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与小说的艺术转换

    时间:2020-05-09 07:53:4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以小说为蓝本改编成电影,是电影史上最为常见的影视创作手法之一,我们看到的很多经典电影都改编自经典小说。从小说到电影,很多时候并非简单地根据小说拍摄,而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艺术转换,这种转换通常体现在素材、结构、人物塑造及主题等方面,好的转换能够使电影更加精彩,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便是对原著小说成功转换的典型。本文主要立足原著小说《问与答》,对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与原著小说的艺术转换进行分析。

    [关键词]《问与答》;《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电影;小说;艺术转换

    从文学作品到电影,电影的改编类似一场旅行史,这一过程中涉及了小说作者、电影导演及观众等众多主体。电影对原著小说的改编,本质上来说是两者的融合,而非单纯地文本吸收。相对翻译对文本同一性的强调,电影是对原文本精髓的复制,围绕着文本精髓会进行适当的转换。2008年末,《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上映后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这部低成本的英国电影改编自印度作家维卡斯·斯瓦鲁普的长篇小说《问与答》。电影所取得的成就固然离不开原著小说这一文本基础,但导演丹尼·保尔在电影拍摄中的一些艺术转换也是使世界范围内更多人接受这个故事的重要因素。而在对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与原著小说的艺术转换进行分析前,我们首先应对原著小说《问与答》有一定了解。

    一、原著小说 《问与答》相关内容

    好莱坞在小说到电影的改编方面,一直以来都是业界翘楚。经典的小说,无论情节还是叙事都是经过了时间考验的,比原创剧本有更多的优势,所以越来越多的经典小说作品被改编为电影。维卡斯·斯瓦鲁普的小说《问与答》本身就是非常经典和出色的小说,这也是《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成功的文本基础,能够使编剧的二度创作得到有效激发。

    印度是小说《问与答》的背景国家,小说以成长在贫民窟从未接受过教育的18岁青年罗摩为第一人称视角,对其成长过程进行讲述。在此之前,主人公罗摩在一档《谁会成为百万富翁》的热门电视益智节目中将12道题目正确无误地答完。本可获得百万奖金的罗摩,因电视制作公司不想支付巨额奖金而遭到指控。电视节目组认为,罗摩在答题过程中一定有过作弊。理由便是罗摩从未接受过教育,且从不读报纸、书籍,这样一个贫民窟出来的青年不可能将12道涉及各个领域的题目回答出来。警察于是带走罗摩,严刑逼供之下准备逼迫罗摩将自白书签下,正在此时一位名叫斯蜜塔·沙的神秘女律师声称可以帮助他,但为他辩护就需要罗摩陈述真相,小说中的各个故事由此展开。

    原著小说《问与答》本身就与电影剧本有一些相同的特点,比较适合改编为电影。首先,原著小说《问与答》在结构上比较清晰,在文字上比较简练,且具有广阔的社会视野。《问与答》全书由序曲、12个故事和尾声三大部分组成。每个故事都设定了完全一致的形式,开始是主人公的一段经历,之后是被播放录像机带回的比赛现场,最后是比赛现场的考题刚好与主人公的这段经历有关,整本书的结构框架一目了然。在文字方面,相对其他文学性较强的小说,《问与答》在叙事节奏上偏快,文字也比较简练,对主人公的描述或心理刻画等方面没有过多着重,多以对话来推动剧情,电影剧本可对小说中很多文字与对话直接沿用。印度社会很多现实领域都出现在小说中,小说中有众多的出场人物和事件,整体看来很像一本印度现当代史教科书,具有广阔的社会视野,能够吸引各个领域人群。

    其次,原著小说情节曲折,戏剧性与传奇性极强。小说的12个故事中巧合与意外很多,但这些巧合与意外又存在着一定的必然性。其中贾马尔的某段经历与每一道考题的答案恰好相关,可谓原著小说中最大的巧合。用小说中的原话来说,这场竞赛更像是罗摩对记忆的测试,而非对知识的测试。在原著小说的人物关系中,也存在着一些巧合与意外。在《问与答》原著小说的整个脉络中,女律师丝蜜塔更是一个贯穿小说的意外。丝蜜塔告诉罗摩自己可以将其从警察局救出,并可帮助他打官司,但罗摩必须将自己能够答对12道题的原因如实讲述。罗摩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提到自己曾帮助过邻居家姐姐,而女律师丝蜜塔则正是当前罗摩所保护的姐姐。整个故事一气呵成,一层层的抽丝剥茧让人们对小说的主题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也给电影改编奠定了故事基础。

