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加强国际合作,培养高水平技术人才

    时间:2020-06-07 07:57:0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教育国际化高校行之四

    编者按: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青岛科技大学由一所普通的化工学院发展成为以工科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走出了一条成效显著的教育国际化道路。本刊近期专访了青岛科技大学副校长李庆领教授,详细了解了该校独具特色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期望其一系列成功举措能为我国地方高校的合作办学和国际化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积极顺应时代发展,大力开展中外合作办学

    《世界教育信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许多高校积极开展了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研究。请问,青岛科技大学对此是如何认识的?

    李庆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已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高等教育国际化正成为各国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以及高等学校关注的课题。对于我国的高等学校来说,高等教育国际化应立足本国基础,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把跨国界和跨文化的大学教育理念和办学模式与自身的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和社会服务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国际教育资源和市场,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

    《世界教育信息》:在推进学校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方面,青岛科技大学做了哪些努力?

    李庆领:青岛科技大学前身是创建于1950年的沈阳轻工业高级职业学校,1956年迁至青岛。1958年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组建为山东化工学院,学校开始了正式举办高等教育的历程。1984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青岛化工学院,1998年学校由化学工业部划转到山东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体制。2001年山东省青岛工艺美术学校并入我校,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青岛科技大学。现在,青岛科技大学已经发展成为山东省属重点建设的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文、经、管、医、法、艺等学科协调发展,以材料学、化学工程、应用化学、机械工程、自动化、信息与计算机为特色学科的多科性大学。

    作为一所多学科相互融合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青岛科技大学坚持“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大力推进中外合作办学,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加强外语及双语教学,通过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实施教育国际化开放战略,从博士、硕士到本专科不同层次、理工经管文多学科进行国际合作教育。其中,青岛科技大学与德国帕德博恩大学合作成立的中德科技学院,已经纳入中德两国政府间合作框架,成为中外合作办学的成功范例。

    此外,在中德科技学院的示范带动下,青岛科技大学与美国特洛伊大学,加拿大温哥华岛大学,法国勒阿弗尔大学,爱沙尼亚塔林理工大学,韩国汉阳大学、东洋大学、全州大学等国外高校举办了联合办学项目,合理有效地引进和利用国外高校的优质资源,并进行融合与创新,逐步完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

    《世界教育信息》:青岛科技大学中德科技学院在中外合作办学方面起步较早,而且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您能否为我们详细介绍一下该院的办学思路和人才培养模式?

    李庆领:2001年,本着借鉴吸收国外大学先进的教学、科研与管理经验,引进优质的教育资源,创建具有特色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办学指导思想,学校领导以敏锐的眼光和积极的行动争取到了德国政府“对未来投资项目”(ZIP),与德国帕德博恩大学共同组建了青岛科技大学中德科技学院。中德科技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中德两国文化背景、中德两种语言能力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为中德两国的经贸、科技交流与合作提供国际化人才。

    教学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中德科技学院的教学工作在中德科技学院教学与考试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下,依托各学科和专业责任教授领导的研究所来开展。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中,采用“结对”授课方法,即对每一门课程,由中德双方各派一名教师共同负责,使用中文和德文两种语言的教材,用中文和德文两种语言讲解,授课内容、授课方式及考核标准均由双方协商决定。通过引进国外优质教学资源,中德科技学院把跨文化的知识和观念融入课程,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技能的国际化人才。

    在与国外大学合作加强教学的同时,中德科技学院还建立了中德合作的机电一体化研究所、过程技术及装备研究所、节能及环保技术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等多个研究所,已经开始引进并培养符合德国标准的博士生导师,实施符合国际标准的专业课双语教学,并将积极招收德国、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的留学生。

    今后,中德科技学院将在中德两国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与支持下,依托青岛科技大学和德国各大学,认真总结办学经验,不断扩大合作范围,拓宽办学专业,提高办学层次;继续坚持引进、融合、创新、提高的办学理念,争取用10~20年的时间,将中德科技学院建设成为多元化、多学科、多专业、多培养层次(学士、硕士、博士)的较高水平教学研究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二、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

    充分利用国际教育资源

    《世界教育信息》:高等教育国际化要求加强国际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国际教育市场资源,另一方面要积极开放国内教育市场。请问,青岛科技大学在发展留学生教育方面有哪些重要举措?

    李庆领:留学生教育是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国际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是推进我国高校国际化进程的重要途径。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留学生教育已成为衡量一所大学国际化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青岛科技大学坚持教育面向世界,不断提高开放意识,多渠道、多层次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由原来单一的语言生发展为短期进修生、长期进修生、本科生、研究生等多层次的留学生教育结构。

    为了有效提高留学生教育质量,学校对外汉语教学中心对留学生课程进行了精心设计,并充分整合、利用本校艺术学院和体育教学部的教育资源,开设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课,使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同时,全方位地了解中国文化、中国民俗和中国社会。

    为了加强学生之间的国际交流,学校举办了“中外师生友情互动”联谊活动,即面向学校广大师生(主要是面向广大学生)招募志愿者,与外国留学生进行一对一或二对一的帮教或帮学,留学生帮助中国学生学习外语,中国学生帮助留学生学习汉语,同时在生活上互相帮助与关心。这一举措大大促进了中外学生的交流,深化了双方的友谊。

    为了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学校启动了英语授课本科项目(English Medium Program),主要面向东南亚地区招收母语或官方语言为英语的留学生,攻读学士、硕士学位。教学语言以英语为主,逐渐向汉语过渡。为此,学校专门组织归国学者和教授按学科成立了教研组,并根据自身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确定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安排。

    为了推动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工作,学校计划在一些专业试行全外语(英语、德语)中外学生混班上课,即国内的学生和国外的学生在同一个班上课,专业课程全部使用外语讲授,教材以国外原版教材为主。随着这项工作的大力推进,将有越来越多的国外留学生与国内的学生成为真正的同窗。这将有助于提高学校师生的外语水平,营造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氛围。

    三、加强外语及双语教学,

    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世界教育信息》:外语是进行国际交流的基本工具,也是了解外国文化的钥匙。请问,青岛科技大学在外语及双语教学方面有哪些特色?

