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延揽优秀人才 加强高校自主创新

    时间:2021-03-05 07:51:2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作者简介;赵沁平,教育部副部长。1978年至1981年太原工业大学电子系硕士研究生。1982年至1984年任北京航空学院计算机系教师、系主任助理。1984年至1989年南京大学计界机系博士研究生,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系博士后。1989年至1994年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系主任、教授。1995年至1994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计算机系作访问学者。1994年至1995年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1995年至1996年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1996年至2001年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2001年4月至今任教育部副部长,2005年11月至今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

    摄影/高海涛

    我国长期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的压力,为了在竞争中赢得主动,依靠自主创新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大战略抉择。全国科技大会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立足国情,面向世界,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奋斗目标,对我国未来15年科学和技术发展做出了全面规划与部署,是新时期指导我国科学和技术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同时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也发出号召,动员全党全社会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奋斗。

    高教战线如何贯彻落实《规划纲要》

    世纪之交和“十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迈进了大众化发展阶段,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大学建设进展顺利,高校科技创新实力显著增强,科技成果转化取得新的进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日益广泛,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高等教育战线为更好地贯彻落实《规划纲要》,需要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是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规划纲要》精神,坚定信心,抢抓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机遇。高等学校是科技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的结合点.是弘扬先进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场所,必须首先树立敢于超越,敢于争先的自信心。《规划纲要》是在我国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制定的,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创新主体的责任和使命做了制度性安排。广大高等学校的决策者们需要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认真谋划学校的中长期发展,自觉承担起历史的责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是继续实施“985工程”、“211工程”和《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加强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搭建创新平台,加强队伍建设和加大经赞投入等措施,尽快使一批重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使一批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充分发挥其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在知识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形成布局合理,各具特色和优势的重点学科体系,带动整个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三是紧密结合《规划纲要》的实施,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整合高等学校优质资源,加强科研基地建设,积极推进高校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争取国家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给予更大支持,构筑自主创新平台。要以重大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平台为载体,注重发挥综合性大学和行业特色高校的优势,加强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和重大项目集成,培育,加强对国家重大项目的培育和引导,增强高校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的能力,提升高校综合竞争力。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推动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和经济建设,与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紧密结合,把高等学校的发展融入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之中。

    四是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构建定位明确、层次清晰。衔接紧密、促进优秀人才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和支持体系。积极探索以创新平台。重点科研基地。重点学科为依托,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以重大项目牵引。凝聚学术队伍的人才组织模式。培养和汇聚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建设一支学风优良、富有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的高校教师队伍。

    五是深化内部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大学制度。创新高校内部的基层学术组织结构,形成有利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新的基层学术组织结构,建立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辈出的运行机制。弘扬解放思想。敢为人先。勇于创新,团结协作的精神,宽容失败的气度,潜心研究的修养,严谨求实的学风,反对心浮气躁和急功近利的不良风气。完善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宏观调控,质量监督、评价评估制度,积极探索并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

    六是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国策。过去的20多年,中国的发展,一靠改革,二靠开放。今后的发展,我们还要继续执行改革和开放的政策。中国高等教育要改革,要发展,既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教育传统,巩固和扩大我们既有的教育优势也要以更广阔的视野和更长远的眼光学习与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高校科研要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做到“三个提高”和“三个增加”。“三个提高,就是要提高我国高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的声音,提高我国高校在国际学术组织中的地位,提高我国高校在国际刊物编委中的数量:“三个增加”就是要增加我国高校在国际一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的数量,增加我国高校在境外申请专利的数量,增加我国高校参与国际大型合作科研项目的数量。

    高校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

    目前全国普通高校近1800所,专任教师85万,研究与开发人员总数保持在257左右。2005年高等教育在学总人数超过2300万人,在学研究生超过907,“十五”期间高等学校向社会输送了1000余万毕业生 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截至目前在国家批准试点的6个国家实验室中,依托高校建设的3个,另有1个与中科院联合建设。依托高校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113个,占总数的61.7%。依托高校建设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达到42个,占全部工程研究中心总数的35.3%。依托高校建设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40个,占全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数的29.4%。

