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菲律宾华校师生文学创作浅析

    时间:2021-02-23 07:57:4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菲律宾华人110万左右,拥有127家华校,华校、华社是菲律宾华文文学发展的两大支柱。作为薪传中华文化,培育文学新人的摇篮,华校一直是责无旁贷的,有华校即有华文文学。

    关键词:菲律宾;华校;华文文学

    菲华文学发轫于20年代,始有陈菊侬、林籁余等编办《小说丛刊》(1922年)及新戏研究会主办《艺术月刊》,“这些刊物或刊载旧诗古文,或仅谈风花雪月,虽不属于新文学,但对菲华文学不无启蒙作用”①。随后即有卢家沛诸人创办“洪涛三日刊”。1933年林建民、李法西、林西谷等人组织黑影文艺社,在当时《华侨商报》的周刊,每期发表文学作品;1934年,林建民又与李法西、蔡远鹏、卢家沛、林一萍诸人编办《天马》、《海风》,这些不定期刊物宣传“五四”新思潮,提倡菲华新文学,对于菲华新文学的诞生起了很大的作用。

    菲律宾华文文学的主要成就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诗歌。云鹤的诗集《忧郁的五线谱》多是挥发寂寞的心境,显示出现代主义技巧和存在主义思想的较大影响,云鹤后来的诗集《野生植物》脍炙人口,其中抒写华侨的漂泊命运,风格变得雄健苍劲;林健民的长篇叙事诗《菲律宾不流血的革命》,直接取材马科斯政权倒台的历史事实;陈和权的诗集《橘子的对话》、《落日药丸》,以简洁凝练为人称道;还有女诗人谢馨的诗集《波斯猫》、《说给花听》,取材日常事物,构思小巧灵动。

    菲律宾华文小说比较薄弱。1977年施颖洲主编的《菲华短篇小说选》大致反映了菲律宾华文小说的水平。作品大多表现不同文化空间的撞击以及人物精神还乡的生存状况。代表作家有施约翰的《异乡》、施柳莺的《丁香结》等。

    作为薪传中华文化,培育文学新人的摇篮,华校一直是责无旁贷的,有华校即有华文文学。50年代末即有邵建寅、黄珍玲、王婉清等华校教师在繁忙的教学之余笔耕不辍; 至60年代繁荣期,更多文学新人涌现,刘美英、陈梦子、陈一匡等;70年代至80年代,女性作家尤为醒目,除60年代即出山的刘美英、陈梦子等继续耕耘外,范鸣英、张琪、章薇、李文衡、刘佳玲等亦闯入文坛,显示出无限的生机。但是随着华文教育的日趋式微,华文文学在华校也曾衰落凋零。进入新世纪,随着华教的振兴,华教战线再度逢春,有了许多新的变化,但尚不可乐观。那么华校师生的创作情况目前呈现出怎样的景象呢?

    据笔者了解,马尼拉不少华校都有学生的中文学社或团体及校刊校报,外省州府也有校刊或简报,如,《大同中学校讯》(描戈律)、《描戈律大同幼儿园简报》、《蜂省大同中学简报》、《中华校讯》(三宝颜中华中学)及《菲岛佛教》季刊(三宝颜观音学校)等。笔者曾对马尼拉的一些华校进行了调查,总体来看,华校文学创作以教师为主,女性占主要地位。表中所列除黄思华、陈草原、陈金灿和林文诚外,都为女性作家,创作年代分布不均,但以60-80年代居多,目前亦有新人涌现。学生的文学创作没有形成特色,基本属于在老师指导下的中文学社或兴趣小组。而且有些学校的文学活动也是时断时续,人数少,时间短,成效也不明显。

    纵观各类文学作品,其内容真实,取法自然,在平凡的生活中发掘人性的纯良、生活的真谛及生命的价值。举凡大千世界、校园课堂、家长里短,无不融化在浓浓的乡情,深切的亲情,美好的爱情,纯真的师生情之中。“既拥有中国风格,又具备菲律宾神采;既能承传中华文化的根,又能反映菲律宾人民的生活节奏、风尚习俗和道德规范。正如茉莉花(Sampaguita)是菲律宾的国花,但茉莉花种(Jasmine)来自中国。我们在菲律宾土地上种的是气质高、韧性强的Jasmine,开出的却是清香馥郁、沁人心脾的Sampaguita”②具体而言,有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校园生活,师生情谊;第二,儿女情长,挚友眷恋;第三,故国情怀,思乡热肠;第四,生活百态,五味杂陈;第五,南洋风情,岛国特色;第六,情感世界,心灵悸动。艺术特点是短小精悍,直抒胸臆;布局谋篇,结构精当;情真意切,纯真自然;文笔优美,流畅生动;细腻敏锐,娓娓动人;风格多样,各具特色。

