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筚路蓝缕志存高远

    时间:2020-03-28 08:04:0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 19世纪美国诗人朗费罗对美国新英格兰文学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世界文学视域下的朗费罗诗歌研究》是一部在世界文学视域下对朗费罗诗歌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的学术著作,填补了国内朗费罗专著研究方面的空白。作者精准地把握住了国内外朗费罗研究的动态,视角独特,并且整部书都渗透着他对世界文学的认识和体悟。

    【关 键 词】朗费罗;世界文学;诗歌研究;学术追求

    【作者单位】胡荣,南昌理工学院。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改课题“口语焦虑对大学生口语学习的研究”(JXJG-2011--20--9);江西省教育规划“关注过程取向下的翻译教学研究”(15YB152)。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朗费罗(Longfellow,1807—1882)不仅是19世纪才华横溢的美国诗人、语言学家、教育家,而且还是杰出的戏剧家、翻译家、旅行作家,同时也是最早被世界文学界尤其是中国文学界关注的美国本土作家之一,曾为推动美国新英格兰文学的繁荣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20世纪50年代末期,世界和平理事会号召全世界文学爱好者纪念朗费罗,苏联和美国都曾以发行邮票的形式来纪念朗费罗的诞辰。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朗费罗研究都经历了一个繁荣、衰落、又繁荣的发展过程。

    2016年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世界文学视域下的朗费罗诗歌研究》,是一部由信阳师范学院副教授柳士军撰写的以朗费罗诗歌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术专著。作者从世界文学的视角去审视和观察朗费罗在诗歌方面做出的贡献,其不仅指出并论述朗费罗诗歌受欧洲文学和美国文学的影响,而且深入论述了朗费罗诗歌在中国的译介研究以及他与中国文学的双向互动研究。该书是一部典型的学术专著,受到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资助和作者所在学校的博士科研启动资金项目资助,也是作者十年磨一剑的丰硕成果。作者对朗费罗的研究始于2006年,也就是说作者早在10余年前就开始关注和研究朗费罗的诗歌,其撰写发表相关学术论文30余篇,在研读博士期间参加国内有关外国文学或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各类学术会议10余场,还与外语学界知名专家常耀信等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随着该书的出版,中国的朗费罗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对于未系统深入地研究朗費罗的中国学术界而言,该书无疑弥补了朗费罗系统研究的空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一、精准把握国内外研究动态

    朗费罗最著名的抒情诗之一 ——《人生颂》早在1864年就被译介到中国,至今中译版《朗费罗诗选》已经有多位翻译家(简企之、赵萝蕤、杨德豫、王晋华、韦德培等)的版本面世,他们以前言、附记等形式对朗费罗做了不同程度的介绍。20世纪初至20世纪60年代,朗费罗译介在国内形成了一个高潮,吴宓、胡适、郭沫若、穆旦、赵萝蕤等学者在戏剧改编、作品主题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究。20世纪后40年,钱锺书、马家俊、高杏生等学者从比较文学的视角研究朗费罗诗歌在中国的传播与其名声起伏不定的原因。事实上,钱锺书之后,国内对朗费罗的研究一直存在系统性不强等问题。在《世界文学视域下的朗费罗诗歌研究》出版之前,国内尚未有一部全面研究朗费罗的专著出版,对朗费罗在美国当代诗学中的影响研究更是无人问津。21世纪伊始,朗费罗研究在国内出现了一个小的研究高潮,累计有130余篇学术文章发表,研究领域涉及朗费罗诗学的不同层面,包括诗学思想、诗歌特色、诗歌流变等内容。同时,国内外文学史教材都对朗费罗作了重点推介,如《新编美国文学史》(刘海平,王守仁等编著)。自此,朗费罗在中国本土化的形象建构开始趋于成熟。然而,一方面朗费罗研究缺乏不同观点的交锋与争论,另一方面更是缺少与国际朗费罗研究主流话语的深度对话、交流,单向接受的问题尤为突出。国内相关论文也因缺乏第一手资料导致研究视野不够开阔,与美国本土的朗费罗研究还存在一定差距,且具有滞后性。可以说,这些正是当前朗费罗研究中相对薄弱的环节,也为该书的朗费罗研究提供了可能的空间。

