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技术性贸易壁垒国内研究综述

    时间:2020-04-24 07:57:5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内容摘要:技术性贸易壁垒已成为当前国际贸易领域理论与政策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内涵及表现形式、形成机制、经济效应、应对策略及其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等方面对国内近年来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研究进行梳理总结。

    关键词:技术性贸易壁垒内涵形成机制经济效应应对策略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关税壁垒和配额、反补贴、反倾销等传统非关税壁垒措施受到WTO严格限制的情况下,以保护人类和动植物健康及环境资源为名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因其具有的针对性强、隐蔽性好、运用灵活等特性正逐步取代关税和传统非关税壁垒,成为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进行贸易保护的主要政策工具和手段,对国际贸易产生着深远的影响。由技术性贸易壁垒而引发的贸易纠纷已成为国际贸易领域一个新的焦点,并对我国对外贸易产生重要影响。国内关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研究前期较多集中于对WTO-TBT/SPS协议内容的翻译、简单剖析及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简单介绍。近年来,随着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研究的视角也逐渐拓展,已从对概念界定、措施方法、表现形式等的介绍深入到对其形成机制、经济社会效应及应对策略等方面的研究。

    关于技术性贸易壁垒内涵及表现形式的研究

    叶柏林(1990)较早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发展趋势有了深刻认识,指出它己替代传统的关税、数量限制及其他非关税壁垒,成为保护国内产业和市场的最主要的贸易壁垒。并进一步(1992)将其定义为:确定产品某些特性的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规定、标准和法规,以及相关认证、审批和试验程序。并将其表现形式归纳为技术法规与标准、认证与认可制度、包装和标签规定、计量单位制等八类。高文书(2003)认为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由于各国的技术措施水平或体系的不同,或信息不足,或歧视性制订和实施而给国际贸易造成的障碍。并将其按设置的故意与否分为了客观性贸易壁垒和主观性技术壁垒。夏友富(1999;2001)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做了概念上的说明,他强调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具有保障人类和动植物健康和安全,保护环境,防止欺诈行为等合理目标。并将其表现形式归纳为:技术法规、标准与评定程序;包装和标签要求;产品检验、检验制度与措施;绿色壁垒;信息技术壁垒。这一分类被普遍接受并对日后的研究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近年来一些学者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含义作了扩展,冯宗宪、柯大纲(2001)将知识产权保护和环境壁垒作为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殊形式。周伟民(2005)将技术性贸易壁垒分为“边境壁垒”和“边境后壁垒”,他认为前者是通过国家层面上的技术法规实行的,具有纠正“市场失灵”的结果;后者是通过行业或企业层面的技术标准实行的,作用机制是市场竞争,且大部分属于与国内市场有关的政策,只有一小部分属于贸易政策。

    关于技术性贸易壁垒形成机制的研究

    张海东(2004)认为技术性贸易壁垒形成的经济学动因主要在于信息不对称、外部性以及用以提供公共产品,除此之外,还在于产业寻求贸易保护的政策需求与政府政策供给的相互作用及均衡。康晓玲(2006)认为各国技术性措施间存在的经济技术水平的、体制性的或信息交流方式上的差异,是技术性贸易壁垒形成的供给机制。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形成,另一个分析视角是运用博弈论的工具。章志键(2009)从国家间贸易政策博弈和各国内部政治与经济力量相互博弈的角度,通过构建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和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解释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形成及对各利益集团带来的影响。还有一些学者强调,要解释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大量涌现及苛刻多变,还需要引入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在这一分析视角下,技术性壁垒是理性最大化的经济个体和政府在经济系统内相互作用达到均衡的过程(孙泽生2006)。杨波(2006)结合 WTO 的相关规定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成因和特征进行了分析,指出进口国技术进步和政府干预是技术性贸易壁垒形成的主要因素;具备技术和贸易优势的发达国家,更倾向于主动采取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战略并从中获得利益,而发展中国家却只能被迫采取亦步亦趋的跟从策略。刘红梅(2010)运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采用公共选择理论和博弈论的分析方法解释和分析了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成因并提出了应对措施,她对美国制造业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成因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美国政府制定技术性贸易壁垒政策主要取决于国家利益指标,即出于维护社会公平的目的,主要保护低薪收入国民和就业率,但是利益集团之间、利益集团与政府之间的博弈也会对其政策决策和执行产生一定影响,美国技术性贸易壁垒政策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影响力较大的利益集团的利益诉求。王杰(2010)则从市场失灵理论、技术差距论、博弈论、利益集团理论的角度对技术性贸易壁垒成因进行了多维度的系统的理论解析。

    关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经济效应的研究

    冯宗宪、柯大纲(2001)就技术性贸易壁垒变动对整个经济的影响运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做了定量分析。张海东(2004)运用经济博弈方法从技术选择角度分析了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形成及影响,他运用局部均衡模型来分析标准和技术规范引起的等价关税率及相应的福利变化,得到的结论是:小国假设下运用技术性贸易壁垒进行直接的产业保护会给进口国带来明显的福利损失;大国条件下,由于大国具有一定的需求垄断优势、生产贸易条件改善和符合成本的分摊,其产业保护的代价小于小国假设。朱允卫(2003)认为传统的国际分工与贸易理论没有把环境资源作为一种独立的要素禀赋加以考虑,使“显示的比较优势”与真实的比较优势偏离,从而掩饰了发展中国家在现有国际分工与贸易体系中所付出的巨大的生态环境代价,而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中环境壁垒虽然短期内使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利益受损,但其倒逼机制将促使发展中国家按环境规制的要求参与国际分工,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潘菁(2004)以技术壁垒为虚拟变量,采用Panal模型对其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进行了计量分析,得出技术性贸易壁垒与出口额、出口量有很强的负相关性的结论,其出口系数为-0.292。朱玉春(2006)主要从进口国的角度分别在小国假设和大国假设下对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不同效果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以产业保护为目的的壁垒会降低一国的福利水平,而以保护消费者为目的的壁垒在技术标准选择适度的情况下可以提高一国的福利水平,在进口商品含有对国内生产不利因素时,实施壁垒要优于禁止贸易的情况。

