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浅议西方管理理论与超越文化差异的管理创新

    时间:2021-02-08 08:03:0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文章分析西方管理理论的演变与发展,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心态与西方管理理论之间的矛盾,探讨我国企业的管理创新。

    关键词:西方管理理论 矛盾 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8)08-218-02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为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西方的管理理论不断被引入国内。西方的理论虽然经过较长时期的发展总结,比较系统、比较完整,但是由于建立在民族历史传统基础上的伦理道德、文化观念各不相同,所以西方管理理论能否完全满足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需要,值得分析研究。

    一、西方管理理论的演变与发展

    18世纪后期,随着英国产业革命的发展,西方不少国家出现了工厂制度。这一时期,尽管管理思想不够系统全面,也尚未形成专门的管理理论,但由于工厂制管理实践的影响,管理思想已得到相应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早期的管理思想家。如重商主义经济学家詹姆斯·斯图亚特认为工人从事重复操作便能灵巧地工作并可提高生产率。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系统地论述了劳动价值论及劳动分工理论。英国数学家和机械学家巴贝奇进一步发展了斯密的思想,提出了劳动分工应按照工人的技巧水平进行专业分工,同时强调劳资协作,巴贝奇还提出固定工资加利润分享的分配制度的“边际熟练”原则。英国工业家、改革家罗伯特·欧文最早注意到企业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他提出应该重视工厂管理工作中人的因素,工厂企业应该致力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投资。法国工程师和经济学教授查尔斯·杜平认为,工厂的管理者应借助于几何学和应用机械学,对节省工人劳动的所有方法进行特别的研究。而德国的军事战略理论家克劳塞维茨则以军队为对象论述了管理决策等问题。他提出了以科学而不是以预感为依据来做出决策,以分析而不是以直觉为依据进行管理的思想。西方这些早期的管理思想,为以后的管理理论及其学派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力得到较快的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技术更加复杂,市场迅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西方经济发展面临着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管理水平以促进生产发展的问题,这就迫切要求用“科学管理”来代替“传统经验管理”,、从而出现了古典管理理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泰罗、法约尔和韦伯。

    概括来说,泰罗创立的管理理论,其主要观点是:①提高生产效率的种种措施本身并非人们所想到的各种措施,而只是科学管理有用的附件而已。②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的工作效率,最高的工作效率是雇主和雇员共同达到富裕的基础。③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此泰罗对劳动定额和工艺卡进行了开创性研究,并首次提出了差别计件工资制。④科学管理的手段是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管理,管理是一门实在的科学,应是以明确法律、规律、原理和原则为基础的,管理要按科学规律办事。⑤科学管理的特征是雇主和雇员双方协调合作,协调合作是提高生产率的基础。

    根据以上观点泰罗提出科学管理原则:(1)对工人操作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科学研究,以科学的操作方法代替经验方法。(2)科学地挑选工人,并对工人进行培训和教育,从而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能力,使之取得最大的成就或增强进取心。(3)工人与雇主保持密切合作,共同完成既定任务。(4)明确划分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并制定一些必要的规章制度和准则,使管理人员和工人好进行管理和履行职责。

    法约尔的管理理论是以企业的全面经济管理为研究对象的。他认为,管理不同于经营,前者是后者的组成部分。企业经营的全部活动包括六个方面:①技术活动(生产、制造、加工);②商业活动(采购、销售、交换);③财务活动(资本的筹集和运用);④安全活动(财产和人员保护);⑤会计活动(财产盘点,资产负债表制作,成本核算等);⑥管理活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这六类活动称为企业经营的六项基础职能。

    韦伯在他所处的历史背景下提出了行政组织理论,认为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是建立在正式、合法和权威基础上的最好的管理制度,是最符合理性原则、高效率的一种组织结构形成。

    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的核心在于,通过职务或职位,而非通过家族和个人或世袭地位来进行管理,即用行政管理体制来代替传统的管理制度。

    以上所述,泰罗、法约尔和韦伯的古典管理理论,有一个共同的管征,就是他们都主张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来代替凭个人经验和习惯进行管理的传统做法。因此,统称为科学管理理论。

    20世纪20年代,以梅奥、马斯洛、麦格雷戈等人为代表的行为科学逐步成为管理理论园地中的重要一支,该理论主要强调人的动机、态度以及人们在组织内的关系和行为问题的重要性。

