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新秧歌在旧秧歌基础上的继承与发展

    时间:2020-11-21 07:50:5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秧歌是中国北方地区普遍传播的一种具有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民间舞蹈的类称,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称谓和风格样式。《讲话》运动是新秧歌兴起的真正起源,秧歌被启用后所反映的是时代背景下艺术创作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这其中包含着熟悉群众、了解社会、转变认识立场和感情的过程表明了当时践行以文艺思想为基点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新秧歌运动;秧歌;继承;发展

    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的思想得到了系统化地丰富和完善,其文艺思想作为该思想体系的重要部分,对延安乃至整个中国的文艺创作与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何为秧歌

    秧歌是中国(主要分布在祖国版图的北方地区)普遍传播的一种具有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民间舞蹈的类称,是北方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一,不同地区对其有不同的称谓和风格样式。在民间对秧歌的称谓可以大致分为两种:以踩高跷表演的为例称为“高跷秧歌”,以不踩高跷表演的为例称为“地秧歌”。该舞蹈被广大北方人民群众以舞蹈的形式代代传承下来,被纳入新文艺运动后,又被专业的舞蹈人员进行加工整理后使其跳出自娱自乐的范围逐渐迈向文艺表演方向。秧歌被启用所反映的是艺术创作与社会生活的密切關系,这其中包含着熟悉群众、了解社会、转变认识立场和感情的过程表明了当时文艺认识的出发点。

    二、新秧歌运动及其三个发展阶段

    新秧歌运动是指毛泽东同志为端正文艺工作者为工农兵服务的思想而发表的一篇《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不久,在延安文艺届进行整风,然后发起的一场舞秧歌的运动。这场秧歌运动的意义在于它使古老的汉族民间舞蹈重新焕发了艺术生命,并配合政治运动发挥了极大地作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讲话》精神在文艺上显示了最初的成绩。文艺工作者改变了轻视民间秧歌的态度,与群众一起指导改造了旧秧歌,使之成为反映阶级斗争、生产斗争新内容,熔戏剧、音乐、舞蹈于一炉的小型广场歌舞剧。新秧歌运动实现了文艺工作者面向广大群众、工农兵的普及。

    (一)秧歌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所涵盖的意义:

    1、它是边区“文艺整风”运动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得到具体贯彻的产物,它为当时边区的文艺工作者如何与群众结合、如何更好地以文艺为武器来为当时的斗争服务,提供了具体的途径,积累了经验。

    2、它利用民间原有的旧艺术形式创造新的民族艺术形式,并为后来新歌剧创作的成熟发展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二)新秧歌运动发展所经历的三个阶段

    1、萌芽期:文艺工作者从民间的“旧秧歌”之中提取素材,在旧秧歌的基础上包装改造使其在具有革命意义的基础上又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相契合,利用人民群众最喜欢的旧形式,赋予了改革新内容。

    2、提升期:1943年春、借由多种因素结合促成的“新秧歌运动”在延安兴起。

    3、升华期:鲁艺等五个专业团体把秧歌运动分别带到了边区的各个分区去进行普及,这一动向意味着该运功升华阶段的开始。秧歌运动被推向高潮并得以进一步升华离不开文艺团队在边区的深入推广。

    三、新秧歌的表现形式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新秧歌在创作方式上的具体表现

    首先,它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民间艺术的认识与了解,使之成为艺术创作吸取的基本营养。三、四十年代,就如何看待民间艺术颇有歧见之一是来自传统文化势力,二是来自“ 西化”认识群体.认为民间艺术低下、卑贱粗俗、不科学,认识难免过于浅薄。新秧歌全方位吸取民歌、戏曲、话剧等借鉴它们的成功经验充实提高自己,加快了 自身的发展,也为更高一级的文艺形式(歌剧舞剧)准备了条件,积累了经验。总之,新秧歌在创作的方式方法上所采取的几点是带有普遍意义的,不仅在舞蹈领域里如此,在文学、绘画等姐妹艺术同样存有上述情形,体现出在《 讲话 》中“ 批判与继承、改造与利用、普及与提高的文艺思想认识内涵。接着让我们来谈谈创造者在创造的过程中同时被塑造的问题。人被他生长于其中的传统文化所塑造,在他履行创造的行为方式中,包含着同时被塑造的过程。但经验和行为的获取,并非呈稳固状态,尤其当传统文化必须经受变革的考验时作为传统的人势必出现紧迫感,因为他要重新求取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理由,重新估计行为方式的价值取向,定夺的结果或许取保守认识,或许成为原本意志的反叛,抑或在调和中寻找立足点,但无论如何做出抉择是唯一的出路。有时是发自内心的认可,有时则来自社会大环境的迫胁与要求,在不断的修正中逐渐获得社会的认同。

    新秧歌能代表的虽然仅是时代文化中的一支,但以抗战为主题反映出的却是当时文化所共有的追求,在时代运行的过程中,随着艺术的发展、提高、改进和创新,创作者群体也在提高,随着创作者群体的提高,反过来又置理想和追求于具体的创作行为中,相互作用的结果既促进了艺术的发展,同时也塑造了创作者自身。

    (二)新秧歌现状问题分析

    东北的地域条件及生活条件造就并且促成了新秧歌风格的由来,新秧又由把东北秧歌的文化背景及内涵、底蕴熟练知晓的老艺人来表演,他们熟知角色之间的配合,角色背后的故事,有深厚的基本功做支撑,对于风格特点的把握恰到好处,随着发展相继建立了不同的流派。但是因为老艺人们的相继离世,许多表演技艺也面临着失传的风险,当代社会熟练掌握秧歌的各项技艺,熟知各类秧歌风格特点的的艺人正在逐渐减少。在伴奏道具方面也面临着多项风险,秧歌的伴奏乐器包括:唢呐、鼓、锣、嚓等,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西洋乐器大量进入中国音乐圈以后引起了学习洋乐器的大潮流,民间原生乐器被选择的可能性开始减少,所以民间原生乐器的传承便也成为了一个巨大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马盛德.二十世纪中国舞蹈的回顾[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1(3):123-132.

    [2]唐圣菊.20世纪40年代延安新秧歌的历史性审视[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4(3):118-121.

    [3]计晓华.延安鲁艺时期秧歌剧的创作与启示[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2(4):119-123.

    [4]李巍.河北民间舞蹈的多元化发展[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7):55-56.

    [5]李宝杰.新秧歌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启迪[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2(2):18-21.

    作者简介:

    帕丽扎提·艾尼瓦尔 女 1992.2.17,维吾尔族,新疆艺术学院,民族民间舞蹈教育。

    (作者单位:新疆艺术学院)

    相关热词搜索: 秧歌 基础上 继承 发展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