未来社会制度。因为马克思的设计要求现实的社会主义制度拥有一定的物质基础、精神基础、政治文明、社会素养等综合的实践条件。当社会主义社会具备了实现共产主义需求的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素养等,市场也就无需再发挥职能,或许会转化为另外一种形态,市场就自然退出历史舞台,社会主义自然过渡到“无市场”的共产主义社会。当然,如果实践中的社会主义制度不具备“无市场”的制度条件,就应该保留其实践中的市场制度属性以不断提升社会主义制度的综合条件,为其向未来社会的过渡与发展创造条件。因此,实践中的社会主义制度又具有“亲市场”的应然属性,否则就不能实现“无市场”的高级阶段共产主义社会。

    相关热词搜索: 决定性 衍生 启示 逻辑 实践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