    后来,威廉又大力提出z理论:主张一切企业的成就都离不开信任、敏感和亲密,应以坦诚、开放、沟通作为基本原则来实行民主管理。他把由领导者个人决策,员工处于被动服从地位的企业称为A型组织,把日本的企业组织叫做J型组织。他认为美国这种A型组织企业必须通过学习日本而革新,建立Z型组织。这种组织的特点是:①企业实行长期或终身雇佣制度;②对员工实行长期考察和逐步提升制度;③对员工加强知识的全面培养;④管理过程既要运用必要的控制手段,又要注意对人的经验和潜能进行细致而积极的启发诱导;⑤上、下级之间关系融洽,员工之间平等,领导者对员工全面关心,使他们心情舒畅,安居乐业;⑥采取集团研究与个人负责相结合的决策模式,鼓励员工参与管理活动。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基本上是以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为基础,强调从人的行为本质中激出动力,从而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战后,当代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生产社会化进程日益加强,经济组织规模急剧扩大,同时市场竞争更加剧烈与复杂,过去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形势需要,因而出现了许多新的管理学派。诸如“系统管理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社会系统学派”、“经验主义学派”,以及“管理科学学派”等等。然而就它们的主要思想倾向来看,则不外乎科学管理派和行为科学派两大分支。行为科学学派主要以梅奥的学说为基础,科学管理学派基本上是对泰罗与法约尔思想的延伸、演变、发展而已。

    二、中国传统文化心态与西方管理理论之间的矛盾

    由于中、西方文化方面存有差异,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视群体意识而忽视个体意识”、“重视道义而忽视功利”、“重视内容而忽视形式”与西方“自我实现的极端个人主义”、“经济理性准则”、“管理上的形式主义,一切按规则办事”的管理思想不相容纳,这就必定形成中国传统文化心态与西方管理理论之间的矛盾。

    1.中国传统文化重视群体意识而抑制个体意识。中国传统上是家、国一体,所以向来以忠孝为立身之本,牺牲个人保全整体是正义与光荣的事业,这就形成了中国文化的群体意识。这种群体意识在新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一种自上而下高度管制和自下而上高度依赖、双向互动、相辅相成的管理秩序。一套金字塔式的政权组织管理着全部的社会生产资源,并通过一定的组织程序来逐级分配,个人要想在组织系统之外获取这些资源极其困难。所以个人必须服从、依赖于组织,组织也对个人的一切大包大揽。这样,个人就不必为自己的生存焦虑,不必为生产、生活承担风险。这种群体意识下的管理方式影响非常深远浓厚。

    与之相反,西方人亚当·斯密认为:人是理性的(假设),存在利己本性,每个人从利己主义出发,为追求个人目的而努力。在经济活动中无不以追求自身最大的经济利益为动机。应不加干预地使每个人按自己的方式自由行动。另一位西方人丹尼尔·贝尔提倡:人在文化方面,应是自我满足、自我实现。在政治领域,他强调:主要行动者是个人,不是集体,应坚持公众和私人区别对待。在自决领域则是:只要溢出效益(例如环境污染、色情文学等)不妨碍公众领域就行了。由此可见,中国传统的群体意识与西方强调的个体意识形成非常明显的不相容性。

    2.中国传统文化重道义而轻功利。中国古典哲学中的义利之辨给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注入长久的影响力量。历来把“义”看作仅次于“仁”的又一重要立身处世原则。所谓义重于利,先义后利,反对见利忘义,要人们存公义,去私利,甚至舍生取义。强调道德价值而轻蔑功利价值,使经济运行和管理操作始终服从于从伦理道德的规范要求。强调和谐统一而抑制竞争,不患寡而患不均。对中国人来说,个人价值的实现不是体现在事业的成败上,而是体现在你是否一生行为都切合了道义的规范上。到了解放后,在计划经济时期,我们同样实行不注重经济效益,而以政治效益、社会效益作为衡量所办事情(包括企业的生产经营)好与差的唯一标准。

    西方的管理观念是建立在一种根本的利益价值观上的。马克斯·韦伯认为:人们要把增加自己的资本当做天职,增加资本的本身就是目的;作为一种道德,尽可能的多挣钱;作为生活理想,崇尚以最小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所以西方人的观念就是:一个人的成功还是失败,是以你一生聚集财富的多少来作为衡量标准的;一个企业是以能否合理组织经营,最有效地提高生产率,最大限度获得利润作为衡量标准的。这样,一个是向人们展示着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实体,一个是注重不可见的内在世界的精神修养,这两种不同观念与文化思想又形成鲜明的对比。

