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浅析节日文化教学对“文化休克”现象的积极作用

    时间:2020-05-20 07:54:2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传统节日是一个国家文化精华的所在,综合体现一个国家的文化。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学习,留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目的语文化的内涵并有效缓解 “文化休克”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文化休克;传统节日;体验式

    中国的崛起使得世界渴望进一步了解中国,由此催生了“汉语热”。“汉语热”的逐步升温,使得愈来愈多的中国元素为大家所熟悉,也吸引了无数留学生毅然决定来华学习汉语。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留学生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其中就包括“文化休克”现象,这种现象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

    一、第二语言习得中“文化休克”现象

    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同于母语的文化环境和文化差异会使得学习者心理产生很大波动,产生一定的文化冲突。刘询先生在《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一书中将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的适应分为四个阶段,即蜜月阶段、挫折阶段、调整阶段、适应阶段①。这四个阶段是每一个进行跨文化交际的人必须经历的过程。学习者初到目的语的环境时,对一切都觉得新鲜有趣。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消失的新奇感,格格不入的目的语文化,生疏的语言、陌生的环境等一系列问题开始困扰着学习者。而此时周围又没有可以倾诉的对象,这使得学习者感到压力倍增而变得焦躁不已。这就产生了“文化休克”现象。

    “文化休克”是指在非本民族文化环境中生活或学习的人,由于文化冲突和不适应而产生的深度焦虑的精神症状②。面对“文化休克”这一现象,不同的学习者会采取不同的态度。有的学习者采取积极的态度去调整自己的状态,以便更好地适应目的语环境;而有的学习者则采取消极回避的态度,更有甚者,最终选择放弃、回国。“文化休克”是跨文化交际中文化适应的第二阶段不可避免的问题,也是最为棘手的问题。这一问题得到了解决,日后的学习则可以顺利进行,反之,将很难进行下去。

    二、节日文化教学对“文化休克”现象的积极作用

    第二语言教学是一种语言教学,然而却不能抛开文化谈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与文化相互依存。没有文化作支撑的语言势必会引起文化冲突,也会导致学习者“文化休克”的现象。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包含多个组合模块,文化模块是其组成部分之一。与其他模块相比,文化教学在克服“文化休克”这一问题上,会对留学生产生一定的积极地作用。

    文化教学既不能喧宾夺主也不能一笔带过,而是要恰如其分,且有针对性。“入乡随俗”,就要求留学生要了解、理解并融入目的语文化之中。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留学生的交际能力即跨文化交际能力,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基于目的语的文化而言的,可见只有充分了解目的语的文化才能更好地进行交际。

    传统节日是文化教学的一部分。中国的传统节日蕴含着鲜明的文化色彩和民族特色,且与日常的生活紧密相连。每个节日都有其自身的起源、曲婉动人的传说和故事,以及不拘一格的节日庆祝活动,至今仍然广为流传。然历史久远、疆土广阔,各地的风俗也不尽相同。简而言之,传统节日是一个国家文化的综合体现,了解一个民族的节日有助于了解这个民族的性格和文化。

    近些年来我国国际地位的逐步提高、海外华侨的数量不断增使得中国的传统佳节也走俏海外。对于中国的传统节日,许多外国友人对此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会使之成为产生文化冲突现象的潜在因素,从而导致“文化休克”现象。这就要求汉语教师在教学上有所侧重,以便更好地帮助学习者度过挫折期,尽快适应目的语的文化环境。笔者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文化教学中的传统节日这一专题在留学生克服“文化休克”的问题上会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讲授我国传统节日的来源时,可将中国与西方进行对比。众所周知,西方节日多来源于宗教或受宗教的影响。譬如西方的圣诞节(Christmas)是基督教最盛大的节日。教会之所以把日期定在12月25日,是因为人们要庆祝耶稣的诞生。复活节(Easter)是西方另一大重要的节日。根据《圣经·马太福音》的记载,耶稣受刑于十字架,三日后复活。因此教会设立这个节日来纪念耶稣复活。我国的传统节日多与农事活动、祖先崇拜、民族传统及岁时更替等因素有关。譬如清明节。在传统佳节中,清明节是唯一同节气合一的节日③。中国的节日有一个规律:每逢初一、十五及日、月相同的日子常会被定为节日,这与月的盈亏和数字迷信有关。譬如春节(正月初一)、中秋节(八月十五)、端午节(五月初五)。中国庆贺传统节日的过程中包含祭祖的活动,这来源于中国的伦理道德,这一点与西方不太相同。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多以趋吉避凶为主题,追求吉祥平安是中国人特有的观念。通过这样的对比使得留学生更好地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所在。以避免文化冲突导致的“文化休克”现象。

