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我国民办高等学校区域分布、时间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时间:2021-03-02 07:59:5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民办高等学校数是衡量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以往的研究证明,经济发展和公立高等教育发展是影响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本文建立了以民办高等学校数为因变量,以GDP和公立普通高等学校数为自变量的回归模型,并利用我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2002年、2005年和2006年的有关数据,对回归模型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区域分布及其时间变化受GDP及其变化的显著影响;独立学院区域分布受公立普通高等学校数的显著影响;民办高等学校区域分布及其时间变化同时受GDP和公立普通高等学校数及其变化的显著影响。以市为单位进行的分析发现,以省为单位的分析结果会低估公立普通高等学校对于民办普通高等学校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民办高等学校;区域分布;时间变化;影响因素;统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07)01-0016-09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我们可以从许多方面来考察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如学校数量、学生规模、办学条件、办学层次与水平、学校数量和规模的区域分布、学校数量和规模的时间变化等,其中学校数量和学生规模是研究中经常被采用的两个指标,既是因为它们是反映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基础性的指标,也是因为它们被列入了政府教育统计范围,可以比较容易地得到有关的数据。本文拟选择民办高等学校数量为指标,以民办高等学校的区域分布和时间变化作为主要研究内容,分别将省和市作为分析单位,对2002年、2005年和2006年我国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和独立学院的区域分布和时间变化情况进行定量分析。本文提出并试图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和独立学院在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是如何分布的?(2)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和独立学院的区域分布受哪些因素的影响?(3)2002~2006年各个省民办普通高等学校数的变化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本文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分别回答以上三个问题。

    研究民办高等学校区域分布、时间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这个问题有什么意义呢?首先,它是考察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状况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掌握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具有一定的作用;(注:例如,2005年我国民办高等学校与民办高等机构占全国高等教育机构数的45.6%,而在校生规模却只占13.5%,据此可以判断民办高等学校和民办高等机构校均规模小。再比较民办高等学校与民办高等机构的数量和学生规模,可以得出相似的结论,从而判断民办高等教育及其每一种类型的发展特点。)第二,随着民办高等教育相关法律、条例的颁布和实施,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合法地位已经得到了基本的确立,开始进入一个以竞争和合作为特征的新的发展阶段,表现为不同区域民办高等教育及不同民办高等学校在发展水平和形式上的差异。(注:2006年6月,笔者在江西省对该省民办高等教育进行了调查时,当地教育厅的有关负责人告诉我们,全省共有各级、各类民办高等教育机构60所,其中本科2所,高职8所,专修学院50所。从学生规模看,各个学校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本科层次的蓝天学院和江西理工学院有四万人以上的在校生规模,前者为46000余人,后者为43000余人,而专修学院的平均规模只有几百人。约有1/3的民办高校由于生源不足,处于难以维持的状态。陕西省教育厅社会力量办学管理中心的负责人也告诉笔者,陕西省各类民办高等学校数量曾经达到过300余所,2006年只有60多所,其中规模较大的民办高校只有十几所。)因此,对于民办高等学校数量区域分布及其时间变化的分析,有利于揭示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组织种群特征。(注:组织社会学中的种群生态理论提出,组织种群发展经历两个不同的阶段:在第一个阶段,它们要争取获得合法性和生存权;在第二阶段,它们要相互竞争,争夺有限的市场和资源。从这个意义上看,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第二个发展阶段。要利用这个理论来研究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特征,就需要研究民办高等学校的数量变化规律。)[1]第三,对于民办高等学校区域分布和时间变化的研究至今仍然较少。以往有一些关于民办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的研究。[2][3]虽然在校生规模与学校数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但是在校生规模是无法全面反映学校设置情况的,因为民办高等学校之间在规模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校生规模大不一定等于学校数量就多。笔者对于2002年我国民办高等学校数量与规模之间关系的分析发现,在一般情况下,民办高等学校多的省份民办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也大,反之民办高等学校少的省份民办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也小。但是也有反例,存在着民办高等学校少而规模却不小,或者民办高等学校多而规模不大的情况。(注:计算结果为: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可以独立颁发文凭的民办普通高校数的变化范围从0到11所,在校生规模从0到3.82万人。学校数与学生数的相关系数为0.834,通过了0.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浙江和河北是两个特例,浙江只有6所学校,学生规模却达到3.82万人,河北有7所学校,学生规模只有0.25万人。)

    二、我国民办高等学校区域分布

    本部分试图回答前面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即民办高等学校在各个省区之间是如何分布的?

