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山东日照两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浮选土样结果分析

    时间:2020-08-26 07:52:3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一. 样品背景及浮选方法

    2005年10月28日至11月30日,中美日照地区联合考古队在日照地区进行系统调查期间,在3处属于北辛文化和大汶口文化遗址上共采集土样6份,土样量2至4升不等,共计19.5升。调查中采取的是随机取样法,即在遗址上有文化层暴露的地方,清除表层土后直接从文化层内取土样。浮选工作使用了小水桶法,具体操作方法参见赵志军《植物考古学的田野工作方法——浮选法》{1},收入轻浮部分的筛子孔径为0.2毫米。所不同的是,得到轻浮部分之后,我们将比重大于水的所有物质与泥土一起倒入孔径为2.0毫米的铁筛中,用流动水继续冲洗干净,得到重浮部分。经实验室分析,6份土样重浮部分均包含干净的红色砂石粒和小陶片及现代草根等,其中两份土样包含少量木炭。我们对6份轻浮结果进行了实验室分类、鉴定和分析工作。

    二. 浮选结果描述

    通过显微镜观察,6份土样当中有2份包含了木炭和炭化种子、细小的骨头,其他4份均为现代植物种子和草根,无炭化物。需要说明的是,这6份样品中都包含了较多的现代(未炭化)藜科、蓼科和苋科的杂草种子。两份较理想的样品为NTL-4-CAC(南屯岭遗址4-C区)和LS-XJC-3-CAD(徐家村遗址3-D区),时代分别为北辛文化时期和大汶口文化时期。出土植物种籽见表一。

    南屯岭遗址北辛文化层中发现了6粒黍,取土样时我们在同一文化层中发现了1粒莲子(图一)。南屯岭遗址所见黍均多为长鼓圆形,胚区近正三角形,其平均尺寸为长1.75,宽1.63毫米;唯其中一粒较扁,顶端略平直,整体近正方形,长1.44,宽1.48毫米{2}。莲子为椭圆形,一端中心突起,其周边略下陷。其尺寸小于今天的莲子,长10.0,直径6.9毫米。两子叶肥厚,中央凹陷成槽形,包着莲子心。莲子心略呈细棒状,长8.5,直径2.3毫米。两幼叶一长一短,卷成箭形,先端向下反折。

    徐家村遗址大汶口文化层样品较丰富,在2.5升土中浮选出大于1毫米的炭化木共4.25克,并发现稻谷、黍、黍亚科、旋花科等植物种子(图二)。稻谷1粒,基端残,较扁平,腹部有明显的凹槽。残长2.8,宽2.0毫米。黍3粒,形状与南屯龄遗址的黍相似,测量平均值为长1.76,宽1.63毫米。粟2粒。一粒长鼓圆形,胚区窄椭圆形,粒长1.2,宽约1.0毫米;一粒近正方形,顶端较平,长0.94,宽0.97毫米。黍亚科1,近纺锤形,中空,长1.9,宽1.0毫米,外稃内稃表面较光滑,有细密规则的网状结构。旋花科植物种子1,桔子瓣形,长4.74,宽2.91毫米,侧面最宽处1.6毫米,背部弧圆形,中央有一纵行浅沟,腹部鼓出,棱较圆滑,两侧面较平。其大小及形状与现代旋花科的牵牛属植物种子相似。

    三. 结果分析

    南屯岭遗址北辛文化层中发现的黍是山东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黍遗存。黍在我国的发现,目前最早的当属兴隆沟遗址第一地点(8000~7500BP){3}。南屯岭遗址出土的黍尺寸大于兴隆沟第一地点的黍,而小于兴隆沟第三地点(4000~3500BP)的黍。另外,南屯岭北辛文化遗址出土的黍与徐家村大汶口遗址出土的黍形态尺寸十分相近,说明海岱地区北辛和大汶口文化时期黍的形态已具有较成熟的稳定性,而其栽培的起源可能还要推到更早的时期。

    莲为多年生水生草本,多生长于水泽、池塘、湖沼或水田内,喜温暖气候。莲子、莲花、藕俱能益人。20世纪50年代在辽宁发现的古莲子果实,经过细心栽培,居然又盛开了荷花,传为美谈{4}。郑州大河村遗址曾发现两粒属于仰韶文化第三期古莲子{5},舞阳贾湖{6}、浙江河姆渡遗址{7}也曾鉴定出莲属的花粉。南屯岭遗址发现的莲子果皮已经去掉,是准备被食用或者做其他用途的。南屯岭遗址发现的莲子表明,该遗址在北辛文化时期,除了有适合旱地作物黍的台地之外,附近还应有较多的水资源,先民采集莲子可能作为食物或者药用。

