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深化我国高等教育改革 加速培养技术创新人才

    时间:2021-03-05 07:58:2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经济的腾飞依靠科学技术,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技术创新起着带头作用。要推进技术创新,关键在人才。因此,深化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加速培养高素质技术创新人才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

    关键词:高等教育;改革;以人为本;创新;技术创新人才

    一、技术创新人才

    “技术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的技术创造型人才。所谓创新并非是指“创造新东西”,创新是基于对事物本质的认知,来首创前所未有的新事物且此新事物能为经济和社会带来利益的活动,创新的过程就是创造。我们知道,经济的腾飞依靠科学技术,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技术创新起着带头作用。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加快国家和地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步伐,是改变我国科技、经济的滞后状况,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一项有力举措。技术创新人才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和造就是一项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我们说,技术创新人才不仅应具有系统、精深的专业理论知识(知识结构合理且转化能力强)、广博的其他相关领域的知识、身体健康,还要品质素养优秀,尤其是技术创新人才的创新人格更具导向性和核心竞争力。

    技术创新人才应具备的创新人格是:具有很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顾大局、识大体善于与人合作;积极进取、勇于开拓创新;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作风;刚毅的性格,有序、严谨的科学态度;乐于奉献、追求真理的精神。

    二、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是加速培养技术创新人才的必由之路

    国际上人才竞争正愈演愈烈,人才是关键,我国不可能直接从国外引进或由国外代培的方式从根本上解决国内技术创新人才不足的问题。培养千千万万技术创新人才的重任就责无旁贷的由我国自身尤其是高等教育系统来完成。

    那么,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系统是否能够承担这一历史重任呢?

    如果单从数量上看,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规模是相当庞大的,高等教育的招生和在校生规模持续增加。1990年我国普通高校是1 075所,而2005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 273所,普通高等学校1 792所,比上年增加61所,其中本科院校701所,高职院校1 091所;成人高等学校481所。

    2005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2 3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普通高等教育共招生504.46万人,比上年增加57.12万人,增长12.77%;在校生1 561.78万人,比上年增加228.28万人,增长17.12%;毕业生306.8万人,比上年增加67.68万人,增长28.3%;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174.21万人,比上年增加13.14万人;专任教师96.58万人,比上年增加10.74万人。但是从学校水平、专业结构、办学条件及培养的毕业生质量上看,是不令人满意的,与其承担的培养21世纪中国技术创新人才之主体的角色不大适应。为此,就迫切需要对我国的高等教育系统进行战略性调整和优化。

    调整和优化我国高等教育的手段有很多种,路径有很多条,但基本的手段和途径只有“硬的”和“软的”两种。简单地说,所谓“硬的”,就是增加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投入,具体包括增加人员编制,引进海内外优秀人才,更新仪器设备,兴建教学楼、实验室,追加财政拨款等;所谓“软的”,就是要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优化配置各种资源。调整优化我国高等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硬的”和“软的”手段都不可或缺。如果只有“硬的”投入,没有相应的“软的”投入,必然造成资源的浪费,达不到优化的目的。没有适当的“硬的”投入,则“软的”手段无所依托,必然流于纸上谈兵,同样达不到优化的目的。

    从我国国情来看,尽管我们改革开放已20多年,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但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整体经济实力有限,要像发达国家那样对高等教育进行巨额投入是不现实的。在增加“硬的”投入有限的条件下,采取一系列相关措施,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优化配置各种资源,是可以大力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效率,培养更多高质量的技术创新人才的。

    三、对策思路

    (一)树立新观念

    改革教育,首先要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回首已往的高等教育基本上是一种精英教育,脱离实际,脱离大众;基本上是一种封闭式的教育,它把学生关在课堂之内,与社会接触太少,且学生所学的都是一些过去的经验和理论,这些内容可能是以往的社会所需要的,但不一定为当今社会所需;专业划分过细,是一种单一化的教育,学生知识面狭窄,适应能力极差;是一种片面的教育,以智育教育为唯一目标,以啃读书本为基本方法,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轻视实践,片面强调理论。总之,封闭式、落后、单一化、片面性、轻视实践就是已往教育观念的基本特色。这样的教育观念指导之下培养出来的人当然不适合技术创新发展的需要。为此,就要转变观念,树立大众化、开放式、超前、综合化、全面性、理论与实践并重的高等教育观念。

    (二)营造新环境

    过去,我们只强调教育本身的基本规律,对教育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不足。应当看到,教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处环境的优劣。环境对教育系统起着支持、引导、限制、淘汰的作用。发展高等教育,培养技术创新人才,需要精心营造良好环境。

    第一,要营造好领导环境。在所有环境要素中,领导是关键。从大环境上来看,党中央非常重视高等教育,因而发展高等教育的大环境是前所未有的。但各部门和各地区的领导对中央政策策略的理解程度不尽一致,不能说都达到了心领神会的地步。当前还有个别领导不关心,或者不那么关心高等教育工作。还有一些领导虽然认为高等教育重要,但在碰到困难的时候,容易态度暧昧,决心动摇。因此优化领导环境的任务还比较大。

    第二,加大对高校的投入。由于我国高校主要是公立学校,因而政府投入是主渠道,政府有责任加大对高校的投入。各级政府应当挖掘潜力,解决高校投入不足的问题。一方面,要增加教育经费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通过努力达到4%~6%。另一方面,政府还要开源节流,以保证投入。加大投入还要依靠改革。直接注入资金是投入,让学校拥有更大的自主权也是投入,而且是更重要的投入。