    鉴于朗费罗对美国文学所做的开创性功绩,国外学者一直认为,将朗费罗的创作放在与欧洲文学相对照的大语境中研究,是目前西方朗费罗研究的重中之重。于是就有了以E·J·莫尹的《海华沙与卡勒瓦拉:朗费罗诗歌中印第安人的埃达与芬兰史诗之间的关系研究》、A· R·海伦的《朗费罗与斯堪的纳维亚》为代表的朗费罗研究。其他研究主题包括朗费罗的传记研究如R·R·克罗斯比的《作为戏剧家朗费罗研究》,S·L·奥罗柏克对朗费罗日记的研究《1844—1850朗费罗信件研究》,以及马修·高德纳从诗歌的社会责任与意义层面论述的《朗费罗诗歌中的公众义务与诗歌职责》等。以《剑桥美国文学史》《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等为代表的西方经典文学史也从不同视角和深度对朗费罗做了重点评述。

    西方文学研究在现当代又一次掀起了朗费罗研究热潮,这股热潮以20世纪90年代《哥伦比亚美国诗歌史》的出版为标志,该书强调了朗费罗诗歌研究的重要性,指出绕过朗费罗的美国诗歌研究最终都要重新回到原点。国外有关朗费罗研究的专著数量也在逐年增长,如 H·S·戈尔曼的《朗费罗:一位维多利亚时代的美国诗人》、纽顿·阿尔文的《朗费罗的人生、作品研究》、H·J·塔夫脱的《重新审视朗费罗与德国的关系》、C·J·哈默《朗费罗的<金色传奇>与歌德的<浮士德>》、查尔斯·卡尔霍恩的《重新发现朗费罗》等,都从不同角度对朗费罗的作品进行研究。总体观之,国外尚无有关朗费罗创建美国传统文学及其影响的系统研究。

    朗费罗作品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理性主义精神,体现了英语传统诗歌创作的伦理思想,这与我国传统儒家伦理思想有很多共通之处。因此,《世界文学视域下的朗费罗诗歌研究》对朗费罗诗歌的考察不仅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社会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该书不仅体现了朗费罗整体研究的根本要求,也体现了尽快缩小与国外研究的差距,满足国内整体研究水平的迫切需要,有助于加强国内外文学经典作家的个案研究,从而也为国内当下的美国文学研究拓展出一片新的思维空间。

    二、视野独特,架构合理

    《世界文学视域下的朗费罗诗歌研究》以世界文学为研究视角。“世界文学”的概念由奥兰德首创,歌德更是提出世界文学史是世界主义理想的口号,对各民族文学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并且认为世界文学是一个对话沟通的平台,便于相互交流、取长补短。而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世界文学形成于资本主义市场,世界各民族文学必然走向联合。从诞生那刻起就受到世界文学影响的美国文学积极承担起了世界文学理论的建构使命和责任。

    19世纪的爱默生提出了“相似且等同”的世界文学观,梭罗表达了对世界文化的认同,朗费罗呼吁民族文学面向世界创作。20世纪的美国学者韦勒克(R.Wellek)、沃伦(A.Warren)认为,世界文学是杰作的同义词(1956);沃克(Janet A.Walker)与周蕾(Rey Chow)秉持“道德的以及理论理想化的包容性世界文学”(2004)。此外,莫莱蒂(Franco Morreti)的《曲线、地图、谱系:文学史的抽象模式》(2005)、达姆罗什(David Damrosch) 的《什么是世界文学》(2003)、皮泽(John Pizer)的《世界文学的观念:历史与教学实践》(2006)、汤姆森(Mads Rosendahl Thomsen)的《图绘世界文学: 国际经典化与跨国文学》(2008) 、达姆罗什的《怎样读世界文学》(2009) 等著作相继出版,掀起了新世纪世界文学理论研究的热潮。这些世界文学理论具有跨学科特色,有系统论的倾向。当下,美国掌控的世界文学话语日益成熟,影响深远,而这些成就与美国早期浪漫派的世界文学观联系密切,与朗费罗的思想一脉相承。

    《世界文学视域下的朗费罗诗歌研究》在梳理了有关世界文学的一系列研究成果之后,提出了对世界文学的思考,即世界文学往往是在不同语言翻译中传播并被异域国家接受与认可的文学作品,因此它必须具有世界性、包容性和差异性,在求同存异、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形成世界多元、文明共生的文学体系。世界文学的中心与边缘、经典与非经典往往会随着地域经济基础等的变化而变化。世界文学具有“熵”的特质:在蜕变中消亡,在融合中重生。

