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论国家自主性与我国现代国家建构

    时间:2021-02-17 07:52:5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国家是现代化进程中最核心的行为主体,国家建构是政治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国家理论着重于对国家自主性的讨论,其经历了相对自主性、国家自主性到嵌入式自主性的发展。对国家自主性加以考察,可以整合国家自主性理论的核心内容,并提出一套复合式现代国家建构的观念,具体到我国包括国家职能的完善、国家能力的提高和公民社会的培养三方面。

    关键词:国家自主性;现代国家建构;国家职能;国家能力;公民社会

    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6-0024-02

    作为现代化建设的承担者,国家能否完成自身建构决定其最终能否实现现代化。国家建构是指国家通过制度化建设调整自己与市场、社会以及社会与市场之间三重关系,使之有利于自己存在、维持和强大的过程[1]。具体到我国,作为一个后发国家,我国是在西方现代文明冲击和扩张的情况下,被迫从传统国家向现代国家迈进。与西方不同,我国现代国家建构过程短暂,发展既不充分,也非均衡,国家能力建设与国家—社会关系均存在一定问题。为了应对社会转型的形势、推进政治现代化进程,国家自身建构至关重要,因为民族国家诞生以来的实践验证无论采取何种国家形态、处于何种发展阶段,在一国政治经济发展过程中国家都不是一个中立的旁观者,而是一个深陷其中的行为者。

    正处于社会变革期的中国,经历着政治、经济、社会的全方位转型,作为现代化推动者的国家也悄然发生变化,人们越来越关注中国应建设成什么样的国家?未来国家又走向哪里?这就涉及我国国家建构问题,其中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能够在通过国家权威实现社会矛盾整合的同时采用民主化手段赢得国家政权的合法性?这两者实现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张力,关键在于如何最大限度的化解张力,从而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平稳过渡。国家建构既是历史自发演进的结果,也有赖于其自身建构。而国家自身建构的可能性来源于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作为一个自主行为体而存在,这是国家自主性理论的内涵。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家自主性作为国家理论的核心内容引起学界关注,对其核心思想的剖析不仅是理论学习发展的必要,而且能对我国现代化国家建构实践提供有益的思想支持。

    一、国家自主性理论及其发展

    西方学术界对国家自主性的研究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隐性到显性的过程。按时间和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三阶段。

    (一)国家相对自主性

    国家自主性理论可追溯至马克思“工具性国家理论”,即国家是生产关系领域中的统治阶级实现自身利益的工具。与此同时,有学者挖掘其中关于国家相对独立性的论述,具体为法兰西第二帝国的论述:波拿巴通过行政权对议会立法权的控制,攫取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权力,从而使国家摆脱了资产阶级统治阶级的控制,取得了相对于社会的自主地位,这可看作是国家自主性理论的来源[2]。

    至20世纪中后期,西方世界发生的诸如民主政治、社会福利等变化使得经典马克思主义工具国家观在解释新的政治经济状况方面力不从心,新马克思主义者对国家自主性进行了阐发,其中尼科斯·普朗查斯(Nicos Poulantzas)是国家相对自主性理论的主要代表。他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政治著作中找到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相对自主性”这个术语。他的这种论证始于他对“生产方式”的重新认识:生产方式是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等各种部门结合起来的一种结构,一套复杂整体的形式,经济环节起着根本性的决定作用;但经济环节并不总是统治环节,经济环节的根本决定作用体现在决定某一生产方式中统治环节是什么,其他环节具有相对于经济环节的自主性[3]。由此推出国家对权力集团的阶级和派别的自主性,并扩大到针对权力集团的同盟和支持力量的相对自主性。之后拉尔夫·密里本德(Ralph Miliband)从经验主义角度进行阐述,他既承认国家是统治阶级的国家,又认为国家实际上具有相对自主性,具体为国家权力具有相对于阶级的自主性、国家形式具有相对于国家性质的自主性、政治国家具有相对于市民社会的自主性、上层建筑具有相对于经济基礎的自主性四方面[4]。

    (二)国家自主性

    继国家相对自主性之后国家回归学派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双重意义上论证了国家自主性,认为国家自主性是国家与生俱来、普遍具有的特性,该派核心人物之一是西达·斯考克波(Theda Skocpol)。

    斯考克波在系统比较中、法、俄三国革命过程中发现已有理论仅将国家看作社会经济力量及冲突的因变量,忽视了国家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她主张必须将国家视为独立性和自主性的主体才能理解政治危机的爆发和革命过程。此论证与国家定义密不可分,在她看来国家是以行政权威为首的并由该行政权威在某种程度上妥善协调的一套行政、治安和军事组织。任何国家都是首先和主要从社会索取资源,利用这些资源来创立和维持的强制组织和行政组织[5]。只有采取这种国家观,将处于国内阶级关系和国际竞争体系中的国家视为一种自主性主体,才能理解革命的爆发与革命的进程。之后在国家自主性问题上走得更远的是埃里克·诺德林格(Eric A.Nordlinger),他认为传统的社会中心论者将国家看作是由强有力者(集团)控制的被动行为体的观点是不实际的。他认为国家有能力对社会做出约束,该书通过对国家、自主性作为、国家偏好三个维度的分析与联系,建起自身对国家自主性的定义,指“国家在将其自身偏好转换成权威行为的范围以及公共政策服从公共官员加权偏好的平行四边形程度[6]。

    (三)嵌入式国家自主性

    国家回归学派对国家自主性的讨论将国家理论推至顶峰,但随着社会社会发展逐渐暴露出不足,主要概括为将“国家找回来”的同时却将“社会踢了出去”。对此,有学者在吸收借鉴前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相关理论,其中嵌入式自主性影响最大,至今仍被广泛使用。

