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竞技游泳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1-01-17 07:53:4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可持续发展是伴随着全球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讨论而提出来的一个新概念。该理论的内涵不断得以扩展,目前它不仅是一种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理论,而且已逐渐成为其他任何组织系统运行发展的指导思想。由于一系列的内外部因素的影响,我国竞技游泳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一、影响游泳竞技运动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问题

    1.竞技运动效益和运动员成材率低。竞技运动效益和运动员成材率低是制约游泳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的直接原因。我国运动员成材率低是事实,有研究表明,我国竞技体育队伍每年要投入4000多名运动员才能产出1个世界冠军。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多少年来,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是一种建立在高投入,低产出,高淘汰率的基础之上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这种高投资,高风险,低成材率的社会存在直接决定了社会和人们对竞技体育的态度。因此,高淘汰率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不符合竞技体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运作规律,影响了社会、家庭。和个人对竞技体育的积极参与态度,自然也就影响了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2.队员综合能力低下,就业无保障。现行的专业竞技体制,保障无力,队员综合能力低下,就业难,就业无保障,成为制约竞技游泳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现行竞技训练体制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专业竞技体制和“一条龙”,“三级训练网”存在着制约运动员综合能力全面发展的种种弊端。如运动员文化水平低下,职业技术专业化,竞技体育成材率低。使得许多退役或中途被淘汰的运动员很难在当今社会寻找自己的生存立足点。实现素质教育后,改变了过去考大学走独木桥模式的精英教育的格局后,能上大学接受更好的教育则是市场经济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一项基本要求。而且,由于“一条龙”体制高端运动员退役安置难,使得青少年后备力量面临人才短缺的困境。因此,由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的社会转型是造成对“专业竞技体制”和“一条龙”业余训练体制下招生难的问题出现是其根本的社会学原因。

    同时,在现行竞技体制下,特别是在竞技体校这一环节中,还存在生活配套设施不到位,学校的硬件,环境差,运动员伙食补贴不能全部到位,生活条件与营养得不到保证,加重家长负担;运动员的激励机制不够,限制了青少年参加与训练的积极性等因素。

    二、分析与讨论

    1.运动员选拔制度问题。现行的运动员选拔制度,不适合青少年特别是少年儿童,十来岁甚至不满十岁的孩子就进了体校,上级训练组织来选拔队员时,只看专项成绩和运动员发展潜力,并没有对文化知识的要求。因此,各级少体校不重视孩子的文化学习,孩子们也不关心自己的文化学习成绩。在少体校呆上三年五载之后,输送到高一级训练组织的(少数)虽算好,但也耽误了长知识的好时光;被淘汰的孩子(多数),既在竞技运动方面无所成就,又荒废了文化课的学习。

    2.运动竞赛制度问题。现行的竞赛制度,特别是青少年运动竞赛有许多弊端,主要表现三个方面。一是把比赛成绩和名次作为后备人才的惟一选拔条件,其结果是导致“拔苗助长”盛行,破坏了运动员成长的正常规律。二是对教练员的奖励方面,比赛获奖远远大于输送人才的奖励。其结果是影响了基层抓好基础训练和向上一级输送的积极性。三是因对成绩和名次的过分追求,加之发放资金的不合理性及诱惑力,致使人们冒险给运动员使用药物。这些都是严重影响了竞技体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3.对教练员的评价和奖励政策问题。对基层教练员(包括对基础体育主管部门领导)的评价和对教练员、运动员的奖励政策对竞技体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虽然在各级体校教练员的职称评聘时,要求向上一级输送多少名运动员,但评上个中级教练或者高级教练又有多大实惠?在对行政领导,对教练员的评价过程中,输送人才和比赛拿金牌孰重孰轻?最优秀的后备人才不向上输送,而作为“自留地”,摇钱树,到处比赛挣奖金。这些都是评价制度的问题,是机制问题的结果。

