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为可能性而教

    时间:2021-04-02 08:00:0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生活在数字时代的青少年,他们的生活与数字技术共存相生。数字时代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挑战,便是给学生提供与未来社会生活相关的学习经历。本文从数字时代给青少年带来的可能性说起,提出信息技术教师必须站在“数字土著”的角度做教师的教师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信息技术教师为学生发展的可能性而教的方向和做法。

    关键词:数字时代;可能性;教师观;为可能性而教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15/16-0038-03

    数字时代带来的可能性

    英国埃克塞特大学与开放大学教授Anna Craft在其著作《创造力和教育的未来:数字时代的学习》中详细阐述了生活在数字时代的青少年,他们的生活与数字技术共存相生,虚拟空间与现实生活并行不悖;他们能熟练地与人合作、获取知识、搜索信息;他们能驾轻就熟地玩网络游戏、浏览社交网站,在不同的情境下穿梭自如,展现出自己不同的性格侧面。毫无疑问,数字技术让青少年产生了深远的变化,具体表现在多样性、可能性、娱乐性以及参与性上。书中对可能性进行了如下描述:丰富多样的虚拟游戏空间及用户原创内容,和随之而来的丰富多样的可能性思维,把“是什么”转换成为“可能是什么”,在现实中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可能性思维扩展了选择的范围,也打开了与其他人合作的途径。

    面对数字时代的青少年,一种观点认为,青少年是脆弱且容易遇到危险的,需要成年人的保护;另一种观点则注重他们身上的能力,认为成年人要给予他们空间,授予他们更多的自主权。前一种观点对数字革命感到焦虑,而后者则充分地感受到其中的激情与潜能。作为数字时代信息技术的领航人,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选择传统教育,也可以选择数字科技给教育开辟的新道路,还可以利用一切资源释放青少年身上的潜力,激发他们的动力,给予他们充分的参与性与可能性,让他们共同参与到教育的建构当中。

    数字时代催生的教师观

    如今,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帮助并不明显,因为它总是假设一个固化的、不变的外部世界,没能让学生开启充分的可能性。因此,信息技术教师面临的挑战,便是给学生提供与将来的社会生活相关的学习经历。而要为学生提供与将来社会生活相关的学习经历,信息技术教师必须站在“数字土著”的角度做教师——向“数字土著”学习新媒体的使用方法,消除与学生之间的技术代沟;辩证认识电子游戏与网络沟通对学生成长的意义;获得信任以帮助学生学会自我保护;正视学生的消费者与生产者的身份,创设与生活相关的学习经历,与学生共建对话式课堂。

    1.学习新媒体的使用方法,消除与学生之间的技术代沟

    技术的支持使得远隔万里的人也能够共享信息,这一现象被美国记者Thomas Friedman描述为:“世界是平的。”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学习迅速,习惯平行加工而非线性加工;他们随机而大量地获取材料;喜欢读图,不喜欢文字;他们积极主动,但缺少耐性;他们把科技看作朋友而非敌人。面对“数字土著”们新型的文化特征,我们能够从他们身上学到许多,特别是在新媒体的使用方面。只有这样,才能从技术层面消除师生之间的代沟,获得平等交流的机会。

    2.正视电子游戏与社交网络对学生成长的意义

    Web2.0技术让青少年可以用多种方式相互联系,共同玩耍,它包括社交网络、游戏、用户内容原创。这些游戏的形式远超以往,不论你身在何方,只要感兴趣便可以进入。因此,青少年可以一起享受充满想象力的游戏。这种游戏中的民主正是互联网的特征,游戏成为青少年理解数字科技的一种方式。由于在新的现实空间里,游戏、社交网络为创造力、想象力和独立性提供了可能,因此,数字科技增强了青少年的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唯有正视电子游戏与社交网站对学生成长的意义,学生的可能性(即发明新事物的可能、获取选择的可能、在做中学的可能,以及积极投入的可能等)才能得到培养。

    3.获得信任以帮助学生学会自我保护

    数字时代,要获得学生的信任,教师需要站在学生的立场,认识学生的创造力及情绪并给予他们充分的机会发展这些能力和情绪;需要尊重学生在课内和课外的经验并给予他们在教学方式的组织与互动中充分参与的权利。在数字时代,学生对教师信任的程度决定了教育、教学的有效程度,因为数字技术在时间与空间上都是开放的,学生可以无限度地和不同地域、不同时区的人一起玩耍、一起交流,可以在网络上展示自己、留下印记。在这样一个开放的空间里,学生面临着比传统面对面交流、玩耍更大的危险。在网络上,学生对于威胁常常视而不见,如果教师没有获得学生充分的信任,让学生愿意分享他们在网络上的生活,教师是无法预知学生潜在或存在的危险的。因此,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必须成为学生的朋友,并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对学生在课内课外的经验与表现具有敏感性。同时,我们还要尽可能利用各种教学元素,教会学生意识到他们所面临的危险,以及如何避免与应对这些危险。