    春节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都意义非凡,它凝聚着中国人企盼家人团圆、五谷丰登、祥和如意的希望。它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也是不可动摇的,就像西方的圣诞节。主要的庆祝方式是敬拜天地、祭祀祖先、走亲访友拜年。还要穿新衣,贴春联、福字、门神、窗花,挂年画,放鞭炮,吃团年饭,守岁。看似平常的庆祝活动,却给留学生带来了困扰。

    笔者的一个非洲学生初到中国时不知道人们放鞭炮是为了庆祝。一天他在饭店吃饭时,听到鞭炮的声响以为发生了枪击案,便马上钻到了桌子底下。周围的人都用异样的眼光看他,大家觉得这个外国人行为怪异。后来在课堂上他了解到人们放鞭炮是为了庆祝,而且还知道了鞭炮的来历与“年”有关。相传一个叫“年”的怪兽,深居海底,每逢除夕之夜就要出来侵害人畜。人们发现“年”害怕红色、火光和声响就发明了爆竹(用火烧竹子)。爆竹发出的噼里啪啦的响声可以吓跑“年”。后来经过不断地改进爆竹变成了今天的鞭炮。在了解春节的知识后,这个留学生也学中国人穿起了唐装,放起了鞭炮,变成了地道的中国人。这个实例充分说明了文化差异会产生文化冲突,从而导致“文化休克”,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节日教学可以缓解这种压力和情况。

    关于这个问题笔者专门做了个小实验。将学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不讲授春节知识直接播放《恭喜恭喜》这首歌曲,另一部分先讲授春节知识再播放歌曲。前者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很短,一会儿就厌烦了。而后者因为事先了解了相关知识,在听歌曲的时候注意力明显比前者长,而且边听歌曲边模仿“恭喜”动作。由此看出节日教学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避免或减少“文化休克”现象的产生。

    端午节是中国又一大传统节日。端午节来源于人们对爱国诗人屈原的纪念活动。端午节有吃粽子、鸡蛋,竞渡龙舟的习俗。笔者在课堂上介绍端午节时,留学生发出了疑问,生命这样宝贵,屈原因为什么就选择了放弃生命呢?屈原的行为使得学生大为不解甚至有些恼火。那是因为他们不了解自古国人就彪炳忠孝节义这四个字,如果做不到宁杀身以成仁也不愿苟活于世。屈原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却得不到重用,又不忍看到国家覆灭,人民流离失所,于是选择投汨罗江而死。在了解了屈原的爱国之心后,学生为屈原这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④的精神所感染,不由自主的产生了敬佩之情。学生的表现正是东西方文化冲突的所在,由价值观念导致的文化冲突会使学生深深陷入“文化休克”之中。在了解以后自然会摆脱由文化冲突而导致的“文化休克”现象,进一步了解并认同中国文化。

    今年端午节,偶然看到一位留学生戴着五彩线,就上前询问手上戴的是什么。学生的回答也在意料之中。学生不知道手上戴的是什么,只是因为同伴的一句你应该戴而戴上这个不知名的装饰物。不止他一个人,很多留学生都是这样,他们效仿只是因为新奇。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节日,陌生的节日习俗会让留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只能人云亦云跟着做。真正了解后,这个学生欣然接受了戴在手上的五彩线,还兴奋的嚷着要讲给同伴听,俨然一个小老师的模样。

    综上所述,传统节日的教学的确可以起到缓解因文化冲突带来的“文化休克”现象,也可以有效避免“文化休克”现象的产生。

    三、节日文化的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法

    节日教学属于文化教学的一部分,自然也要遵循文化教学的原则和教学方法。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方法包括:通过注释直接阐论文化知识、文化内容融会到课文中去、通过语言实践培养交际能力⑤。

    而笔者觉得体验式的教学方法更能直观的让学生感受节日的氛围,也是最行之有效地方法。教学时让留学生进入到目的语的文化环境之中,深入到节日活动的现场中去,亲身体验浓浓的节日气氛,品尝节日美食。诗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⑥。因此,实际体验更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体验式的教学可以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和游戏这六个方面来进行。充分调动身体的各种感官,刺激使其产生与节日相关的记忆。

