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周巍峙:英雄史诗壮歌人生

    时间:2020-11-21 07:59:5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周巍峙,生长于江南水乡,却有一个群峰壁立的北国风光名字。也许是与其文弱外表形成了反差,1964年1月,他在人民大会堂陪同毛泽东听音乐会,毛泽东审视而风趣地对他说:“你这名字还有点个人英雄主义哩。”如今,回首当年被周恩来赞许为“艺术总理”、如今为中国文联名誉主席的周巍峙92年所走过的路,谁不称赞他谱写了一曲英雄赞歌呢?!

    民族呼声

    贫苦的生活逼迫着周巍峙自幼就为生存而挣扎。5岁时,父亲出外谋生,他与母亲相依为命;小学不及毕业,便开始为家中的生活奔波。挣扎于社会底层,犹如河川里的一块石头,激流研不碎它却又被挟裹驱动着,从家乡江苏东台到浙江绍兴,寻找到参加了北伐军的父亲,一路在江北江南的颠沛流离中度过少年时光。

    不甘心过颠沛流离的生活,14岁的周巍峙凭借着舅舅戈公振的帮助,在中国最早的报纸上海《申报》馆做了一名练习生。九一八事变后,戈公振在国联调查团中央代表团任宣传参议,将周巍峙吸收去担任宣传干事。周巍峙很希望能随国联调查团去东北调查日本侵略暴行,为此还特意给自己取名“周歼夷”,以示抗日决心。然而,由于日本方面百般刁难,中国代表只能去5人,周巍峙被裁减了下来。继而,周巍峙在邹韬奋的《生活日报》筹备处当文书,1932年冬成为李公朴的私人秘书。他自幼好学,多所探求,利用一切机会接受进步思想,参加社会斗争。在“未敢翻身已碰头”的生活中,周巍峙夜以继日地伏案为别人一册册地抄写书卷,一本本地剪贴报刊,可案上又有多少材料能反映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思想?贫困不能使他麻木,反而使他穷则思变,他拿起笔来想要说出自己的话语。然而,发出话语又怎样?戈公振、邹韬奋、李公朴、陶行知等一批在周巍峙成长道路上给予了慈爱帮助,在当时社会发出过鼓铎之声的志士仁人,不仍是遭受着摧残打压,甚至身陷囹圄?他吟诵道:“黑暗占领了大地,静寂充满了宇宙,窗外的雨,滴滴地打着窗棂,是不是天在落泪?”

    1935年春,青年周巍峙写出《有感》诗:“千般恨,万种愁,齐涌上心头,欲述于山罢,山不能语;想寄给水罢,水又不停流。”“我开始懂得革命道理,有了一点阶级觉悟,认识到贫富不是天生的命运,是剥削制度产生的等道理”,“虽然理解不深,但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还是很以为然的”。黑暗中,他要追随先驱者们做一块不屈服于黑暗社会现实的石头了。用石头砸向污浊的酱缸,用石头砸向锁住光明的闸门,用铿锵的撞击显示“无声的中国”已经觉醒。黑暗给了人一双寻找光明的眼睛,失去了话语权就当以长歌抒发心声。周巍峙把自幼对音乐歌咏的兴趣与社会活动结合起来,开始了革命实践,他为《无产者之歌》歌咏:“我有山歌大家唱,天下有个大荒唐:有钱的多得没处放,没钱的倒毙在弄堂!我的山歌已收场,奉请大家把牙齿咬咬响,别怨爹娘别恨天,自己的事情自己作主张!”为《来,我们少年!》谱写“我们要做世界的主人。创造新世界,争取人类的自由平等”。他参加了刘良模的民众歌咏队,参加了聂耳、吕骥等的业余合唱队,参加了党直接领导的“上海文化界抗日救国会”、“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和中国歌曲作者协会等组织。在冼星海、沙梅、盛家伦、贺绿汀、塞克等的支持下,他组织并主持“新生合唱团”,深入到工厂、学校开展歌咏活动,创作革命歌曲,撰写音乐理论文章,旨在唤起民众更直接地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在短短的时间内,周巍峙从一个音乐爱好者成长为有影响的革命文艺战士,唱出了自己的心声和时代的强音。1936年,周巍峙在上海创作了《大家一条心》《九·一八纪念歌》《店员读书歌》《起来,铁的弟兄!》《妇女大众战歌》《义勇军歌》《士兵之声》《金不换》《爱国四季调》等一系列救亡歌曲。 两块石头就能产生激情的火花,无数的石头就会结成坚固的围屏。在歌声中,他认识了自己,更发现了大众,像浴火更生的凤凰,他告别了旧我——周良骥、字骏伯、小名升官,有了自己崭新的名字。1936年7月,他以示要与旧社会、恶势力决然对立的“周巍峙”为笔名,编辑出版了抗日救亡歌选《中国呼声集》,在编者的话里写道:“我希望全国的人们,都能唱这些雄壮的歌曲,会唱的人都去教别人,把这些吼声传布到每一个极小的角落里去,使全国大众的精神奋发起来,使救亡意识在怒吼声中坚强起来、统一起来。”他要用歌声唱亮黑夜,然而《中国呼声集》被查禁,周巍峙遭搜捕,黑夜要封堵他的歌喉。

