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中心城市高等学校体系建设思考

    时间:2021-03-02 07:59:2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主持人言: 高等教育体系作为高等教育宏观架构,涉及高等教育的类型、层次、各类型高等教育之间与各层次高等教育之间的比例关系、沟通机制、高等学校分工以及在该分工体系中各安其位的问题。高等学校体系是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的载体和基础。高等学校体系建设既要考虑高等学校层次的分工,又要考虑高等学校类型的分工。高等学校体系在横向上划分为研究型、教学型、应用型等,在纵向上划分为专科层次、本科层次、研究生层次等,纵横向相交就可以形成许多基本单元。每一区域(城市)高等学校体系都是由这些基本单元聚合而成的。高等学校体系是否适应区域(城市)发展问题,其实就是这些基本单元与区域(城市)高等教育需求之间的匹配问题。要想在一个区域(城市)高等学校体系的复杂网络中,形成一种各高等学校分工负责、密切配合的协作状态,就必须保证绝大多数高等学校在相对较长的时期内,能够安于自己在分工体系中的位置,并围绕自己的位置积极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然而,我国各层各类高等学校在“做强、做大、追赶一流”的浪潮拍打下,迷失了自身的办学方向,都在追求“大型化、综合性、高水平”,区域(城市)高等学校体系建设出现了盲目定位、越位、错位与不安其位的发展趋势。基于以上认识,本期设“高等学校体系建设研究”专题,选择了《中心城市高等学校体系建设思考——国际经验与深圳案例》和《地方高等学校专业体系与经济轴心关系匹配——以广西地区高校为例》两篇文章,希望对我国区域(城市)高等学校体系建设有启发意义。

    摘要: 教育体系建设是当今的热点话题,关乎教育与社会的适应性。本文分析了国外高等学校体系建设的经验,特别是对不同城市类型的建设模式进行了划分。之后,以深圳市高等教育的发展及新时期体系建设任务的提出为背景,进行了深圳高等学校体系框架设计。提出抓高等教育体系建设,必须区分不同高校的功能使命和发展目标,中心城市应按照“引领作用的研究型大学集群、适应高端需求的高水平院校集群、满足基本需求的城市高校集群”需要构建高等学校体系结构。

    [HTH]关键词: 高等学校;体系建设;国际比较;中心城市;深圳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8381(2012)04-0007-07

    近年来,教育体系建设的命题引人瞩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就多次提到体系建设,如在第一部分第一章第一条指导思想中明确提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在高等教育部分提出“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在职业教育部分提出“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早在多年前,宁波市就提出要建立浙江省高等教育副中心,最近深圳市提出要构建具有深圳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为什么体系建设这么引人关注?是因为教育与社会不适应性的增强。国际社会也是如此,如在著名的全球竞争力评价中“教育体系满足国家经济竞争需要的能力”就是一项重要指标。高等学校体系是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的载体和基础,本文以国际经验和深圳市为例,对中心城市高等学校体系建设问题进行探讨。

    一、 世界范围的高等学校体系建设

    从欧洲中世纪现代大学的产生算起,高等教育已走过八百多年的历程。既是旧的教育形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而不断产生新的教育形式的历史,也是新的教育形式不断向旧的教育形式模仿借鉴的历史。再加上政治文化传统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各国高等学校办学模式及人才培养体系多样而复杂。工业化之后,高等教育体系的完备程度,也就成为国家或城市竞争力的关键。