    下面笔者就谈谈所了解的几位华校作家,并以她(他)们的作品为例作简要分析。

    1、聪慧俊美、多才多艺的巾帼女杰——李文衡

    李文衡,笔名欣荷,嘉南中学中文部主任,祖籍河南,生于台湾,婚后移居菲律宾,虽为女儿身,颇有男儿志,性情率直,本性纯真,“能言会写,能歌善舞,雌风飒飒,英姿勃勃……从上世纪80年代起,闯入文坛,挥毫上阵,默默耕耘,硕果累累。跨入新世纪后,文思如泉涌,文快如风,擅长专栏,深得读者之心。潘亚敦在《欣荷文选》序中写到:“一个在年轻时就吞下不悔药的女子,总是硬着颈项,抬着头,走过生命,享受生活。一个生长在台湾的河南人,嫁到菲国为人妇,爱她的孩子,爱她的家,爱她一生的选择——教育,爱她一生的执着——写作,爱她所爱,活得写意快乐。”③

    听其言,观其行,阅其文,真是如此。她的文辑一“生命里的小太阳”写尽对孩子的亲情与关爱。无论是牵子之手走过大街小巷,与子各居一方绘画读书,《童心》、《家有娇儿》、《长角带刺的冲突》、《你怎么说》等书写童趣、纯真,孩子的世界真是五彩斑斓;《吾爱吾子》、《握住我的手》、《妈妈的告白》、《我是真的爱你》等倾诉母爱,令人为之动容。文辑二“情字这条路”,将初恋的美好,暗恋的无奈,失恋的悲哀,久别重逢的喜悦,荒诞无稽的游戏人生一一展露。我们读着一个个故事,心底也发出无声的喟叹:“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④我们为“门外的女人”胡玉(《门外的女人》)、平娜(《平娜的故事》)祝福,希望她们早日从门外走到门内,拥有幸福;我们为船员的妻子、为CLARIZA(菲律宾女子,与华人相爱,但得不到公公的认可)祈祷,希望《月到中秋分外明》;我们了然《梦回溪头》的感慨,渴盼《把爱找回来》,因为《此情可问天》,《当青丝变成白发》时,我们仍无悔我们的抉择!文辑三“浮生杂记”,文辑四“见山集”写社会,谈人生,观百态,阅万物,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由于作者“横跨两个世纪,先后定居两国三地,经风雨,见世面,人生经验丰富,国学根底深厚,且快人快语,直抒胸臆,议论健康中肯,见解新颖独特……侃侃而谈令你耳目一新,娓娓道来颇能引人入胜。” ⑤

    2、秀外慧中、笔耕不辍的辛勤园丁——刘美英

    刘美英,笔名秋笛,祖籍福建南安,生于马尼拉,自60年代读大学时开始从事文艺工作,曾获菲律宾新潮文艺社散文比赛佳作奖,菲律宾《世界日报》征文优秀奖;主编鹭江出版社出版的菲华女作家作品选《绿帆十二页》;作品被选入《菲华新诗选》、《菲华散文选》《稔》、《海外微型小说选》、《茉莉花串》中,著作有《园丁的独白》、《窗里窗外》两本散文集。

    《园丁的独白》分为三辑,收集作者60年代以来写的34篇文章,其中包括得奖作品《生计楼琐事》。书中多描写学校生活,如《粉笔泪痕》、《园丁的独白》、《不可看轻孩子》、《教师节随笔》、《 读华文》等,讴歌教师的辛勤,孩童的可爱;描写育人的艰辛,执教的责任。作者以其“坚定的操守,崇高的理想,深刻的眼力,绵密的情致,清畅的文笔”,⑥描写校中百态,揭示人性真伪,情真意切,颇为动人。