    石在,火种是不灭的。周巍峙将《中国呼声集》改为《民族呼声集》继续出版。这一次,他将编者署名为“何立山”。他在问:谁能把山立起来?山在何处立起来?

    战地放歌

    太行天下脊,高与天为党,山在山西立起来!抗战爆发,历史把表里山河的山西推向了时代前沿,使其成为全民抗战最前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在山西的贯彻实行,吸引着全国各地成千上万的爱国志士和海外侨胞来到这里,掀起了如火如荼的抗日热潮。

    对于山西,周巍峙并不陌生。1936年秋,在全国人民的声援下,傅作义将军率领晋绥军英勇粉碎日伪军阴谋,取得了红格尔图大捷、收复百灵庙的绥远抗战胜利。当时上海文艺界的刘良模、吕骥、崔嵬、陈波儿等许多知名艺术家都来到了绥远前线,演出了当时还在上海和南方各城市被禁演的国防戏剧作品《放下你的鞭子》、《张家店》、《走私》等,给予晋绥抗战将士以极大的鼓舞。这是国内文化界第一次“在国防前线演国防剧”,意义十分重大。当时,周巍峙虽未能亲自前往演出,但心向往之,在上海专门为绥远抗战谱写了《大家的事大家干》(朱绛作词)、《今年是收复失地年》(朱绛作词)、《前线进行曲》(任钧作词)、《上起刺刀来》(孙师毅作词)、《送郎》(老羊作词)等歌曲。

    “黄河东走汇百川,自来表里太行山。万年民族发祥地,抗战精华又此间。”(陈毅诗)1937年8月29日,周巍峙作为秘书随同刚出狱不久的李公朴,还有柳浞、桂涛声等,一道从上海初次来到山西做抗战宣传动员和组织民众工作。李公朴在爱国“七君子”事件中,已经自觉地将自己和共产党联系在一起了。他们在太原拜会了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并到设在太原成成中学的八路军驻晋办事处拜会了周恩来等。9月3日,他们风尘仆仆越过雁门关,北上大同拜访了晋绥前线指挥官、第七集团军总司令傅作义将军,对前线将士进行慰问。他们冒着炮火硝烟,翻山越岭从南到北走遍山西做抗战宣传和动员组织民众工作。在太原城头。在长城塞外,在行军中,在集会上,周巍峙到处都能听到:

    上起刺刀来,弟兄们散开!

    这是我们的国土,我们不挂免战牌!

    这地方是我们的,我们在这儿住了几百代!

    这地方是我们的,我们不能让出来!

    军令有所不受,将在外守土抗战,谁说

    我们不应该!

    这首一年前在上海南他作曲、孙师毅作词的《上起刺刀来》,早已被列为山西军民“必须唱的,最有救亡意义”的歌曲之一,后来又被更名为《守土抗战歌》,成为山西青年决死队非正式的队歌。

    凭着熟悉的歌声就能找到自己的同志和战友。走进娘子关的周巍峙,第一次认识了操有苏北乡音的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第一次见到了北上的八路军,认识了红军名将彭雪枫,认识了红色剧运的开拓者李伯钊和“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将军”的丁玲……在高高的山岗上结识了无数的兄弟姐妹。

    在几乎每天都有敌机袭扰的太原,周巍峙像一个播火者四处办起歌咏训练班,社会各界的歌咏队、合唱团如雨后春笋般地成立了。他们唱着歌,走出校园、工厂、兵营,涌向街头广场。歌声唱开了人们的心扉,敞开的心扉进发着抗日的激情。人如海,歌如潮,工农兵学商一齐来救亡,1937年金秋的太原是一片抗日救亡歌咏的海洋。万众一心同唱,群山共鸣回应。歌声唱出了群山奔涌的力量和魂魄,唱出了中国人民抗御外侮、意志如山的必胜信念。