    4.与学生共建课堂

    毫无疑问,数字一代能为自己学习所做的事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这源自数字科技给所有人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同时也要求所有人与别人一起共同创造,而不只是被动地停留在需求、供给链条的消费终端。当学生能够给他人积极主动的支持时,高质量的学习以及由此而来的创造力培养就可能得到实现。如此一来,学习的最终结果便是一个团队协同努力的真正成果。借助科技创新带来的多元渠道,学生能够参与到变化快速、内容复杂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对话式的教学方式应运而生,它注重多种不同观点的合作,不强调观点之间的优劣;重视现实的相对性,承认不同背景的个人对现实会有不同的观点,可以表达出来相互分享;拥有持续的动力,可以让师生一起建构知识。

    为学生的可能性而教

    数字技术为学生的想象、创造、建构提供了条件,而信息技术学科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正因如此,在引导学生从“是什么”向“可能是什么”前行的路上,为学生的创意而教、为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而教,同时,为了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而教便变得格外重要。

    1.为学生的创意而教

    数字时代的青少年,创造力的培养方式既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显性的培养主要来自家庭活动、学校教学、课外活动等;隐性的培养则来自网络原创空间,青少年作为数字时代的生产者,因乐于分享和期待更多人关注而不断创新自己的思想与作品。因而,处在信息时代的风口浪尖,信息技术教学应该为了学生的创新发展而教——信息技术课堂既要成为学生技术习得的空间,又要为学生创设运用技术表达自我的机会,更要为不同个性和特长的学生创造性地展示自己提供动力。为学生的创意而教,需要教师把学生生活中的游戏、社交网站和原创分享与教学有机地整合起来,并将课堂以对话的方式交给学生共建,以此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及创造的灵感,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能力。

    2.为学生的批判性而教

    实践表明,随着数字技术与媒介的日益增长,青少年的批判能力正在降低。这是因为在参与网络活动时,青少年更重视自己和他人在其中的参与,很少对其进行批判。生活在数字时代的青少年,对网页内容的浏览多于深入阅读,喜欢图片多于文字,这样的“数字土著”更倾向于个人主义以及自我中心的思维,较少从其他人的角度考虑事情。批判性的缺失,会让青少年的认知产生混乱,这将给频繁使用公共空间的他们带来危险。这就要求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批判能力,教会学生甄别信息的真伪,对所获得的内容批判性地接收,判别所获得的信息是否能够解决问题,以及处理信息的各种方法,同时还要教会学生“看到更远处”。

    3.为同伴的合作而教

    Leadbeater说过,“互联网邀请我们与他人一起思考,而不是为他人思考”。网络赋予了青少年与他人一同思考的机会,也就是说,在数字环境中,青少年的决策并非孤立的,他们能够使用数字设备与整个世界接触。数字环境中的合作思考和共同行动,Resnick称之为“在设计中学习”。因此,在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师既要创造环境和机会让学生与同伴“在设计中学习”,又要调整师生关系,让师生之间拥有伙伴式的关系,即以学生为主导,由学生自主提出目标或计划,在征求教师的意见后学生再做出决定。在这样的教学支持下,学生在拥有自主权的同时,又能够得到教师的专业意见和生活经验的帮助。

    结语

    2014年被评为美国“国家年度教师”的肖恩·麦库姆曾说过,“当前社会日新月异,无论我们教会学生什么知识和技能,都会在20年内过时。教育的根本使命并不是告诉学生今天确信的答案,而是教会他们如何批判性地看待这个世界,以便在未来将世界改造得更好。教育不是为了已经完成的世界,教育是为了未来”。当一切教学活动围绕学生的可能性而教时,课堂便为学生提供了与未来的社会生活对接的学习经历。而当学生亲历并享受这段学习时光时,学生的各种可能性便得到了挖掘与培养。

    参考文献:

    [1]Anna Craft.创造力和教育的未来:数字时代的学习[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昝红英.让我们看到更远处——读《批判性课程:学校应该教授哪些知识》[J].人民教育,2014(4).

    相关热词搜索: 可能性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