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运用卡特尔16PF对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时间:2020-03-12 07:53:2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和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首先从边疆9省中随机抽取了1000名生源地在边疆的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运用卡特尔16PF对他们进行心理测验,结果发现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全国一般水平,男生与女生之间的健康水平也存在显著差异。在影响心理健康水平的4个因素中,忧虑性对男女生的心理健康都有显著影响,而紧张性因素只对女生的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同时,通过田野调查探讨了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

    关键词: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08—0166—04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健康问题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1],而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该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及社会的稳定、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2]。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自然环境、风俗习惯、教育条件等方面与全国一般情况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异,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内地大学生相比也可能存在显著差异。积极研究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探讨其影响因素,对进一步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与民族关系、增强民族团结、建设和谐社会和加强国防建设都具有现实的意义。

    近年来,国内对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些学者在学习、贫困生就业等方面进行了专项研究 [3],但大多数研究其样本数偏小,研究对象局限在某一个地区,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的科学性未能充分介绍。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边疆9省(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新疆、西藏、甘肃、云南、广西)抽取了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并严格按要求进行调查研究,以其研究成果对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

    康具有指导意义。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了新疆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大理学院、长春税务学院、云南中医学院等(在抽样之前将边疆9省地区的高等院校按综合类、民族类和专业类进行归并后进行抽样)院校的生源地在边疆地区的1000名(2005年全国有少数民族大学生99.52万[4],有90%来自边疆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剔除无效问卷、有效问卷892份,其中男生414人,女生478人,共有36个少数民族。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心理测验法和田野调查法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研究相结合

    首先,应用辽宁省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王应杰、曹晓平主修的《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量表》对被调查对象进行测量[5]。该量表由187个自我陈述题目组成,分作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 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实验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等16种人格因素,此外还包括心理健康、专业成就、创造能力等8个次因素。借助此量表主要在于了解学生在“心理健康”这一项上是否有显著差异,影响心理健康的四个主要因素,即稳定性C、兴奋性F、忧虑性O、紧张性Q4与全国大学生标准常模之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所有数据用SPSS13.0进行处理。从表1可以看出,该量表具有较高信度。

    其次,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深入边疆少数民族居住地开展田野调查,深入分析影响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设计田野调查方案,撰写了田野调查提纲。围绕该提纲,选择现场进入方式,了解所调查民族和调查地的基本情况,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分布情况。在西双版纳基诺乡我们选择了官方支持与私人网络相结合的进场方式,在楚雄州禄丰县高峰彝族乡我们选择的是项目主持人的家乡,通过深入少数民族居住地去观察、询问、感受和领悟,去理解各种心理现象。在论文写作的后期,召集47位(含12个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调查情况进行复核。

    三、边疆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结果

    (一)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心理问题检出率较高

    利用该量表的研究中,18分为中国医学方面的经验数据,12分为卡特尔测试常规人群的心理不健康的经验数据[6]。本研究选择18分和12分作为心理健康状况判断的临界值,18分作为心理问题检出的临界值,12分作为严重心理问题检出的临界值。由此,高于18分者为心理基本健康者,低于或等于18分为心理健康状况欠佳、有心理问题或存在心理症状者,不足12分者为有较严重心理障碍、显著心理症状者。

    从表2可以看出,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得分最低为6分,心理症状显著的学生占总数的4.2%,心理健康状况欠佳的学生占33.7%,有63.3%的学生心理健康分低于或等于全国平均水平。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为33.7%,是一个比较高的比率。

    (二)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差异显著

    卡特尔人格量表对普通大学生进行测试的结果,其取值范围是4~40分,平均值为22分。本研究对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测试的结果,发现其取值范围在6~38分,平均分为21.257。通过单样本t检验,发现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且差异极其显著。见下表3。以往的一些研究结果认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平均水平与汉族大学生心理健康平均水平没有显著差异[7]。

