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在课程实境中淬炼教师的成长坐标

    时间:2021-02-24 08:00:3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学校课程整体、系统地架构与开发,是教师快速成长最真实的情景,最肥沃的土壤。可以课程日记拓展课程视野,以课程写生促进课程理解,以课程畅想发展课程能力。

    【关键词】课程日记;课程写生;课程畅想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46-0011-04

    【作者简介】1.李子贵,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小学(南京,210014)校长,一级教师;2.闫宁,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小学(南京,210014)教科室主任,高级教师。

    近年来,我校在“城市小农夫”田园课程实施与推进过程中,深切地感受到学校课程整体、系统地架构与开发,其实是教师快速成长最真实的情景,最肥沃的土壤。

    一、课程日记——拓展课程视野

    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触,生活在都市里的学生往往对自然界的变化缺少生动的感知,对农村和农作物的了解非常贫乏,失去了許多与泥土亲近的童趣,不少学生连韭菜和葱也傻傻分不清楚。如何突破城市孩子在自然、社会、生活方面认识的局限性,如何改变他们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现象……我们脑海中有许多的问号,这些问号支持着我们去寻找儿童新的生长点,寻找教师成长的坐标。在上级部门的关心下,学校充分利用周边资源,建设成近万平方米的校内实践基地“小农夫实践园”,让田园风光的淳朴自然润泽童心,滋养童年。

    实践园主要分为果蔬种植区、小动物饲养区和园艺观赏区三大学习场域。园内还增设了日晷、气象站、二十四节气微景观等科普类站点。此外,学校还以文化墙的形式展示学生参与田园课程学习的成果。绿地、科普实践点、文化墙,让学生拥有一间可以自由呼吸、生动成长的自然教室。

    蕴藏着无尽知识和无限生机的实践园深受学生的喜爱,教师们也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少教师将其与学科课程结合,丰富学科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这些课程日记记载着师生在田园里实践的足迹。挖红薯、种南瓜、种黄瓜、摘桑葚、养蚕、认养小兔等实践活动,为语文学科的作文教学提供了素材;很多时候,美术教师就直接在实践园里上起了写生课,学生用五彩的画笔记录着大自然的美妙;英语课上,学生在实践园真实的情境中感知英语、体验英语,高年级的教师还组织学生开展了实践园英文标识设计大赛,延伸了学生学英语、用英语的空间;鸡兔同笼、轴对称图形、间隔排列等数学问题也能在实践园里找到满意的答案;科学教师在讲授“植物的生长变化”“种子的萌发”等章节的知识时,常会结合学生在实践园里的收获……

    将实践园的资源与学科课程结合,给予教师创造与开拓的空间,教师的自主精神和创新能力得以张扬。

    二、课程写生——促进课程理解

    仅靠个别教师研发校本课程必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何解决课程开发低效的问题,激活研究氛围,实现教师思维和智慧的碰撞、观念和方法的提升呢?

    1.以抱团成长的方式,促进各学科课程群的研发。

    我们形成了课程群研发共同体,各学科抱着“成就别人,成长自己”的共同心愿,认真学习课程实施方案,分析学情,确定研究专题、内容、方法,使研发的校本课程更加完善。

    (1)语文学科——“田园印象”课程群。

    语文学科让学生置身于美好的大自然中,去悟、去思,用实践园植物所具有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影响学生的精神领域。我们开展“拾趣·畅想·写意——浸润式田园习作系列微研究”,引导学生参与劳作体验,完成体验性记叙文;引导学生认识更多花草树木、蔬菜瓜果,结合生活经验与相关资料,完成科普作文;带领孩子观察实践园树木、田地、动物,写观察日记。我们进行“‘手’望田园——主体识字系列教学”,结合实践园资源进行主体识字系列活动,如景观类、果蔬类、花卉类、动物类等。我们学习田园诗、田园词、田园歌赋,并以实践园中的资源为素材,进行诗歌、童谣创作。我们还通过读绘本、编绘本、做绘本系列活动,把学生的作品结集成册,形成他们自己的田园故事。

