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冷战后美国对中国的东亚均势策略研究

    时间:2021-01-31 07:57:5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 文章阐述了均势的内涵。分析了冷战结束以来,东亚地区国际关系随着中国崛起而迅速变化后美国对中国的东亚均势策略:2009年末,美国抛出“重返亚太”战略,其东亚政策核心就是限制中国的发展以维护自身东亚主导者的地位。美国对中国的东亚均势理论分析:核心:控制力话语权的争夺;现状与未来;中美经济相互依存度日益加深。预测了美国对中国的东亚均势政策结局,即美国对中国开展限制中国发展的一系列具有互动变化的制衡措施,希望维持美国在东亚的单极权力体系。

    【关键词】 美国;中国;东亚;均势

    冷战期间,世界处于美国、苏联两极格局状态下,东亚、东南亚、中东、欧洲等国际热点地区美国在与苏联的较量中并不占优势。而随着苏联的解体,美国的主要敌人突然消失,美国迅速在除东亚地区外形成权力优势,而在东亚,中国的崛起以及自身所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使得中国并未参与美国主导的东亚国际体系。为了在东亚巩固权力优势地位,美国必须要对中国的发展进行限制以取得自身的相对优势地位。

    “重返亚太”以来,对中国的限制,围绕着权力和制衡两大核心因素,美国采取了孤立中国的均势政策。

    一、什么是均势

    均势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可在三个方向上对均势进行描述:一种处理国际关系的特殊手段、一种处理与他国关系的外交政策、一种国际斗争的特殊稳定状态。

    1、处理国际关系的特殊手段

    在主观层次,均势可能是国家达到相互制衡目的的手段。在现实主义学派中,假设A、B、C、D三个国家相对力量均等,A国为了取得对B国权力相对优势地位,无非采用两种手段,即增加自己的综合实力,或者削弱对手实力,而两种手段同时进行,最好的方法就是结盟。所以,A国与C国结盟,一方面自己单一力量增长为AC联盟力量,同时,也摆脱了BC结盟的可能,这就是A国暂时取得了对B国的权力优势。可是,B国为了自身的安全,就必须要与A国平衡发展,以制衡AC的联盟威胁,于是,B国会与D国联盟,这就形成AC与BD两个力量均等的联盟。在这个假设中,B国采取的手段就是对A国的均势。在这个假设中,均势作为一种手段的描述就是,区域内国家为防止一国或少数国家霸权的出现而采取的一系列限制措施,所以,雷蒙阿隆认为,均势手段从某些角度来看是被动进行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的欧洲局势,是均势手段的典型例证。德法矛盾是欧洲大陆传统矛盾,德奥的结盟迫使法国与沙俄在土耳其海峡问题上达成了和解,形成了俄法同盟,两个联盟在欧洲大陆上形成权力制衡的态势。同样,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苏联面对美国为首的北约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为了能在欧洲与美国为首的北约相抗衡,苏联出面组建华约,对美国实施均势相对抗。

    2、与他国关系的外交政策

    作为外交政策,均势的首次出现是在1713年的乌得勒支合约,该合约明确规定将维护均势作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自从那时起均势体系一直成为欧洲国际秩序的代名词。所以,均势政策也是一种国际机制。

    均势政策的目的首先是反对霸权,但反对霸权的措施并不只能是均势,也就是说,均势政策旨在强调区域内若干政治实体的权力的均衡,通过这种均衡使得各权力实体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与当今社会提倡的通过和平方式反对霸权有着根本区别。另一方面,均势作为一种政策,也是在维护现状。不管是围绕西班牙王位继承权的乌得勒支合约,还是旨在限制德国的凡尔赛体系,或是重新划分世界的雅尔塔体系,其推行国家的目的都是维护自己现阶段的国家利益,通过签订合约或推行政策使本国获得的国家利益以法律形式保障下来。

    3、特殊稳定状态

    作为一种状态,这是均势的客观存在领域。这种客观存在,指的是两个或多个政治实体的综合权力大致相等,以维护一种相对特殊的稳定状态。在均势状态下,政治实体可以指国家,也可以是由国家组成的联盟,但基本单位一定是国家;综合权力是指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为主的硬实力,和以文化、影响力、控制力为主的软实力,二者的相互综合;特殊稳定状态是指相互之间没有出现压倒性优势地位,相互之间不会有大规模的战争,但是没有战争的稳定并不是得益于双方的友谊,而是权力的相互制约与平衡所造成的结果。