    视觉角度下的体验式教学。以春节为例,“红色”是人们对春节的第一视觉印象。春节的节日氛围热闹而喜庆,满眼的红色是这个节日最大的特色。红红的灯笼,红色的中国结,红色的对联、“福”字和窗花,还有人们身上穿着的唐装,看着就让人觉得喜庆。还可以通过影视作品观摩节日的盛况,领略各地不同的节日庆祝方式和习俗。譬如春节晚会,节日普及宣传片。再如中秋节时,可以带学生去户外,边吃月饼边赏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⑦是千年前东坡居士面对着一轮圆月时的慨叹,而今更寄托人们对月圆、人圆的殷殷期盼。实践证明,直观的视觉体验更能加深留学生对文化的理解。

    听觉角度下的体验式教学。如果留意一下就会发现,几乎每个节日都有与之相关的节日歌曲和诗词,如春节有《恭喜发财》、《恭喜恭喜》;元宵节有《闹元宵》、《人约黄昏后》;清明节有《人面桃花》;端午节有《忆端午》;七夕有《梁祝》;中秋节有《但愿人长久》,重阳节有《九月九》,等等。唱与节日有关的中文歌曲,不仅可以娱乐身心,还可以锻炼自己的汉语一举两得。不止如此,吟诵与节日有关的诗词可以陶冶情操、还可以练习自己的发音,而且,还能在与中国传统文学作品的接触中更好地体验汉语的韵律美,更好地体会精美的、富有意境的古诗词,更好地感受中国文化。

    味觉角度下的体验式教学。味觉的体验也可以给人以深刻印象。每个节日都有其自身的节令食品,如春节的饺子、端午节的粽子、元宵节的元宵、中秋节的月饼等。年夜饭的餐桌上更是绝不能少了饺子、年糕、鱼和汤圆这几样东西。北方吃饺子,寓意着交岁更子,辞旧迎新,且饺子形状酷似元宝,吃了饺子,财源自然滚滚来。南方多吃年糕和汤圆。年糕寓意着“一年更比一年高”,寄托人们步步高升的希望。至于汤圆,民间流传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说到鱼,那可是重头戏,年夜饭上的鱼象征人们对富足美满生活的希冀。这条鱼的吃法还有些讲究:除夕晚上的鱼要留一部分到正月初一,这就是人们常说的 “连年有余”。味觉的刺激,会给人以深刻印象。每当吃到这节东西时,就会想起中国的传统节日。

    触觉角度下的体验式教学。更好地了解就是要动手实践,如包饺子、粽子。既可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又体验到了动手的乐趣,还享受到了美食,一举多得。例如在过节的时候和他们一起学习剪纸、写春联、编中国结,以此感受节日热烈的氛围,还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中国文化。

    嗅觉角度下的节日教学。中秋节丹桂飘香,重阳节菊花盛放,四溢的花香会让你不知不觉地想去了解这个节日。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带学生去观赏这些花卉。以后每当花香袭来,就会使人想起与之相关的传统节日。

    游戏角度下的节日教学。可将节日名称和节令食品的名称写在卡片上,进行匹配,并大声地朗读出来。匹配错误的人要接受“惩罚”——讲一个节日故事或演唱一首节日歌曲,这样可以寓教于乐。

    结语

    综上所述,节日文化是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能帮助留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更好地对比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并克服“文化休克”带来的不良影响,能帮助留学生尽快适应目的语的文化环境。因此,在对留学生进行汉语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对节日文化教学的重视程度,可以有效避免出现“文化休克”现象,有助于我们的汉语国际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注释:

    ①刘询《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②刘询《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③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

    ④唐,李百药《北齐书元景安传》

    ⑤刘询《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⑥出自陆游《冬夜读书示子书(其三)》

    ⑦出自苏轼《水调歌头》

    参考文献:

    [1]《中国文化要略(第三版)》程裕祯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文化概说》赵金铭、杜道明 北京大学出版社

    [3]《西方文化概论(第二版)》方汉文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节庆趣谈》 盖国梁 上海古籍出版社

    [5]《中国民俗文化》柯玲 北京大学出版社

    [6]《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刘询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7]《对外汉语教学导论》周小兵 商务印书馆

    [8]《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王建勤 商务印书馆

    [9]《对外汉语教学示范教案》张和生 马燕华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相关热词搜索: 文化 休克 浅析 积极作用 节日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