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矛盾与抉择:沙曼翁多元化的艺术追求

    时间:2021-02-06 08:02:0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打开文本图片集

    序引:沙曼翁先生以其高寿,得享天年,故一生奇情壮彩,艺痕博杂丰富;又因为其人生起伏跌宕,所历数朝,所见甚多,故其作品经历时代的洗礼,参差不齐,对比强烈。前后艺术水平并不一致,恰好反映了世道与人心的对应关系。凡是成熟的艺术大家,都有强烈的个性风光;同样,凡是真正的艺术大师,大器必晚成,又必然做过多种尝试,早晚是追求甚至相反,最好笃定一格,遂成高雅。研究一个高龄的艺术家,必须看到其审美追求的前后变化,必须看到其复杂性、多样性及矛盾性。若忽略这一点,只是用他成熟的面貌来衡量一切,甚至吹捧过甚,都是对艺术家多元尝试、多种努力的抹杀,至少对艺术家不恭。

    所以,本文从阅读沙曼翁先生书画篆刻作品人手,探寻其与历史上诸多书家的成长经历的共性,以做研究。

    一、沙曼翁的才情勃发与师承风格的协调

    虽然与沙老未曾谋面,但从其书画篆刻之诸多作品中,你会感受到一种才情勃发,特别是早年的英气豪迈与晚年的老成稳定形成了对比。如其书法选择汗简之草隶风格,与端庄之篆书形成两种迥然对立的风格,恰好弥补了性情的两极。篆刻的精工与纵放,沙老都在尝试,甚至以草隶入印,其押印都写意。汉印一路端庄中见活泼,沉实中显空灵。如“水上人家独自闲”“金石同寿”“萧退庵”,篆法娴熟,刀法浑厚,才情恢宏而气度闲雅,颇有昔贤之韵。

    沙老1977年汉简黄庭坚词句对联跋语云:

    “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着冠”,山谷老人句也。老人有敖兀不平之气,老寐书此,亦以放逸一路为之,是谓统一。年益老,书益狂,岂非大妙?!浅人不解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耳。(《沙曼翁谈艺录》)

    沙老的才情体现在:一是对多种艺术形式的尝试上,如篆刻、绘画、书法、文章等方面,其诗词未见比较遗憾;二是对风格差异比较大的作品作出探索,不怕失败。这种精神值得研究。许多名家在成功之前都不愿过早结壳,愿意在多方面进修探索,力求最好。这个观点集中体现在他对“正入”与“变出”的关系论述上:

    只有“正入”,才能“变出”。“变出”就是要有胆敢独创的勇气、决心和精神,要像齐白石先生表年变法那样“宁可饿死京华,公等勿怜”,不为古人奴。同时,要多见优秀的书法真迹,学习历代的书法理论,学会鉴别精华与糟粕。正如杨守敬《学书迩言》云:“一要品高,二要学富。”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在长期的笔墨生涯中,着重于“笔墨”二字上有所领悟。要有“春蚕吐丝”的本领:把桑叶转化成丝绸。既要防止因强调特性感受而弥补技巧不足的倾向,也要反对偏重摹古而不注重个人现实感受的倾向。(《也谈“不自正入、不能变出”》)

    沙老晚年,对老师之言多所领悟,对自己实践的成败有所省悟,加之身为人师,学高为范,不得不注意导向问题,至少不能误人子弟。他认识到修养之意义:

    学习任何一门艺术,不仅仅在于艺术本身的研究和探索,更重要的必须读书,读修养品德的书,以提高自己的素质,这对于艺术境界的提高大有益处。书法和篆刻这两门艺术是有密切联系的,书法家不一定能篆刻,而爱好篆刻的必须也应该是书法家,否则不可能成为篆刻高手。因此说:要书外求书,印外求印,印从书入,书从印出。(《我学习书法篆刻经过和体会》)

    从早年的重视才情到晚年的重视学养,也是一种超越,更是一种境界的升华。也印证了从“技法淘汰——文化淘汰——人格淘汰”的逐渐升级,文化淘汰的第二层次非常关键,它逐渐淘汰了门外汉和非主流的书家刻家,而变成文化人身份的象征,因为文人艺术本身就是修养的产物。其业师萧老应该是比较有远见之人,不喜欢吴、齐之怪诞,容易误人子弟,所以常常教育学生要取法正途,这可以从沙老晚年讲学之笔记中看出。他在晚年已经自觉意识到一些艺术家应该注意的问题:

    学无止境,艺无止境,唯知不足乃能精进。老曼习篆四十年,从不敢自满自足,更不敢以吃老本作盗名欺世之想,至于如何可以享名、可以得钱,则我不识也。(1973年白文印“人长寿”边款)