    (一) 国家和区域层面的高等学校体系建设

    纵观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各国很注重高等学校的体系建设。学校体系建设是学科专业结构的基础,也是社会需求的反映,因此即使是许多市场经济国家也都有着体系设计的痕迹。美国是世界上高等教育最为发达的国家,其四千多所高校,模式多样、各司其职、相互补充,构成同时满足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所需的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体系。其著名的《加州高等教育总体规划》赋予研究型大学、州立大学、社区学院不同使命,美国教育委员会主席David Ward评价说:“这种中学后教育制度设计——既做到宽松入学,又保持教学与科研的优异质量——不仅增加了加州几代人受教育的机会,而且因其他州的仿效而改变了整个美国公立高等教育”\[1\];英国历史悠久的古典大学、创建于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大学、创建于20世纪60年代的新大学以及1992年由多科技术学院升格的多科技术大学发展脉络及功能划分清晰;德国在传统大学(以文理为主)之外,逐步发展出工业大学和高等专业学院(Fachhochschulen),这种并举发展的模式为其制造精致产品的产业界持续注入了经久不衰的创造力和实现力;浪漫情怀的法国,更是走了一条与其他工业化国家完全不同的道路,培养高级应用人才的工程师学校其社会地位甚至超过了综合大学;与我们同处亚洲的日本,二战前曾出现过一批专门学校,战后被改编为新制大学、废除了专门学校制度,但在20世纪70年代后又重新出现了高级专门学校,说明着社会需求和市场的作用;瑞士高等学校体系人为设计的痕迹更为明显:州立大学守卫着古老大学的传统,创建于150年以前的联邦技术学院直接为国家的现代化发展和产业技术创新服务,近十几年来集中改造产生的应用科学大学则主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目前,国际上的高等学校大致有如下3种类型:一是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较强科研能力,教学与科研并重,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并重的研究型大学;二是以教学为主,以本科为主的一般高等学校;三是以培养应用型、技艺型人才为主的专科学校、社区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短期职业大学等。三类高等学校投入的资金和办学方向不同,培养人才的层次和侧重点不同,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承担的任务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二) 城市层面的高等学校体系建设

    城市层面的高等学校体系,一般有三种类型:

    1 普通城市型。以满足市民就学需求和城市一般性的知识需求。从世界规律来看,高等教育发展的进程伴随着高等学校在地域分布上的广泛性,而且政府是这一广泛性的主要推动者。美国在1862年莫里尔法通过后,按各州在国会中代表的人数将1 300万英亩土地划转到各州手中,先后建立了69所“土地赠予”学院,后来的社区学院遍及全美各社区按人口密度分布设立;英国在牛津、剑桥等古典大学之后设立的城市大学就是为了满足工业发展需要而创办的,设在重要的工业城市,20世纪60年代他们又在一些中小城市成立了10余所新大学和30余所多科技术学院;德国《基本法》规定,国内各个地区的居民具有享受相同生活条件的权利,主张教育机会均等,因此各州高等学校的发展比较均衡,甚至对学校新建筑物以及一定额度以上的设备投资都由联邦和州各承担50%的费用;法国高等教育实行中央集权制,管辖范围按学区划分,1968年以前一个学区只准设一所大学,之后开始改变和扩充;二战后,日本在“一县一大学”的名义下,在没有帝国大学的39个县重新组建了新的国立大学。

    2 中心城市型。以研究型大学带动城市发展,区域中心城市必有研究型大学。在城市市民的一般性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之后,那些有雄心的城市开始向区域中心城市迈进,研究型大学在城市工业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如被称为英国“知识之都”的曼彻斯特,是英国最生机勃勃和重要的城市之一,也是国际公认的技术、工业和学习中心。从19世纪开始,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曼彻斯特市对于高等教育和职场的优秀人才有着巨大的需求,大学以出众的教育水平培养出众多优秀的人才,满足了城市发展的需要,使无数公司从雇用大学培养的学生中受益匪浅。该市接受英格兰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拨款的高等教育机构有4个,其中包括:2所大学——曼彻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Manchester)和曼彻斯特都会大学(Manchester Metropolitan University),1所艺术学院——皇家北方音乐学院(Royal Northern College of Music),1所继续教育机构——曼城学院(Manchester College)。根据泰晤士报报道:“曼彻斯特大学几乎在所有学科都有可敬的声望,其中又以生命科学、工程、人文、经济学、社会学与社会科学为最”;曼彻斯特都会大学也经历了多所院校的整并而成,有些学院始建立于19世纪,大学现有艺术、视觉艺术与设计学院,霍林斯学院,人类学、法律与社会科学院,理学与工学院,商学院,柴郡学院等院系;皇家北方音乐学院是欧洲重要的音乐学院之一,这所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晚期创办的曼彻斯特皇家音乐学院,在1973年,曼彻斯特皇家音乐学院与北方音乐学校合并组成现在的皇家北方音乐学院;曼城学院2008年8月成立,学院在教育、培训、职业教育、大学教育等学科领域提供十分优秀的课程,现在有19个校区,分布在曼彻斯特各地。一直以来,大学与城市互为辉映,大学以城市为荣,城市也以拥有这些著名学府而倍感骄傲。