    “嵌入式自主性”一词由彼得·埃文斯(Peter Evans)提出,它被用来解释欠发达国家在转型过程中如何成功实现工业化。与之前单一强调国家自主性、国家能动作用不同,通过对成功实现工业化国家的考察,他指出经济发展、工业化的实现,不是依靠单向度的国家自主性,而是得益于国家与社会(市场)的良性互动。国家也不再是单独的行为体,而是嵌入社会,事实上国家在制定政策与执行政策时所需的自主性与职能的发挥也必须要经由国家与社会以及公私部门之间的合作来达成,这就是嵌入式自主性的内涵[7]。琳达·维斯(Linda Weiss)和约翰·霍布森(John M.Hobson)也认为“当国家拥有有效的嵌入式自主性时,国家力量就会增强。”[8]国家主导的发展政策确实可以推动经济发展,但要通过嵌入自主性与社会合作而发挥正功能,否则极易在国家形态中呈现孤立自主性。按照上述观点,在政治经济生活中,国家不再是为经济活动捕获的被动行为者,而是通过采取行政行为嵌入经济生活之中的主动行为者,通过与社会合作实现共同发展,这是对以往的国家自主性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二、国家自主性理论的启示

    国家自主性理论对国家建构与政治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历史比较视野下考察国家自主性理论演进之后,可以深入挖掘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完善国家制度建设

    1970年前后西方出现的诸如民主选举、公民参与、社会福利等变化引发学者思考并逐渐形成国家相对自主性理论。其内涵是资本主义国家具有相对独立于统治阶级的自主性,不再仅仅是统治工具。一个国家究竟是为少数人谋取私利还是以实现公众利益为目标,取决于国家性质,由国家权力、职能定位所决定,表现为国家制度建设。对此我国现代国家建构的首要任务是完善国家制度建设,这包括限制国家权力和界定政府职能两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合理限制国家权力、重新界定政府职能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我国政府正由全能型、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责任型政府转变,其所要实现的正是合理限制国家权力与重新界定政府职能。毕竟我国现代化进程尚短,国家建构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还需在以下方面继续努力:进一步深化政府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建设,监督国家权力运行;推进政府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的分离等。

    (二)提高国家能力

    国家自主性理论认为在政治系统中国家作为自主行为体存在,既有自身政策偏好,又要通过较强国家能力来保证政策实施。因为国家能力是国家自主性的实现基础与保障,决定着国家自主决策与执行程度。国家能力过低,国家则面临社会集团的压力与挑战,严重时甚至被“捕获”;国家能力过强,社会缺乏自主与生长空间,极易导致政府腐败及社会非均衡发展。因此国家能力应保持在与自身实际相符的适中水平。1993年王绍光、胡鞍钢合著的《中国国家能力报告》关注我国国家能力,认为现代化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强化国家能力的过程。二十年已过我国国家能力发生了重大变化,但需说明的是,我国资源汲取和强制能力较强,但协调和合法化能力较弱,能力结构间的失衡、相互竞争摩擦,将造成综合能力下降,导致国家能力的总体萎缩。因此在国家能力建设方面需要综合平衡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同时与社会发展、公众要求相适应,以确保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

    (三)培育公民社会

    西方社会科学研究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过分关注国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忽视了社会本身的功效。彼时,发达国家中相继出现了除国家力量与市场力量之外的“第三方力量”,即“公民社会”。国家虽然有自主性但是需通过社会起作用,这就是埃文斯“嵌入式国家自主性”的概念。建立合理有效的国家自主性,必须培育起健康能动的公民社会。这归功于公民社会的三大作用机制:防止国家专断;弥补国家、市场不足;确保各社会利益主体积极参与。大力培育公民社会,将社会与国家结合起来实现良性互动、共同发展,既是给予国家自主性充分的支持与认可,又是深入社会,在国家建构方面可以事半功倍。

    现代化成為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每个国家或自发完成现代化实现社会发展、国家强大,或被动参与现代化进行社会转型、国家成长,这就涉及国家建构,它实质上是通过对国家角色的清晰定位和全面能力提高来强化国家的相对自主性。但是,对于一个后发外生型国家来说政治现代化及其国家建构是一个变幻莫测和动荡不安的过程。目前我国现代国家建构过程中尚存在着国家职能不清、协调能力不强、与社会界线模糊等问题,国家自主性理论的发展为解决此问题提供了一定思路,具体到我国实践中需要建构起一套复合式的包含完善国家制度建设、提高国家能力和培育公民社会三位一体的现代国家建构方案,要实践这一复合的方案需要我们及之后几代人的不断努力,并且要在实践过程中做出适时调整。

    参考文献:

    [1]杨雪冬.民族国家与国家建构:一个理论综述[J].复旦政治学评论,2005(6).

    [2]张勇,杨光斌.国家自主性理论的发展脉络[J].教学与研究,2010(5).

    [3]郭建明.国家自主性的含义辨析、概念界定与结构分析[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3(5).

    [4]江红义.国家自主性理论的逻辑:关于马克思、波朗查斯与密里本德的比较分析[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157-164.

    [5]斯考克波.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比较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33.

    [6]诺德林格.民主国家与自主性[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17.

    [7]Peter Evans.Embedded Autonomy:Statesand Industrial Tra-

    nsformation Princeton[M]. NJ:Princeton niversity Press,1995: 39-42.

    [8]琳达·维斯,约翰·M.霍布森.国家与经济发展:一个比较及历史性的分析[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09:4.

    相关热词搜索: 国家 建构 自主性 我国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