    萧退庵师最为欣赏沙曼翁与邓散木之篆法入古出新,能够自运,充分肯定了他们的才情也就是“天资”,但对于“学养”更为强调,沙翁晚年秉承师说,终于有成,可谓不负众望,情痴艺精,弘扬师门有功也。

    二、沙曼翁多体尝试与最终风格凝定的协调

    沙老在讲座中评价萧退庵的话不无矛盾心态:

    六十岁以后,尝评安吉翁书每多霸悍之气,其所书《石鼓文》,凡合体之字,惯作左低右高,譬之魁星站立之势,不无造作之弊,故力避缶翁之习气。

    萧先生尝言,学习篆书,应以秦篆为正宗,只能向上学,秦汉以下,无足取焉。萧先生之篆书,笔致浑厚,结构平实,无纤巧之习,盖其上承秦汉,旁及诸家,有所取舍,所谓存其精华、去其糟粕,此真善于学习者也。(《书法艺术》)

    沙老对于老师的教诲实际上有些矛盾,一方面他喜欢吴氏的“雄逸朴茂”,另一方面,他对老师所说“以秦为正宗”,去除吴氏之“霸悍之气”似乎并不认同,从他的大篆看,的确不如老师之深厚渊雅,而是注重造型矫变,多些棱角,少些稳重。其甲骨文集句略有改变。“静穆”“渊深”之境很难达到,非精气凝定,稍有躁动就难达到。沙老中期断学20年,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其草篆并不成熟,多浮躁不平之气,反映出其心态之变化,“气成乎技”“书为心画”并非无由。中年的沙老饱受磨炼,难以静气凝神,如对至尊。但在晚年,以其高寿,万事顺遂,心情自然平和,所作便有静穆之境。他在晚年就说:

    余学《石鼓文》几五十载,初重形似,继心折缶翁,后见退师,闻其论缶老有霸气,结字合体者右高左低如魁星持剑,亦不崇缶翁。近十年来,几经变化。因忆唐张怀罐在其所书《文字论》中日:“深识书者,惟观神采,不见字形。”故余近几年来着意于随意写写,不计字形,但求意到,无背于篆理篆法,亦求气韵生动,有笔有墨足矣。不在工整中下功夫,亦不追求要像哪一家,因知年逾八十何必自苦?总之,作书作画重在读书,排除俗气,多得逸气、清气,下笔要记住墨气,用笔用水有气势,不落俗套,方是高手。待若干年后,后人自有定论也。(沙曼翁2001年春月临《石鼓文》跋语)

    应该说,他在矛盾之后的30年之间,做了不少探索,“几经变化”一句可以作为注脚。知道“读书养气”之重要,排除“俗气”——包括吴氏之“霸悍之气”。追求“士气”之“清而厚”,方为正宗。萧师之警告,最后落实于沙老之努力中。试看作品,最值得赞赏的是小品画,书画结合,韵趣甚好,格调高雅,绝去霸悍之习气。也许在孤寂岁月,必然有所寄托,有所省悟,才有此超越。经历了追求外在的“形”,到内在的“意”,方完成艺术境界的超脱。没有经过“超鸿蒙,混希夷”之历练,心灵很难达到与天地同流之逍遥。沙老的作品驳杂,前后时期反差很大,正是其矛盾心理的真实反映。他临习汉碑时认识到:

    东汉人书多分书,随意写,犹今人之写便笺,因日赴急书也。颇近汉碑碑阴,不重规矩而重趣味,与碑阳迥异。(2001年临汉简残简四则条幅跋语)

    《石门颂》有大气磅礴之势,无胆量与工力者不能为。纵使强为,亦不能尽其妙。无真知见,焉能通晓其理?浅人以耳代目,如何能得佳作?是故,欣赏艺术品乃不易之事耳。(2001年《石门颂》集字对联跋语)

    这是一种翻然省悟,也是一种由“求物”到由“求己”的转换,是蜕化和超越。中国文化追求“自得于心”,更是人格修炼之最后阶段,“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也许只有经历磨难之后才能更走向自我。他说:

    作书作画贵能无火气、无霸气、无做作气,一言以蔽之日:无俗气。无俗气则难矣,此贵之于有胸襟、有学问、有艺术修养、有工力,始克臻之。假若胸无点墨、一知半解、追逐名利之流,万万不可从事书画,勉强为之,绝无成就,俗工而已矣。(1980年隶书“闲看、静听”对联跋语)