    关于技术性贸易壁垒应对策略的研究

    郑展鹏、苏科玉(2007)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的总体构成、国家标准化战略、多边与区域合作机制、政府与非政府行为预警机制等方面进行比较,找出差距,为应对国外的和构建中国自己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提供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政策选择。丛海彬、林跃(2009)认为,互认与协调是世界各国积极推动的削减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方法,是实现贸易壁垒理性化的基本途径。宋宇(2003)认为,世界各国技术性贸易体系中非政府行为占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应重视非政府行为,充分研究其作用、效果以及法律适应问题,以应对别国的TBT措施,并构筑我国自己的TBT。曲如晓(2006)、谷祖莎(2008)等认为,环境成本内部化是协调贸易与环境的最佳途径,应制定并实施适合本国国情的环境成本内部化措施以优化产业和贸易结构,应对国际贸易中的环境壁垒。孙泽生(2006)通过浙江省的案例研究,指出应对策略的提出应针对不同市场结构、竞争程度、产业集聚程度等因素予以区别分析,关键是如何在各级政府以及企业间实现有效的激励来分担应对成本,矫正中小企业在应对壁垒过程中的集体非理性行为。刘瑶、王荣艳(2010)将各国企业生产成本的差异假设加入到质量竞争模型中,结果发现:发达国家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后,如果发展中国家的低技术企业可以通过研发和投资或是政府补贴达到质量标准而继续出口,则两国企业的产品质量都会提高,发达国家的高科技企业的利润将会下降。模型结论表明:中国企业面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可以通过增加研发或政府扶持而实现整体的产业及贸易结构升级。

    关于技术性贸易壁垒与我国农产品贸易的研究

    我国是世界上的农产品生产大国,也是农产品出口大国之一,目前,我国已成为排列在欧盟、美国、加拿大、巴西之后的世界第五大农产品出口国。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已成为遭受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最多的领域,涉及的产品种类多,企业多,造成的损失大,众多学者已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进行了定性或定量的研究。

    赵平、吴彬(2000)阐述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业的不利影响,指出其加重了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发展国外市场的难度。张小蒂、李晓钟(2004)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指出壁垒的“倒逼机制”会促使农业生产、出口企业改进生产管理,提高其市场竞争力。朱玉春、种胜兵(2007)对我国农产品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进行了量化研究,指出人均GNP、农业GDP比重、农业人均GDP、农业人口比重等因素具有重要影响。余佶(2009)从转基因农产品安全隐患与标签制度角度对其中存在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做了详细分析。

    孙东升(2005)运用引力模型分析了日本的毒死蜱残留限量标准对我国出口日本蔬菜的影响,结论是日本的毒死蜱残留限量标准每提高10%,我国对日蔬菜出口将下降3.55%。2007年孙东升(2007)还运用成本方程模型对欧盟农残限量标准对我国茶叶出口欧盟的经济影响进行了分析。李爽(2009)通过引力模型对蔬菜农残标准对贸易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到的结论是日、美、欧的蔬菜农残标准对我国蔬菜出口均存在负面影响,其中尤以日本标准影响为大,而我国的蔬菜农残标准对我国的蔬菜出口有比较明显的促进作用。江涛等(2010)通过关税等价法度量得到2005年2月至2007年12月期间,中日绿茶贸易中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贸易成本是普通关税的7~20倍,相应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税率在153%~360%之间。董银果(2011)以孔雀石绿标准对鳗鱼出口影响为例度量了日、美、欧SPS措施对我国水产品出口的影响程度,结论是孔雀石绿标准每严格1ppb,我国鳗鱼出口额减少8.8%。此外,还有程国强(2005)、黄冠胜(2007)、王绍媛(2010)、刘汉成(2010)等众多学者都对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点以及对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应对的政策选择。

    简要评述

    当前,国内文献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内涵、表现形式、作用机制、经济效应、应对策略等已有了较全面的揭示,但深度方面还不足。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较多而对其复杂表面背后的政治、社会本质还缺少全面、准确把握;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多宏观、宽泛分析而较少微观、深入的研究;定量分析已逐步开始开展,并取得了研究成果,但较为成熟的定量分析模型和优化方法等不多见;其应对策略也较单一,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所欠缺。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梳理总结,将有利于我们整合理论,调整研究视角,优化研究方法,深化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叶柏林.外向型经济与标准化:技术贸易壁垒与进出口标准化[J].技术监督与管理,1990(1)

    2.高文书.贸易技术壁垒经济分析[J].财贸经济,2003(9)

    3.夏友富.影响未来的重要因素-技术性贸易壁垒与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J].国际贸易,1999(6)

    4.夏友富.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与当代国际贸易[J].中国工业经济,2001(2)

    5.冯宗宪,柯大纲.开放经济下的国际贸易壁垒-变动效应、影响分析、政策效应[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6.周伟民.TBT对传统贸易壁垒理论和政策的挑战[J].国际商务研究,2005(1)

    7.张海东.技术性贸易壁垒与中国对外贸易[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相关热词搜索: 综述 贸易壁垒 国内 研究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