    再以美国波士顿为例,该地区是世界上以知识资本为基础的地区经济典范之一,其坚实的人力和知识资本基础主要得益于该地区大学的直接或间接服务。波士顿地区是美国研究型大学云集的地方,主要有波士顿学院、波士顿大学、布兰德斯大学(Brandeis University)、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MIT)、东北大学、塔夫茨大学、马萨诸塞大学波士顿分校等8所大学。它们为波士顿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和知识基础,形成了不同于美国其他地区的智力优势。这些大学的本科生、研究生和专业学院的专业非常广泛,除文理教育外,还包括7个商学院、5个工程学院、3个医学院、4个法学院、5个公共和国际事务学院、5个护理学院以及牙医、兽医、建筑设计、神学、社会工作和营养学院等,构成完备的高等教育体系。他们不仅招收本地区的学生,而且吸引了全美和世界各地的优秀学子,如有70%的学生来自波士顿都市区以外。但许多学生毕业后仍然留在波士顿地区工作,如马萨诸塞大学波士顿分校四分之三的毕业生、波士顿学院和东北大学一半的毕业生计划都居住在波士顿都市区,为波士顿地区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本。这8所大学的科研优势也使波士顿地区成为全美研究机构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他们通过各种各样的研究活动为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直接贡献。

    从世界范围看,在高校集中的城市,高校群落的集聚效应比任何一所高校为城市带来的收益都要大。国内一些中心城市较早地看到了这种趋势,开始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根据城市发展要求构建高等学校体系,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技术和人才支持,为城市营造了有利的发展环境,促进传统产业转型。以宁波市为例,该市原有高等教育基础薄弱,1999年全市只有2所高校,作为一个计划单列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距甚大。为了提高高等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从1999年起,宁波市开始全面打造“浙江省高等教育副中心”:在加大对原有的宁波大学、万里学院支持力度的基础上,成立了由宁波市政府、浙江万里教育集团与位列世界百强的英国诺丁汉大学共同合作举办的宁波诺丁汉大学,依托产业办学的纺织服装高职院校,企业举办的宁波大红鹰职业学院,与浙江大学联合举办的理工学院等。每所学校,各有特色,发展势头很好。

    3 大都市型。高等教育体系基本完善且重心偏上,形成研究型大学集群,形成全国乃至世界的高等教育龙头地位,具有明显优势和占重要比例的发展规模。同时该城市也必定是世界级城市。

    如韩国汉城集中了258所高校,占全国536所总数的48%;日本东京集中了全日本50%左右的高校,拥有超过全国半数的高校在校生;还有我国的北京、上海。2003年日本东京大学评议会通过了《东京大学宪章》,对自己大学名字的前置定语是“世界的”东京大学而不是“日本的”东京大学,提出要努力“通过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追求超越国籍、民族、语言等所有界限的人类普遍的真理和客观事实,为世界和平和人类福祉、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安全环境的创造,各地域间的均衡可持续发展、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以及文化的批判继承与创新、做出应有的贡献”。从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一种立足于全球视野和全球思维的战略选择高度和指向。

    (三) 中心城市发展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意义

    高水平大学是城市经济、知识经济、新经济的重要发源地。自从20世纪60年代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理论之后,政治家们一直将人力资本视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州大学的James Rauch和密歇根大学的Robert Lucas发现,都市区人口的平均受教育水平每提高一年,全要素生产率将增加3%左右。一个地区的受教育程度越高,人力资本就会越集中,从而进一步拉大地区之间的人力资本差距,使人力资本高的地区经济优势更明显。波士顿地区的8所大学都是研究型大学,它们是波士顿地区主要的雇主,也是波士顿地区最可靠的经济来源。据统计,仅2000年,波士顿这8所研究型大学,就使地区经济增长了74亿美元。