    《窗里窗外》是继《园丁的独白》等之后的又一本散文集,属于微型作品,简短隽永,“像菲律宾人最喜爱的一朵朵洁白的茉莉花串,给人们送来扑鼻的清香。文集写生活中的一个个片断,一个个侧面,或者是一次目睹,一次耳闻,一点感觉,也可以说是并非耸动视听的海外华人一般的社会生活及反映。作家在这日常的、平凡的生活中,去发掘写作的主题,借以揭示生活的价值和真谛。从作品中可以看出这位女作家的文艺观的核心是一个‘爱’字,这个‘爱’字贯通了全书,举凡母爱、父爱、母子之爱、兄弟姐妹之爱、夫妻之爱、师生之爱、朋友之爱和对教师启蒙之爱等等都有专题谈到。‘爱’而产生了‘情’字里行间的亲情、友情、师生之情……是很浓郁的。”⑦她以其女性纤细的观察和入微含蓄的笔触来结构篇章,连缀成文。如涓涓流淌的小河,渗入心田,沁人心脾;如清新淡雅的水墨画,笔触轻,着色淡,图象却别致奇巧;如舒缓的小夜曲,清纯柔曼,婉转怡人。作者极善构思,精于布局,巧妙安排,写人绘物,擅长叙议,行文朴素、自然、流畅,情真意深。

    3、豪爽英武、独具特色的华校校长——范鸣英

    范鸣英,祖籍河南,台湾长大,不经意间嫁到菲律宾,被台湾人称作“外省人”,菲律宾人当作“台湾婆”,终于回到自己朝思暮想的故乡——河南时,又发现一本菲籍护照,使自己变为“外国人”,找不到归属,成为精神上的流浪者(《属》)。作者以女性的直觉和敏感,于幽默、调侃中将海外游子的辛酸诉诸笔端,发人深思。在《美丽的哀愁》一文中,看似玩笑般的故事又蕴含了女主人公几多悲哀呀!“‘行不改更名,坐不改姓’的那份自傲和自尊都不见了,传统的‘光耀门楣’的伦理孝道,也随着越洋求生中的无奈而转变了。而今,当姓名只是一个符号的时候,期许的自我膨胀掩盖了祖先的光。我在游戏中迷失了自己。我在人生舞台上好风光,既哀愁又美丽!”可是中国人却也固守着传统的伦理观念和婚姻标准,尤其是瞧不起菲律宾人,“虽然在这儿的华人们,有许多家庭的生活方式已经西化,然在思想的层次上仍是保守、陈旧的。尤其在婚姻大事上,不要说嫁给蕃人为妻者少,就是娶个蕃女回来做媳妇,都会被视为败坏家风,而予以轻视。”(《同是等待》)所以主人公在手心、手背(妻女和母子)之间徘徊、痛苦、伤怀、难眠……在同样的等待中痛苦煎熬!

    作者既为职业女性,生活在两种不同的文化氛围中,敏锐地发现问题,揭示缘由,书写情怀。同时她又是一对娇儿的慈母,写尽亲情、感情与爱恋。《小管家》中那聪明乖巧、细心柔情的小萱儿令我们忍俊不禁、疼爱不已。

    4、力促菲华融合,努力译作的主任——蔡建英

    蔡建英,本地土生土长的华校老师、主任,她参与译著的《菲律宾华裔作家作品选——尹叔(汉译本)》就体现了她深爱着的这片土地上的华裔青年的心声与情感。这是一本反映华人移民第三代在与菲华社会的融合过程中,自己的经历、心态、思想和感情的作品选集。他们横跨两种文化,他们从一种身份转向另一种身份,但是他们的著作中却还是处处体现着与其祖辈们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结,以及明显表露出来的文化、情感认同和身份问题上的转化。

    作为华校教师,她对华文教育存在的问题也甚为关注,并以自己对学生、家长的调查和了解,努力寻求症结所在,力图找到解救的良方。如,《谁要学汉文,请举手》、《首先引起学生的兴趣》、《用一颗爱心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听朱姆赛博士讲人生价值观》、《发掘学生的潜能——再听朱姆赛博士讲人生价值观》、《锥子和鸡的故事》、《苦与趣》等;对自己的祖籍国和居住地也是爱护有加,望其除尽瑕疵更为美好。如,《从新侨被捕说起》、《一个菲律宾人眼中的中国》、《神州十日游》、《兄弟情谊,源远流长》和《母亲脸上的污点》、《菲律宾人说笑话》等。

