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书法家张波,素心问道

    时间:2021-02-18 08:04:1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张波,1977年出生于湖北江夏。现为《书法报》编辑部主任,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书法篆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流印社秘书长,湖北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湖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山西师范大学书法学院客座教授。曾任“中国书法风云榜”评选等多种全国大型书法展赛、活动评委。其作品多次参加各类学术提名展、邀请展及联展。书学论文获“岳安杯”国际书法论坛优秀奖、湖北文艺评论奖等多种奖项,还参加诸多全国高端学术论坛及研讨会。先后任“当代书法评价体系的建立”“荆楚书道研究”“湖北文艺发展研究”等重点学术课题组成员。所著《积跬点滴集》获第25届“金牛杯”图书银奖,出版《中国当代书画篆刻家·张波作品集》。

    我曾在中国美院办的一个展览中见过沙孟海、陆维钊、诸乐山、朱家济诸先生的原迹、手稿、临古作品,前贤对古意的演绎、表达,令我对古意的体味更深刻了。他们对于传统经典的理解,不是一种表面的“古”,而是建立在个人对于传统经典的解析、解构、重组后的文化传统精神追求,是对传统经典穿越时空后的时代精神立体呈现,这种对于传统经典中“古”的理解很关键。

    在书写中寻求质感,表现畅达,是我习书多年的“理想”。有朋友谓我作书雄强霸悍,虽有一定道理,但亦有偏颇处。我给自己的书法创作下了定义,虽是玩“粗活”的,但“细活”弄起来同样“不憋屈”,我也不会放弃“搞细活”。虽然我的性格是“粗线条”的,但还是不敢随意任性。

    我与朋友一起閑聊,有一个词——接气,出现的频率很高。接气与入古,个人感觉,有点像买菜与做饭的关系。原材料都买好了,能不能做出一桌子像样的、合口的饭菜,还要有滋有味,不是简单说说就能实现的,其中需要一番艰辛的煎、炒、炸、煮、炖的过程。对书法传统经典的接气与入古,做菜的过程同样适用。

    我作书,注重在书写过程中传递一种真实,在特定的时间、环境中表达一种书写的“唯一”,书彼时所见、所想,在自然书写中体味畅达、快意与舒适。

    近来临了些时日的黄山谷,写草书的气息、笔势比原来更加通畅。章草是我的最爱,骨子里的东西没有办法改变,而将黄山谷与章草“嫁接”属于探索,是否可行尚需慢慢磨合等待。我习书以碑立基,虽然近年对于张芝、张旭、怀素、杨维桢草书作品中势的变化有重点关注;对徐渭、张瑞图、傅山、王铎草书作品中线质张力的表现着力领会,但书作骨子里的碑味、碑意也是没有办法改变的,时有显现,有变化之处就是“动”的东西多了起来。

    黄庭坚草书,习之作品不易俗,是通往大草的上佳门径,这也是近年国展中黄庭坚草书大受欢迎的原因之一,但因此而成流风,则为弊病了。怀素草书,若习之不当,最易落入俗格。一些退休的老先生们,不解怀素草书的篆籀之质,匆忙上手习之大多落入俗套。张旭草书有狂气,但不狂野、不狂怪,我也很喜欢,平素亦依范挥洒甚多。但降低其狂的成分,黄加张的结合,也是我作大草的一种方式,我在其中适度增添章草的意味,无非是想增益其气格。当然,想法是好的,实施起来难度相当大。近两年,我一直在做着这种尝试,也许这将是我以后作草的方向。有时,想法太多,也不是太好。但有想法总比没有想法好,所以,思想永远在路上。

    对于隶书的波势,以及波势在行草书中的运用,我一直比较关注,对于波势的运用,我平素也着力甚多。我的老师刘纲纪先生说“草含篆隶方为高”,我在创作中努力往这个方向发展,同时也在习书过程中不断地体味此语的深刻内蕴。我作书喜欢表现线条的质感,窃以为,没有质感的线条不耐细品,“苍茫、朴拙、凝重”是我书作线条的表现语言,这也许是我长期临习汉魏六朝碑版的缘故。

    最近,翻了去年由长江出版社出版的作品集,其中一些作品现在看来还真的有些不耐看了,有点后悔集子出早了。前段时间和中流印社社长、西泠印社社员昌少军先生相晤,他说“出集子永远是一件先令人高兴、然后不断后悔的事”,实属高论。

    2016年11月12日,我与中国美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方波先生联袂在山东潍坊图书馆举办书法展览。展览开幕当日晚间,我与方波聊天,方波兄说:“书法的学习,不能本末倒置,经典是创作永葆活力的源头,失却经典语汇的作品,是没有看头的。”真是语简意深。2018年6月23日,我与方波兄相约在山东泰安再次携手办展。山东乃碑刻摩崖大省,书法资源丰厚,我俩作书俱以碑立基,在泰安办展,可谓我们的书法朝圣之旅。我钟情《张迁碑》三十载,展览开幕当日,便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催促朋友早点带我去岱庙访碑。进入岱庙历代碑刻陈列馆,少年时的梦想,在隔着玻璃聚焦的一瞬间定格,《张迁碑》为东汉中平三年(186)刊立,虽历经1800多年悠长岁月的侵蚀和历代的锤拓破坏,碑面字口已毁损漫漶不清了,但并不影响“这个美人”在我心中的美好印象。对照原碑,脑中思量平素所习的范本,一些困惑也豁然开朗了,这种感觉真是太美妙了。此次展览的作品,我以隶书“问道”开篇,草书“素问”续之,40件作品依次展开。细思之,在习书路上,我一直是循着经典前行的。师长的关爱、友朋的期许,令我不敢“偷懒”而生惰性。漫漫书途,有前贤经典资鉴,有良朋益友陪伴,我亦不觉孤寂,唯将一如既往前行在经典辉泽映照之征程,故而于书法,我将一直“在路上”并砥砺前行!

    相关热词搜索: 素心 书法家 问道 张波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