    李庆领:加强外语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和对多元文化的认同与理解。高等学校要达到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目标,就必须不断加强和改善外语教学,改变传统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和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国际交往能力。

    近年来,学校建立了以第一专业知识、第二专业知识、外语能力和计算机水平为内涵的“一体两翼”课程体系。所谓“一体”是指学生的第一专业知识及能力,“两翼”之一是指其他(跨学科)专业知识及能力,“两翼”之二是指学生根据时代要求所应掌握的新知识及能力。在此基础上,学校通过实施创新人才培养工程,逐步构建了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学生跨国交流与服务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国际交往能力,学校建立了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不断加强和改善英语教学。学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由常规系统和辅助系统构成。常规系统是指“大学英语课程”(1-4)。辅助系统包括大学英语公共选修课,目前开设了英语视听说、高级口语、高级听力、商务英语、文秘英语、英汉口译、英语演讲、英汉翻译和影视欣赏等课程,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不同要求,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另外,将课外学习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是青岛科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学校的英语广播电台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课外学习英语的平台,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口语大赛、英语角、英语讲座等是学生进行英语实践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同时,学校根据青岛地区的发展和市场需要,开设了日语、德语、法语、韩语等学习课程,并通过开展“外语文化节”等各种文化活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双语教学是高校培养新型国际化人才的重要教学模式之一。为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文件精神,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外语应用能力,增强国际化就业竞争力,学校在加强外语教学的基础上,于2006年出台了《关于实施双语教学的若干规定》,明确规定了双语教学形式、开课要求、任课教师条件、质量保障、激励措施等内容。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学校加大了对双语教学改革的过程监控,定期组织教学督导组深入双语教学课堂,并通过学生评教的方式调查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接受程度,保障双语教学质量。实践证明,双语教学对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熟悉掌握国际通用语言和相关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四、 建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

    加强高级专业人才培养

    《世界教育信息》:2007年,青岛科技大学构建了具有国际化意识大机械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并通过教育部专家评审,获批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请问,建立该实验区的初衷是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李庆领: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是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鼓励和支持高等学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在教学理念、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形成有利于多样化创新人才成长的培养体系,满足国家对社会紧缺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和应用人才的需要,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国际化意识、基础宽厚、适应国际化需求的高级专业人才。本项目根据“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重创新、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突出以工为主,同时兼顾文理、工管结合、统筹设计,构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使培养创新型复合人才和高级工程实用型人才的目标落到实处,实现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为满足具有国际化意识人才的培养需求,学校坚持与国内外名牌大学进行合作办学,吸收它们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方式,实现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双注式人才培养。例如,与德国帕德博恩大学,韩国汉阳大学、全州大学进行合作办学,积极吸收它们先进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优质教育资源和一系列管理措施,加速大机械学科的优势和办学特色的建设。

    五、加强与国内外高校与企业的合作,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世界教育信息》:青岛科技大学非常注重与国外跨国企业合作,以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准,增强毕业生的国际就业竞争力。您能为我们介绍一下青岛科技大学在这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吗?

    李庆领:学校与日本阿尔卑斯株式会社、大宇宙(Trans Cosmos)公司等共建了国际工程师培训中心、学士后流动站、大学生创业中心等人才培养基地。企业对进入培养基地的学生进行专业技术、语言、文化差异、礼仪公关等各方面的集中培训,以实现知识结构的“无缝对接”,缩短企业再培训的时间,培养企业所需的创新型人才。

    2008年,朗盛青岛高性能橡胶研发中心正式落户青岛科技大学都市科技园,这是德国朗盛公司在海外建设的第一个研发中心。学校与德国朗盛公司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展开全方位合作。目前,学校已经与日本阿尔卑斯株式会社、大宇宙、美国泰科电子(Tyco Electronics)等世界500强公司正式签署了协议。这些公司将为学校的优秀学生提供为期一个月的暑期带薪实习活动。与跨国公司的这些合作,不仅给学生创造了实践的机会,而且通过引入高水平的科研人员来校讲学,开阔了师生的学术视野,使他们了解到国外科学研究的前沿以及企业的需求,从而促进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世界教育信息》:在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方面,青岛科技大学有哪些特色发展之路?

    李庆领: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也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国际学术交流无论对学生的发展还是对学者的研究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青岛科技大学与国内外高校和企业合作,主办了中德橡塑材料与工程技术研讨会、东北亚经济合作论坛、中国青岛国际橡塑论坛等国际活动。参加活动的人数逐年增加,层次越来越高,影响也越来越广。这些论坛在推动行业科技进步的同时,也使各学科最前沿的知识得到传播,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产生了良好的国际影响。

    通过与美国、俄罗斯、德国、韩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日本等国高校及企业的合作,学校大大提高了办学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为培养社会急需的国际化人才做了有益的探索。但是,这种探索然处于起步阶段。今后,学校将继续坚持人才强校的原则,全面实施国际化战略,在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交流与合作的基础上,积极拓展与世界著名企业的合作,建立和完善与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

    编辑 李广平

    相关热词搜索: 技术人才 培养 合作 国际 高水平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