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论萧平的儿童小说

    时间:2020-05-09 07:59:0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萧平的文学成就首先是和儿童文学联系在一起的,正是儿童小说《海滨的孩子》和《三月雪》为萧平一把推开了文学的大门,之后的创作道路也因之而曲折绵长。作为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萧平的儿童小说有着一般儿童文学的共同的审美品质。

    关于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向来有几种不同的认识,但大家公认的一点是儿童文学作品必须符合儿童的

    心理特征与思维方式。别林斯基说:“孩子们不需要什么辨证法的结论和证据,不需要逻辑上的首尾一致,他需要的是形象、色彩和声响。”[1] 这就告诉我们,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必须塑造生动鲜活、感人至深的艺术形象。统观萧平的儿童小说,几乎每一篇都刻绘出至少一位性格鲜明、气度逼人的儿童形象。在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中,笔者以为最光彩夺目的是小牛倌和“他”。小牛倌姜铁子因父亲早逝、家境贫困而无法读书,但天性的好奇与勇敢让他成为自然的娇子,正是与自然的亲近使小牛倌保有人类原初的童心。这份童心是善良而博大的,这使得他在面对小牛的嬉闹时万分宽容,在对待真挚的朋友时总是替他人着想。这份童心又是一尘不染、纯净如水,没有被成人世界的利益纷争所腐蚀。正是从内心深处对正义、公道的真纯追求出发,小牛倌打抱不平、带领着小伙伴们奋起反抗而惹来事端。面临被解雇的困境,小牛倌无怨无悔,没有半点因功利而起的怨艾。《孩子和小猫》中的“他”刻绘得更加细致入微,突出的是小男孩的心灵世界,这个独特的心灵世界是用纯洁的爱打造出来的。

    以性善说来论,小牛倌的童心和小男孩的爱心都是人的本性。人人都具有四种善端,即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但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又会被物欲所困而丧失本性,只有儿童还能保留原初的、透明的人性之美。茅盾在30年代就提出儿童文学“应当助长儿童本性上的美质——天真纯洁,爱护动物,憎恨强暴与同情弱小,爱真爱美……等等”[2]的发展,萧平用自己鲜活的形象突显了前辈以善为美的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

    在题材方面,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有明显的区别,这是由儿童特有的精神兴趣和心灵状态所决定的。除了幻想世界切合儿童的内在需要之外,表现成长也是儿童文学的重要主题。萧平的儿童小说在成长主题方面着重表现了纯洁的友谊和朦胧的爱情这两种珍贵的情愫。

    《海滨的孩子》、《我们的“司令”》、《六一节里的风波》、《令子》等都是表现友情的出色之作。这几篇代表作都从不同的方面表现了友谊的内涵。高尚的友谊应是爱的展示,也是爱的给予,既是日常琐细的关爱,也是危难时的同舟共济。《令子》展现的就是友谊的日常状态。“令子是我童年最好的朋友。”他对“我”的关爱是宽容的,也是细致的,在玩耍时让着“我”,在“我”磕碰时百般呵护,在分别时把最珍贵的东西送给“我”。《六一节里的风波》表现的是困境中的友谊之光。三位初一男生在六·一这天上炮台山游玩,但被管理人员扣押并罚款。面对这种意外,三个人都争着作人质,最后是聪明机智的吕扬留了下来,而被放回的张建柱、杨大路想方设法凑钱去赎自己的好友。这几个孩子的调皮、贪玩让人不由得替他们担心,但他们在惹下事端时勇于承担、齐心协力的表现却不能不令人赞叹。这是多么璀璨的人性之光,在争权夺利、互相倾轧的现代社会中,它又让我们看到了人类的美好天性,看到了人类摆脱丑恶、走向文明的力之源泉。

    从一个方面讲,人成长的历程其实就是感情不断丰富、成熟的过程。罗素认为,在人的一生中有三种单纯而又极其强烈的激情,位居首位的就是爱情。从心理研究的成果来看,爱情萌芽于人的少年时期。青春期少年由于性的发育,会出现朦胧的爱情渴求。但爱情不仅仅是一种生理本能,同时也是一种与社会规范、道德情操密切相关的精神活动,并且后者处于支配地位。这就使在“男女授受不亲”等传统观念的残余影响下的少年呈现出矛盾的爱情心理,一方面是对爱情的高度渴求,另一方面却是爱而不敢的羞怯与压抑。这种独特的心理状态在萧平小说《玉姑山下的故事》中有清新质朴的呈现。小说的主人公“我”和小凤两小无猜,在清风露夜中听着纺织娘的鸣叫一起长大。几年后,当“我”从东北学徒归来,两人的心理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们都渴望和对方单独呆在一起,但在一起时又脸红声涩,不敢吐露心声,结果竟产生了误会。爱的不能满足带来的是消极的情绪反应,它像疾风迅雷一样把“我”击打得坐立不安、焦躁空虚,竟一病十几天。“我下了决心不再想她”,但爱情的力量是难以抗拒的,对小凤的想念成了伴随“我”成长的美好情愫,这种美好情愫又成了作品超越时代、引人共鸣的内在质素。

    儿童文学在表现少年的爱情体验时应以儿童为本位,给他们以正确的引导,让最骄艳的爱情之花开得纯洁、高尚,从而给人精神上的鼓舞,使人产生向善求美的力量。《啊,少年》就写爱情的净化功能和使人超拔的作用。主人公高昆良和颜素真素昧平生,但简短的会面之后,颜素真的朴素与高雅让高昆良终生难忘。“她在他心中引起的是一种美好和崇敬的感情,她是遥远的,超尘出世的,像天上的彩云。她有一种使人要变得更为纯洁高尚的力量。”也许这份独特的感情还不能以爱情的名义命名,但它至少是爱情的美丽幻影,就是这幻影领引人飞升到更高的境界之中。