    3.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内容轻视形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人伦为本位,血缘为根基。在伦理关系中,强调将心比心。在经济管理领域追求的是伦理导向,只求实质上的公平,而非形式上的法律。在经济管理生活中,有着大量的以人格做担保的信用关系,而非以规则、法律、契约为担保的制约关系。交换活动中以人情代替价值关系,不等价不要紧,在伦理道德上等质交换更为重要。人治超越于法制,法律、规章制度在具体的管理中可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在这方面,你只要看一下城市内的交通管理状况就可以明了无遗了。所以说,中国传统文化重视的是人治、人情、内容、结果,而对于制度化、理性化、公式化、过程化则感到很难适应(虽然当今在这方面一再强调,一再努力去做。)这样的一种文化心态显然与我们建立的市场经济管理体制差距甚远。

    西方人在管理方面最突出的特征就在于把管理科学化、标准化、数学化。无论是泰罗、法约尔所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论,梅奥、马斯洛等代表的行为科学管理理论,还是巴纳德、西蒙、伯法等代表的当代管理学派,都认为管理就是用科学的标准、规范、数学模式、程序等来对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加以刻划,并求出最优解答。

    所以中国传统文化重内容、轻形式、重人性、轻制度的特点与西方管理理论非常讲科学的做法截然不同。

    三、有关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若干设想

    虽然中西方文化存在着矛盾,而且西方的管理理论是在西方文化影响的背景下产生的,但是纵观西方的管理理论,必须承认具有如下优点:

    1.突出系统的管理思想。对一个企业的管理,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因素,这些因素如何搭配得科学合理,以使每一个要素都能最大限度地为整体的目标功能服务,成为管理的首要任务。在这方面,西方的管理理论特别是在企业经营方面的管理理论是非常科学化和系统化的,为我们做出许多有益的启示。

    2.广泛运用数学模型来解决管理问题。在经济规模日益扩大的背景下,单靠经验去解决企业中各种经济及其他关系的问题,靠一成不变的老办法去管理企业是肯定行不通的。大量使用数学方法来揭示各种复杂的经济关系,并协助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显然已成为管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3.管理前提的单一化。讲管理就是以经济理性主义为前提,而丝毫不涉及诸如所有制等基础性宏观经济的问题,这样就使得科学化有了实现的可能。如果将管理系统本身之外的因素牵扯进来,很难想象管理能够变成一门科学。

    尽管西方管理理论有非常之多的优点,但是它也有一些难以处理的问题。在这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显示出了它的优越性。比如强调以人伦人道为中心,鼓励职工以厂为家,对企业的奉献精神,强调群体意识与整体利益,团结一致的协作精神等,可在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过程中起到调剂利害冲突、增强凝聚力的作用。

    总结中西文化的特点,具体到管理方法上,我国的企业应该朝怎样的方向努力呢?本文在这里结合西方管理思想和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若干初步设想。第一,应当加强对企业生产经营目标和方针的控制管理,确定既有先进性又有可行性的企业总体目标以及相应的总体方针,并将目标方针具体化,层层落实到每个部门、车间、工序、机台以至每个领导和职工,使他们都知道他们需要在各自的岗位上去干些什么,并且怎样才能最好,形成环环相扣,层层相联的目标、方针控制管理体系,使目标、方针管理真正落到实处。第二,对生产过程中人的控制管理。应该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的思想,既要培训职工的群体意识,讲求奉献精神,还要注意发挥每个职工的个人才干,强化竞争意识和淘汰机制,努力提高职工队伍的素质水平,建立与先进科学技术装备水平相适应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实现会员的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第三,对生产过程必须实行系统控制管理。这主要是通过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加强设备的控制管理和生产成本的控制管理等系统管理来实现。第四,要在企业建立多维网络的全控管理系统。可以考虑从五个方面着手:①建立综合性职能控制中心,实现必要的集中控制;②建立全方位控制系统,实现层层控制管理;③建立准确灵敏的信息控制系统,实现定向控制管理;④建立有秩序的控制管理网络,实现交叉控制管理;⑤建立严肃的执法检测系统,实现专业控制管理。第五,在企业中建立对管理“软件”的控制。在企业中,各层次的领导是各项目标、任务实施的监督者,是各项制度的执行者。因此在管理过程中,各层次的领导一定要做到“领导有人情,管理没人情”。这样,好的管理制度才能有效的执行。

    中、西方文化虽然不同,但超越文化差异所形成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在管理实际中应用并取得成功已被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的经济发展经验所证实,也被我国许多企业取得的突出业绩所证实。所以我们在诸如企业管理之类的微观管理中结合西方的管理手段融入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宏观的国家社会的管理上,结合中国实际采用西方的法制管理和科学管理方法,这正是博采精华的文化跨越管理新概念,也是中国经济腾飞的捷径与坦途。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外语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1)(责编:贾伟)

    相关热词搜索: 文化差异 管理创新 超越 理论 管理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