    同时,高等学校是城市发展的主导力量。城市化的过程主要是城市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换代、适应经济增长需要的过程。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主要通过提高产业的技术含量和技术层次来实现,因此对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知识、技术和人才形成很大的依赖,在高校与城市之间建立伙伴关系成为双方合作的主要途径。目前的曼彻斯特大学是由历史悠久的曼彻斯特维多利亚大学(Victoria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和曼彻斯特科技大学(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在2004年合并而成,当时合并的目的就是使曼彻斯特大学进入世界大学排行榜前25名,进而为曼彻斯特这座传统的工业城市获得新经济的活力而注入一支强心针。

    在各国高等学校的体系建设中,不断加强高校与城市之间的合作,越来越成为一个显著特征。世界上一些知名城市一般均为所在国家或地区的高等教育中心,具有领先全国或地区的高等教育规模,拥有一批国内、洲际甚至国际知名的名牌大学,形成具有龙头地位的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的聚散、辐射体系。

    二、 深圳构建高等学校体系的历程

    在发展高等教育方面,深圳从不缺乏雄心和胆识。

    (一) 高等学校创建历程回顾

    深圳,从“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到全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曾经创造出令世人瞩目的“深圳速度”。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其经济总量、人均GDP、外贸出口总额、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GDP比重等重要指标,均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但是,深圳高等教育的基础比较薄弱,建市时只有一所宝安电大。1982年,深圳市政府做出“教育与经济同步发展”的决策,并号召用改革创新的意识来发展教育,高等教育开始有了突破。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深圳成立了由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一所全日制普通综合性大学——深圳大学,到1993年又成立了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但是,高等教育发展规律难以逾越,质量水平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知识经济的到来,在世界范围里使得高等教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深圳高等教育的薄弱,特别是层次不高,与其经济快速发展形成巨大反差,与其改革开放桥头堡的城市地位不相符合,进而也影响着城市发展的后劲。“深圳速度”无法等待新建地方高校经过几十年甚至百年的建设发展,来满足特区经济对于一流大学培养拔尖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全面要求。没有高水平大学强有力的智力支撑,深圳特区显然难以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领先优势。在这种压力和挑战面前,深圳市政府从城市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提出了实现高等教育超常规发展的重要思路——依靠高水平的高等教育外来资源,较快地提升本地高等教育的层次和水平。经教育部同意,深圳市政府与国内最著名大学合作,引入他们的研究生教育资源,2001年创立了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和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2002年创立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深圳大学城由此诞生。深圳大学城的创建,既为深圳市高等教育的跨越发展争取到了最有利的政策支持、快速促进了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发展,也为几所高水平大学在改革开放最前沿、技术创新最活跃的城市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管理体制创新、校企合作和国际交流提供了实验基地。

    为改变深圳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发展主要依赖外来精英的局面,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建设经济中心城市、创新型城市和国际化城市的发展目标,深圳市委市政府决定以“研究型大学”为目标、突破传统体制创办南方科技大学。2007年年初,深圳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筹建南方科技大学,同年4月成立了筹建工作办公室,2012年教育部批准同意其正式成立。

    (二) 深圳高等教育现有体系基础

    目前的基础是全日制高校10所(市属高校3所,分别为深圳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大学城内引进高校3所:清华、北大、哈工大3所研究生院;民办高校1所——深圳新安职业技术学院,全日制高校二级学院1所——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教育部批准新建高校1所——南方科技大学;和我国香港地区合作在建学院1所——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学院)。非全日制高校1所(电大),在深设点举办的非全日制高等教育机构122个\[2\]。

    但总体来看,深圳高等教育还不够强大,教育水平与深圳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地位不相匹配。深圳的GDP长期位于全国大中城市前列,但深圳高等教育无论从规模、质量,还是影响力上都远远没有形成区域高等教育中心的地位,与深圳国际化城市定位更不相匹配。主要表现在全方位为深圳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高等教育体系尚未形成,一般性专门人才、高技能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构体系尚不完备,这必将制约深圳市的未来发展