    4.现行体校竞技管理体制问题。现行体校“重武轻文”的指导思想影响着运动员的成材。青少年儿童正处于身体发育和运动素质发展的高峰期,同时也正值系统掌握文化知识的黄金时期。青少年运动员既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又要抓住运动员素质训练的大好时光。由于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就在客观上形成了文化学习和运动训练的矛盾。在粗放的选材模式下,加之不科学的竞赛制度的引导,基层的竞技体育管理人员和教练员的急功近利,重运动员训练轻文化学习也就是“情理之中”了,也就有了60%以上的家庭不愿让孩子从事运动训练的原因是怕影响孩子的文化学习。训练实践表明,并非任何一个孩子都可以通过多年系统训练后成为优秀运动员的,如果被淘汰后没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和其他方面的技能,将会大大减少他们的发展机会。即使那些将来能够成为优秀运动员的也会因其文化知识水平太低,限制他们的运动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因此,不管孩子们的发展前景如何,在抓好训练的同时,绝不能忽视他们的文化学习。否则,必将影响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对策

    1.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竞技体育的指导思想。可持续发展理论已不再仅仅是一种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理论。社会实践变革总是以人的思想意识的变革个为先导,只要更新观念,树立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扎扎实实深化竞技体育的改革,而不是只挂在口头上的改革,才能实现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2.改革目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选拔制度和业余体校办学模式。运动员选拔制度与其他任何选拔制度一样,起着指挥棒的作用。改革目前的青少年运动员选拔制度,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加试文化课,对达不到同年龄阶段孩子文化水准的最基本要求者不予选拔。只有这样,才能纠正重武轻文的思想,才能处理好运动训练与文化学习的矛盾;也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和家庭放心地支持孩子们投入到竞技运动训练中来,保证竞技体育发展的可持续性。另一方面,应考虑改革目前青少年业余体校的办学模式,把业余体校办到县级,市级,省级的重点小学,初中,高中里面去,使孩子们在接受比较系统的运动的同时,生活在一个浓厚文化气息的氛围之中。这样,既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也有利于青少年运动员全面素质的提高,包括科学知识和人文素质等。

    3.改革目前的青少年运动竞赛制度。运动竞赛制度是运动员培养过程中的杠杆。改革不利于培养运动员的竞赛制度,建立和完善与人才培养规律相吻合的竞赛制度,才能使竞技运动人才的培养沿着健康的道路持续发展。首先在竞赛内容上要全面,应包括身体形态技能,运动素质,专项技术,专项成绩和科学文化知识。其次,确定比赛名次时,采用综合评定的方法,不单看比赛结果,根据年龄确定各项比赛内容的权重。对于小学和县级少体校(13岁以下)的学生,主要看其身体条件,反应能力(神经系统符合专项要求)的和基本技术的规范化程度。对于高中和省级少体校(17岁以上)的学生,则应重点看其专项身体素质,技术的有效性和实用性级战术配合意识等。

    4.构建有利于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合理的奖励制度。正确的评价与合理的奖励,既有导向性又有激励性。对肩负培养后备人才重任的单位和教练的评价,总的指导思想应该是强化输送人才,淡化比赛名次。输送人才不外乎数量和质量,在评价指标的权重上,重要质量,输送高质量的人才,要加权。在注重质量的基础上再看数量。可把比赛级别分为国际大赛(包括奥运会,世界杯,世锦赛),一般国际比赛(包括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和洲际比赛)和全国大比赛三档。把成绩水平分为破记录拿金牌,获奖牌和获前8名三档。各档的权重一定要拉开距离。根据综合评分对各级教练员形成最终评价,该提升晋级的就提升晋级。同时,国家和省市不仅要对获得突出成绩的运动员和现任教练员进行奖励,还要对输送单位层层奖励,且奖励额要远远超过低级别比赛的奖金数额,以资鼓励教练员特别是基层教练员科学选拔,科学训练,把重点放在为国家输送人才上。只有这样才能把最优秀的运动员选拔到高一级的训练组织,防止把优秀运动员当作“自留地”的现象发生,从而保证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源源不断,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性奠定雄厚的人才基础。

    竞技体育是体育事业的龙头,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是新世纪我国体育界面临的重大课题。影响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众多,但人才因素是第一位的,人才资源是最宝贵的。其原因复杂的,有运动员综合素质不高的直接原因,也有竞技比赛的设置,运动员的管理偏差,教练员的管理等间接原因。只有理清了这些方面的原因,才能相应采取措施,为国家的游泳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作者单位:1.广东工业大学体育部;2.华南理工大学体育部)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