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清末民初广府女上衣的审美特征

    时间:2021-03-09 08:56:5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服饰文化一定程度反映着一个时代、地区的审美特征,它既是物质文化的结晶,也是精神文明的缩影。清末明初是社会新旧交替时期,受外来文化影响,广府女上衣既异于中原,又别于海外,承载着独特的审美特征,是岭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关键词:清末民初;广府;女上衣;特征

    中图分类号:TS94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9-0129-01

    一、广府女装的文化内涵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清末近代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满族服饰作为主导地位的格局被打破,尤其表现在女性服饰上,受西方文化影响,女性服装从相对故有的模式演变成具有多元和开放性的特点。而广府地区由于开放性的区域优势,其文化的沉积更为厚重。图案、款式更是丰富多样,妈姐装、黑胶绸唐装、襟衫裙裤等各种服装并存齐行,既沿袭了清朝的服饰特色,也保留了其地域性的风貌,一定程度反应着广府地区女性的文化生

    (一)造型样式特征

    清末民初时期广府女上衣从长度上,大致可分为长袍类和上衣类,长袍从结构上来说是上衣的加长版,而旗袍则是袍的另一种形式,同属长袍类。在本章节,女上衣从造型样式的轮廓上,可分为A型、H型、S型、X型等。

    长袍类服装在形制上,廓形多为A型,盛行于清末。右衽立领,领身不高,主要特点宽身袖肥,下摆略圆,腋下侧缝处有盘扣,盘扣以下张开,一般作为外衣,A型的廓形几乎看不到女性胸腰臀的线条。而旗袍在民国时期受到西方文化影响,形制逐渐从H型向S型靠拢,衣身逐渐变窄,凸显女性线条美,袖也向细长、中袖、短袖、无袖的方向发展,装饰也从绣花向緄边、印花过度。然而旗袍在30年代才真正盛行起来,从出现到被近代服装取缔,风行20年,传统的清末形制融合了西方元素的着装,成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国服。

    清末广府上衣类在形制上则可分为A型、H型和X型。袄为有里衬的上衣,一般比较厚,长袄摆线在膝盖上下,短袄摆线则在腰际和臀部之间。袄的基本形制为元宝领、宽袖,大襟右衽、偏襟、对襟、琵琶襟等,也有少数是左衽的。直至民国后,受日本女装影响,广府地区女装从上袄下裤逐渐变成上袄下裙,形制的简化令女性穿着更美观舒适,素色的绸缎,略施粉黛,这便是民国初期广府地区最具代表性的西关小姐和女学生间流行的造型。而袄、衫、褂衣身整体也呈现出合体、细窄的形制。褂类服装是外衣的一种,可分为长褂和行褂,行褂又称马褂,为男褂。女褂一般过臀及膝,圆领对襟或大襟,衣侧开衩,大褂常用于女性成婚。而平民或劳动者多穿短褂,立领对襟为多,少数斜襟,短襟造型为H型,一般长至臀部,侧缝开衩。衫为平民百姓的常用服装,一般较薄,又有长短之分,内穿为汗衫,外穿为罩衫。汗衫一般无领,对襟,夏天可穿用无袖,下摆有平有弧;罩衫一般为连肩袖、多为立领,有对襟和斜襟两种,而“妈姐装”则是罩衫的延伸。

    (二)装饰的工艺特征

    晚清时期广府女装的装饰精美繁琐,其常见装饰工艺特征主要包括:镶緄边、拼接、团花、散花、花边等,而其表现手法基本以刺绣和钉珠为主。此外,纽扣的艺术形式更是五花八门,金、银、玉、珠、贝壳、结绳等,繁多的装饰风格和其呈现的独特效果丰富着广府的文化意蕴。

    刺绣是常见的装饰表现手法,在旧社会,女孩们需从小学习“女红”的技艺,这也是衡量女性身份高低的一项准则。清末广府民间女性服装大多以平绣为基础表现手法,受广东潮绣影响,还融入了钉金绣等手法。此外,打籽绣、十字绣、贴布绣等绣法也是清末流行于民间服装的刺绣手法。