    认识到“技进乎道”,就是一种提升,首先是生命境界和生活态度的超越。山谷所谓“士可百为,唯不可俗”之言,代表着宋人理性精神的渗透。南怀瑾先生也说,没有出世之修养,绝不能做人世之事业,可谓异曲同工也。只要看看沙老在画上的题跋,便知道人生体验的重要性。其《戊辰重阳后一日所画水墨花卉》,书画皆妙。其题句有云:“笔之雅俗本于性,性亦由于学习生。性而俗者不可医,习而俗者犹可救。……”

    这段话可以视为他自己体验的结果。许多习惯随波逐流,也许本性并不如此,关键在省悟,不迷失本性。艺术家最终的大彻大悟,在于对自己的得失有所反思,并扬长避短。沙翁在画上的感悟非常值得研究,恐怕最能反映他的心态。到了20世纪初,沙老还不满意自己的作品,在与王义方信中说的明白:

    我的书法目前还在不断进取,天天在学,很不够尽善尽美,天天在求变,要变到死才告一段落。事物不断在变,自然界也时刻在变,我的书法也经常变,变有变好,也有可能变得差,总之变就是进展。(2000年12月12日致王义方信札)

    看到这样的信札,行家知道绝非矫情之作,不仅仅用“淡泊”之类语言可以概括之。许多名利兼收之辈,作品20年不变,从不敢求变,怕市场淘汰,对此应该感到愧然。“苦被微官缚,低头愧野人”,读罢我们不敢自诩超然。

    三、沙曼翁独立个性与江南艺术总体特点的协调

    沙先生是颇具才华的艺术家,但造物弄人,越是有才气者,所受之考验越多。历史上这类现象不乏其人。仅以苏州地区看,张旭、孙过庭、范仲淹、朱长文不说,只看吴门书画流派之文徵明、祝允明、唐寅,就在知天命之年还在功名之外,或受着生活之考验。但正因为功名不遂,许多吴门艺术家才有着独立特行的个性,才成就了巨大的成就。即使像文徵明、祝允明等大家,53岁还没有取得功名,落魄很久,最终在文艺界掘出生活之源流,浇灌出美丽的花朵。唐伯虎《落花诗册》记载其晚年从“落红万点都是恨”,到“满杯明月即忘贫”,可以看出江南文人之心酸和寂寞,也能看出超越和升华。

    沙曼翁先生的书画风格并不统一,至少在各时期是不同的。书法的豪迈与内敛,国画的细腻与粗放,不时地在他作品中呈现。其草篆如“明汲洗月,冷石生云”一类并不成熟,变化也单一,草隶如“淡泊明志”横幅等,都还在探索阶段,“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更显生涩,这说明沙曼翁想追求“变化”的快速书写,增加一些趣味,这也许是内心渴望的变法。但身在吴门这个江南文化圈,大家认可的是秀逸、清灵、端雅一路风格,占据主流。尤其是明清以来,皇恩浩荡对江南书风的影响,在《寄畅园法帖》可以整体窥见其特点。大写意之作品如张颠狂逸,枝山烂漫,白阳率意之草书很少,而多为工稳、典雅、秀逸之作,奠定了江南书风之格局。沙曼翁之师萧退庵曾指出吴昌硕之失,力求醇雅之书,其印其书皆厚重、深稳、渊雅大度,确实得到骚人之旨。吴缶翁篆书剽急,行草鼠窜,了无大家之从容。萧翁之明见,今日可参考。其实沙曼翁年轻时未必挡得住诱惑,明显有学吴之嫌疑,而对乃师之语并不首肯。至于晚年乃悟业师之苦心,最终能够皈依江南平淡天成之趣,方如正法眼藏。从其印“从善楼”“浊夫”等可以看出其自省之实。其实,沙翁之小品画格调最佳,比较书法来说更有寄托和寓意。书法并未达到成熟统一之格局,心性未定,而画的气息却已能人古,涵咏深刻,简约中见深广,洒脱中显沉着。从某些方面说,我个人喜欢他的画甚于他的书法,画是有思想的笔墨,书画兼善,配合得很巧妙自然,令人咀嚼良久,回味悠长。

    总之,欣赏沙老之艺术,跨度大,品种多,其作品并不是一般大家那样的风格统一,前后一贯,而是体现出取法、师承、探索的复杂性、多样性、矛盾性。从某种角度说,更能本色地反映出沙老的思想历程、情感真实和艺术创新。他的艺术不是人们随便吹捧的“炉火纯青”“真水无香”之类状态,相反,更体现出他人生起伏、情感沉浮、思想升华的诸多特征,使我们体会到艺术之成熟的复杂性。由此,更加尊敬走向成熟和稳定风格的艺术家,更加体验出艺术作品中那种丰富的情感变化。江南之沙翁,必然体现江南之乡情,江南之笔墨,江南之境界。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值得去思考呢?

    相关热词搜索: 抉择 多元化 矛盾 追求 艺术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