    均势作为一种状态,曾经在历史上多次出现。在中国历史上,每当朝代更换,中央政权不稳定之时,便是均势出现的黄金时期,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三国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中国历史上的诸侯争霸其本质就是一种均势状态。在欧洲,从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建立以来,1814年的维也纳体系,1860年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是欧洲均势状态的典型模式。在世界范围内,一战结束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二战以后的雅尔塔体系都是均势状态的代表。这些均势状态都是各方权力的均等而达到一种制衡稳定的状态。

    4、小结

    作为一种综合性概念,以上分别从手段、目的、存在三个层面对均势作出解释。这三个层面并不完全独立,相反,三者在时间上其实也有着贯通性。即区域内一强国出现,无论其是否具有霸权的特性,根据权力优势论的观点,这个强国的发展必定受到周边或相关国家的警惕。为了维护自己国家利益,同时防止强国出现霸权倾向,其他国家势必会采取均势手段(可能是孤立,可能是战争,或者其他方式),与强国实现权力的均衡.等待限制其发展的目的成熟,双方可以通过签订合约等方式建立一种国际机制,维护这种特殊的稳定状态。这就是均势诞生的完整过程。因此,均势的三个层次具有手段、目的、与存在的时间先后顺序。

    二、冷战后美国对中国的东亚均势策略

    冷战后,东亚地区国际关系的现象是,中国的崛起并积极开展多边外交,以达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目的;美国为保持传统强国地位,不断加强对东亚主导权的控制。这就造成了难以忽视的结构性矛盾,即中国的崛起与美国的维持现阶段优势地位的矛盾。由此,导致中美现阶段面临的共同问题是双方如何在东亚地区共处。

    1、美国对中国的东亚均势原因

    美国对中国推行东亚均势策略的主要原因包括

    (1)国家利益:苏联解体以后,美国急于在世界各地实现霸权,维护权力优势地位,因此,在东亚,美国不希望中国的强大以威胁自己现有的东亚控制力。

    (2)意识形态:虽然冷战以后,国际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因素被国家利益因素所取代,但是,不可否认,意识形态与政治制度的差异仍是美国对中国不信任的重要因素之一。

    (3)盟国需求:日本、韩国、菲律宾、中国台湾、以及东南亚部分国家都与美国建立了或多或少的同盟关系,而中国的发展也不可避免的与这些国家存在摩擦,这就在法律层面上迫使美国对中国的发展采取应对措施。

    (4)经济控制:在经济层面,东亚成为冷战后世界上经济最活跃地区之一,尤其是世界金融危机以来,随着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崛起,美国必须通过对中国均势以控制东亚经济,从东亚攫取经济发展成果。

    2、美国对中国的东亚均势具体措施

    东亚均势策略最核心的目的是限制中国的发展,通过广泛结盟实现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安全的多领域制衡。

    (1)广泛结盟:美国在东亚地区,尤其是围绕中国的环形区域,广泛的结交同盟国,最著名的有对日本的《美日安保条约》,对菲律宾的美菲战略伙伴关系,对中国台湾的《对台湾关系法》,同时,针对东南亚国家,美国也在不断抛出安全保障的橄榄枝。此外,在东亚周边区域,美国与澳大利益、印度、中亚诸国均建立有各个层次的同盟关系。美国通过与这些国家结盟,一方面提高了中国周边国家的综合实力,另一方面也挤压了中国战略发展空间,达到了既制衡中国权力增长,又避免与中国直接对抗的目的。

    (2)多领域制衡:为了与中国权力增长相制衡,美国一方面从外部扩大中国周边国家的实力,能够使其与中国日益增长的权力相抵消;另一方面,美国也在通过各种方式,从内部限制中国的发展,期望里外相结合,共同达到制衡中国权力、限制中国发展的目的。其中,制裁是一个很好的对内方法。政治上,美国联合欧洲等盟国相继对华开展一系列军事、科技、资源等物品的限制出口措施;经济上,通过一系列非关税型贸易壁垒与一系列反倾销法案,打击中国的进出口业。1989年以来的各项对华制裁措施,其政治目的明显大于经济目的,并逐渐成为对华均势政策的一项组成部分。

    三、美国对中国的东亚均势理论分析

    美国因为担心中国的强大而威胁到自己的地位,进而借助“重返亚太”推行旨在制衡中国发展的均势措施。那么这些措施的理论依据和理论效果又将会如何呢?

