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远大前程还是荒凉山庄?

    时间:2021-01-14 07:55:0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2012年,在万众的惶恐中,等待人类死刑。地震、台风、枪击案、核污染……天灾人祸,祸不单行,丧钟为谁而鸣?然而,太阳照样升起。在苦难面前,人类释出最大的温情。或许正如狄更斯所言,“那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代,也是愚蠢的年代;那是信仰的时期,也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也是绝望的冬天;我们应有尽有,我们一无所有;我们正在步入天堂;我们正奔往相反的方向。”在这悲欣交集的世界舞台上,欧洲文坛上演了一台怎样的大戏?

    狄更斯诞辰:文化复兴还是一曲挽歌

    狄更斯诞辰200周年,是欧洲文坛的一出重头戏。新华社曾评出2012国际文化十大新闻,有两件与文学相关,一件是莫言获奖,另一件便是狄更斯诞辰纪念。英国人为此煞费苦心,在24个国家举行了持续24小时的朗读马拉松,盛况空前。然而这只是序曲,众多庆祝活动接踵而至,让人目不暇接。“今天狄更斯会写什么”项目,有穆兰、拜厄特等大牌加盟,印度、俄罗斯等15个国家参与其中;为纪念《博兹札记》的“描摹城市”项目,卡拉奇、纽约、上海等城市积极响应;“世界影响与狄更斯”项目更是宏大,波及50个国家,探讨为何狄更斯魅力不减,如何影响我们的人生体验。

    狄更斯的诞辰纪念,成为全民的狂欢。上至王室成员,下至普通百姓,无不乐在其中。查尔斯王储参加了纪念仪式并献了花圈;女王出席了舞台演出,还在白金汉宫举行庆典;皇家邮局还特意发行了纪念邮票。几乎每个英国城市都有欢庆;全球至少有14个文学节向他致敬。连他用过的牙签和狗项圈都以高价拍卖。IT行业也来蹚浑水,推出了以他命名的程序。英国人甚至违背他的遗嘱,推出了他的雕像。流行文化的参与,把狂欢推向了高潮。英国斥巨资修建了狄更斯乐园,成为全球第一个以文学为主题的公园。与他相关的电影也在全球热映,津巴布韦、澳大利亚等众多国家参与其中。新拍的《远大前程》,更是成为伦敦电影节的压轴戏。连他背后的女人,也登上了银幕。难怪拉什迪说狄更斯是摇滚巨星。

    庆祝活动无与伦比,俨然一副太平盛世。可是《旗帜晚报》在平安夜就大吹冷风:“街头暴乱。政客们不屑一顾。银行家贪婪无比,对一切熟视无睹。100万英国青年失业。圣诞期间也没好转。这真是庆祝狄更斯诞辰200周年的绝佳时刻!”如果他还活着,一定在搜集各种丑闻,狄更斯的传记作者如是说。英国人如此大张旗鼓,极力营造出一幅远大前程的宏图,不过是掩盖当下的艰难时世。难怪评论家卡朋特忧心忡忡:“狄更斯200华诞,是一场文化复兴,还是一曲挽歌?”

    得之幸也,失之命也

    2012年欧洲文坛有两大发现,都与童话相关。首先是,德国巴伐利亚地区500童话,被埋没了150多年后重见天日。它们由历史学家舒恩沃斯收集整理,一直存封在档案馆里。格林兄弟对收集者推崇备至,称他独具慧眼,甚至能与他们相媲美。其中有男孩受难、兄弟反目的故事,这在亲密无间的格林兄弟那里极为罕见。也有不少故事我们耳熟能详,但版本不太一样,如灰姑娘和磨坊姑娘的故事。其实,它们不只是儿童故事,是为了“帮助年轻人成长,警示他们危险和困难,而这些都可以用美德、谨慎和勇气去克服。”另一个发现是,安徒生最早的童话“牛油蜡烛”,尘封了近两个世纪后重现人间。故事很简单,与他日后的文风十分不同。一只蜡烛原本受人尊敬,后因变得肮脏而被人遗弃。它非常沮丧,四处寻觅人生意义。直到被点燃的时候,它才豁然开朗,开始播撒幸福和快乐。

    欧洲文坛也有两大损失。首先是诺奖得主、波兰诗人辛波丝卡的去世。辛波丝卡被称为诗歌中的莫扎特,其“诗歌具有反讽的精度,以历史和传记为背景,清晰地呈现出人类碎片化的真实”。她语言简洁凝练,诗风节制收敛,常使用悖论、矛盾等技法。按说死者为大,入土为安。但她去世不久,《经济学人》就来揭短,称她的获奖是一场灾难。意大利《全景》杂志,更是气势汹汹,相继发表文章,指责诗人充满媚骨,迎合当局。虽然她颇悔少作,不断删诗,但删诗本身就是掩盖。而且她曾联合众多作家,要求处死四名美国神父,她并未真正忏悔。对此,波兰书籍网反唇相讥:你们意大利人应该去批判法西斯分子马里内蒂!另一大损失是,英籍华裔作家韩素音去世。韩素音多用英语和法语创作,关注东西方文化冲突。其代表作《瑰宝》被拍成电影后享誉全球。赵健秀对她评价极高,认为她写出了“广博而又真实的中国寓言、英雄传统和历史故事”。她还用积蓄设立基金,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然而与辛波丝卡相似,对她的批评也不乏于耳。

    收获和损失总是相伴而来,或许这是上帝的法则。得之幸也,失之命也!