    (2)美术学科——“户外艺术创想”课程群。

    美术学科将传统的艺术教育搬进大自然,让孩子们在与大自然玩耍的同时看自然之美、拈自然材质、画自然故事、玩自然现象。重点研究两种艺术课堂。一是自然而然的装置艺术创想课堂。实践园为孩子们提供了多样的自然创作材料,如枯枝、干草、花瓣、果壳等,随手拼搭组合、剪裁加工,就变成了有趣的动物、装饰画、稻草人等各种各样富有自然气息的艺术装置。二是自然本真的户外美术创作课堂。从少儿的认知与情感状态出发,进行自然本真的户外美术创作,如学习中国山水画,先观察实践园的太湖石;表现禽鸟,先观察实践园的鸭子、白鸽。孩子们不是从成人美术中照搬样式,而是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和感受。

    (3)科学学科——“童眼看自然”课程群。

    科学学科把课堂搬进美好的实践园,让孩子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真切体味科学知识。我们将科学探究活动与实践园相结合。实践园的诸多有利条件都能促成孩子感兴趣的活动,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如给实践园的鸟儿安个家、水果电池、土壤酸碱性测定、制作叶脉书签等,直观的技术运用让孩子明白科学技术对社会的深刻影响。我们还将小课题研究与实践园资源相结合。大自然的秘密总是让孩子为之着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科学小调查、生物学小观察、对比小实验等实践活动,在探究大自然奥秘的同时,掌握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4)德育课程——我的菜园我规划。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特别强调劳动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德育工作者通过“我的菜园我规划”种植课程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的道理。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自主认领“责任田”,给自己的菜地取名字,根据时节,选择种植蔬菜的品种,学校专门聘请了菜农师傅担任学生的“种菜导师”,还邀请有关农学专家给学生们讲解“蔬菜里的科学”。在任课教师和菜农师傅的具体指导下,在“小农夫带头人”的引领下,学生们亲手种植了小青菜、萝卜、豆角、黄瓜等各种蔬菜。在整个实践过程中,每一名学生都要亲身体验所有的种植环节。在学习“干农活”的过程中,在“粒粒皆辛苦”的体验中,学生们仿佛一下子长大了很多,也懂得了珍惜劳动成果。学生们在蔬菜种植活动中的变化让教师和家长很是感慨。

    2.以主题研究方式推进学科课程、特色活动与小农夫田园课程的深度融合。

    为了提升田园课程研究的层次和品位,各学科还以主题研究的方式推进了课程的深度融合,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的优化和专业能力的提升。

    美术学科以“艺术的种子在这里生发”为主题,进行户外美术教学实践。教师们积极挖掘实践园可利用的美术教学资源,使学生在亲近大自然的过程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并开创了独有的“绿色生态式”美术校本课程,为户外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树立了前沿标杆。

    语文学科以“与大自然深度对话”为主题,把田园与习作教学联系起来,教师带着学生“移步换景”,一处处去观察、去感受,进行深度体验,真正发现自然与生活中那些独特的存在,学生写作时不再感到笔下无物,言语空洞。

    数学学科以学校实践园的“收成”为主题,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小组协商、小组间辩论等活动,通过前期的市场调查和数据分析,制定出小组销售方案,在交流、研讨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综合素养。

    一年级教师以“创新综合能力评价模式”为主题,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趣游实践园活动。针对一年级孩子好奇心强、注意力易分散、形象思维为主等特点,校领导带领一年级语文、数学教师走进实践园充分调查,结合学科知识板块,为孩子们精心设计了一道道闯关任务,让孩子们知识、能力以及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在生活实践中得到检验,得以升华。

    大队部以“玩转二十四节气”为主题,开展系列班队会活动,学生们了解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和风俗,学习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谚语、歌谣,参观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生活工具、生活器皿、工艺品、书画等,从而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深入的了解。

