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锡伯族民歌音乐形态分析

    时间:2020-09-29 07:58:5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锡伯族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劳动不仅创造出许多物质财富,而且也创造了灿烂的民族音乐文化,锡伯族音乐具有独特而鲜明的民族风格,它所反映的社会内容极为广泛。其曲调优美、节奏多样,带有浓重的生活气息,在情感表达方式上,则朴素大方、深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浓郁。在我国民族音乐艺术的宝库中,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瑰丽的光彩。本文就锡伯族民歌的音乐形态做简要的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锡伯族;民歌;形态特征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6)11-0012-04

    历史上,锡伯族经历了十次大规模的母体迁徙和子体迁徙,其中对锡伯族的命运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是康熙三十八至四十一年(1699—1702年)由齐齐哈尔、伯都讷、乌拉等地南迁盛京、京师和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5000余名官兵和眷属由盛京西迁新疆伊犁屯垦戍边。在这两次大迁徙中,前者形成了东北地区锡伯族以辽沈为中心的分散居住,后者成为新疆的世居民族。250多年来,西迁新疆的锡伯族为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维护祖国统一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保留和发展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长期受汉、维吾尔等他民族的影响,吸收兄弟民族的文化艺术,促使锡伯族的文化艺术不断获得新的生命。

    锡伯族传统音乐中的民歌流传于新疆和东北三省锡伯族地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分类中,属传统音乐(口头音乐)类型。锡伯族的民歌题材丰富,旋律优美动听,形式多种多样,内容涉及广泛。音阶调式、节拍节奏、曲式结构等是锡伯族民歌形态特征表现的主要方面。

    一、锡伯族民歌的节拍节奏1.节拍。2/4和3/4拍子是锡伯族民间音乐常用于戏曲音乐和民歌中的节拍,有时也会出现4/4、3/8、4/8拍子,后者是不常见的,还有一些情况会出现4/4和4/5、2/4和3/4变换拍子,最不常见的要属于3/8、3/4、4/8、6/8变换拍子。如歌曲萨满调中的《扎咳朱咳》,以及生活习俗歌中的《哭调》等。具有热烈、欢快、强弱分明的2/4拍子属于舞蹈音乐中最为普遍的节拍。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锡伯族的念说调,它有着固定的节拍,有着随意性、不整齐性的特点,但是曲调比较优美,特别体现了锡伯族语言规律、散板式的自由节拍、念说故事的散文结构之间的联系。

    2节奏。锡伯族的音乐因为节奏变化非常灵活的缘故,产生了一种旋律音调和不同种类的节奏变化的结合,进而体现出了它的生动形象及其民族性。音符时值的均分形式是体现于锡伯族贝伦舞音乐中的主要节奏形态。

    贝伦,是锡伯族民间舞蹈的统称,也是渔猎时期原始舞蹈的一种称谓。锡伯族早期在大兴安岭一带把狩猎捕鱼当作主要谋生手段时,就以自己对神灵的图腾崇拜和劳动生活,模仿飞禽走兽的形象动作,创造了表达心意和抒发情感的人体动态娱乐形式——贝伦舞。随着锡伯族的西迁,受其他民族的影响,贝伦舞出现了两肩摆动较大,双手表现各种劳动动作,上肢动作与蒙古族的舞蹈相似、下肢的动作和汉族的秧歌舞步法相同的舞蹈形式。从而使这一时期的贝伦舞曲具有鲜明的节奏特点,舞曲结构精短,方整结构,音域在一个八度以内,调式以商调式为主,动作性较强,整个舞曲欢快热烈。