    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生活成长的地区大多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其生源质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有研究认为,生源背景与情绪体验紧密相关,生源背景越好,正向的情绪体验越深刻、越明显,而背景越差,则负向的情绪体验往往居多[8]。其次,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汉族大学生相比,其民族文化意识较强,民族自身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矛盾在少数民族大学生身上表现较为明显,文化适应的困境在他们身上也会体现得异常突出,在文化适应过程中就比较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白亮在“文化适应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一文中的研究也印证了这一点[9]。

    (三)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生,且差异显著

    对不同性别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男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明显差异。从表4可以看出,男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均值高于女生,通过方差分析检验,F检验值是4.513,显著性水平为0.034,男生和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比较显著的差异,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男生。

    许多少数民族在性别角色定位上存在着重视男性、轻视女性,扬显男性、压抑女性的传统习俗,少数民族大学生成长的环境塑造了他们性别角色的认同,女生在面对困难、挫折时更倾向采取逃避、压抑、否定等防御机制,各种问题累积而导致比男生更糟的心理健康状况。

    (四)忧虑性因素是影响边疆少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紧张性因素只对少数民族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影响

    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四个因素中,忧虑性因素作用最为显著。从表5可以看到,男生在兴奋性因素上得分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差异不显著,而在忧虑性上存在极显著差异;从表6可以看到,女生在兴奋性因素上得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差异不明显,而忧虑性和紧张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差异显著。由此,忧虑性因素是影响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共同因子,而紧张性因素只对女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在忧虑性因素得分高的人往往表现出沮丧悲观、忧虑抑郁、烦恼自扰,常常觉得世道艰难、人生不如意,常常有患得患失之感,总觉得自己不融于别人,缺乏和别人接近的勇气。父母的就业高期望值与就业实际状况的担忧往往成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忧虑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调查中发现,71%的少数民族学生认为大学期间主要的压力来源于就业,66%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家长要求子女大学毕业后考公务员,但子女认为考公务员比考大学还要困难。一方面是父母对自己子女有着较高的就业期望,另一方面是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实际状况难以乐观,这种矛盾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有较高的忧虑。

    在紧张性因素分值较高的人往往表现为紧张困扰、激动挣扎、心神不定、过度兴奋,常常缺乏耐性,时常感觉疲乏又无法彻底摆脱,在集体中对人、对事缺乏信心,导致每日生活战战兢兢、不能控制自己。对边疆少数民族女大学生而言,学业、就业、人际关系、情感困惑等诸多因素成为紧张性的来源。在集中访谈时,70%的女生认为学业成功是自己学校生活紧张的重要原因,57%的女生认为与室友同学的相处交往有时会让自己紧张。

    四、边疆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探讨

    生活事件、社会支持、人格特征、身体素质等是影响普通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而这些因素也会对边疆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民族大学生成长的地理环境、教育环境与普通大学生又有较大差别。因此,本研究在问卷调查定量分析的结论基础上,又进一步进行了田野调查,通过定性分析的方法以期能进一步了解影响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特殊环境因素。

    通过田野调查发现,影响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环境差异性、家庭教育方式、学校教育等。

    (一)成长的地理环境与大学环境的差异造成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不适应,影响了心理健康

    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生活在偏远的地区、贫瘠的山区,村寨相连,村寨里都是兄弟姐妹同胞。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民族大学生,继承了祖辈传统中那些淳真朴实、热情豪放、能歌善舞的天性,其早期心理发展也表现出一种平静而较少冲突的状况。而大学环境是另一种成长环境,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说,这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世界,室友不经意表现出的优越感、生活习惯的诸多差异、各种文化思想的冲击,很快消磨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热情天性,使早期那种平静的心理应接不暇。在调查中,有被访者反映,自己习以为常的事情,常常会惹恼汉族同学,很难和大多数汉族同学成为朋友。少数民族大学生经常会处于两种环境的差异所带来的适应困难中,长期的适应困难得不到有效解决,影响了心理健康发展。

    (二)落后的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不利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大学的适应,影响了心理健康水平