    德育处以“双11特卖”为主题,组织学生将实践园里收割的青菜、萝卜、红薯等进行义卖。经过前期的策划和创意,“小农夫们”以班级为单位,选择了不同的地点,在销售方式上也各显神通,有的举起了广告牌,有的支起了易拉宝,有的用上了小喇叭吆喝,更有创意者采用提前預订加送货上门二合一模式。为了提高售卖效率,“小农夫”在交易环节中还准备了微信和支付宝二维码供顾客自由选择支付方式。这项活动锻炼了学生沟通交流等多方面能力,获得家长的大力支持和高度肯定。

    3.以校内外联合的方式,打开学生的学习视域。

    学校利用周五下午大综合社团活动时间,对“城市小农夫”田园课程进行拓展。有“跟着朱爷爷养花种草”,主要针对五、六年级的学生,在菜农师傅的指点下深入了解二十四节气的变化与农事之间的关系;有“田园美食坊”,充分利用实践园的食材,依托家长资源,用充满童趣的方式指导学生制作美食,了解中国饮食文化,做“食尚”南京人;有“童心茶吧”,结合学校的“茶文化”课程,指导学生学习茶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人文素养;还有地质研究所、植物研究所、小小孵化园等,挖掘适合学生学习的资源,采用多种形式,与周边大学的优秀社团合作开展活动。

    三、课程畅想——发展课程能力

    虽然教师开发了很多课程,但这些课程之间的关联性与结构性相对较弱。如何解决课程碎片化的问题?在专家的指导下,我们采取了“课程群”的思路与方法,整合同类课程,系统建构,逐渐开发出一套具有校本特色的“城市小农夫”田园课程,让种植、文学写作、科学观察、艺术创作、德育活动等基于“小农夫”田园课程得以自然生发。

    “城市小农夫”田园课程以“自然生长,勇于实践”为课程理念,强调“丰富经历、真实实践、自主探究、激荡思维”的学习方式,通过“一体两翼”构建“城市小农夫”田园特色课程群,即以四大学习版块(快乐种植园、自然实验室、生命体验馆、数字小农场)为主体,以特色活动、学科融合为两翼,力求为学生搭建丰富的、立体的成长平台。主体课程、特色活动和学科融合的实践路径并不是彼此独立,而是相互交融在田园课程的全过程,既有“学科内的整合”又有“跨学科整合”,既有“学科与活动的整合”又有“校内与校外的整合”。贯通、联系是田园特色课程群的内在哲学,五大学习样态(小问题项目学习、小能手操作学习、小记录观察学习、小网咖数字学习、小展示分享学习)是田园课程生发的基石。

    学校也对教师的实践给予了大力支持,收集了各学科与实践园相关联的教学信息,在同一主题基础上对相关课程进行整合和优化,形成“城市小农夫”田园课程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操作指南,分年级,由主题出发,在不同学科进行延展,使各学科的实践路径交融在田园课程实施的全过程。在课程的整体规划中,教师明晰了课程建设的思路,从资源的无意识开发状态向全面认识和积极开发转变。这种观念和态度的转变是发展教师课程能力的重要因素。

    学校还抓住一切机会请进来、走出去,多形式地开展教师培训活动,不少教师投身田园课程建设,走上了特色发展的道路。陆丽娟老师在“全国品质课程大会”上成功执教《今秋的收成》,许小娟副校长在南京市“大数据驱动下的课堂”观摩活动中,成功展示了《数据库里的植物世界》,黄玛琳、梅子馨老师则在南京市美术学科教研活动中成功开设了两节户外美术教学校本课程。在推进田园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学校田园文化特色凸显:“小农夫”实践基地建设荣获“江苏省少先队文化建设品牌项目”称号,“小农夫”观花实践的案例研究在南京市观花教育项目成果评比中荣获特等奖,“小农夫”特色课程建设被立项为南京市前瞻性项目,“滋养童年:‘小农夫’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被立项为省“十三五”重点自筹课题。

    一草一木都有爱,一花一树总关情!我们聚焦富有特色的田园课程群的建设,从一个学科、一个课程群开始,逐步推进学校课程文化、校园文化的形成,实现了课程研发与学生学习需求的无缝对接,为教师的生命成长展现了一幅美好的画卷。

    相关热词搜索: 坐标 课程 成长 教师 实境中淬炼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