    徐家村遗址大汶口文化层中出土的稻、黍和粟的作物组合是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徐家村遗址位于日照市岚山区,东距海岸线不足2公里,系海洋性气候,较温暖湿润。遗址既靠近山地丘陵,又有河流相依,拥有良好的水资源,为旱地作物和水生作物都提供了合适的生长条件。同期发现的黍遗存较少。见于报道的有长岛北庄遗址发现的属于北庄一期的红烧土墙皮中曾发现掺有许多黍子的皮壳{8}。粟在大汶口文化时期山东及其临近地区已多有发现,如胶县三里河遗址发现窖藏的粟粒{9};广饶傅家遗址{10}和枣庄建新遗址{11}也曾发现粟炭化籽粒遗存。稻和粟类作物共存的遗址有安徽尉迟寺遗址。该遗址在大汶口文化晚期红烧土墙体中发现有稻壳印痕及稻壳的硅化表皮碎片,并发现粟类作物及水稻的植硅体。研究者认为,尉迟寺遗址两个剖面采集的植物硅酸体结果暗示,在大汶口文化阶段粟类作物所占比例明显大于水稻;而到了龙山文化时期,水稻所占比例则明显大于粟类作物{12}。

    根据日照两城镇遗址的浮选结果,进入龙山文化时期,日照地区以稻和粟为主的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而稻可能比粟占有更重要的地位{13}。通过两城镇遗址与聊城教场铺遗址龙山文化浮选结果的比较,赵志军先生认为,两城镇先民所经营的是以稻作为主体的兼种其他旱地作物的农业生产,而教场铺先民所经营的是以粟和黍为主体农作物的典型的中国北方早期旱作农业生产{14}。尉迟寺遗址和两城镇遗址龙山文化时期的作物遗存结构类似,也当属于以稻作为主体的兼种其他旱地作物的农业生产。将这一旱稻混作生产方式向上追溯,我们看到尉迟寺遗址在大汶口文化阶段即已经开始了水稻与粟类作物兼营的农业生产,不过粟类作物比例明显大于水稻。徐家村遗址此次浮选的结果为海岱地区旱稻混作农业在大汶口文化时期已经出现再次提供了证据。

    南屯岭遗址发现的黍和莲子,则暗示北辛文化时期日照地区已经具备了旱稻间作的自然条件。北辛文化(7500~6300BP)已经进入中国全新世大暖期的暖湿期。根据施雅风先生等的研究,距今7200~6000年间不仅是中国全新世大暖期中稳定的暖湿阶段,也是温暖期的鼎盛阶段。南北气候普遍较为暖湿,季风降水几乎波及所有各地,植物生长空前繁茂.华北平原则是湖沼大发展时期,气温平均值要比今高出2.5℃~3.5℃,降水较现在丰沛得多。{15}这种气候条件对于稻作和旱作农业都十分有利。就目前公布的资料,海岱地区的稻作农业始见于北辛文化中期,连云港市郊区二涧村遗址,在红烧土中发现有稻壳印痕。{16}长期以来日照地区北辛文化遗址发现甚少,更没有做过系统的浮选工作。此次南屯岭遗址的发现使我们对今后日照地区北辛文化时期稻作遗存的发现更加期待。

    综上,这次调查浮选结果表明:(一)海岱地区黍的栽培早在北辛文化时期已经开始,且其形态已经比较成熟,推测海岱地区黍的驯化栽培可能更早。(二)莲子的发现不仅反映了北辛文化时期日照地区的水生环境,还说明当时作物驯化和食物采集是并存的。古人在栽培粮食作物的同时,继续从自然环境中获取食物。(三)日照地区旱稻混作的农业生产方式于大汶口文化时期甚至北辛文化时期即已发生,具体以稻作为主还是以粟作为主,除了考虑当时的自然气候原因以及文化因素的影响,还要结合遗址的微环境地理因素,不便一概而论。由于本次浮选只是遗址调查中少量取样,因此上述推测有待更多同时期遗址的植物考古资料进行论证。

    (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赵志军研究员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Gary Crawford教授对这批植物遗存鉴定提供的帮助!)

    注释:

    {1} 赵志军:《植物考古学的田野工作方法——浮选法》,《考古》2004年第3期。

    {2} 黍和粟的鉴定标准参见刘长江、孔昭宸:《粟、黍籽粒的形态比较及其在考古鉴定中的意义》,《考古》2004年第8期。

    {3} 赵志军:《从兴隆沟遗址浮选结果谈中国北方旱作农业起源问题》,《东亚考古(A卷)》,南京师范大学文博系编,文物出版社,2004年。

    {4} 张义君:《漫话中国古代莲》,《农业考古》1986年第2期。

    {5}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大河村》,图版五一.6,科学出版社,2001年。

    {6}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舞阳贾湖》(下卷),科学出版社,1999年。

    {7}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3年。

    {8} 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等:《山东长岛北庄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7年第5期。

    {9}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胶县三里河》,文物出版社,1988年。

    {10}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山东广饶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考古》1985年第9期。

    {11}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枣庄市文化局:《枣庄建新——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96年。

    {1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蒙城尉迟寺——皖北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存的发掘与研究》,科学出版社,2001年。

    {13} 凯里·克劳福德、赵志军等:《山东日照市两城镇遗址龙山文化植物遗存的初步分析》,《考古》2004年第9期。

    {14} 赵志军:《两城镇与教场铺龙山时代农业生产特点的对比分析》,《东方考古(第1集)》,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编,科学出版社,2004年。

    {15} 施雅风:《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气候与环境》,海洋出版社,1992年。

    {16} 李洪甫:《连云港地区农业考古概述》,《农业考古》1985年第2期。

    (责任编辑:周广明)

    相关热词搜索: 日照 新石器时代 山东 遗址 两处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