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草原华章—契丹民族习俗

    时间:2020-08-24 07:54:4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契丹,谜一样的民族,演绎了一段交织着金戈铁马和温柔富贵的流金岁月,又随着时光的流逝不知所踪。陈国公主墓成为了一个伟大的历史遗迹。契丹民族的生活墓葬习俗、服饰习俗、婚嫁习俗、饮食风俗都有着与别的朝代与众不同的魅力。契丹,一个尚美的民族,不论男女,梳妆打扮,着衣戴冠,皆有成法。契丹,马背上的民族。契丹人始信萨满,崇拜太阳,后儒、释、道、三教并举佛教尤盛。

    关键词:契丹民族传说;陈国公主;契丹习俗

    一、契丹民族的美丽传说

    契丹,谜一样的民族,流星般掠过历史的长空,演绎了一段交织着金戈铁马和温柔富贵的流金岁月,又随着时光的流逝不知所踪。

    关于契丹民族的起源有着一个美丽的传说:

    在茫茫的北方草原上流淌着两条河流,一条叫西拉木伦河,意思是“黄水”。人们把它看作是黄河在远方的女儿,所以文献上写作“潢河”;另一条河叫“老哈河”,也叫“土河”,两河流域孕育了草原上的文明。① 传说中,一位驾着青牛车从潢河而来的仙女,与一位从土河骑着白马来的仙人,在两河的交汇处相遇,两人相恋,并结为夫妻,他们便是契丹族的始祖。历史学家根据这个传说和一些相关史料的考证,对契丹族的起源作了如下解释:他们认为仙女和勇士所代表的分别是居住在两河流域的两个原始氏族,一个以“白马”为图腾,居住在“马盂山”;一个以“青牛”为图腾,住在“平地松林”。后来两个氏族都迁徙到两河汇聚处的木叶山,他们联姻繁衍,他们的子孙繁衍成为八个部落,逐渐发展成为以后的契丹族;也有一种说法说白马仙人和青牛仙女生下的八个儿子就发展成了后来的契丹八部。

    二、契丹民族的习俗

    (一)契丹民族的生活墓葬习俗

    契丹人的家族血统观念很重,同族人死后要埋在自己家族的墓地,既是战死或者客死他乡,同族人也要将其尸首或遗物带回,归葬故乡。因此,内蒙古东部草原有许多契丹人的家族墓地,有的时代延续很长。

    契丹贵族的墓地以东为贵,这与“东向拜日”的传统习俗有关。

    “墓地通常都选择在依山傍水的幽静之处,皇室、权贵莫不如此。帝陵前树碑碣、石像和祭殿,陵区外另建奉菱邑以作保护。一般贵族墓也建享堂设施。砖砌穹庐式的墓顶是从毡帐演变来的,契丹皇帝和贵族墓葬中多绘制壁画。早期壁画有较浓厚的唐画风格,晚期的则受到宋画的影响。壁画以写实为主,表现了契丹民族的服饰、起居、饮食、狩猎游牧等生活习俗,一击草原山林风光。”②近年发现的耶律羽之墓、陈国公主墓以及土尔基山辽墓,展现了契丹贵族的墓葬形式,是中国考古界的重大发现。

    陈国公主墓也许就是契丹保持的最好的辽代皇族墓,被称为“契丹文化奇迹”。陈国公主面具下的爱情得以展现在世人面前,墓中的陈国公主和驸马平卧于棺面,他们头枕着金花银枕,身着银丝殓衣,脸覆盖金面具,脚穿金花银靴;尤其是躺在驸马左侧的公主更为雍容华贵,她的头部上方放置高翅鎏金银冠,双耳戴着珍珠、琥珀耳坠,脖子上佩戴珍珠项链,手腕戴着两对金镯,双手还套着11枚金戒指。这些充分反映了当时的契丹贵族承袭了唐代厚葬的习俗。契丹公主带着十八芳华的爱情盟约,带着黄金面具,沉睡千年,他们的爱情故事留给后人无限的遐思。

