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宝鸡庙会与庙会文化的探析

    时间:2020-04-18 08:09:3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陕西关中西部宝鸡地区,是中国民间文化积淀最深厚的地区之一。凡庙必办庙会,且庙会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体现了当地民众的心意信仰与生活文化样态。庙会是西部宝鸡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以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扬长避短,因势利导,利用庙会这个特殊而丰富的载体,起到文化的多样传播作用。

    关键词:庙会;庙会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3-0160-01

    陕西关中西部宝鸡地区,是华夏人文始祖炎帝神农氏的故里,周秦王朝的发祥地,释迦牟尼舍利供奉地法门寺所在地,在这方文化积淀深厚的黄土地上,庙宇众多,凡庙必办庙会。且民风淳朴,轻物质重信仰,重孝道讲亲情。时至今日,依然顽强地保持着传统文化、传统生活方式。吃扯面,唱秦腔,耍社火,赶庙会,民众乐此不疲。因此,庙会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体现了当地民众的精神信仰与生活文化样态。

    一、宝鸡地区庙会及多姿多彩的文化景观

    庙会,亦称“庙市”。中国的市集形式之一。在寺庙节日或规定日期举行。一般设在寺庙内或其附近,故称“庙会”。

    关中西部宝鸡地区,庙会及庙会文化源远流长,多姿多彩。如我国四大镇山之一的宝鸡吴山,由于周文王卜居于千,在吴山下建千邑,时称吴岳。《史记·封禅书》载:秦灵公在吴山之阳作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祭炎帝。东汉时期,佛教正式传入中国。这一时期,关中西部宝鸡地区始建寺庙发展不少,据史书载,较大的有始建于汉代的法门寺,道家的景福山龙门洞和吴山庙。法门寺为关中塔庙之祖,是佛教各宗派共同礼拜的祖庭。周公庙,位于宝鸡市岐山县城北7.5 公里处的凤凰山上,主要为纪念西周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中国儒家思想的奠基人周公姬旦而修建的祠庙,由于周公开创了千秋伟业,并制礼作乐,使中国成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为后人所尊崇,并修庙祭祀。周公庙始建于唐代,为纪念周公而设的周公庙会起源于宋代,一直延续至今。庙会时间为农历三月十二日至二十二日,会期十天。西自甘肃,南到四川,东自河南的游客商贾,便如潮水般涌向周公庙。庙内从早到晚鞭炮声不绝,香烟弥漫。他们或进香祈求孕育,或观光游览,或收集古玩,或易物献艺。地方杂货、日用土产品比比皆是,泥玩具随处可见。尤其是周公庙后边的姜嫄圣母祠的祈子活动更具特色。姜嫄圣母祠祈子活动已有千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传说已婚不育女子在此处与陌生男子野合,以获得天神赐子。故民间俗称“祈子会”。庙会上大量销售造型别致的泥娃娃、泥老虎民间艺术品,是一项历史传统风俗,其用途在于:供进香求孕的人用;泥老虎供赶庙会的群众带回家镇凶安宅。不难看出,这些都是原始生命崇拜观念在庙会中的物质映现,带有浓厚的宗教和巫术色彩。宝鸡市陈仓区虢镇古城,为区政府所辖地。虢镇城始建于商朝末年,是国内已知建城最早的古城之一。虢镇城隍庙立庙和庙会,据传说起始于西虢国都城建成之日,即农历四月初八。虢镇城隍爷别装重饰,与众不同。其塑像头戴顶帘珠帽,身着九龙褚蟒袍,且每年古历四月初八为祭祀之日。其仪式的隆重和庙会规模的宏大,关中以西的州、府治所概莫能及。细考其故,虢镇系周文王母弟虢叔封邑——虢国都城,亦为岐周京畿要地,其城隍乃为王爵。俗语“人赶一年会,全年大吉利”流传至今,可见每到农历四月初八,去虢镇赶城隍庙会,已深深印记于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其庙会最大的一个亮点就是四月初七、初八晚的天明戏,吸引着省内外的各方人士。各乡村以及临县的曲子班、道情班、皮影戏班、秦腔自乐班、秦腔剧团在四月初七和赶会的人群一起赶到虢镇。最多时有上百家,娱神娱人,好戏连台,通宵达旦。“虢镇城、五里长,秦腔乱弹摆两厢;七步曲子八步戏,歌声飞过秦岭去”的顺口溜,生动的形容了这一热闹非凡的壮观景象。