    锡伯族自古以来信仰的萨满教,对锡伯族人民精神生活的影响比较深,它的巫术表现形式在民间文艺活动中留下了许多的痕迹。而原始的萨满舞从其动作和表演当中可以看出,是锡伯人打猎生活的写照。萨满跳神时,头戴带有铜铃的神帽,身着有许多飘带的神衣,腰束一圆铜镜(锡伯语叫“哈准”),胸前挂一面护心镜(锡伯语叫“托里”),手持“额姆琴”神鼓,随着激昂有力的鼓点翩翩起舞。除了在身上佩戴的道具发出不同的节奏声响,同时还需要脚上的舞步与额姆琴神鼓的各种鼓点紧密配合。因此在萨满跳神舞的整个过程中,额姆琴神鼓是重要的伴奏乐器,也有人称萨满舞为额姆琴鼓舞。萨满跳舞时的各种变化要依赖于额姆琴鼓点的快慢和高低音色的变化,而鼓点本身就成为独立性很强的鼓点音乐。额姆琴鼓点的节奏主要有以下几种:

    排除以上说明的常用音符时值均分形式,锡伯族的戏曲音乐和民歌之中也有比较特殊的音符时值均分形式,例如三连音。民歌与戏曲之间的区别有很多,乐曲的速度不一,它们的表现内容和情绪比较丰富。附点、长短、连音等都是比较常见的节奏类型。

    锡伯族的民歌有自己独特的、典型的节奏特点,与维吾尔族音乐的固定节奏有很大的区别。四分音符均分下的十六分、切分、前十六与后十六、八分附点节奏,不仅在民歌中有所涉及,在锡伯族的萨满调、萨满舞曲、念说调中也被大量地使用。这与阿尔泰语系诸民族语言节奏之间有密切的联系。见谱例:

    二、锡伯族民歌的音阶调式属于中国音乐体系的锡伯族民间音乐的基础音乐形态是以不同三音小组相结合产生的各类调式,音阶是以五声音阶为主。

    1音阶。音阶的选择在锡伯族民间音乐的各个种类中都有丰富多彩的运用。排除五声音阶,以四声音阶以及添加了偏音的六声、七声音阶都是比较常见的。清羽、清角、变徵、变宫等偏音在锡伯族民歌中能够同时存在于一首歌曲中,从而形成八声或九声音阶。这也符合樊祖荫先生的“这几种音阶形式,可以视为七声音阶的变体”的观点。(见谱例5)

    谱例5《思念歌》是一首F徵调式的民歌,旋律中除了F、G、降B、C、D这5个正音以外,还加入了还原B、还原E、A这三个偏音,如此,便成了八声音阶组成的旋律特点。这与中国汉族民歌的旋律有明显的差异与不同。

    2调式。在锡伯族音乐中,宫调式和徵调式出现得最为频繁,其次是羽调式和商调式。通过调式看出甘肃、青海、陕西的戏曲和小曲在一定程度上都有融入锡伯族戏曲的现象。在这几种调式中占据最主要地位的是徵调式。宫音是永远存在于锡伯族念说调中的,具有比较核心的作用,停留也是在宫音上。锡伯族的民间音乐中角调式是没有的,这种情况与满—通古斯语族其他诸民族是一致的。中国五声性调式占据了锡伯族民间音乐的大多数,其中也包含了部分欧洲音乐体系的大小调音乐作品,让欧洲音乐旋法特征的“混合性”调式与中国五声性调式相融合。其原因是西迁新疆200多年之后,锡伯族受到环境、地域、人文等的影响,与柯尔克孜、俄罗斯、哈萨克、维吾尔等民族长期共同生产生活中相互借鉴、相互融合而产生的一种民族文化。这也是民族音乐文化融合、渗透的过程。这样就体现出锡伯族民间音乐调式的多元化、多样性,最为独特的是它具有的交融性,这是锡伯族民间音乐的突出特点。

    三、锡伯族民歌的旋法特点锡伯族民间音乐中多以五声、六声以及七声音阶为主,这样的特点被音调结构和旋法充分体现出来,以五声性音阶为基础的旋律大多使用在锡伯族戏曲和民歌中,然后用四、五度甚至是七、八度以上的大跳,也体现了在旋律音调结构中戏曲中的人物、民歌、内心情感表达、情节等。(见谱例6)