    李公朴结束工作返回南方时,周巍峙表示要留在太原办“全民通讯社”。这个通讯社是由救国会、阎锡山当局和共产党三家合办的,由救国会出面,归八路军驻晋办事处领导,主要编辑印发华北前线的战事消息,用大量文字材料激发民众的抗日救国热情。工作人员只有周巍峙和吴奇寒。从此周巍峙正式参加了八路军,任八路军驻晋办事处秘书及学兵队音乐教官、山西民族革命大学音乐教官。在山西,他学会了骑马挎枪越山岭,过上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战地生活;在八路军驻晋办事处行址临汾刘庄,他成为贺绿汀创作《游击队歌》的第一个知音。

    火热的战地生活激发出周巍峙澎湃的创作热情,他先后创作出歌曲《抗战进行曲》(高敏夫词)、《我们是无敌的游击队》(高敏夫词)、《人人都爱他》(高敏夫作词)、《大家来杀鬼子兵》(史轮作词)、《民宣队队歌》(张庆璋词)等,其中有影响的是由他自己作词作曲的《国共合作进行曲》:“国民党和共产党,现在已站在一条线上。我们贡献了全部力量,一齐走上了抗日的战场!全国精诚团结,促成了中华民族的全民动员,两党亲密合作,发挥了抗战杀敌的坚实力量!看,抗战高于一切,谁还不站在一条线上?”在这首长歌中,作者强调任何艰难险阻也“攻不破中华民族的统一战线”,“动不了抗日将士的铁石心肠”!另一首有影响力的作品,是由他作曲的《民族革命大学校歌》“同志们,亲爱的同志们!我们来自大江南北,太行西东,为着保卫我祖国,到这民族革命的中心。我们是民族革命的战士,我们是民族革命的先锋,担当起民族革命的使命,争取解放,促进民族复兴。快齐着脚步,抖起精神,领导民众,向前进攻,打倒侵略的日本,保障我民族的自由平等,自由平等。”此歌词在《阎锡山日记》中也有记录,时间是1939年2月27日。

    踏遍青山

    1938年春,周巍峙离开山西到西安,准备转赴延安。正好李公朴领导的抗战建国教学团和丁玲领导的西战团都在西安。李公朴想让周巍峙留在他的身边工作,周巍峙一心想去延安,婉言谢绝了李公朴的挽留。因西战团不久要回延安,丁玲再次动员周巍峙参加西战团,并答应他去延安后如果愿意去鲁艺学习,随时可以调离。于是,周巍峙加入了西战团并任歌咏指挥兼歌咏组组长。在西安期间,周巍峙还为山西同蒲铁路工人创作了《起来,铁路工友们!》(邵子南、陈明作词):“敌人的铁蹄,在我们的铁路上奔跑。我们的热血,在愤怒中燃烧。起来,铁路的工友们!起来,铁路的工友们!我们是铁的自卫队!我们是钢的义勇军!拿起我们的武器,争取民族的生存!全世界响应我们的呼声!斗争!斗争!消灭侵略者,展开人类的光明!”

    1938年7月17日,周巍峙在西安由丁玲、王玉清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回到延安。在延安学习三个月后,1938年底,22岁的周巍峙作为副主任率西战团从延安出发,东渡黄河再次进入山西,又随八路军一二○师到达以五台山为依托而建立的晋察冀边区开展工作。