    5、热心教改,敢于直言的华校男儿——黄思华

    黄思华,本地土生土长,现为嘉南中学和培德中学的老师。从小受到家庭的影响,热爱中华文化,痴情华文教育。他以敏锐的观察力,洞悉社会、感悟人生。作品直白明快、通俗晓畅。大体分为两类:一为学校生活。举凡师生情谊、同事互助、教改活动、家长心态都囊括于他的笔端。怀着对华文教育的满腔热情,他揭露不良习气,倡导进步理念。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如《不知道自己名字的优秀生》、《再谈督课》、《红眼症》、《秀才遇到兵》、《浅谈缺乏师资》、《华教改革的绊脚石》等。由于作者深入其中,细心体验,所以他对学生有着渴盼成才的关注,对教学教法有着探索的热情,对同事怀有深深的同情与关怀。写出了:《多给鼓励》、《特别班的同学不特别》、《适当的压力》、《轻松学中文的方式》、《一位年轻老师的心声》、《教师难当》、《最有价值的回报》等作品,内容真实具体、亲切可信。二为社会问题的揭示与反思。如,《假如我是牧师》、《小费的魅力》、《是“栅栏”惹的祸吗?》、《趁“水”打劫》、《欺善怕恶》、《文化差异》、《诚实的雇员》、《温馨的雨伞》等,揭露社会的丑恶、阴暗,赞誉诚实、善良的民风。热心教改,敢于直言,是他的秉性;秉笔直书,叙议结合是其作品的风格。

    6、快人快语、痴心写作的女教师——许秀枝

    许秀枝,光启学校中文教师,菲华作协成员。她的作品叙写人生变幻,慨叹世态炎凉,阐述人生哲理,揭露陈规陋习,倡导正确理念,书写美好事物、讴歌母女情深。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如《你有没有在无形中浪费了别人的生命》、《谁说贫贱夫妻百事哀》、《四季花开谈三国》、《春风颂》、《缘起缘灭》、《铃声响起心意传》、《一路走来,始终如一》等。

    还有《世界日报》专栏作家林素玲、林文诚、陈金灿、张琪、施纯青;《联合日报》编辑、记者陈草原等作者,此外,尚有一些曾在华校服务多年,并从事笔耕的菲华教育和文学老一辈,但有些已经离开华校,有的不再写作,亦未能囊括。

    学生作品多散见于《联合日报》的专刊中,每年各华校庆祝校庆时也有专刊登载学生作品。如,基立学院、能仁中学、灵慧中学的学生作品专辑,还有新潮文艺社的小浪花少年学生作品等。大都反映学校生活,抒写同学情、师生爱及个人理想和爱好等,但尚未形成一定的影响,而且相对于众多的华校学生来说,这个群体还是太过弱小了,且多数是有大陆背景的学生,本地土生土长学生的比例很少。

    南昌大学陈公仲教授、张俏静副教授在《东南亚华文文学浅见》一文中认为东南亚华文文学经历了从“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从“侨民文学”向“移民文学”的转变;以华夏为底色,以南洋的自然人文景观为调色的独特风韵是东南亚的文化特征;思想内容上具有华族深厚的历史感和传统儒家精神;不同于欧美华文作家的学者化、学院化,东南亚作家大都是亦文亦商的业余作者,即所谓儒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是东南亚华文文学的主导。纵观菲华文学也是具有这些特点的,只是菲律宾是东南亚唯一的一个天主教国家,而且深受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西班牙文化的影响,所以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注释:

    ①邵建寅《秋笛文集——菲律宾卷总序》

    ②潘亚敦《欣荷文选》序

    ③元好问《摸鱼儿·雁丘》

    ④潘亚敦《欣荷文选》序

    ⑤潘亚墩《尝尽酸甜苦辣咸——读秋笛创作集〈园丁的独白〉》

    ⑥杜埃《岛国茉莉花串——菲律宾女作家秋笛的散文集〈窗里窗外〉序》

    ⑦范鸣英《哀愁的美丽》

    参考文献:

    [1]菲律宾华人女作家选集《茉莉花串》 (台湾)张香华主编 ,

    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0年6月第一版.

    [2]菲律宾华裔作家作品选《引叔》(汉译本)施蕴玲编,世界日报社,2003年12月第一版.

    [3]范鸣英《哀愁的美丽》、《属》,发表于《联合日报》,时间不清.

    [4]蔡建英发表于《世界日报》上的一些作品,时间不清.

    [5]施颖洲主编《菲华文艺》,菲华文艺协会出版,1992年3月16.

    [6]中国国家汉办网、新浪网等网站的一些资料.

    相关热词搜索: 菲律宾 浅析 师生 文学创作 华校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