    1.缺少交流沟通的家庭教育严重影响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查发现,在边疆少数民族家庭中,父母在教育子女时使用最多的教育方式是打骂和责骂。子女小的时候,这种方式能够激励子女努力学习,但很难使子女与父母进行交流沟通。子女考上大学后父母表现出自豪感和骄傲感,对子女的学业和就业期望较高,而子女感觉父母期望过高,自己难以达成,却又无法与父母形成有效的沟通。子女的自责愧疚感、忧虑感增强,长期下去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2.边疆民族地区学校基础教育的相对滞后,影响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查中,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基本上是在本民族聚居区接受小学教育,而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相对落后,有研究表明,65%的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接受的基础教育落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10]。在小学教育阶段,有很多的少数民族地区仍然实行双语(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教学,甚至是本民族语言教学。小学语言基础不稳固,会一直影响到初等、高等教育,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对大学老师的授课内容难以听懂,对知识的理解很艰难。甚至有些长期使用本民族语言的学生在汉语交流方面存在困难,在新疆大学作问卷调查时部分学生要在本民族教师的帮助下才能完成问卷的答题工作。语言交流有障碍,学业接受困难,使得这些学生难以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变得自卑、孤僻、不愿与人交往,常常会表现出抵触情绪等不正常情绪波动,影响了心理健康。

    3.边疆地区学校初等教育对民族教育的缺失影响了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小学教育阶段,民族教师经常会用本民族的价值观教育感染学生,小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具有本民族文化的特点。而上了初中以后,学校、教师为了保证更高的升学率,把全部精力放在了如何提高学业成绩上,完全忽视了民族学生的民族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而这些教育对民族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系统专业的民族教育,让学生对本民族文化学会科学正确评价,对不同民族文化能够合理认识接纳。这样,当民族学生进入大学以后,面临不同文化冲击时,可以有效减少个人的心理震荡,更好化解冲突问题。而缺少这些教育的学生在民族文化认识上常常存在片面性、矛盾性等各种问题,一旦面临不同民族文化的冲击,就容易产生适应困难从而引发出各种心理症状。

    五、结论

    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较高,与普通大学生相比,心理健康水平较低。从根本上来看,由于民族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前的教育起点低于普通大学生,而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中,这些劣势不同程度地在学习生活各个领域被放大、扭曲、突显,各种适应困难接连出现,原有的心理平衡被打破,心理问题频频显现。因此,对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学校教育者要注意着力解决他们的各种适应困难,才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就整个社会而言,要从根本上提高边疆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改善教育环境,教育资源向边疆地区适当倾斜,创造一个相对公平的教育过程,促进民族和社会的和谐。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C].2007.10.15,35.

    [2]高丽.“边疆地区政治社会化有效性思考”[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5.11(15)6,20-22.

    [3]何莹,张庆林等.“少数民族与汉族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调查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5(30)3,44-47.

    [4]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K].2006.

    [5]王应杰,曹晓平主修.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指导手册 [J].辽宁省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1996.6,2.

    [6] 龙晓东,廖湘蓉.大学新生心理适应不良者人格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8(5):511.

    [7]李锐,赵永乐等:“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8.2(24)2,123-124.

    [8]刘志华.“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生源质量关系的相关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0(1).

    [9]白亮.“文化适应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民族教育研究,2006.(17)3,82.

    [10]袁泽民,莫瑞丽等:“对促进西部地区民族教育发展措施的反思”[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7)1,226-227.

    [11] Oberg K.Culture shock:“adjustment to new cultural nvironments”[J].Practical Anthropologist,1960,7:176-182.

    The Research on Mental Health of Minority University Students in Frontier in Cattell for 16 personality factors

    Yang Jing-jiang,Qin-Qing,Li De-bo

    (Yunnan agriculture universityhumane social science college, kunming 650201)

    Abstract: The research takes the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and filed investigation. First, the research took 1000 minority university students that come from nine frontier provinces for the sample randomly, and carried out the psychology test to the sample by Cartel 16 Personality Factor Test.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mental health level of frontier minority university students is lower than average level of nation significantly. And it points out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In four factors that affect mental health, the anxiety has apparent influence to male and female, but the tension has apparent influence to female only. Meanwhile, the research explores the reasons that affect mental health of minority university students by field investigation.

    Key words: Frontier; Minority University Students; Mental Health

    (责任编辑/王丽君)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