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名家荐书:《谈美》

    时间:2021-02-19 08:01:5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胡经之,国内美学界的著名学者。生于河南的书香家庭。19岁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在大半个世纪以来,对他影响至深的书是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谈美》。

    胡经之说,朱先生的书告诉了我们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人看待事物至少有三种态度:第一是实用的,第二是科学的,第三是美感的。美学研究的就是第三种态度。

    现在我还常常翻阅这本书,我的学术研究是成长在朱先生的肥沃土壤之上的,但我使用的只是一部分,后人将在这座富矿中继续挖掘到无穷无尽的宝藏。

    看完朱光潜的《谈美》,感觉好像听到了苏格拉底的谈话,翻看了塞涅卡的书信,阅读了蒙田的随笔,一些众人皆知的道理和微不足道的小事,被他用来阐明自己的理论。深入浅出,微言大义。一滴水虽小,却能从中看见七彩的阳光;一片枯叶的飘落虽不起眼,却能预示着秋的来临;眼睛在整个身体中占的比例很小,但你仔细观察它,却能洞悉人心;脉搏的跳动经常让人意识不到,但医生认真感受它,则可以了解你的身体状况。理论希望为我们揭示事物的本质,它是抽象的,但它却来源于无数的具体现象。在生活中,我们看到的现象太多了,心中的误解也太多了,而这本书,正是一位能够帮助我们拨开迷雾,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朋友。

    我们生活的世界像一本有歧义的书,书里有着各种各样的解释。“真”的领域有逻辑学来研究,“善”的领域有伦理学来研究,“感性”的领域则有美学来研究。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美是怎样的?一连串的问题等待着美学去回答。开卷有益,作善至详。读完《谈美》,确实对美学有了一点体味。

    朱光潜档案

    美学家、文艺理论家与翻译家。1897年9月19日,生于安徽桐域的一个破落的书香之家。

    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

    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执教,并与匡互生、朱自清、夏丐尊、叶圣陶、丰子恺等人在上海成立了立达学园,筹办开明书店和《一般》杂志(后改名《中学生》)。

    1925年夏,公费到英国留学,先后就读于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1930年进入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文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后,先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任教,并曾任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教务长、北京大学文学院代理院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二、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三、四届中央委员,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等职。

    朱光潜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他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在一系列重大美学理论问题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成为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是我国现代比较美学和比较文学的拓荒者之一。此外,他还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他的数量众多的译著和译文为我国的美学研究和文艺理论研究铺平了前进的道路。

    1986年3月6日,在北京病逝。

    个性导读

    《谈美》是朱光潜先生怀着一种崇高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来完成的。他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和明白如话的语言把高深的美学问题讲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从而起到了净化读者心灵、提升一代青年精神境界的作用。

    美是什么?美感又是什么?

    作者从三种不同人对于一棵古松的不同态度来谈:同一棵古松,木材商看到的是它值多少钱,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生长结构,而画家则看到它的气质、风韵,也就是“美感”。

    然而,是不是因为木材商和植物学家他们不具备审美细胞而没有看到美的吗?“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人们在欣赏事物时,普遍具有一种“围城”心态,当我们太关心利益和知识的时候,美就离我们远了。

    距离太远和太近,我们都不能看清楚美的。所以我们必须抛开实际生活中的物欲,才能真正进入并沉浸在艺术的美感之中。

    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部书

    作者用庄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比喻讲了美学上的“移情作用”。我们知道,宇宙本来是无所谓情的,只不过是人赋予了天地万物以情,所以花儿会笑,大海也会哭,所以这个世界丰富多彩了。“依我们看,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它是心物婚后所产生的婴儿。”

    作者还告诉了我们两种极易混淆的感觉——美感与快感。“美感经验是直觉的而不是反省的”。这让我们明白:我们感觉到高兴而联想到自身的欲望时,只是快感而不是美感。因为美感不是普通的感官刺激,它会使人忘我和专注,是不包含功利目的的。

    艺术的美丑和自然的美丑是两件事,艺术的美不是从模仿自然美得来的。法国画家德拉克罗瓦说:“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部书”,所以,“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产生艺术美的。我们必须把从自然这部字典上得来的文字,用自己的心去创造出好的文章,而这好的文章,是字典上本来没有的。

    作者又进一步跟我们谈了艺术与游戏、艺术与想像、创造、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艺术的雏形就是游戏

    大多数大艺术家都有一颗童心,这说明越是会游戏的人就越擅长艺术。但是艺术是带有社会性的,“不能不顾到媒介的选择和技巧的锻炼,它逐渐发达到现在,已经在游戏前面走得很远,令游戏望尘莫及了。”不过,游戏里面有美感因素,这么说,美感与艺术是来源于游戏精神的。

    艺术创造的定义就是平常的旧材料之不平常的新综合

    对于创造,想像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乌鸦身上的日影,这是一个多么平常的景象,但是诗人通过想像,把它和帝王的恩宠联系在一起,于是,一种言不尽意的艺术感觉便有了。

    光靠想像不能进行艺术创造,还需要情感

    或许我们会疑虑,既然想像与情感都是主观的东西,那么艺术创造就可以完全不顾“客观事实”。可是真正的自由会存在吗?作者在文中强调“在艺术方面,受情感饱和的意象是嵌在一种格律里面的。”“格律不能束缚天才,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古今大艺术家大半后来都做到脱化格律的境界。他们都从束缚中挣扎得自由,从整齐中酝酿出变化。”

    妙悟来自性灵,手腕则可得于模仿

    可见,艺术创造是既要尊重规律,又要超越规律的。任何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各种艺术都各有它的特殊的筋肉的技巧”。凡是艺术家都应该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模仿到后来,应该达到一种似与不似之间的地位,完全不似则丧失了艺术的普遍性,完全相似又丧失了艺术的主体性。这就叫“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这就是艺 术美对模范的境界!

    在全书的末尾,还表达了他最根本的人生观:人生的艺术化。“过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所应有的美点。”“文章忌俗滥,生活也忌俗滥。”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少的尽是发现美、感受美的心灵。还是那句话:慢慢走,欣赏啊!

    相关热词搜索: 名家 荐书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