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有头有尾”地写字

    时间:2021-02-06 08:03:1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打开文本图片集

    汉字的视觉形式美感蕴含着我们先人独特的生命观和自然观,它们的每一笔画如同丰富的动植物世界一样,应该根茎叶齐备、头身尾齐全,这样才显生生不息、千姿百态。韩愈《送高闲人序》说:“往时张旭善草书……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后名世。”根茎叶或头身尾对应笔画书写时的起笔、行笔、收笔三个阶段,只有三者相依共存,才具中国汉字书写的无穷艺术魅力。

    东汉蔡邕在《九势》中谈道:“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王羲之更是把起笔、收笔的藏头护尾提到用笔的首位,称“第一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历代书家为何对起笔、收笔如此重视?因为它们分别是各种书体点画书写过程的首尾环节,是点画定型定格、承前启后的关键所在,也是笔画承接映带、传神蕴意,布白字、行、幅的空间要津。

    起笔,即落笔、下笔、发笔,是一笔一画的开端,有逆入、折入、顺入。收笔,即杀笔,是笔画书写将要完成时,笔毫离开纸面前的动作,一般有藏锋收笔与露锋收笔两种。

    一、篆书之藏头护尾

    篆书笔法相对单纯,基本上以中锋行笔为主,藏头护尾,提按含蓄,写成的笔画齐整圆匀。虽然在书写墨迹系统也会看到兼用侧锋,造成势奇姿多的效果,但那并非主流。书写时点画两头藏锋画中,不露痕迹。应该看到,发笔与收笔是有多种形态的,不能拘泥于“藏”、“护”的字面意义上。颜真卿以篆法入楷,成就《麻姑仙坛记》,其起笔、收笔多藏头护尾,精力内蕴,含而不露。

    二、隶书之蚕头燕尾

    宋·赵佶《宣和画谱·颜真卿》:“惟其忠贯白日,识高天下,故精神见于翰墨之表者,特立而兼括。……后之俗学,乃求其形似之末,以谓蚕头雁尾,仅乃得之。”隶书改变了篆书的笔法技巧和线形单一少变的状况,使线形的粗细、方圆、曲直、长短,以及笔锋的藏、露、转、折、提、按和运笔的快慢呈现出更加丰富的变化。其典型的笔画是横与捺,以及撇画,起笔时,回锋隆起,形如蚕头;收笔时,顿笔斜起,形如雁尾。

    隶书走向僵化后,其中一直向更草率、流变、省减方向发展,形成了隶草也即章草。章草在结构上比隶书更简约,点画间多牵引,但横、捺、右钩仍多保留隶书的“雁尾”笔法。

    三、行楷之牵头探尾

    笔断意连的行草书,起笔为呼,承笔为应。呼应之作用,在于将原来各自独立的线条贯通为有机的统一体。线条有呼应,就像有气在流动,就像被赋予了生命一样,传统的书学称为“引气”“血脉”,提出以“首尾呼应,上下相接为佳”。现代美学家宗白华说:

    “能偃仰顾盼,阴阳起伏,如树木的枝叶扶疏,而彼此相让;如流水之沦漪杂见,而先后相承这一幅字就是生命之流,一回舞蹈,一曲音乐。”

    四、今草之连头连尾

    狂草文字间自始至终笔画连绵相续,头尾相连,如一笔直下而成。唐代张怀璀《书断》称:“伯英(张芝)章草,学崔(瑷)、杜(度)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称:“王献之能为一笔书,陆探微能为一笔画。”

    张芝首创的一笔书,是一笔完成一幅书法作品。由于中间不再蘸墨、停顿,因而整幅作品气韵连贯,既有洋洋洒洒之酣畅,又有一泻千里之气势。张海先生曾将民间一口气吹唢呐移植到书法创作中,提笔饱蘸浓墨,胸中蕴满乾坤气,凝神屏气,如临大敌,扑向纸面,一挥而就,作品篇首墨重,如游龙逛海,篇中干湿相杂,正是得意之间,篇尾干墨,虽如钢丝,却可化绕指之柔。

    另外,书法作品中也常见有趣的“字组”现象,即相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构成完整的艺术形象整体。所谓“完整”,就是指字与字之间点线运动的头尾连接。

    如《初月帖》第六、七行右边“殊劣”二字为一字组,“殊”的末笔与“劣”的首笔连接在一起,其点线运动的过程不能截断,必须把它们看作是一个运动的整体。左边的“力不”二字与“殊劣”的“一笔书”不同,是由间断的六笔点画组成,可是在造型上给人的印象是和谐而别致的整体。如果将上面的“力”字遮掩起来,只看下面的“不”字,我们就觉得它的结体太散了,首笔的一点与底部的三点距离太远;如果再把“力不”合起来看,我们并没有觉得距离太远,而是恰到好处地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造型整体。

    五、写字之有头有尾

    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老师都知道,小学阶段有一门课程叫“写字”,这是书法课程的初始入门阶段。目前,在这个阶段有个不争的事实是:孩子们的笔画“直来直去”,很像一些折得长短不同的棍棍,没有形态而言。为什么会这样?联系上述篆隶楷行草五种汉字字体的演变,伟大的文字传承者,始终没有丢弃笔画的“头尾造型”。而当前令人痛心是,孩子(抑或是教师)们写的字往往减省了起收两个关键环节,每个笔画成了“没头没尾”的半截“身子”,因此就没有生命的美感可言!这个结论在解小青老师叙述的写字经历中得到过印证:小学期间练字时,她的字总是会得到老师的表扬,小朋友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无意间发现解小青的字是“有头有尾”的——这个发现可谓道破了汉字笔画的书写之真谛:虽然任何书体,乍一看,首先映入眼帘的肯定是主干部分,或者其头尾暗含其中,不易发现(如篆书),但字的生命特征一定是在“头和尾”的精心、匠心经营上——这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如东友好小学)

    相关热词搜索: 有头有尾 写字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