    1、核心:控制力话语权的争夺

    冷战以后,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地球村”的趋势使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也使世界变得越来越透明。这个趋势在国际关系领域造成的一项重要影响就是,国家为主体的国际斗争重点不再是为争夺传统的资源和财富,而是转向对控制力和话语权为主的软权力争夺。同样,在东亚地区,美国之所以对中国实施遏制、限制、制衡为主的均势政策,也是为了和中国竞争东亚控制力和话语权,只有掌握这种控制力,那么自己就能获得制定国际行为规则的权力,也就能够制定出更多的符合自己国家利益的国际行为规则。

    2、现状与未来

    目前,中美在东亚地区权力体系基本呈现为向美国一边倒的单极体系。在经济领域,美国无论是GDP总量还是人均GDP,或是针对东亚诸国的FDI(对外直接投资)都要远远超过中国;在政治领域,美国凭借与东亚同盟国的关系以及军事上构筑数十年的战略武器系统,其政治存在也要远超中国。那么既然美国已经在东亚取得优势地位,为什么还要对中国推行均势政策呢?原因在于对未来的担忧。从历史上看,均势政策的主要推行国家都是一些正处于权力巅峰的国家,其目的在于维护现阶段有利于本国利益的国际秩序,而均势政策的目标国家往往是权力处于低潮,但是发展势头强劲的国家,如维也纳体系下的法国,凡尔赛体系下的德国,雅尔塔体系下的美苏中。在东亚地区,中国的发展潜力的确使美国担忧,冷战结束以来,中国的军事力量、对东亚其他国家的经贸关系、多边外交、以及国际知名度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按照这个速度,美国一心构筑的东亚以自己为主的东亚国际体系将在不久的将来被中国完全取代,这就是美国对中国均势政策着眼点主要在于限制中国发展的理论原因。

    3、中美经济相互依存度日益加深

    摩根索强调均势的缺陷因素其中之一为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表现为国际关系中国家间的动态关系,而政策的静态效应往往与现实出现不协调发展。在冷战后的国际关系中,这种不确定性随着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而更加严重。在经济上,冷战结束以后中美经济相互依存度日益加深。目前,中美两国已互为第二贸易伙伴,美国是中国第二大出口市场和第六大进口来源地,中国是美国第三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美国是中国第四大FDI来源地。相互依存度的日益加深就使得中国美国相互间直接对抗的成本变得越来越高,同时,相互依存度的变量也使得均势这一维持现状的静态策略越发的不稳定。因此,虽然历史上的均势着重于军事力量、同盟力量、以及战略资源力量,而新时期的均势策略将会把相互间经济依存度作为一项变量因素考虑进来。

    4、美国对中国的东亚均势政策结局预测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到未来的中美东亚共存状态,即在中美经济相互依存的背景下,围绕东亚地区控制力的争夺,美国对中国开展限制中国发展的一系列具有互动变化的制衡措施,希望维持美国在东亚的单极权力体系。这种中美共存的状态将会长期持续下去,未来将会通过国际制度的确立在彼此间实施机制化制衡,并在东亚形成一种特殊的制度政治。

    【参考文献】

    [1] 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2] 邢悦、詹奕嘉.国际关系:理论、历史与现实[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3] 汉斯·摩根所.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 祁怀高.中美制度均势与东亚两种体系的兼容共存[J].当代亚太,2011,06.

    [5] 胡九龙.论“均势”的基本含义[J].太平洋学报,2005,09.

    [6] 王帆.美国的东亚战略与对华战略[J].外交评论,2010,06.

    [7] 石东明、崔启明.美国“重返亚洲”及其对中国的影响[J].社会主义研究,2012,02.

    【作者简介】

    黄郑亮(1991.4-)男,河南许昌人,广西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关系.

    相关热词搜索: 东亚 均势 美国 战后 中国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