    《世界文学视域下的朗费罗诗歌研究》以世界文学为视野,合理地架构整体框架。第一章论述朗费罗诗歌理论和他的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观。首先,对朗费罗“以诗论诗”的诗歌思想进行梳理,指出该思想既秉承了欧洲诗学文化的特色,也具有中国诗歌评论的范式,是美国诗学建构颇具个性化的尝试。其次,讨论朗费罗的诗歌艺术。最后,分析朗费罗的世界文学观:“文学民族化,但是世界化更好。”该章认为,翻译在世界文学构建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朗费罗诗歌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体现了朗费罗对“他者”文学的包容。第二章聚焦于朗费罗诗歌与欧洲文学的渊源。该章论述了古罗马的贺拉斯、意大利的但丁、德国的歌德以及英国的莎士比亚等对朗费罗诗歌创作的影响。在18世纪晚期,美国已经发生了跨民族、跨地域、跨语言的文化翻译对话,这场对话一直延续到美国浪漫主义文学时期。朗费罗在这个时期翻译了很多欧洲作家的作品,从而也成就了自己的诗歌。第三章阐述了朗费罗诗歌传统在美国的流布,狄金森、惠特曼、弗罗斯特、海明威、福克纳、薇拉·凯瑟等都受到了朗费罗诗歌传统的熏陶。第四章分析了朗费罗诗歌对中国的影响,主要研究郭沫若、赵萝蕤、胡适、穆旦等学者对朗费罗诗歌的译介。朗费罗把翻译看作各民族间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把文学翻译视作世界文学形成的有效因素,肯定文学翻译的历史作用及其对译语民族文化和文学的影响。第五章探讨了朗费罗与中国文学的双向形塑。第六章论述了朗费罗诗歌的地位:21世纪的世界诗坛依然需要以朗费罗诗歌传统为参照,引导诗歌在创新的同时勿忘传统的文化精髓。

    三、诗性书写,理性公正

    作者在评论享誉欧美的“炉边诗人”“民众诗人”“大海诗人”朗费罗时,时常采用幽默、优美、抒情的笔墨,以一种诗性的书写贴近研究对象。

    作家研究最担心的莫过于因过于偏爱而产生有失公允的评论,而该书的确是以理性公正的态度评价朗费罗。当代诗人面对现代科技的进步、社会传统价值观念的巨变,开始转向书写那些潜意识的、非理性的、抽象的、神秘的诗,逐渐走向主观化、精神化,强调幻觉、直觉。因此,“当代西方学者谈论朗费罗时,他们总是喜欢用‘令人作呕的’‘肤浅的’‘陈腐的’‘呆板的’‘无前锋性’‘平淡的’‘歌謠的’‘传统的模式与词汇’‘美国文学初期的幼稚’等词汇。然而,朗费罗依然活在我们的生活中,他的诗歌语言已经融入我们的血液。没有哪位诗人如朗费罗般深深地活在我们的潜意识中。无论我们的文学评论家感受如何,朗费罗确实和我们在一起”。当普通的美国人在节日聚会表达幸福的情感时,常常援引朗费罗的诗歌,然而当代诗人却不愿意再为普通人写一首诗歌了(艾略特就曾公开说诗歌本来就不是为普通人而创作的)。事实上,当代民众需要“可供引用的”诗并不比19世纪读者需要的少。从引用分析可以看出,作者始终秉持理性公正、辩证客观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研究对象。

    《世界文学视域下的朗费罗诗歌研究》是值得推荐给美国文学研究学者的一部参考作品,可以为文艺理论批评、世界文学史等研究与写作提供理论支撑。同时,对国内高校及社科类研究机构的世界文学、外国文学、西方文论等方向的研究来说,具有比较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柳士军. 世界文学视域下的朗费罗诗歌研究[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16.

    [2]柳士军. 世界文学视域中的朗费罗诗歌研究[D]. 苏州:苏州大学,2015.

    [3]柳士军. “恶魔诗人”抑或“民众诗人”?——朗费罗在俄罗斯的影响研究[J]. 当代外语研究,2016(3).

    [4]柳士军. 圣母?烈女?——朗费罗诗歌在中国的流变研究[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相关热词搜索: 筚路蓝缕 志存高远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