    “十五”期间,高校作为第一承担单位承担“973计划”项目85项并担任首席科学家,占立项总数的54.5%。“十五”前四年,全国高校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8921项,占立项总数的77.9%;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56项,占立项总数的56.2%;承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393项,占立项总数的63.3%;获创新研究群体基金42项,分别涉及26所高校,占立项总

    数的52.5%。

    “十五”期间,全国高校累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75项,占全国授奖总数55.07%;技术发明奖64项,占全国授奖总数(可公布项目)64.40%;科技进步奖433项,占全国授奖总数(可公布项目)53.57%。

    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不断推进,高校科技产业产值超过800亿元。根据2004年底对42个国家大学科技园的统计,在孵企业5037家,累计转化科技成果1925项;申请各类专利2700项,获授权专利1524项;企业的从业人员达到近7万人,吸引留学人员1493人。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推动理论创新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充分发挥了现代化建设“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

    高等学校加强自主创新的主要措施

    大力支持科学家的自由探索和在国家需求与科学前沿紧密结合的基础研究领域开展创新性研究,夯实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基础,为技术创新提供无尽的源泉,对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中华民族应有的贡献。

    支持交叉学科研究项目和团队,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和交叉,增强原始创新和集成能力。建立具有高度灵活性和适应性的交叉学科研究机构,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多学科的综合优势和特色。

    把科学研究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创新人才培养作为增强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以高水平的研究保证高质量的教育,以高质量的教育保证创新能力持续提高。

    坚持走产学研合作的道路,建立多种模式的产学研联盟,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加大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服务的力度。

    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特别是一批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我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批规模适当,学科综合和人才汇聚的高水平大学,要充分发挥这些高水平大学在科技创新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支持大学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等领域的原始创新。

    高等学校加强自主创新的战略目标

    到2010年,建立自由探索式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和有组织重大科研相结合的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体系,建成一批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和高水平研究基地,形成高等学校全方位多层次面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新格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人才支撑。创新体制机制,形成资源优化配置、充满活力的创新体系。

    到2020年,全面提高。协调发展,建成一批世界一流水平的学科、基地和若干所世界一流水平的研究型大学,涌现一批世界一流水平的人才和创新成果,在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的若干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成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主体和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生力军,形成高等学校全面支撑和服务于国家整体发展与建设的新局面。

    吸引海外高水平人才,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必须办好高等教育。办好一所大学首先要拥有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他们是大学讲台的主体。作为研究型大学,还必须汇聚和培育一批高水平学术带头人。现在国内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师资队伍建设,而且可以说我国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已经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开始进入较为有利的发展时期。

    2003年全国普通高校教师总数达到72.5万人,比1998年增长78%。年龄断层问题基本解决,学历结构明显改善,2003年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比1998年增长95.9%.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增长183.3%,全国56所设有研究生院的大学,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比例为65.3%,其中博士学位占25.8%。可以看到,这一比例与世界高水平大学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为此,我国许多大学进一步加大了吸引人才,特别是吸引海外留学人才的力度。例如,1998年至2005年全国高校聘任了751名“长江学者”,90%具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直接从海外引进200余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分别引进了世界著名数学家田刚教授和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计算机领域内的诺贝尔奖——“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教授。

    留学回国人员在各自的教学、科研工作岗位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绝大多数成为各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在科研,教学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我们要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建立健全公正、公平、公开和鼓励创新的学术评价原则,为各类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建立国际同行专家参与评议的机制,加强对评审过程的监督,扩大评审活动的公开化程度和被评审人的知情范围。保证探索自由。学术自主,对创新性强的小项目、非共识项目以及学科交叉项目给予特别关注和支持。注重对科技人员和团队素质、能力和研究水平的评价,鼓励原始创新。改变评价过多过繁的现象,避免急功近利和短期行为。反对学术浮躁,鼓励公平竞争。

    让我们携起手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不懈努力!

    相关热词搜索: 延揽 自主创新 优秀人才 高校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