    二、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与原著小说的艺术转换

    电影改编在影视剧领域是一种相对自由和开放的改编,可以不拘囿于原作品,不过大部分电影会在主题、整体框架和风格等方面趋于原著,不做过多改动,改编的部分主要是微观方面。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就是保留原著整体框架、风格、主题,而从微观上对其改造的类型。

    (一)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对原著小说的素材转换

    作为一种沟通手段,电影不仅具有现实特征,还具有想象特征。电影世界的构建主要是将各个事件联系在一起,用一种积极的手段对世界进行表现和再现。将文字改编为电影,实质上是站在影像的角度上对小说进行的一种全新阐释,是对小说素材的重新解释和转换。电影对原著小说的素材转换,主要包括两种类型,其一为“再现”,其二为“再写”。在对原著小说文本内核加以保留的基础上导演所进行的还原和阐释,即指“再现”;导演根据小说文本的外壳进行意识形态上的迁移,即指“再写”。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主要讲述了两个来自孟买贫民窟的兄弟的种种经历及对不同人生道路加以选择的故事,通过闪回的形式导演将底层民众的命运及内在精神图像真实地呈现了出来。在电影创作中,前景主要为小说主要人物的悲欢离合,而后景则主要是印度社会各种状况。在主体的叙事形式上与故事框架上,电影与原著小说《问与答》基本保持一致。虽然电影从原著题材和故事出发,以原著题材和故事框架为基础,但导演却对原著的初衷进行了一定的改变。原著作者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写作的本意是对印度差异悬殊却兼容并包的一面加以展示,但经过导演的再写和对素材的重新解释后,电影将矛盾与冲突更多地表现了出来。编剧对原作中的语言进行了彻底的变形,将贫民窟困乱的生活环境放大,并对印度音乐、舞蹈等宝莱坞元素直接运用,展现了与小说不同的一面。

    (二)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对原著小说的结构转换

    相对电影,小说通常最多的描写点在空间这一要素,而电影在空间方面因为具有可见性,所以时间成为其需要着力处理的点。电影拍摄过程中,必须立足电影特点及所需方式对小说的外部结构进行相应转换。原著小说的故事结构,是电影改编的关键。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是在小说故事内核基础上改编的,电影延续了原著小说12个故事的主题故事框架,将小说中主人公的人生故事和知识竞赛以“问答”这一主线串联起来,同时将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线索加入进来,使整个故事以双重主线并行的情况展开来,仍然保持着原著小说中的情绪、形象及内涵等。《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在故事的展开上并非连续的,而是在时间因果逻辑上推动故事的发展,且故事的发展与主人公的过去是交织在一起的,过去与现在处于一种并列而融合的关系。《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冲突的核心,正是故事中与主人公有关的过去和现在的冲突与张力。现在即指答题现场的现时描写,过去则指主人公穿插在现在中的一段段回忆。小说中每个故事的顺序根据12个知识竞赛题目顺序来进行展开,跟主人公的成长过程并非完全一致。而在电影中则根据主人公成长这一主题围绕展开,并回答问题,将情节进行了相对简化,使故事架构更加清晰流畅。

