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高等学校工程教育创新培养模式途径探索

    时间:2021-03-05 07:55:3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高等学校作为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摇篮,担负着国家人才培养的重任。如何在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过程中培养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如何提高工程素质和创新理念,如何提高培养质量是摆在高等学校面前的严峻问题,从高等学校工程教育目前存在问题入手,从教学新方法和新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方式的角度探索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新途径,以期为高等学校培养优秀工程人才,为国家建设提出有益建议。

    关键词:高等学校;工程教育;创新;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8-0277-02

    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各类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高等学校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严格教学管理。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奋发有为,增强诚信意识。改进高校教学评估”。高等学校作为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摇篮,担负着国家人才培养的重任。如何培养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如何提高工程素质和创新理念,如何提高培养质量是摆在高等学校面前的严峻问题,因此探索研究培养工程高级人才有效途径十分必要。

    一、目前高等工程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在几十年内变化不大,教学内容比较陈旧,实验室实践训练比较薄弱,教学手段和方法比较落后,管理措施不大得力,不能很好地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和国际人才市场竞争的需要。主要表现在:

    1.在教学内容上,往往是重“结论”、轻“过程”。只是注重传授前人已解决的定理、概念、知识的现成结论,不注重揭示这些知识前人艰辛探索的过程,没有将渗透在其中的科学精神、科学作风深入挖掘,培养尊重事实、严谨踏实、一丝不苟的科学作风,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求索精神。

    2.在教学过程中,只讲“已懂的”,不讲“不懂的”。缺少讲授尚待解决的、当前存在研究的前沿命题、新动向。从教学内容上反映不出学科发展的同新月异和活跃的动向,没有把学生的视野引到活跃、广阔的前沿。

    3.在教学过程中,重“知识”,轻“方法”。在各门课程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学科知识,忽视如何使学生从中掌握这些科学方法,缺乏对学生的科学方法的训练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4.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主导”,忽视“主体”。目前的工程教学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围绕教师转,变成“以教师为中心”,没有围绕着如何激发起学习兴趣来设计教学活动,围绕着如何使学生学会学习来设计开展教学活动。

    5.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教得好”,忽视“学得好”。有的教师讲课既认真、又熟练,可谓“教得好”。但学生到课率、听课率并不好,教与学反差大。教师把教学只是看成是展示自己教学水平的一个舞台,而没有看成是一个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渠道。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念、指导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

    6.填充知识与激发兴趣。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往往看到,教师习惯于“灌”,学生也已习惯于被动接受,只是听,复制教师讲的内容。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式,不会自主学习,形成思维惰性。

    以上种种现象必将导致忽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与当今社会强调实用技能,强调知识创新等素质教育不能同步,因而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对传统工程教育模式进行的改革迫在眉睫。

    二、解决途径

    1.更新理念,建立新体系。为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育人任务,大学要以办学理念创新为先导。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认为,“现代教与学已远离过去的传授式,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参与”。

    2.利用新的教学手段。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创造性。通过建立人工智能、虚拟实验室等技术手段和wiki(互动百科)、Slideshare(幻灯片共享)、Podcasting(播客)、Flickr(图像分享)、YouTube(视频分享)、GoogleDocs(网络办公)、Web2.0(美味书签)、Myspace(社会网络)、Diigo(社会标注评论)、sociallearn(社会性学习工具)等网络资源及思维导图、概念图等网络工具创新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益。

    3.创新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问题式等)教学方法,采取“大脑风暴法”、“卡片展示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项目法”、“引导课文法”、“模拟教学法”等方法,拓展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广度,让学生接触到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运用已有的知识共同解决它。

