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论中西文化精神比较研究的当代意义

    时间:2021-01-19 07:52:5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在人类历史的文化宝库中有两颗璀璨的明珠:一个是以中国封建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一个是以西欧资产阶级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人类文明80%以上的优秀成果都源于这两种文化。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文化遭到了西方文化的无情冲击,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一个文化碰撞、文化比较、文化选择的过程。而这一过程还远没有结束。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文化冲突这一老话题又变得鲜活起来:

    中华民族今天处于怎样的坐标中?面对西方全球化的聒噪,怎样重塑自己的文化自信?现代化等不等于西方化?随着经济的强盛,民族复兴需不需要传统文化的支撑,传统文化在现代化中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这些问题的致思路径都指向一个基础的研究领域——中西文化精神比较研究。中西文化精神,即两种文化传统各自的核心价值及其所追寻的、珍视的、终归有所成就的方面表现出的思想及观念。中西文化精神比较研究的任务是: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平心静气和鞭辟入里的分析;对西方文化不是作由外而内的审视,而是浸润其中,把握精髓,掌握中西文化的长短优劣,为正确的文化改造和复兴创造坚实的理论基础。

    20世纪80年代,摆脱文革阴影的中国人对现代化的期盼再次与西方化联系到一起。知识界的精英们盼望通过重新举起启蒙的旗帜,在迈向现代化的同时,实现自由平等民主等西方式的自由主义理想。但当他们走出开放的国门之后忽然发现,那些曾经让他们魂牵梦绕的理想在它的发源地正受到质疑和挑战,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价值观已遭到西方人自己的否定。以启蒙理想为基础的现代性价值观,也正在显现出种种缺陷和弊端,因而受到后现代性、后殖民主义等理论的解构与追问,而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挫败。中国的文化人再次感到了无所适从的悲哀。100多年来,他们已习惯于文化上的自我否定,已习惯于向西方去寻求答案,甚至丧失了支撑自己思考和表述自己思想的独立话语。此刻,他们不得不回头审视一个世纪来走过的路,调整对自己本位文化的立场,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进而对百余年来的文化选择作出反思。然而可悲的是,这种审视和质疑的动力和理论支点仍来自西方。

    我们不禁要问:中国文化真的失去自我调整和更新的能力了吗?

    一个民族能否保持自己的文化个性是其能否在全球文化融合过程中获得身份认证的先决条件。为此,我们需要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整体检视,以彰显其富有生命力的因素,同时也指出它不容回避的缺陷,方能找到一条使中华文明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复兴之路。

    站在全球化语境中检视传统文化,必须正视与解决以下冲突:第一,现代社会个性自主与传统社会群体本位的冲突。第二,现代社会民主精神与传统社会家长制作风的冲突。第三,现代社会法治秩序与传统社会人治习俗的冲突。如何应对这些冲突,中国现代三大思潮马克思主义派、自由主义西化派与保守主义现代新儒家派分别以“综合创新”“全盘西化”和“中体西用”为基本文化主张。事实上,“中体西用”论由于不可能带来中西文化在根本精神层面上真正会通,已在历史发展实践中比较充分地暴露了其内在局限性,后现代转向则使我们真切地看到西方文化的困境和“现代化的陷阱”。张岱年先生提出了“综合创新”的著名观点。这种观点依据文化系统的可解析性和可重构性,文化要素的可分离性和可相容性的理论,认为应该抛弃中西对立、体用二元的思维模式,以开放的胸襟、兼容的态度对中西文化精神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审慎的筛选,根据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进行一种批判性的重建和创造性的转换。

    这种观点是有着文化人类学上的依据的。文化是人的全部生活方式和习惯,是有一定的共性的,凡有生命力的价值观、思想都是可以互相借鉴、互相融合的。中国和世界历史上统一的多民族融合发展的许多成功实践都证明了这一点。我们对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前景应有一种乐观的心态。我们相信中华民族既然能创造震惊世界的古代文化,今天也不会甘于昏睡、沉沦,一定会在全球化的竞争与合作中迎难而上、返本开新,建设起让全世界更为震惊的、发达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编辑 段丽君

    相关热词搜索: 中西文化 当代 意义 精神 研究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