    表1统计了2002年、2005年和2006年我国民办高等学校在各个省的分布情况以及后续分析所需要的公立普通高等学校的设置情况和经济发展指标。从纵向时间维度看,2006年与2002年相比,每一个省民办高等学校数从2002年平均只有4所增加到2006年的19所(见表1倒数第三行),标准差系数从2002年的0.84降低到2006年的0.66(见表1倒数第一行),表明民办高等学校的数量有了较大的发展,省与省之间的差异程度降低了。而2006年与2005年相比,由于时间间隔短,各项数据和参数变化不大。

    注:表中各个省份按照拼音顺序排列。*表中数据存在如下关系:民办高校=民办普通+独立学院。**标准差系数=标准差/平均值,反映数据变化的离散程度。

    资料来源:在收集数据时,尽可能使各个指标的数据取自相同或相近年份。但是由于表中各个指标的数据年份不完全相同,所以可能会对后面的计算结果产生一些偏差影响。本表数据资料来源:2005年独立学院:/edoas/website18/info7067.htm,2006年9月11日。统计时间为2006年5月26日;2006年独立学院:/article/20050718/3143891.shtml,2006年9月28日。统计时间为2006年5月15日;2002年民办普通高校:教育部教育规划司.2002年教育统计摘要[Z].(内部资料);2005年民办普通高校:/edoas/website18/info11210.htm,2006年9月11日。统计时间为2005年5月24日;2006年民办普通高校:/article/20060712/3199594.shtml,2006年9月28日。统计时间为2006年5月15日;2005年民办成人高校:/edoas/website18/info11209.htm,2006年9月11日。统计时间为2005年5月24日;2001年公立普通高校: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1[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005年公立普通高校(普通高校包括公立普通和民办普通,但不包括独立学院):/edoas/website18/info11211.htm,2006年9月11日。统计时间为2005年5月24日;2000年GDP: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1[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004年GDP:中国统计年鉴2005[Z],www.stats.gov.ca/tjsj/ndsj/2005/indexch.htm,2006年9月15日。

    图1直观地反映了2006年民办高等学校在各省的分布情况,横坐标为民办高等学校的数量,纵坐标为设置某一个民办高等学校数目省份的频数。图1呈负偏态分布(图中曲线为正态分布形式),表示较多的省设置了较少的民办高校,而较少的省设置了较多的民办高校。

    从2006年各个省份之间横向比较看,我们可以根据各个省拥有民办高等学校的数量,从小到大把它们平均分成四个组,如表2所示。第一组为低组,拥有民办高等学校数小于和等于9所,有8个省,除海南外,其他省份均位于我国西部地区;第二组为中下组,拥有民办高等学校数大于9所而小于和等于17所,有8个省,它们包括来自东部、中部和西部的省份;第三组为中上组,拥有民办高等学校数大于17所而小于和等于29所,有8个省,它们同样来自全国各地;第四组为高组,有7个省,拥有民办高等学校数大于29所,除湖北外,其他省份均位于我国东部地区。

    东部、中部和西部是我国划分区域时经常采用的一种方式,也是经济发展水平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笔者按照这种划分方式,对于2005年的各类高等学校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处理,如表3所示。(注:2005年的数据包括公立高等学校数和民办高等学校数,而2006年只公布了民办高等学校数,没有公立高等学校数,故这里选择了2005年的数据。)经过计算得到,平均每一个省有83.8所高等学校,其中民办18.3所,公立65.5所。但是,位于不同区域省份的高等学校分布状况是存在差异的:(1)东部省份和中部省份差异不大(104.7所对104.2所),东部省份平均公立高等学校数低于中部省份(78.7所对83.1所),但是东部省份平均民办高等学校数要高于中部省份(26.0所对21.1所)。(2)西部省份不论是民办还是公立高等学校平均数都要远落后于东部和中部省份。从民办高等学校分布状况看:1.东、中、西部的顺序也是省均民办高等学校数从多到少的顺序(依次为26.0所、21.1所和9.4所)。2.东部省份和中部省份在平均拥有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和独立学院数量方面都高于西部省份。3.东部省份和中部省份在独立学院数量方面差别不大(13.1所对13.4所),而东部省份设立的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多于中部省份(12.7所对7.8所)。