    锡伯族的民歌中出现最为普遍的是“五度结构”,也就是通过上句移低五度后,下句进行重复,这样的现象与阿尔泰语系诸民族的民歌相似,却普遍出现于锡伯族民歌的田野歌当中。

    四、锡伯族民歌的曲式结构因为题材上的差别,锡伯族民歌在曲式结构的表现形式上也不尽相同。两句体、三句体、四句体或四句以上的乐段等常见部分属于它们的共性。乐曲较为短小的结构形式与锡伯族的历史文化特征、音乐审美思维的联系十分密切,两句体是锡伯族中最常见的。

    三四段或者十几二十段不等的歌词都是分节歌的歌词可能会有的情况,短小的内容表述着对于自然事物、情感、故事等的充分表达。4+4的方整性结构、变化重复的平行乐段都是在两句体乐段中存在的部分。另外,非方整性的材料对比关系也经常性地出现。

    田野歌中普遍出现的是前句短后句长的结构特征,三句体中普遍出现的材料一般是呈A+B+A三部性再现原则以及呈对比关系的A+B+C多句联合结构。田野歌中有词曲固定和曲调固定词不固定两种。词曲固定指词和曲已完全固定,达到词与曲的完美结合,成为群众喜闻乐见、传唱不衰的优秀民歌。曲调固定而词不固定是指演唱者按照既定的曲调即兴填词来演唱的民歌,随意性较大。田野歌中的民歌一般为独唱或男女对唱的形式来进行,其歌词两句为一段,上句短下句长,上句以景物比喻,下句才表达内容。由于长短两句歌词的缘故,其曲调也形成了上句短、下句长的单乐段形式,从而就构成了长短不一的两个乐句的非方整性的结构。旋律的高音区均在第一乐句上,上下乐句之间是相差五度的关系,下乐句的全部或半部是上乐句的五度移位。

    有的田野歌也有例外,如著名民间艺人傲都尔(1892—1951)自编自唱的田野歌,上下乐句的终止音就不是长音,而是短促有力的强音。

    这首歌的曲调无论从旋律节奏和终止形式上都比上述有所不同。第一、第二乐句上行小二度半终止和终止时以短音结束,而且第一乐句最后一音G音和第二乐句中的结束音C都落在强拍上,加上旋律进行干脆有力,表现出一种渴望爱情的强烈情绪。

    甘肃、青海、陕西的戏曲和小曲在一定程度上都有融入锡伯族戏曲的现象,内容大多是汉族传统的曲目,是锡伯族与汉族音乐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主要曲目有《柜中缘》《小放牛》《张良买布》《宋江杀情》等,所以多乐句的乐段是曲体结构的一般规律。乐句材料形成对比关系一般是为了具体体现人物性格和剧情,但是它们并不整齐,有时还会出现曲牌式的连缀关系。更特殊的是锡伯族曲艺形式念说调的结构关系,它主要是说书性质的朗诵,书中的情节和史诗会影响具体的旋律,所以规律性和整齐性是乐句和乐段中并不具有的,这样的特性也注定了它们节奏特征的一致。锡伯族音乐的曲式结构一般是短小的,乐句中的材料关系以重复和平行为主,而锡伯族舞蹈音乐的这种特点最适合使用东布尔乐器弹奏,可以使贝伦舞蹈更加热烈有激情。

    锡伯族民歌思想内容清新健康,艺术风格瑰丽多样,既有短小精悍的短歌,又有感人的长篇叙事诗。它们充满着民族风情,折射出锡伯族人民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民族性格,成为锡伯族人多姿多彩的生活写照。

    [参 考 文 献]

    [1]祁晓冰,杜秀丽. 锡伯族文学研究综述[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 .

    [2]贺元秀. 新疆锡伯族戏剧文学的表现形式及发展概况[J].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

    [3]韩育民. 锡伯族念唱调探析[J].民族艺术.2011(03) .

    相关热词搜索: 锡伯族 民歌 形态 分析 音乐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