    除此,还有颇为完整地保持了庙会历史文化情态的灵山庙会。灵山庙位于宝鸡市凤翔县柳林镇以北灵鹫山上。据说春秋战国时期,因秦穆公在此狩猎,见神鸟灵鹫落于此山,认为是神灵所赐之吉兆,于是命人在此修建房屋数间,派人供奉此鸟,后人因此称为“灵鹫山”,简称灵山。灵山远离村落,依山势而建的庙宇占地百余亩,庙院参差错落,庙会历史悠久。灵山庙会的主角是灵山老母,即商周时期被姜子牙在封神榜上封为三圣母的三霄姐妹,此三圣母在灵山广施善心,保民平安。尤其为信众称道的是,她能够让不育的妇女得到子息,据说有求必应,非常灵验,远近闻名。每年农历四月初一前后,进香者每天上万。灵山庙会前后三庙设有两个“义饭”灶房,善男信女或帮灶做饭,或接纳香客的布施,造册记账,或分处于各殿堂和佛像前做执事。偌大一个庙会全为善男信女执事管理,不设关口,分文不取,任凭香客自由进出,全靠信众布施维持庙会经营。尽管前来庙会进香祈愿、求福的香客大都是农耕民众,文化程度和穿着打扮远不如城市市民参与者,但他们执著古朴的信仰态度,虔诚地叩拜于送子老母和佛祖神像脚下的情形,却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文献记载中的中国古庙会的文化形态。

    二、宝鸡庙会与庙会文化的思考

    庙会文化,是以寺庙为最初依托,以宗教活动为最初动因,以集市活动为表现形式,融艺术、游乐、贸易等活动为一体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是一种意识形态、一种上层建筑、一种社会生活、一种历史现象。庙会的信仰形式,除了祭祀的香火之外,更为主要的表现在民间文化艺术上,借以娱神,从而娱人、聚人。

    纵观宝鸡各地的大小庙会,经过民间商会和古庙会长及爱好者的世代传承,已形成以下几点基本特征:一是神秘性。民俗共有的特征就是神秘性,而庙会的神秘性更为突出。神秘性的表现一方面在于仪式的庄重,一方面在于诸神“显灵”之类带有感应色彩的传说,即人神相通。二是集体性。其特征体现在它是一种集体行为,庙会从最早的形式到今天的发展,始终贯穿着集体性的活动。比如庙会中的各类表演,都是为了显示一种集体力量。三是娱乐性。震天的锣鼓、动人的秧歌、精彩的传统戏曲,既娱神又娱人,特别使人的心理得到有益的调整,形成轻松愉快的心境。四是继承性和变异性的统一性。几千年来,其庙会所崇祭的内容基本上不变,保持着神灵的供奉和各种仪式的固定性。在继承的基础上,又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中,形成社会认可的时代变异。这种统一是庙会不断发展繁荣的必然要求。当然,传统庙会的自发性逐渐变为当地组织的参与和统筹,时间上世代传承,空间上不断扩展;由封闭走向开放,开发经济资源的动机更加突出,庙会正从宗教祭祀的精神活动,向文体娱乐和商业活动社会交往信息交流等多元化多层次方面发展,成为展示民间文化艺术与具有地方色彩的传统文化,从而满足人们的物质精神需要的场所。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 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交互碰撞之际,庙会文化同其他的民俗事象一样,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迁, 在社会的运行机制与制约机制的双向并行中发展变化,各种文化现象通过对庙会主体的强化影响,从而借助于庙会这个特殊的“场”而向四周辐射,起到文化的传播作用。因而,农村庙会应该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作为农民文化娱乐的补充,要让庙会文化更加贴近生活服务百姓,充分体现其群众性、公益性,特别是要融入时尚的元素,让更多年轻人走进庙会,喜欢庙会,让庙会文化代代延续下去。

    总而言之,庙会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着人类的精神信仰,映照着人类物质与精神生活的步履印迹。人们对庙会文化的态度,反映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其精神取向。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显得尤为迫切,我们应全面地、科学地、发展地理解庙会文化的基本功能和基本特征,把自然村落的庙会文化与政府主导的农村文化建设相结合,形成合力,逐渐形成关中庙会文化保护与开发利用的良性循环机制。让庙会上每一个游客看的玩的吃的买的都深具农村地方文化特色,充分领略到独特的地域文化,体会到质朴的人文风情,这样我们的庙会才有特色,更有吸引力。

    参考文献:

    [1]高有鹏.沉重的祭奠:中原古庙会文化分析[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2000.

    [2]裴怀春.西部农村庙会文化返观[J].社科纵横,2012,1.

    相关热词搜索: 庙会 宝鸡 探析 文化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