    谁绑架了乔伊斯

    2012年是乔伊斯逝世70周年,其作品版权从此公有,乔迷为之兴奋不已。因为近40年来,乔伊斯的版权被他孙子斯蒂芬垄断。不仅出书要交钱,连学术引用也要收费;甚至公开朗诵也会受到威胁。《纽约客》曾报导,为庆祝布卢姆日100周年,原本在都柏林举办的朗读会,因斯蒂芬的威胁被迫取消。爱尔兰国家图书馆也收到过警告,公开展览乔伊斯的手稿侵犯版权。更甚的是,斯蒂芬宣称,他已销毁了姑姑露西亚(乔伊斯的女儿)写给自己和妻子的信,还毁掉了贝克特寄给姑姑的明信片和电报(两人曾有过恋情)。难怪新年前夜就有人吐槽:“滚你妈的斯蒂芬!乔伊斯的版权午夜就到期了!”无疑,这将是一个转折,从此乔伊斯将向大众开放,各种版本也会蜂拥而出。

    然而,作家死后出版过以及从未出版过的作品,是否同样版权公有?人们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都柏林一家出版社敢为天下先,首次出版了乔伊斯的短篇小说《哥本哈根的猫》。它写于1936年,是为斯蒂芬创作的,批评了哥本哈根的大亨们。版权所有者对此出奇地愤怒,要采取行动捍卫权益。欢庆的氛围也增添了一丝阴霾。

    出版社声称,出版《猫》是向另一个乔伊斯致敬,那是一个会讲故事的慈祥的祖父。乔伊斯往往让人觉得神秘晦涩,高不可攀,而《猫》如同一块宝石,将会展示乔伊斯他轻快的一面。无独有偶,玛丽·陶博特和布莱思·陶博特共同创作了露西亚的传记《她父亲眼里的女儿》,也展示了乔伊斯的另一面。他对女儿要求极严,这让露西亚郁郁寡欢,以至精神分裂。作品中乔伊斯的女儿和乔伊斯专家的女儿(作者)两重视角交织;文字和漫画之间也构成一种张力,让该书夺得了科斯塔年度传记奖。

    乔伊斯成为单面人,有很多原因。资料的欠缺是重要的一环。如今,乔伊斯仍有大量书信和手稿未曾面世,更深入的研究依然举步维艰。是谁绑架了乔伊斯?

    弹丸之地,缘何造就大师

    瑞士不过弹丸之地,却成就了两位大师。卢梭300年前生于此,黑塞40多年隐于斯。当然,法德两国对其所有权的争夺也从未停止。去年是卢梭300华诞,也是黑塞去世50周年。如何处理这么敏感的年份,是个难题。然而瑞士人举重若轻,将其轻松化解。他们全年庆祝卢梭,口号是“2012所有人的卢梭”,将所属权一笔勾销。法国人也不甘示弱,以多种方式纪念卢梭,展览、研讨会、出版图书不一而足,有百场之多。对于黑塞,瑞士推出一个多语种的短片,在全球播放,版权公有。德国人也雅兴大发。阿默尔制作了纪录片《赫尔曼·黑塞:超级巨星》,出镜者不仅有文学教皇赖希一拉尼茨基,连足球皇帝贝肯鲍尔和摇滚歌星林登贝格也来捧场。《明镜》周刊则发表专题,称黑塞为“捣蛋鬼”,让“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向全世界竖起了中指。他的出生地卡尔夫成了黑塞城,不仅有黑塞广场和大街,连路边长凳也点缀了他的语录。黑塞在美国也曾刮起过旋风,可美国人早已对他却失去了热情。他们把盛大的庆典,献给了另一位去世50年的人物——玛丽莲·梦露。

    瑞士国土不及安徽三分之一,我泱泱中华为何人才不济?去年我们也有一位去世50周年之人。他生于安徽,暴得大名,让众人追慕影从,识与不识者均以“我的朋友”称之。可是斯人寂寞,纪念冷冷清清。国不在大小,大师择地而栖。

    大奖作品多悲风

    欧洲文坛奖项繁多,新锐、老手竞相角逐。文学奖项并非一切,却可从中窥见文坛的动向。

    英国文坛:“吾丧我”与“把根留住”

    大英帝国向有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联邦文学奖也不例外。它分为图书奖和短篇小说奖两类,按非洲、亚洲、加拿大和欧洲、加勒比、太平洋五大地区分区授奖,并最终评出两部最佳作品。斯里兰卡人卡鲁纳蒂拉卡凭借《右曲线球:普拉迪普·马修传奇》夺得最佳图书奖桂冠;新西兰女作家艾玛·马汀以《船上的两女孩》获最佳短篇小说奖。