    公主脸上的面具可真的值得人们一说了,这个面具是照着陈国公主的真人面容,用薄金片捶击成形的,你们仔细看,还能看出少女丰润的脸庞特征。面具在古代又称“覆面”,覆盖在死者的脸部。“我国最早的随葬面具出土于西安商代墓葬中。古埃及、古希腊和玛雅文化中也有这种习俗。契丹金属面具是在本民族祖灵崇拜观念支配下,受佛教的影响,依托辽代较强的经济基础而产生的,在不同阶级中都比较流行,男女老少均有佩戴。”③因身份等级不同,分为金、银、铜、铁等质地,是权利和地位的象征。“黄金面具”曾被视作是中亚及欧洲独有的文明之物,此前被发现的公元前14世纪希腊迈锡尼国王黄金面具,曾震动世界。但是在这位陈国公主的墓中,这样的黄金面具就有两件。除了这件覆盖在公主脸上的,还有一件覆盖在旁边的驸马脸上。”面具周边有33个穿孔,这件黄金面具其实是与类似汉族“金缕玉衣”的契丹皇家殓衣 “银丝网络”连接在一起的,这33个孔就是用细银丝沿着穿孔将其与头部网络连缀起来。

    “契丹人的传统中素有灵魂不死的信念,用金面具、银丝网络来罩住逝者,是契丹人相信形不散则神不离。”内蒙古考古研究所盖之庸介绍,这种契丹风俗,可能是受到佛教或萨满教的影响,同时也与中原汉墓中的“金缕玉衣”相似,反映契丹人的生死观 。

    站在陈国公主金面具面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古埃及图塔哈蒙墓的金面具、玛雅人的玉石面具、印第安人的金面具。这些金贵的面具上,都似乎带着某种神秘的文化密码,期待后人解开。看着银丝殓衣就真的很想知道陈国公主的爱情故事。

    (二)契丹民族的服饰习俗

    辽太宗对汉和契丹的统治,官分南、北,南官以汉制治汉人,穿汉服;北官以契丹制治契丹,穿契丹服。后来三品以上北官行大礼也穿汉服。常服则皇帝及南官穿汉服,皇后及北官穿契丹服。

    《辽史》记载,东北契丹人男子髡顶,垂发于耳畔。有在左右两耳前上侧单留一撮垂发的;有在左右两耳后,侧留一撮垂发,两侧垂发与前额所留短发练成一片的;有在左右两耳前上侧留一撮垂发,顶与前额均不留发的。所垂均为散发。另外,契丹妇女也髡发,至婚后才留发。辽国契丹服装对汉民族也产生了影响,北宋时,京师洛阳士庶,也有许多人穿契丹服。

    (三)契丹的饮食风俗

    契丹人长期保持了游牧民族的风俗,这是十分独特的。

    契丹人“马逐水原,人仰湮酪”,他们生活在“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畋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 ④

    契丹人的饮食不仅依赖于牲畜的肉和乳,他们也食用五谷,并以煮粥,制造干粮“耖精”渔猎所得,在契丹人的食物中占有相当比例。鱼和天鹅肉、鹿肉是辽宫的美食。按辽朝皇帝四时撩钵的习俗,每年春撩钵,要捕获鳇鱼、鲟鱼之类的大型鱼类,并使海东青捕天鹅。在秋撩钵时,要捕鹿,甚至猎取虎豹。在标准的契丹宴会中,野味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按契丹人的风俗,产妇要服用“调酥杏油”“黑豆汤调盐三分”。每年正月初一,还会以糯米饭、白羊髓相和制作饭团。

    (四)契丹的社会生活婚嫁习俗

    辽朝建立以后,太祖及其后继者就婚姻问题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其主要内容有三:

    1.实行王族、后族两姓世婚制;

    2.王族、后族与其他民族通婚由皇帝决定;

    3.对于民间族际通婚,朝廷一般不予干预。

    此外,契丹还保留有一些特殊的婚俗:

    1.叔接嫂。哥哥死后,弟弟有权利或义务接续其嫂子为妻,又称收继或转房。

    2.妹续姊。在古代社会,有“夫兄弟婚”和“妻姊妹婚”,辽朝建立之初,演变为“姊亡妹续之法”,即丈夫在妻子死后必须娶妻子的未婚妹妹。

    辽代契丹婚俗吸取了某些汉族的习惯。如契丹的定亲与汉族的纳采相同。但其中仍保留有很多契丹的传统习俗。

    三、契丹民族的特点

    (一)走马踏破金络脑

    契丹,马背上的民族。马是建功立业的保障,显贵炫富的载体、艺术灵感的来源……契丹族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都活跃着马的身影,已成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契丹人善制马具,精良的马具能保护战马,又能让骑手感到舒适。契丹马具选材贵重,制作精良,装饰华丽。金银珠玉信手拈来,巧夺天工,其中以鞍为最,时与端砚、蜀锦、定瓷并称“天下第一”。陈国公主墓、代钦塔拉墓等贵族墓中出土的马具,包银绘彩,令人叹为观止

    (二)宝奁金钗多妖娆

    契丹,一个尚美的民族,不论男女,梳妆打扮,着衣戴冠,皆有成法。妆奁服饰体现着契丹人的生活习俗、审美情趣、文化心理和宗教观念,彰显着马上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熠熠生辉的金银器,犹如太阳的光芒,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永恒的渴望。美玉、玛瑙、琥珀也伴随着中原和西方文化的传播而被契丹人接纳并加工成本民族的独特佩饰。这些装饰品造型生动、纹饰精美、工艺多样,金玉辉映,装点着契丹人的生活,勾勒出浓郁的民族风情。

    (三)浮华一梦返故乡

    契丹人始信萨满,崇拜太阳,后儒、释、道、三教并举佛教尤盛。太宗朝以降,朝野崇佛。统治者借佛教之力收揽人心,在刊刻佛经、制作法器、修造佛寺等方面不遗余力。如雕刻在真金白银上的陀罗尼经咒、汉白玉释迦涅槃象、应县木塔、大同严华寺等,均为佛教艺术精品。

    契丹贵族一方卖弄受佛教的影响,向往往生,同时又接受中原文化,事死如事生,厚葬盛行。精致贵重的黄金面具、银丝殓衣等陪葬品都是这种观念的反映。契丹人最初信仰萨满教,好鬼贵日,崇尚自然。在与中原王朝的密切接触中,开始尊儒、崇佛、信道,兼容并蓄,其中又以佛为最,契丹国立国后,统治者大力提倡佛教。自辽太宗将幽州大悲阁白衣观音像迁至木叶山供奉后,佛教渐渐为大多数人所信仰。

    将军战马今何在?

    野草闲花满地愁!

    随着大辽帝国的覆灭,契丹民族逐渐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之中,只给900年后的人们留下一个模糊地背影,引人遐思无限。唯有精美的文物述说着久远的繁华,引领我们去感悟契丹民族那豪迈的品性、精彩的生活、质朴的思想和兼容并蓄的气度。

    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契丹文化闪烁着异样的光辉,永远让每一个炎黄子孙感到自豪。

    注释:

    [1]吕一飞,《胡族习俗与隋唐风韵》,书目文献出版社,19994年。

    [2]《神秘中国》创作组,《打开千年古墓》,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年。

    [3]陈祖武、杨泓,《中国古代陵墓考古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

    [4]柯大课,《中国宋辽夏习俗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

    参考文献

    【1】《神秘中国》创作组,打开千年古墓,【M】,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年。

    【2】柯大课,中国宋辽金夏习俗史,【M】,人民出版社,1994年。

    【3】陈祖武、杨泓,中国古代陵墓考古研究,【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

    【4】吕一飞,胡族习俗与隋唐风韵,【M】,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

    【5】黄能馥、陈娟娟,中国服饰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6】韦荣慧,云想衣裳,【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7】王维堤,衣冠古国,【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8】史耀清,民俗寻根,【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年。

    【9】云中天,永远的风景:中国民俗文化,【M】,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年。

    相关热词搜索: 契丹 华章 习俗 草原 民族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