    (三)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对原著小说的人物塑造转换

    电影根据小说改动了很多人物关系,如贾马尔最亲近的女性。在小说中身披白色婚纱的母亲,是贾马尔幻想中最为亲近的女性,在小说始终都模糊却执著地贯穿着。电影中则将女主人公拉提卡加入其中,这个在小说中并不存在女性,电影中却成为与男主人公最为亲密的女性。小说中内马尔讲述故事的对象为神秘女律师,而小说中则被转换为警察,在对情节进行简化的同时,也将电影的长度问题进行了解决,构成了警察与底层民众冲突感的增加。对小说来说,读者可以自行对阅读速度加以掌握;对电影来说,其速度则由放映机掌握,所以精练是电影与原著长篇小说转换的必然要求。小说中人物关系联络性并不算密切,而电影中则设置了类似三个火枪手的概念,使贾马尔、萨利姆与拉提卡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根据这三个人对故事展开的同时重新塑造了小说中的人物。在原著小说中,贾马尔是敏捷、伪装天才和变色龙的结合体,可轻松地生存于各种宗教的夹缝中,而电影中对贾马尔的塑造,则坚韧执著、本分老实,使伊斯兰教与印度教的直接冲突更加凸显。小说中贾马尔与萨利姆是患难中成长的友情关系,而在电影中则被转换为亲兄弟关系。女主人公则没有沿用原著小说的人物,电影加入了一个新的人物,使其与内马尔展开了一段贯穿电影的爱情故事,最终两人得以在一起,而萨利姆则选择了自杀。一个为情而生,一个为钱而死,两兄弟的对比使观众跟着大悲大喜。

    (四)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对原著小说的主题转换

    电影上映后,遭到了印度国内很多非议,不少观众都认为《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对印度社会丑陋一面的披露过于消极,愤怒于让全世界的人都看到自己国家的伤口这一点。印度社会的种种弊端与黑暗,在电影中一些段落确实有纪实性地出现。但当人们拿起小说时,就会发现,相对《问与答》原著小说,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已经将很多阴暗的情节进行了删除。小说中描写的穷人家庭将自己家中的女孩亲自送往灯红酒绿之地,演艺圈中各种同性恋与糜烂生活,以及猥亵儿童等各种事件,在电影中并没有全部出现。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对小说中反映印度社会阴暗面的点进行了适当筛选,将故事情节中必要部分加以保留,同时对一些新鲜情节加以原创。剧中人物所在的社会背景,在电影中也比小说中多了更多铺陈,通过铺陈让观众对主人公的命运更加信服和同情,使人们能够清楚地看到社会烙印是如何打在主人公身上的。相对小说中对印度社会黑暗面的批判与揭秘,电影则将主题进一步升华,着重表达的是苦难阴霾下透出的一抹希望。剧中三位主角的关系,如同歌剧一般,爱情的觉醒是片中贾马尔人生方向的重要指引和扭转,这些在小说中被有所忽略的部分都被刻意放大在影片中,从而进一步深化了电影的主题,给人们带来了比小说更多的欣慰与鼓舞。

    从原著小说到电影的艺术转换,并非是对原著小说的完全再现,而是在各个方面都会根据电影需要进行继承和移植,通过改编来增加作品的流动性,使电影作品的接受度可以突破地域与文化界限,得到更广泛的流通。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对原著小说素材、结构、人物即主题的重新组合与适当转换,得以构成一个优秀剧本,正是在此基础上,《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才获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种竞梅,狄丽英.电影与文学的关系探讨——兼论文学是电影的基础[J].电影评介,2007(15).

    [2] 陈洁.印度当代文学:无声无息的光辉[N].中华读书报,2010(08).

    [3] 陈建波.爱·知识·同情——评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J].基础教育课程,2012(03).

    [4] 梅书英.理想的执著性 生存的哲理性——解读《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主人公杰玛的人物形象意蕴[J].电影评介,2009(15).

    [5] 袁栋洋.解析《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原著与电影的异同[J].电影文学,2013(06).

    [6] 郭海洋.比较中寻找电影改编的可能——试论从小说到电影两个客体间的转化[J].齐鲁艺苑,2009(02).

    [7] 廖为应.文学改编电影中的艺术继承与嬗变——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与原著小说的异同剖析[J].影视评论,2009(07).

    [8] 宋蕾.从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看印度电影音乐的文化认同[J].人民音乐,2010(03).

    [9] 罗伯特·麦克洛姆,路星.荣获八项奥斯卡奖:处女作首战告捷——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J].作家,2009(05).

    [10] 左亚男.重建的故事与他者的想象——解读《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电影改编[J].当代外语研究,2014(11).

    [作者简介] 祖晓春(1963—),女,河北景县人,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

    相关热词搜索: 贫民窟 百万富翁 转换 艺术 小说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