    2012年英国文坛“吾丧我”,把英语大奖一一旁落,不仅十个联邦奖得主无一英国作家;其他多项大奖,英国人也几乎阙如,而美国成最大赢家。玛德琳·米勒和凯文·鲍尔斯分别凭借处女作《阿基里斯之歌》和《黄鸟》摘得橘子文学奖和卫报小说奖;莎伦·奥尔兹凭借《牡鹿之跃》收获了“最令人垂涎的”艾略特诗歌奖;乔瑞·格雷汉姆以《居所》夺得富华德诗集奖。只有科斯塔诗歌奖颁给了苏格兰人凯斯琳·杰米的《全面维修》。或许英国文坛真该全面维修了。

    然而,希拉里·曼特尔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把英语文学之根留住。她凭借《提堂》捧得英语文坛最高荣誉布克奖,并一举囊括了科斯塔年度图书奖、小说奖以及水磨石年度作家奖,成为最闪耀的明星。曼特尔曾以《狼厅》问鼎过布克奖,《提堂》是它的续篇,也是托马斯·克伦威尔三部曲的第二部,刻画了他如何工于心机、善于算计,在取悦国王、国家安全和个人前途之间周旋。三部曲业已完成两部,双双折桂,其终结篇更是让人望眼欲穿。

    法国大奖:中庸之道

    在法国,民间文学奖的影响远大于官方,却恪守中庸之道。不仅评委们平衡,有全男性也有全女性,有主流也有非主流;而且作品不能重复获奖。当瑞士作家迪凯尔以《哈里·凯伯特一案的真相》荣获法兰西学院小说奖,女作家皮雷尔以《大幻境》获得美第契奖,德维尔以《鼠疫与霍乱》斩获费米娜奖之后,龚古尔奖的候选名单就只剩两人。费拉利成最大受益者,以《罗马衰亡的布道》折桂。勒诺陀奖则给了卢旺达女作家穆卡松加的《尼罗河圣母》。联盟奖授予了菲利普·迪昂的《哦……》。其中既有非虚构小说,也有后现代拼画;既有畅销书,也有滞销书;流行作家和严肃作家都有斩获;老中青三代齐聚一堂。

    德语文坛:女性奇迹

    德语文学奖几乎被德国作家垄断(托马斯·曼文学奖由瑞士作家托马斯·霍利曼获得),而中青年女作家成为中流砥柱。德语文坛最高荣誉、有诺奖风向标之称的毕希纳奖授予了霍佩,其作品充满怪诞意象,多用滑稽、惊悚的方式阐述哲学命题;乌苏拉·克雷歇尔以《地方法院》摘得德语图书奖;奥尔格·马蒂诺娃凭《我将会说“嗨!”》获得巴赫曼奖;阿尼特·彭特以其全部作品收获了黑塞文学奖。除克雷歇尔外,她们均为60后,评论界称这样一批年轻的女作家为“女性奇迹”(Frauleinwunder)。

    俄语文坛:纯爷们儿

    俄语大奖得主均为男性,是纯爷们儿。巴甫洛夫以《卡拉干达的九个监狱集中营》获索尔仁尼琴奖。作者认为这是对他最大的褒奖,因为他所有的作品都与索尔仁尼琴密切相关。他说“与其他作家相比,我更了解索尔仁尼琴,他对人类有着强烈的信念。即使在《古拉格群岛》中,他也展示了人类灵魂光明而非黑暗的一面。”俄国布克奖被德米特里夫摘得,其作品《农夫与青年》描写大城市与小乡村的冲突。畅销书奖则授予了捷列霍夫的《日耳曼人》,其作品充满了俚语和阳刚意象,讽刺技巧和个性的语言,堪与大师相比。果戈理奖则颁给了两个乌克兰作家库里克和米勒。

    此外,西葡语文学最高荣誉塞万提斯奖和卡蒙斯奖分别授予了西班牙作家博纳尔多和巴西作家特雷维桑。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获阿斯图里亚斯王子奖。卡夫卡奖给了达妮拉·霍卓瓦的《痛苦之城》三部曲。都柏林文学奖授予了乔恩·麦格雷戈的作品《即便是狗》。尤里·维尼楚克以《探戈之死》获乌克兰图书奖。帕特里克·麦吉尼斯凭《最后一百天》夺得威尔士图书奖。

    获奖作品,多是悲凉之音,这不胜枚举。《地方法院》写的是二战中犹太人的苦难。《黄鸟》描绘了伊拉克战争对人的伤害。《最后一百天》是一个城市生死存亡的抗争史。《痛苦之城》传达出痛苦才是布拉格真正的音符。勒诺陀奖得主穆卡松加更是坚称,她的使命就是用法语这张国际通行证,记录家乡的悲剧。真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2012年欧洲文坛,是一台悲欣交集的大戏。有华丽的庆典,也有凄凉的挽歌;有巨大的发现,也有不小的损失;有重获自由的希望,也有再陷囹圄的雾霭;有获奖者的喜悦,也有作品透露的沧桑。欧洲文坛正迈向远大前程,还是身处荒凉山庄?

    (责任编辑 张娟)

    相关热词搜索: 荒凉 远大 前程 山庄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