    注:1.表中数据根据原始数据统计计算得到。*公立普通高校数=普通高校-民办普通高校。2.东部省份为北京,天津,辽宁,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中部省份为山西,江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湖北,湖南,河南;西部省份为广西,内蒙,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数据来源:独立学院:.cn/qkimages//mbjy/mbjy200701/mbjy20070104-6-l.jpg" hspace="15" vspace="5" align="">

    从上面两个散点图可以大致地确认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因此选择二元线性回归方程形式。要确定回归方程的具体参数,需要对各年份的统计数据进行实际回归分析,回归结果见表4。下面以2005年回归结果为例进行一些说明。(注:因为2005年的统计数据比较完整,所以这里采用了2005年的数据,而不是2006年的数据。)

    a.为验证假设1,以各省民办普通高等学校数为因变量,以各省GDP和公立普通高等学校数为自变量,采取OLS逐步回归方法,GDP的回归系数通过了0.001水平上的T检验,而公立普通高等学校数的回归系数没有通过T检验,调整后的拟合优度为0.703(见表4)。说明从总体上看,各个省民办普通高等学校数受到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显著影响,而与公立普通高等学校数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关系。假设1得到了验证。

    b.为验证假设2,以各省独立学院数为因变量,以各省GDP和公立普通高等学校数为自变量,采取OLS逐步回归方法,公立普通高等学校数的回归系数通过了0.001水平上的T检验,而GDP的回归系数没有通过T检验,调整后的拟合优度为0.582(见表4)。说明从总体上看,各个省独立学院数受到当地公立普通高等学校数的显著影响,而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关系。假设2得到了验证。

    c.为验证假设3,以各省民办高等学校数为因变量,以各省GDP和公立普通高等学校数为自变量,采取OLS逐步回归方法,回归系数分别通过了0.002和0.001水平上的T检验,回归方程通过了0.001水平上的F检验,调整后的拟合优度为0.791(见表4)。需要说明的是,公立普通高校数这个变量首先进入回归方程,得到的调整后的拟合优度为0.716,表示该自变量可以解释因变量71.6%的变化,第二个进入回归方程的自变量是GDP,得到的调整后的拟合优度为0.791,表示第二个变量的可以解释因变量变化的贡献为7.5%。说明从总体上看,各省民办高等学校数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公立普通高等学校数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影响关系,其中公立普通高等学校数的影响更为显著一些。假设3得到了验证。

    类似地,也可以对于2002年和2006年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同样见表4,得到了与2005年一致的结论,从而也同样分别验证了本节开始时提出的三个研究假设。

    注:在对2006年数据回归分析时,所采用的自变量数据与2005年相同,原因是2006年的相应统计数据尚没有公开,这样可能使回归结果产生一定的偏差。

    (2)在市级水平上进行的统计分析

    上面是在省级水平上对于民办高等学校区域分布影响因素进行的统计分析,由于各省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和独立学院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大城市,所以在省级水平上进行的分析有可能高估或低估模型1中各个影响因素的作用。(注:民办普通高等学校的城市分布情况可以从2006年《全国民办普通高等院校名单》中统计得到,由于《全国独立学院名单》中没有给出独立学院所在的城市名称,所以无法进行分析。)现以民办普通高等学校所在的城市为分析单位,根据2006年《全国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名单》上公布的数据(民办普通高等学校数及所在城市名称)以及《2005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4]中有关上述民办普通高等学校所在城市的公立普通高等学校数以及GDP。(注:在《全国民办普通高等院校名单》上,给出了多数民办普通高等学校的所在城市(可以统计到的为60个城市),合计有199所民办普通高等院校,占全部民办普通高等院校总数274所的72.6%。)在构建回归模型时,考虑到城市所在的区域(东部、中部或西部)有可能会对分析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在模型1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两个虚拟变量,来描述这些城市所在的区域。回归结果见表5。描述城市所在区域的虚拟变量的回归系数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城市所在区域对于民办普通高等学校的设置不存在显著的影响。GDP这个变量首先进入回归方程,得到的调整后的拟合优度为0.406,表示GDP可以解释因变量变化的40.6%,第二个进入回归方程的自变量是公立普通高等学校数,得到的调整后的拟合优度为0.498,表示第二个变量的进入对于解释因变量变化的贡献为9.2%。可见,与公立普通高等学校相比,GDP是影响因变量更为明显的因素。将此结果与前面以省为分析单位的回归结果(见表4)进行比较,前面三年的回归结果均是只有GDP进入了回归方程,而这里将分析单位改变为市后,GDP和公立普通高等学校数均进入回归方程,说明以省为分析单位,低估了公立普通高等学校对于当地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发展的影响。