    西战团,最初是由中共中央军委和中组部在延安挑选的一批青年文艺工作者组建的战地服务团,全称为“第十八集团军西北战地服务团”,由于玲任主任。抗战爆发伊始,毛泽东亲自为她领导的西战团送行,勉励全团要继承红军的传统,遵守纪律,“宣传上要做到群众喜闻乐见,要大众化。现在很多人谈旧瓶新酒,我看新瓶新酒、旧瓶新酒都可以,只要对抗战有利”。西战团第一次来山西,在晋西、太原、晋中、晋东南共活动了六个月,途经16个县和近百个村庄,辗转宣传3000多里。它的宣传直接代表了延安党中央和八路军的文化宣传,影响巨大。这次由周巍峙作为领导人所率的西战团,是由一批经过了战地考验的年轻文艺家组成的,是集文学、音乐、戏剧和美术等综合艺术的宣传团体。西战团在晋察冀边区,不仅担负着文艺创作宣传、战地服务的任务,更重要的是肩负着根据地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的任务。他们是文艺教导团,更是政治工作团。他们组织发动群众减租减息,动员群众参军参战,开设各种培训班,开展冬学运动,参加农业抢收抢种及历次反“扫荡”武装斗争,曾多次组织文艺小分队到敌占区开辟工作,展开对敌政治攻势宣传,把文化宣传工作延伸到敌人的岗楼下。他们战斗在太行山上、滹沱河两岸,为巩固和壮大敌后根据地做了大量的工作。这一时期,周巍峙先后担任晋察冀边区北方分局北岳区文委委员、文联宣传部长、音协主席、中共晋察冀中央局文委委员等职。

    一年后的1939年10月底,李公朴一行10人从延安出发冲过日寇的封锁线来到晋察冀边区,在边区六个多月的时间里,经15个县、500多个村,参观了许多工作单位,遍访军政民各界,在太行山激动地写下了《华北敌后——晋察冀》一书。李公朴在书中系统地介绍了这块模范抗日民主根据地,数次提到17岁时曾给他当秘书的“周巍峙同志”、“周巍峙君”。在谈到抗战歌咏已经成为晋察冀边区人民大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时,李公朴写道:“其中最有名的便是青年音乐家周巍峙君领导下的西北战地服务团的音乐组。”在这块模范的抗日根据地里,李公朴从无数个战斗着的“周巍峙”身上看到了祖国的曙光、人民的希望、新中国的雏形,纵情高呼:“华北是我们的!中华民族是不可征服的!人们都站立起来了!”

    模范根据地的文艺同样是模范的,而西战团则是模范中的模范。西战团汇集了众多的文艺人才,有诗人田间、邵子南、方冰,音乐家李劫夫、卢肃,戏剧家凌子风、贾克、洛丁、王黎,美术家徐灵、李友人,演员陈强等,最小的团员是入团时才14岁、后来成为著名歌唱家的王昆。王昆后来成了周巍峙的夫人。西战

    团创作出《歌唱二小放牛郎》《忘不了》《团结就是力量》《子弟兵进行曲》《把目光放远点》《不死的老人》等红色经典作品。1944年4月,周巍峙率西战团从晋察冀边区回到延安,在鲁艺担任文工团副团长,被评选为陕甘宁边区甲等文教英雄。

    在坚持敌后的抗战中,周巍峙创作了许多的歌,歌中出现了无数的“山”:“同志们,亲爱的同志们!我们来自大江南北,太行西东,为着保卫我祖国,到这民族革命的中心。”“巍峨的太行山控制着周围的平原,支持着整个华北的游击运动战”;“国土的沦亡,谁还能彷徨沉默地忍受,切莫怕风风雨雨山高水深,要收复东北,要收复平津”!“我们来自太行山,来自滹沱河两岸”,“像那太行山的岩石这样坚硬,像那滹沱河的流水这样沸腾”! “昨天过了滹沱河,今天翻过太行山,军队都是战斗者,人民都是英雄汉”;“一镐一镐又一镐,我们不怕筋骨酸,整好滩地开荒山。一镐一镐又一镐,太阳照得满脸汗,为了生活不怕难”……

    踏遍青山人未老,周巍峙在北方的山地和平原战斗了12年,和战友们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英雄史诗

    新中国要迅速医治战争的创伤,荡涤旧社会留下的污泥浊水,一切都是百废待兴、百业待举,人民渴望着和平。然而,帝国主义者却想通过战争扼杀新生的人民共和国。1950年,美帝国主义以联合国军名义悍然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其司令官麦克阿瑟甚至扬言:鸭绿江不是边界!这就意味着,美国大兵不仅要占领朝鲜,甚至要越过鸭绿江作战。事实上,他们的炸弹已经扔到了鸭绿江另一边的中国境内了!为了保家卫国、保卫世界和平,中国人民组织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抗击侵略者。一曲抒发中国人民心声的战歌诞生了: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

