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湘教版)”单元内容剖析

    时间:2020-09-03 07:53:5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打开文本图片集

    一、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人类社会与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排放到环境中去。人类社会与环境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类社会影响环境,环境也反作用于人类社会。从环境问题产生的机理来看,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二是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此时环境对人类社会产生了不利影响,即环境问题。它将直接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生存,主要表现为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种种状况,如关系图1所示。

    二、环境问题的实质和危害

    环境问题是伴随着人口、资源和发展问题而出现的,从本质上讲,环境问题就是资源问题、发展问题。其危害主要有:①威胁生态平衡。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失调、生态失衡,致使环境下降,甚至造成生态危机,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②危害人类健康。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致使人们呼吸被污染的空气,饮用被污染的水,吃被污染的鱼、肉、果、菜,遭受噪声的折磨,这些都危害人类的健康。③直接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会阻碍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联系与区别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虽属不同形式的环境问题,但二者之间密切相关。其联系表现在:①这两种环境问题都会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影响。②环境污染问题会衍生出许多生态问题,如二氧化硫大量排放会导致大气污染,进而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鱼类等生物资源的破坏等;反过来,生态破坏也会影响环境污染的发生及其后果。③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主要是生态破坏问题,而发达国家面临的主要是环境污染问题。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为形成过程的差别。环境污染主要指人类向环境中排放大量废弃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产生直接的影响。而生态破坏则主要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导致环境的破坏,使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四、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对于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应抓住一条时间线索,理清各时间段人类的活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在采猎文明时期,人类崇拜自然,对环境更多的是恐惧和依赖,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微弱,环境对人类制约作用较强,环境问题并不严重。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利用简单工具开始大规模地改造自然(如开发土地、水、气候资源等),人类对自然的依赖性减弱,对抗性增强,环境逐渐趋于恶化,虽不能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但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已经有了科学的萌芽。到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利用大机器改造自然能力增强,工业化道路使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妄想征服自然,使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矛盾迅速激化,出现了严重的环境问题。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被迫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行为,环境和发展问题得到普遍关注,迫使人类不得不寻求一条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由局部到全球,与此同时,人类为解决各种环境问题的人地关系思想,也在不断进步与深化,其发展过程如图2所示。

    五、解答有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路

    环境问题经常与区域图、自然地理要素图(地形、气候、河湖等)、人文地理要素图(人口、城市、工业区布局、交通等)叠加,综合考察学生从题目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描述和阐述环境问题的能力。涉及有关环境问题考题时可从以下几方面突破。

    环境问题的类型、表现与分布。首先从题目所给图、表、文字等资料中判断出环境问题是什么,属哪种类型,其表现特征和分布如何等。每类环境问题都有不同的表现、分布等特征。弄清类型,便容易与自己已有的有关环境问题的知识结构进行联系。

    成因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一般来讲着重分析人为原因,多数是因为不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造成的,但不要忽略自然原因。明确成因,有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

    后果与危害。环境问题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哪些影响,要能准确全面地进行分析,如温室效应的加强对地理环境以及人类生产与生活产生的重大影响等。

    解决措施和建议。针对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这是理论联系实际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六、可持续发展基本内涵的理解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永续、长久的发展方式,它不仅能促进当代社会的进步,也对后代人的进一步发展留有空间,提供相应的条件,其主要观念有:发展、公平、环境、权利等。但可持续发展绝不等同于社会经济发展,其内涵包括社会、经济、生态的持续发展,其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可持续发展的四种观念各有侧重点。发展的观念强调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公平的观念强调人与人的平等权,这种人与人的关系既体现在同代人之间,又体现在代际之间;环境的观念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统一性;权利的观念强调人们享受的权利,既包括物质生活享受,又包括环境享受。

    七、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可持续发展是整个地理教学的核心部分,学习的最终目的即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环境观。如何将可持续发展观念付诸实际行动?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应从以下四方面概述:①控制人口增长。人口、资源、环境三者关系曲线体现出人口增长过快对资源的消耗量及环境的影响。控制人口增长,尤其是将各地区人口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可减轻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达到可持续发展。②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推进可持续发展新的实践模式,也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它以环境无害化技术为手段,以提高生态效益为核心,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工业的清洁生产、生态农业的建立等都是经济发展由传统经济模式向循环经济模式转变的实例。③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其本质属性是数量有限,而利用潜力是无限的。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应该注重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发挥其本身的最大效益,来推动经济的发展。④从自我做起。作为社会公众的一员,都有责任和义务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注意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协调人类社会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协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协调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关系等。日常生活中应积极宣传环保知识,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相关热词搜索: 地理环境 协调发展 剖析 单元 人类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