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阶级斗争史范式与我国现代中学历史课程的演变

    时间:2020-11-23 07:54:0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关键词]阶级斗争史范式,中学历史课程,演变,影响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01-0010-07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胡锦涛总结性地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他号召全党全国人民“继续解放思想”。我国中学历史教育界应积极响应这一号召,运用“解放思想”这一法宝,推进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加强中学历史新课程的建设。在继续解放思想方面,有很多工作需要我们去做,而清理阶级斗争史范式对我国现代中学历史课程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影响,总结阶级斗争史范式运用的经验和教训,则是其中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目前,中学历史课程中的很多问题(如历史教学内容的选择、历史评价、历史学科测评等)都与阶级斗争史范式紧密相关,它还在很大程度上束缚着我们的头脑,影响着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推进和历史新课程的建设与发展。下面笔者以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和历史课程标准为基本素材,剖析阶级斗争史范式与我国现代中学历史课程发展变化的关系,并就如何进一步突破和克服教条化、程式化的阶级斗争史范式的限制发表一些粗浅看法。

    (一)阶级斗争史范式主导地位的确立及其对我国现代中学历史课程形成的双重影响

    史学范式是史学观点、史学概念和史学方法等的有机集合体。作为史学研究的一种范型和模式,阶级斗争史范式的核心观点是阶级观点,常用概念有阶级、阶层、阶级关系、阶级矛盾、阶级斗争和革命等,基本方法则是阶级分析方法。虽然“阶级斗争史范式”是近年才流行起来的一个史学概念,但实际上它早就存在并被广泛地运用于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之中。

    将阶级斗争史范式作为国家历史教育的主导范式,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其标志是1934年8月,斯大林、日丹诺夫和基洛夫联名提出对《苏联历史》教科书纲要和《近代史》教科书纲要的“意见”。由于革命斗争的需要和苏联的影响,20世纪30~40年代,我国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历史教育(主要是干部历史教育)也以阶级斗争史范式作为主导范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阶级斗争史范式则成为全国历史教育的主导范式。

    新中国第一批规范的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公布于1956年。但是,早在1950年秋季,阶级斗争史范式已在我国中学历史课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主要根据是:第一,1950年8月,新中国第一个基础教育历史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小学历史课程暂行标准(草案)》颁布。该标准规定,“(懂得)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是小学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强调在教学中,“有关农民革命运动的材料,要充分地搜集和发挥”。历史教师要“坚定工人阶级立场”。这些观点、原则和要求,在小学历史教育中初步构建起阶级斗争史范式。虽说此标准是用以指导小学历史教学的,但在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尚未制定出来的情况下,它对中学历史教学无疑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第二,针对1950年上半年中小学教科书版本不一、供应紊乱的情况,1950年7月,教育部和出版总署公布《1950年秋季中小学教科用书表》。该表规定,中学历史课本沿用老解放区教材,叶蠖生编《中国历史》等被指定为中学历史教科书,这些书从总体上说是按阶级斗争史范式编写的。

    1956年,《初级中学中国历史教学大纲(草案)》《初级中学世界历史教学大纲(草案)》《高级中学世界近代现代史教学大纲(草案)》《高级中学中国历史教学大纲(草案)》(近代史部分)同时公布。这批“大纲”通过对阶级观点的浅近阐述和相关原则、要求的提出,使阶级斗争史范式的框架和内容更加完整。如《初级中学世界历史教学大纲(草案)》在“初中世界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部分明确地指出:“……这不但说明了阶级斗争的现象充满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中,并且还说明了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通过阶级斗争史实的学习,就能够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并且深切地体会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初中中国历史教学大纲(草案)》写道:“秦末农民战争的成果显著地证明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隋末农民战争的成就又一次证明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等。“大纲”还将古今中外相当多的阶级斗争史实,列为教学“要目”,这就从内容上为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的落实提供了保障。与此相随,按上列“大纲”编写的初中、高中历史教科书全面投入使用,阶级斗争史范式在中学历史课程中的主导地位确立了,对我国中学历史课程的发展变化起了重要的积极的作用。

    首先,促使我国中学历史课程转型。

    不同阶段的历史教育有不同的性质与特点。古代历史教育以王朝史范式为主导,核心观点是帝王史观。到了近代,影响历史教育的范式开始多样化,而以社会进化史范式的影响最广最大。进化史范式的核心观点是社会进化史观。现在我们常统称之为传统历史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被引入中学历史教育。与之配套,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观点、人民群众与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的观点等,也同时引入,我国中学历史课程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新的中学历史课程形成,我国中学历史教育进入新的阶段。

    其次,构建起中学历史课程新的目标、内容与方法体系。

    阶级斗争史范式主导中学历史课程后,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成为我国中学历史课程的重要目标,而在政治思想教育中,阶级观点(含阶级斗争观点)的教育又是重中之重。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教育也成为重要的课程目标,实际上是阶级观点教育的一部分。

    在我国古代、近代历史教育中,帝王将相、上层政治精英是主角。历史上各个时期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斗争鲜有反映。即便讲到农民的斗争,一般也要被贴上“贼”“匪”等标签。当阶级斗争史范式成为主导范式后,情况根本改变,大的乃至中小规模的农民斗争都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且以“革命”视之。至于近代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近代世界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得到更高程度的重视。由此而来,中学历史课程内容发生根本性改变,阶级斗争史或者说革命史成为我国中学历史课程的核心内容。

    中国古代、近代的历史课程受传统史学影响,在教学方法上重叙述、重考据,伦理道德教育则往往是“寓论断于叙事”之中,强调春风化雨,潜移默化。阶级斗争史范式引入后,中学历史课程的教学方法重视说理和灌输,强调分析和批判。阶级分析方法成为分析和批判的重武器。

    新中国的中学历史课程具备了不同于古代、近代中学历史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故我们称之为现代中学历史课程。

    最后,加强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有利于历史

    相关热词搜索: 范式 阶级斗争 演变 课程 我国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