    萧平的儿童小说显然又有着自己的格调与色彩。尽管我们承认儿童文学是“儿童本位的文学”,应以儿童为服务对象,体现成人对儿童的尊重和期待,从而使其“题材内容主要指向少儿生活世界及其内在的精神生命世界,指向儿童思维特别敏感与趣味盎然的幻想世界、动植物世界、大自然世界、英雄世界以至神魔世界。”[3]但这并不是说儿童文学应偏于一隅,以回避真实的人生来建立美好的理想国,儿童文学理应直面现实的全部真实,包括阴暗与丑恶、苦难与不平,应该“坚持将这些真实的人生告诉儿童,将丰富驳杂的社会百态纳入儿童文学的创作视野。”[3]但从创作实践来看,具有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文学作品还是较少的,而萧平的《三月雪》、《玉姑山下的故事》、《除夕》、《童年》、《孩子和猫》、《阴山风雪夜》、《啊,少年》恰恰在这方面有突出的表现,因此也使自己的儿童文学创作具有了凝重的色彩与庄严的格调。

    萧平为自己的儿童小说所设置的背景是政治历史的真实图景,主要选取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反帝抗日和国共斗争的社会画卷。但他并没有正笔直书人民战争恢宏激烈的正剧,而是将战争作为人物成长的不可或缺但时隐时现的背景来侧笔烘托。这固然和作家并未直接投身战火有关,但可能更重要的是儿童文学创作尽管需要着笔真实、复杂的社会环境,但其目的与宗旨却始终是儿童的成长,它不仅要为不同时代的儿童展示历史的真实与残酷,而更重要的是,要跨越时代为儿童的成长提供普遍意义上的人生启迪。《三月雪》正面表现的是在血雨腥风的革命岁月中,共产党员机智顽强、壮烈牺牲的人生壮剧,而正是这种为追求光明与解放而抗争到底的生命意识与拼搏精神使小娟获得成长的目标与动力,使自己顽强地与厄运作斗争,顽强地投入反侵略反专制的斗争之中,从而迎来了辉煌的新时代和自己的灿烂明天。

    《除夕》和《孩子和小猫》所呈现的是解放后的社会背景。《除夕》关注的是公社化运动。这篇小说以不同的视点呈现了大办公社之后农村的生活现状。但从其中的儿童角色——栓儿来看,作品无异于展示一场美丽而忧伤的梦。栓儿对除夕的盼望是具体而渺小的,只是“一盘鞭,十个爆竹,还有一束火花。”但身为公社社长的爹公务缠身,连回家磕头拜祖的时间都没有,而家里连置办简陋的年货的钱都没有,爹会为小栓买回大火炮吗?当小栓从梦中被别人家的鞭炮声惊醒之后,他只能茫然地等待。作者借小栓的失落是否要告诉我们涉世未深的儿童,人生不仅有收获与成功,而且也有失落与坎坷,你准备好了吗?《孩子和小猫》涉及的是知识分子的劳动改造。在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影响之下,人们失去了言论的自由,也失去了彼此的信任和友爱,人与人之间筑起的是寒光四射的冰墙。男孩和爸爸就生活在这种氛围之中,幼小的“他”被孤独寂寞包围。但这种人世的悲凉与辛酸激起的却是男孩的仁爱和博大。沉重与光明、忧伤与温暖同时交织在作品中,就像我们每个人的前途,这才是儿童应该面对的真实。在这种真实面前,爱和同情应该是每个人都具有的最重要的感情,应该是每个时代的儿童都不能冷淡的最重要的感情。

    在作品中,萧平不仅仅以自己的生活年代作为小说的社会背景,而且,他也把自己真实的人生经历写入作品。笔者曾就其作品的自叙传色彩询问宋先生,宋先生坦言《我们的“司令”》《玉姑山下的故事》《令子》《啊,少年》《阴山风雪夜》写的多是生活的真实。并且,在这些作品中,我们显然能够直接感受到作家对过往生活的一片深情,这一片深情有时竟使萧平不能自已地在整体含蓄、优雅的格调中站出来直抒胸臆:“啊,少年,你是优雅的,但却富于幻想,是幻想给了你慰籍和欢乐,给了你生活的热情和勇气。”有时又在表现成年时与幼时伙伴意外相见的无限惊喜中忽然借人物感慨:“我们的童年已经过去了!”,感慨中流露出的是对童真童趣与纯洁友谊的无限怀念。这也许就是萧平为什么更加喜欢《三月雪》、《玉姑山下的故事》等早期的作品,而不是评论家所认定的儿童特点更明显的后期的几篇的原因,因为前者是作家研磨自己的生命泉中涌出的情感之珠来创作的,而后者奉行的主要是儿童文学创作的理念。

    这种根源于自我生活与情感、尊重儿童文学审美特质的创作态势让萧平收获了儿童文学的丰硕成果,也为我们揭示了文学创作的客观规律与成功奥妙。

    参考文献:

    [1]别林斯基.新年礼物:霍夫曼的两篇童话和伊利涅依爷爷的童话[A].周忠和.俄苏作家论儿童文学[C].郑州:河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3。

    [2]茅盾.再谈儿童文学[J].文学,1936,(1)。

    [3]王泉根.论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 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6,(2)。

    相关热词搜索: 儿童 小说 萧平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