    (三) 有深圳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的提出

    多年来,深圳的经济一直保持在高水平线上发展,极其需要各类高端人才和创新性成果。尤其是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物流产业、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深圳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更具紧迫性,需要高水平大学和产业的协同发展。现代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特别是深圳高度的城市化发展强烈要求高等教育为城市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和服务社会水平全面提升提供有力支撑,高等教育的发展因此成为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2011年,《深圳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提出要实现从“深圳速度”向“深圳质量”的跨越,要把深圳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要构建具有深圳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提出未来的方向是努力办好现有高校,抢抓机遇建设新高校,到2020年,规划新建2—3所本科以上高校。具体方案是不断提高深圳大学办学水平,加快建设好南方科技大学,继续办好深圳大学城;强力推进特色学院建设,吸引国内外高水平大学与市高校、科研机构、知名企业等强强联合;做大做强高职教育,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和深圳技师学院争创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新优势,鼓励高职院校与境外同类院校、企业联合办学,支持建设独立分校,多渠道筹建2—3所高职院校;探索引进国外知名高校,合作共建学科专业、实验室和研究机构,联合培养本科及以上专业人才《深圳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2011年。

    三、 深圳高等学校体系结构设计

    深圳高等教育从无到有,发展的势头引世人瞩目,成就卓著。但深圳高等教育如想再度辉煌并可持续辉煌,必须解决“领导人创建高水平大学的高立意起点与百姓基本的高等教育需求又要满足”之间的矛盾困境,不能让高水平大学过度承担满足市民基本需求的任务。否则,学校很难建成一流,百姓接受良好教育的愿望也很难满意。所以,抓高等教育体系建设,必须区分不同高校的功能使命和发展目标,要有一个合理的结构。为了充分发挥城市高校的群落集聚效应,兼顾现有高等教育基础,可按照“引领作用的研究型大学集群、适应高端需求的高水平院校集群、满足基本需求的城市高校集群”《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总体规划》,2011年。需要构建深圳高等教育体系。形象地比喻,它们是心脏、骨络和血肉的关系。

    (一) 优先发展起引领作用的研究型大学

    未来深圳研究型大学群落,将主要由大学城的北大、清华、哈工大等国内知名大学,新建的南方科技大学,引进中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学院、境外知名大学分校等构成。政策重点是加强支持、充分按现代大学规律和制度办学,促进国际化发展、打造一批通向世界的高科技平台。优先发展一批引领作用的研究型大学,也将是深圳市未来发展的战略重点。

    1 充分发挥大学城的名校办学优势。充分发挥北大、清华、哈工大这3所实实在在的已有名校资源在深圳高等教育体系建设中的龙头地位。深圳大学城是深圳市引进著名大学联合办学,以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为主,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成果开发于一体的新型高等教育园区,在全国独一无二,模式很难复制。10多年来,深圳大学城为深圳市实现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为深圳建设创新型城市,加速高层次人才培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发展后劲,提高经济质量、人口素质和文化品位,做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深圳大学城已顺利度过名校在深圳移植发展的适应期和多方合作的磨合期,发展势头良好。高等教育体系建设需要发挥这3所名校的龙头地位,加快提升大学城规模和水平,明确其高端定位不动摇。进一步整合大学城内各类资源,共建创新团队、重点实验室和学科专业,探索课程开放、学分互认、师资互聘的新模式。着力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和科技原创能力,将大学城建设成为全国高等教育开展科技创新、实现产学研结合的示范基地。各研究生院健全理事会运行机制,推进本地化和国际化,逐步开展本科教育。

    2 按现代大学规律和制度办好南方科技大学。努力把南方科技大建设成为国际水准与创新科技相结合的研究型科技大学。应当尽快高标准、高起点、高规格加快规划和建设,聚集一流人才,努力把南方科技大学建设成为国际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按现代大学规律和制度创建科学的治理结构,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研究和学校管理中的作用,争取成为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贯彻国际化发展思路,面向全球招聘教师,打造国际化师资队伍;引进国际先进学术规范与管理模式,突出强调高端性、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3 引进香港特区大学来深圳办学。促进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学院的建设与发展。与深圳毗邻的香港是亚洲高等教育最发达也最成功的城市之一,有些学科和实验室处于世界科技前沿,国际交流合作较多,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在粤港合作框架下,深圳有条件充分发挥香港高等教育资源优势,通过合作办学加快发展深圳高等教育。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支持港澳名牌高校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举办高等教育机构,放宽与境外机构合作办学权限,鼓励开展全方位、宽领域、多形式的智力引进和人才培养合作,优化人才培养结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10)》,2008年。。以此契机,2011年3月12日,市政府与香港中文大学签署《深圳市人民政府、香港中文大学关于在深圳办学的框架协议》,由市校合作举办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学院应运而生。香港中文大学是亚洲著名研究型综合大学,市校合作举办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学院,有利于提高深圳及珠三角地区的人才结构、提高地区的创新科技能力。