    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

    那是在1950年11月26日,周巍峙与周扬等人在田汉的办公室开会,他顺手拿起了《人民日报》,即被一篇通讯文章吸引住了。在这篇反映志愿军战斗生活的通讯里,周巍峙看到了战士们写的一首朴实有力的誓词,他十分喜欢,当即将它谱曲成歌。歌曲写成后的第四天即发表在《人民日报》上,歌名即为《打败美国野心狼》。此歌一经发表,迅疾唱遍神州,唱遍朝鲜战场。同年12月号旅大出版的《民主青年》杂志以《志愿军战歌》为它冠名。在朝鲜战场上,它成为志愿军战士们必唱的歌曲,每次在出征之前都是高唱着它奔向杀敌的战场。它真实有力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对侵略者的仇恨与愤慨,表现了中国人民为了祖国、为了人类和平而战斗的英雄气魄和必胜信心。从此,这曲战歌一直传唱到今天,至今在朝鲜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展览馆、平壤战胜纪念馆的展览厅墙壁上还镌刻着它闪光的曲谱。

    周巍峙可以在音乐创作上为我们贡献出更多的炉火纯青的作品,然而,他称自己是文艺界的“打杂工”,是一个业余音乐工作者。他感慨地说,这一辈子只是在1938年担任西战团歌咏组组长的几个月内,算是从事专业创作活动。让他更难以忘怀的是,当他想辞去领导职务而专门搞创作时,周恩来总理笑着对他说:现在是人民当政,当家作主人,总要有人做官办事,人民的官,共产党员不能不当啊。我不是长期当官吗?在大庭广众之下又指着周巍峙说:“像他既懂业务,又能做行政领导的,还不好找啊。”并且幽默地对他说:“我是国务院总理,是国家的总理,管的工作很杂。你是艺术局局长,工作也是包罗万象,是艺术总理,也姓周。”

    作为共产党员,周巍峙别无选择,时代规定了角色,历史赋予了使命,这就是领导和组织文艺工作者高举社会主义的火炬、吹响人民奋进的号角,为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文艺的宏伟大厦夯土奠基。

    《东方红》是在毛泽东主席亲切关怀下,在周恩来总理亲自领导下进行创作和演出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其主题和重要情节是由周恩来总理审定,重要问题的处理是经毛泽东主席同意的。周巍峙作为这部史诗编创演出的主要组织实施者,宵衣旰食吐哺握发,台前幕后呕心沥血地工作着。由包括中央、地方和部队专业文艺工作者与业余文艺积极分子共3000多人参加创作演出的《东方红》,以壮阔的历史场面、浓郁的情感氛围,艺术地再现了我党诞生、发展、壮大直到取得全国解放的革命斗争历程。它不仅是为国庆15周年献上了厚礼,它更是一个空前的壮举,是一部革命的内容与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相结合的艺术经典,是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辉煌成果。

    毛泽东主席当年观看《东方红》时曾指出:“现在建国之后的节目还不成熟,这部到建国为上集,过几年再搞一部续集。”1982年邓小平访问朝鲜,观看了朝鲜的大型歌舞《光荣之歌》之后说:“这是形象化的党史教材,我们也有一个《东方红》。”此后,中央同意创作一部表现我党斗争历程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中国革命之歌》,周巍峙责无旁贷地担任起该剧创作演出领导小组组长。他组织集中了当时国内最受欢迎的音乐家、舞蹈家、词作家、舞美家进行创作,军队和地方近2000名文艺工作者参加了演出。《中国革命之歌》浓缩了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过了半个多世纪征程,阔步迈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光辉历史。在表现形式上,它大都采用了新创作的歌舞,尤其是在后半部运用了现代科技,舞台设备、技术、艺术水平都较《东方红》有了明显的提高,采用写实和写意相结合的手法丰富了表现手段。《中国革命之歌》为迎接国庆35周年诞生了,受到中央领导、广大观众和外国友人的热烈好评。

    长城魂魄

    周巍峙和战友们,在黑暗如磐的旧中国,用跳动的音符唤起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在血与火的战争中,动员和组织人民在山岗在平原在青纱帐建立起不可征服的长城;在新中国宏伟大业的建设中,为社会主义文艺大厦夯土奠基,建树起革命文艺长城。他歌颂解放军《打得好》,歌颂农民兄弟《六亿双铁手造天堂》,歌颂工人阶级《我们的铁锤响叮当》,《十里长街送总理》和人民共掬一杯泪抒发我们的悲和乐,用音乐舞蹈史诗唱响长城雄魂。而那一曲摧枯拉朽、排山倒海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在我们民族气壮山河的伟大复兴中必将金钟长鸣。