    4.加强环境建设,建立和完善有效培养制度,促进团队文化熏陶。创设协作学习的环境是教师最主要的工作。教师需要让学生有多种的机会在不同的情景下来应用所学习的知识,创设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的情景,让学生在群体中共同批判各种观点和假设,协商解决各路难关,使学生群体的思维与智慧为每个学生所共享,从而达到全体学生共同完成意义的建构。通过情景设置,创设学生当前所学习的内容与现实情况基本相接近的情景环境,把学生引入到需要通过某知识点来解决现实问题的情景。加强团队协同能力训练和培养,使知识和观念形成共享。

    三、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能力培养的建议和设想

    实践表明,在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必须树立“大工程化”的教育理念,重新认识新时期的工程需求,以工程实践为基础,回归工程科学实践性、实用性,重视工程的“实学”特征,即在加强工程科学基础知识与工程技术手段学习的同时,更要加强工程创新理念的建立和工程综合创造方法的掌握。为此,针对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问题,特提出以下几条具体的建议和设想。

    1.确立“工程教学一条线”教改思想。所谓“工程教学一条线”教改思想与模式,就是将各工程教学环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以构建学生实践能力整体培养目标体系,即根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将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工程能力培养的整体目标分解成子目标,并落实到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社会实践和生产实习等环节中,最后固化到工程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大纲中,通过各具体工程教学环节中的子目标的实现来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

    2.加强顶层设计,优化工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强化工程教育教学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从总体上构建工程教学体系。为此,须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和实践:(1)实践教学内容要采取分层次、分阶段、循序渐进的模式,由浅入深、由简单到综合、课内外结合,并通过开放式工程教学,鼓励学生自主立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2)要优化课程体系结构,使之更紧密结合专业学科最新发展前沿,突出专业特色与课程的有效性,通过对原有课程进行取消或压缩、整合合并、新增等“精简”处理。同时要通过绘制本科课程结构路线图、开设学科导论课、推行交叉学科课题训练,对每学期学生选课加以限制等措施,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发展方向合理选课,实现专业方向自然分流;(3)改变以往考试集中在期末进行、一次考试定成绩的做法,根据不同性质的课程采取多样的、不同的方式方法综合考核和评价。

    3.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丰富校企合作模式。知识经济中的大学,尤其是重点理工科大学,除了传授给学生知识外,还要生产知识,将知识转化成物质的产品,对知识进行物化,也就是不拘一格与企业联姻,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开展行业、地方和学校合作,建立联合机构,加强长期合作,签订合作协议,逐步深化合作。在此基础上,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充分利用校内校外两种教育资源,形成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

    4.建立和完善工程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传统的“重课堂、轻实验”、“重理论、轻实践”使考核内容过于注重理论和课堂教授的内容,这也是中国出现“高分低能”现象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对现行的考核制度进行改革,强化对工程教育教学环节的考核,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工程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标准。质量评价标准和考核应采取多种方式进行,着重考核学生掌握实践技能的程度。

    5.重视工程教学理论研究并将成果及时应用于实践。高等工科院校担负着直接把现代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培养工业建设的工程师的任务,必须站在科学发展观的角度,高度重视工程教学的理论研究,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心工程教学,个个重视工程教学的良好氛围,并建立健全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各种有效机制,推动工程教学的良性健康发展,为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更好的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合格人才。

    四、结束语

    通过探索研究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有利于高质量地实施新课程,全面提高新课程的教学效率,丰富已有的教学方法,提升骨干教师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自主创新发展,整合学科与信息技术,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水平的总体提高。在教学模式上,强调学生的中心和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情,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兴趣、特长的差异,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充分的空间。注重在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索,使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共同参与知识的传播与研究,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求知欲、创造性为目标,使学生学会认知、分析和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注重在态度、知识、技能方面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淑芳,金涌.大工程观教育理念下工程教育课程体系与教学改革[J].化工高等教育,2011,(1).

    [2]彭煜,晏斌.大工程教育背景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及其保障机制[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9,(3).

    [3]王东旭.试析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特色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8).[责任编辑 魏杰]

    相关热词搜索: 高等学校 培养模式 途径 探索 创新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