    第三,加强教育方面的法制建设。我国的高等教育系统目前主要运行于一个行政环境之下,高校实际上是政府的附属物。学校的人、财、物都由相应的政府部门管理。这不利于高等学校的发展。应当加强法制,力求把高等教育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在法制化轨道之下,很多以前不好解决的问题便可顺利解决。如投入问题,你投入不足,我不再去乞求你,而是去人大甚至法院和你讲道理;再如人才问题,你卡住我,我不用给你低三下四地去磕头,而是去仲裁机构同你说话。当然,行政领导也要加强,但主要是加强引导和服务,帮助学校解决问题。还有思想政治工作,这一般也是不能到法院去解决的。

    (三)建构新体制

    教育体制是教育的重要保障。我国的教育体制虽经多年改革,仍不能适应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当今的教育体制与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政府与学校的关系上,政府对学校的束缚过多。学校是政府的附属物,缺乏办学自主权。无论是招生规模还是专业结构,不管是教师晋升还是领导任命,都必须由上级确定。上级计划和行政命令对学校的束缚过多过强,学校缺乏必要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很难及时调整培养方向,恰当地组织人力物力进行教学。第二,各高等院校之间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足够的激励机制。只要是同一层次的学校,办好办坏一个样;同一学校的学生,学好学坏一个样。这就使学校和学生缺乏进取心。第三,在有关结构上,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失调。具体表现为专业失调和学生层次失调。社会急需的专业和急需的人才不能得到满足,而社会需求不大的人又源源不断地被培养出来。第四,在教育和其他系统的关系上,表现为严重脱节,干预社会和联系实际很少。学生整天关在学校里背外语,过等级,或准备考研考博,无暇顾及发明创造,也很少想到学以致用。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之需,也是大学生就业市场短缺和拥挤同时并存的原因之一。 

    为革除上述弊端,就必须对现行高等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对一系列有关关系进行调整。首先,要改革政府与学校的关系。在高等学校要设立权威的校务委员会或董事会,决定学校的重大事项,包括学校领导的任免事宜,使学校有更大的办学自主权,真正成为办学主体而不是政府的附属物。其次,要在学生之间、学校之间引入竞争机制。发达国家的大学没有行政级别,也没有政府确定的等级。那里的名牌大学,不是政府恩赐的,是靠自己的努力创出来的,而且也不是“终身制”。这一点我们应好好学习,要让各个学校在平等的竞争之中优胜劣汰,确立各自的地位。第三,要调整大学的专业结构和学生层次结构,满足社会之需,尤其是满足社会对技术创新人才的需要。第四,要加强学校和社会的结合。教育系统要继续贯彻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要大力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引导高校师生走向社会,进入企业,为社会服务,为企业分忧,推进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进程。这样的体制才有利于培养跨世纪技术创新人才。

    (四)开发新资源

    教育资源包括人力(如师资、管理人员等)、物力(如场地、设备等)和资金等等,它是教育的基础。没有教育资源,赤手空拳是办不好教育的。在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历来短缺,目前仍然如此,有待进一步挖掘和开发。

    首先是要大力开发新资源。发展高等教育,光靠政府提供教育资源是不够的。现代高等教育要真正实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其投入主体也必然要相应地由单一主体向多元化主体转化。要借鉴经济改革中的经验,大力兴办民营高等教育;同时,还可与境外投资主体合作,兴办合资高等教育;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兴办教育园区,提供优良服务,以吸引外资,吸引人才,振兴教育。

    第二是要优化基础资源。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短缺;另一方面,浪费也十分严重,这就要做好优化配置的工作。前几年高校时兴合并办学,这只是路子之一。办教育不同于办农场,即使办农场也有大农场和家庭农场之分,美国的大农场和日本的家庭农场都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笔者认为优化配置的出路在于社会化,实行社会共享。条件不成熟时合并了也只是拉郎配,强扭的瓜不甜。社会化之后,图书馆实行馆际互借,实验室办成开放式的,教室可以相互租借,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宿舍公寓化,教授实行聘任制,学生可以跨校听课,学校之间相互承认学分。如此等等的一些措施实行了,合并与否就不重要了。

    (五)引进新方法

    在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仍然被不断沿袭着。其基本模式是:教师讲课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师写书学生读,教师出题学生考。在这种模式中,学生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这种陈旧的模式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浪费了学生的宝贵青春,不适应培养技术创新人才的需要。必须打破这种注入式模式,培养学生自我摄取知识的能力。具体方法上,应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师生对话式、互动式的教学模式,辅之以必要的测验和考试,培养智能型人才。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方法中另一个与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不相适应的是单制式批量教学法。这是一种科举时代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既不符合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也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这种方法的基本特征是同样专业的教学采用同样的课本、同样的参考书,出同样的题目进行考试,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个性。技术创新是一种灵活性很强的活动,是一种高度创新的活动。创新的特点是与众不同,创新需要的人才是在具备足够的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更要有自己的个性。目前在我国大学仍然盛行的这种单制式批量教学法教出来的学生显然不能适应技术创新型的研究与开发之需。必须采用因材施教的柔性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社会的需要,提供特定的教学服务,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六)充实新内容

    这里主要指的是一些基础性的课程或专业,其教学内容过于陈旧,几十年一贯制。不少课程的任课教师备一次课就可以上许多次。而这些陈旧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对他们将来的发展并无多大益处。必须适时地增开新课、增添新内容、增加新体系,而对老课程也要根据现代科技的进展进行及时修订和删改,使教育教学内容成为一个动态的体系,紧扣时代脉搏,及时跟踪当代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走向,为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及无穷的后劲。

    总之,只有对高等教育进行系统的改革,才能使它担当起培养千千万万新世纪技术创新人才的重任。

    参考文献:

    [1]张群耀.现代教育技术与高校德育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2)56.

    [2]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200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教育部,2006.

    [3]查尔斯•赫梅尔.今日的教育为了明日的世界[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公司,1983.28.

    相关热词搜索: 教育改革 技术创新 深化 加速 培养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