    愈到晚年,周巍峙的长城情结愈益浓烈,更显英雄本色。因为他更自觉地意识到: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他在《竭尽全力建造民族文化的万里长城》一文中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纽带。我们的文化长城是由中华大地许多民族的祖先开创的,又由我们五十六个民族长期保存和不断

    发展铸成的。地球上的万里长城,是一条有形的、物质的空间纬线。熔铸在民族意识里的文化积累,是一条无形的、精神的经线,这条经线穿过历史的隧道,把我们五十六个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而形成中华民族的整体,它是融汇美学、史学、社会学、政治学、民族学、哲学和宗教等各种知识的文化宝库,是培养和形成我们民族思想、民族精神的基本要素,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形成自己民族思想和民族精神的文化,这个民族、这个国家也就名存实亡了。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没有了,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没有了精神支柱。”

    他从最基础做起,用笔墨字符逗句砌证长城的宏伟。他主持指挥了1979年由文化部、国家民委及中国文联联合发起的十大集成志书编纂工作,从此不敢有丝毫懈怠。民间歌曲集成、戏曲音乐集成、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曲艺音乐集成、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民间故事集成、民间歌谣集成、民间谚语集成、戏曲志、曲艺志,分省立卷(台湾省暂缺),按学科分类,全书300卷,约450册,共5亿字,荟萃了中国民族民间文艺优秀遗产,被誉为恩泽后世的“亘古之举,创世之作”,是“中国民间文艺万里长城”。

    他领导主持的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工作,分苏区、抗日根据地、解放区、国统区、敌占区、孤岛、海外华人,纵横梳篦,淘尽黄沙始见金,集中展示了中国革命文化的丰功伟绩。传统文艺与革命文艺珠联璧合,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夯实着坚固的基础。而由他主编的《聂耳全集》《冼星海全集》《田汉全集》《夏衍全集》……一座座文艺奇峰就是这“二十世纪中国文化长城”的堞垛。

    长城长,筑城难。“抢救和保护中国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中国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全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朝霞工程”“彩霞工程”“晚霞工程”……几乎所有的工程不冠以“征集”“保护”“抢救”则不足以喻其紧迫和重要,这是与时间和生命赛跑的工程;这也是一种别无选择的战斗,因为有人妄言宏伟大厦是空中楼阁,诬蔑革命文艺丰碑出现“断层”,鼓噪人们告别神圣。周巍峙像战争年代建立模范根据地一样,组织各省、市、自治区建立了艺术科研机构和队伍,建立了13个跨省区的史料征集协作组,筑成了一道亘古未有的旌旗在望、烽火相递的文艺科研长城。栉风沐雨呕心沥血,筚路褴褛以启山林。殷殷嘱咐同行者:“我们的文化长城不能像古代的万里长城那样,有的是巨砖坚石筑的,有的则是芦苇沙泥筑的,出现建筑质量的差距。我们不能让文化长城在我们的家门口出现缺口,更不能搞‘豆腐渣’工程,造成文化长城‘坍塌’的现象,那就很不好了。”所有大书巨著的编写,都是他在耄耋之年开始从中央到县乡,动员组织起10万专业和业务文艺科研大军,抗拒着水银泻地般的拜金主义狂潮,逆风千里,跋山涉水,硬是以滴水穿石、精卫填海的决心,以心无旁骛、“富贵与我若浮云”的意志,经过了20余载的艰苦长征,寻找和构建着我们的精神家园。

    在这道文化长城的建造过程中,他被誉为催生婆、助产士、开路人、奠基者;在筑城大军中,他被称作是领导、老师和朋友。然而,他却吟诗自嘲“来自贫寒户,混迹文苑中。奔忙六十载,一个打杂工”,把自己化于无形,化作一砖一石嵌进了长城。

    作为一个见证了大革命时期的宣传,从事了左翼文艺活动,救亡歌咏运动的组织者,延安文艺运动的骨干,模范根据地文艺运动的开拓者,担任过新中国的艺术局长、新时期的文化部代部长、新世纪的全国文联主席,周巍峙历80载奋斗不止,92岁依然矫健高效地工作,其人生履历何止一个“硕果仅存”能形容。

    “集大成者”周巍峙,中国文艺史上一道巍然峙立的长城。

    (责编 肖 黎)

    相关热词搜索: 壮歌 史诗 英雄 人生 周巍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