    4 积极引进1—2所境外知名大学来深圳办学。在总结引进北大等3所大学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可探讨在深圳大学城引进国际知名大学来深圳办学,进一步扩大大学城的影响力,充分发挥其集聚效应。为进一步落实把深圳建设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合作重要城市的目标要求,深圳要加快高等教育体系建设中的国际合作进程,加快办学制度创新步伐,不断拓宽国际合作的层次、范围,提升国际合作的质量和水平。尽快形成深圳与香港或国际知名大学之间的长效合作机制,通过合作办学等形式在深圳设立分校,以更好汇聚全球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助推深圳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二) 重点建设一批适应城市高端需求的高水平院校

    适应深圳发展高端需求的高水平院校群落,将主要由已有的深圳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和一批待建的特色学院构成。政策重点是支持其上水平、有特色发展,打造适应区域和城市发展需求的高端人才支撑和文化、科技平台。需重申的是,这部分院校满足的不是基本需求,而是高端需求。

    1 促进深圳大学的上水平发展。把深圳大学打造成区域高水平大学。作为深圳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深圳大学自成立以来,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其中相当一部分留在深圳本地工作,为深圳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不管是相对于深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来说,还是与国内其他大城市的高等院校相比,深圳大学在办学质量、管理水平、特别是科研水平方面都有较大差距。

    为适应深圳未来发展趋势,进一步提高对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深圳大学应当瞄准深圳作为超大中心城市发展、创新型城市和国际化城市的发展目标,走“上水平”发展的道路。首先要提高生源质量,取消招生计划中深圳生源和市外生源的比例限制,面向全国招收“一本”优质生源。之后在师资、学科建设等方面重新规划,加快实现办学方针由以教学为主、科研为辅到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根本转变。

    2 强力推进高水平专业学院建设。利用过去一批高水平大学在深圳设立研究院的基础,通过政府支持、产业合作等的方式,打造一批高水平专业学院。高水平专业学院是学科建设与深圳经济、产业紧密结合的产物,也是探索我国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协同创新机制的教育试验田。要适应深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和产业特点,面向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在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领域高起点建设一批特色学院。

    3 促进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上水平发展。把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打造成区域和城市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地。经过多年的发展,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已成为全国高职教育的一面旗帜。现在,国家正在编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要利用此机会实现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跨越发展。以4年制高职教育为主,培养高技能人才,为区域和城市现代产业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服务。

    (三) 系统规划满足城市市民基本就学需求的高校

    满足深圳城市建设和市民就学基本需求的高校集群,将由两、三所本科院校——新设立深圳城市学院、师范学院,已有的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部分职业技术学院,电大和一批非全日制高等教育机构构成。政策重点是方便、多元性地满足市民接受高等教育的基本需求,建设思路可以更加开放。建立城市学院,弥补深圳大学上水平后留下的空缺,招收深圳本地“二本”生源,满足深圳市民接受本地高等教育的需求。师范学院可独立设,也可放在城市学院内。

    在办好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基础上,按需求继续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加强与中等职业教育的衔接与沟通,为产业升级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兴办高等学校,支持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名校+名企”的合作模式探索,支持深圳新安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支持新的民间资本进入高等教育领域。依托电大,待政策成熟时抓住机遇开展深圳开放大学探索,提供开放式高等学历教育,满足市民多样化的高等教育需求。为全体市民终身学习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提供开放性、低成本、高质量的学习资源与服务。

    参考文献

    [1]郄海霞美国研究型大学与城市互动机制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7:20-30

    [2]马陆亭深圳大学城发展模式探讨\[M\]现代教育管理,2012(5):28-29

    (责任编辑 东彦)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