    镶緄边和贴边,主要在服装的领口、门襟、下摆以及袖子等收口处,一般用异色布条镶嵌,可嵌入花边等工艺,清末女子重视装饰,更是将镶緄边应用至极致,镶滚边不但象征服装的精致细腻,有装饰、美化的效果,还能使布边不脱纱,加固衣边的功能。民间记述“……镶滚之费更甚,有所谓白旗边,金白鬼子栏干、牡丹带、盘金满绣等各色,一衫一裙……镶滚之弗加倍,衣身居十之六,镶条居十之四,衣只有六分绫绸,新时离奇,变色以后很难拆改。又有将羊皮做袄反穿,皮上亦加镶滚,更有排须云肩,冬夏各衣,均可加工……”,而贴边和镶緄的部位相似,但比镶緄更为宽阔,工艺也不尽相同,贴边裁剪时需要分解裁片,而镶緄边则是相似于锁边。

    团花、散花和花边是清末广府女装常见的花形装饰。题材丰富多样,奇珍异兽、神仙人物、文字符号等,这些图案基本都与“福、禄、寿、喜、财”,辟邪、结缘等相关,通过不同的刺绣针法,表现在服饰和家用纺织品上,这些吉祥图案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寄托和向往。

    (三)面料特征

    广府地区东北部以山地为主,中部为中低山和丘陵,南部为平原,又处于江河冲积平原,常年高温多雨,其地理复杂。因此广府地区服饰原料多种多样,历史上广泛使用棉、麻、蕉、竹、葛、蚕丝等作为服饰原料。

    黑胶绸唐装和妈姐装是广府地区较具本土特色的服装,其流行于清末民初广州、佛山等地,“妈姐”是广府地区女佣的俗称。妈姐装所使用的面料为广府当地特有的面料黑胶绸,又名“莨绸”、“香云纱”。据史料记载,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广东西樵山已有黑胶绸生产并出口;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尤为盛行。黑胶绸用料天然,对桑蚕丝的白胚纱用薯莨的汁液对其进行多次反复浸染,在3月至11月,光照和气温不过高的天气下,涂以含有铁质的泥土或放置无污染的塘泥上晒莨,然后封莨,重复以上工序,经过渗透和交融的作用下,形成正反异色的特殊面料,一面光润黑亮,一面棕红土黄,有自然洗水而产生的裂纹。莨绸制作的服装,质地轻薄,耐晒不易起皱,色深耐脏,易洗易干的特点,深受劳动者偏爱,使其在广府湿热的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无论是宦官贵族还是黎民百姓都有穿着习惯。

    (四)色彩特征

    清末民初女装色彩从富丽端庄过度到含蓄简洁。清末女子服装沿袭传统观念,喜红尚蓝,颜色以红、黄、绿、蓝、紫为主,色彩明快,并喜爱在服装上用既夸张又精细的镶、滚、绣等手法,使得服装色彩富丽同时又达到和谐统一,而清末中老年妇女的服饰则偏爱蓝、黑等庄严色彩。在图案上,清末广府女装的图案色彩大多表现为自然界之美,借鉴自然界、仿生自然界中的色彩表现如意吉祥、富贵荣华的内容,如:牡丹花中,花蕊至花瓣的色彩渐变,蝴蝶翅膀上图案的几何刻画。这些都是清末广府外销通草画中有迹可循的。

    辛亥革命后,在提倡“男女平等”的社会风气下,男剪辫子。女废缠足,新式服装取缔过去的官服,虽然上衣依然保留大襟衫的形制样式,但从服装的长度,袖子的松紧和腰部的曲线不难看出服饰上的大变革。女性不再穿着华服,以往繁复的镶边、刺绣则做了减法,主要在领边、衣襟、袖口和衣摆底处进行少量或局部的装饰,图案亦从精美的刺绣向二方连续图案简化,直至20世纪初,女性服装图案开始流行团花,后来又逐渐被条纹面料或素色面料取缔。

    二、结语

    随着时代变革,在西学东渐的大环境下,清末民初广府地区女上衣总体审美更趋于简化和开放,着装的合体化发展,图案的简化,既保留和优化了服装的机能,更生动展现了了中西服装文化碰撞间的蜕变轨迹。这不但丰富了清末广府地区的服饰文化生活,还对艺术文化的多样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崔荣荣,张竞琼.近代汉族民间服饰全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2]许桂香.岭南汉民系服饰文化景观比较地理分异[J].热带地理,2009(29).

    [3]叶春生,陈玉芳.岭南衣食礼仪古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11).

    相关热词搜索: 民初 清末 上衣 审美 特征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