    四、民办高等学校分布时间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前面两部分的分析,我们看出,经济发展水平和公立普通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分别是影响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及独立学院设置的两个重要因素,它们能够解释因变量变差的50%以上。(注:可以参考鲍威的分析方法,对于未能够解释的那些事实做更细致的分析。由于篇幅关系,本文这里就不展开分析了。)当选择的因变量不同时,自变量的作用形式也不同,GDP对于民办普通高等学校的设置影响显著,公立普通高等学校对于独立学院设置影响显著。

    我们从前面的表1看出,从2002年到2006年,民办高等学校总数从138所增加到587所,增加幅度为3.25倍;民办普通高等学校总数从138所增加到274所,增加幅度为98.6%。省均民办高等学校和省均民办普通高等学校数也分别从4.3所增加到18.9所和8.8所,增加幅度分别为3.4倍和1.0倍。这种变化是由什么因素引起的呢?是由于经济发展总量的提高引起的呢?还是由于公立普通高等学校数目增加引起的呢?这也是笔者在第一节中提出的第三个问题,这里将予以回答。

    同样采用模型1,只不过将2006年于2002年两年数据之差代入其中的变量,采取OLS逐步回归方法,得到下面表6中的统计分析结果。对于民办普通高等学校时间变化的回归结果表明,只有GDP之差这个变量进入了回归方程,表明只有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影响着民办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数量的变化。对于民办高等学校时间变化的回归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公立普通高等学校数量的增加共同影响着民办高等学校设置数量的变化。这里得到的结论与第四节中得到的结论在形式上是一致的,从而从时间变化角度进一步验证了上面提出的研究假设(假设1和假设3)。

    五、结论

    本文围绕着衡量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民办高等学校数量这个重要指标,探讨了影响其区域分布和时间变化的经济和公立高等教育因素。本文确定了理论模型,提出了研究假设,并通过定量分析验证了研究假设,得到如下主要结论:

    1.民办高等学校在各个省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如果以省均设置民办高等学校数为考核指标,在东部省份设置得最多,其次是中部省份,最后是西部省份。如果将民办高等学校划分为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和独立学院两种类型进一步分析的话,东部省份和中部省份在独立学院设置方面相差无几,但是东部省份设置了较多的民办普通高等学校,西部省份在两个方面均分别落后于东部和中部省份。

    2.哪些因素影响着民办高等学校的区域分布呢?以省为分析单位,对2002年、2005年和2006年三年统计数据的分析得到了如下一致性的结论:(1)以GDP衡量的经济发展水平对于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区域分布产生了显著影响。(2)以公立普通高等学校数衡量的公立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对于独立学院区域分布产生了显著影响。(3)以GDP衡量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以公立普通高等学校数衡量的公立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共同对于民办高等学校(民办普通高等学校与独立学院之和)区域分布产生了显著影响。以市为分析单位,对于2006年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区域分布进行了统计分析,在肯定前面以省为分析单位得到的GDP对于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区域分布产生显著影响结论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肯定了以省为分析单位所否定的公立普通高等学校对于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区域分布产生显著影响的结论。说明以省为分析单位的研究结论,低估了公立普通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对于民办普通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因此,在有可能的条件下,选择的分析单位比较低,有利于得到准确的研究结论。

    3.民办高等学校和民办普通高等学校数量的时间变化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通过对于2006年与2002年之间各个变量指标增加量的回归分析发现,GDP数量的变化影响着民办普通高等学校数量的变化,GDP和公立普通高等学校的数量变化共同影响着民办高等学校数量的变化。这里的动态分析结论与上面静态分析结论在形式上是一致的。

    (因篇幅关系,本文略去文献评述部分)

    参考文献:

    [1]阎凤桥.中国大陆私立大学组织特征的环境因素分析[J].中国大陆研究,2004,(1):135-158.

    [2]鲍威.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生成机制和区域发展模式[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4).

    [3]阎凤桥.民办教育规模在同级教育中所占比例的影响因素分析[J].教育研究,2004,(9):64-70.

    [4]2005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朱媛美]

    ①在本文中,民办高等学校是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和独立学院的总称。

    ②这里也将全国仅有的2所民办成人高等学校包括在内。

    ③这里不包括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即不能独立颁发学历文凭、以从事自学考试助学为主的机构。民办高等教育机构也被称为专修学院。只所以选取上述三年的数据,是由于能够获得这三年省级数据。

    相关热词搜索: 高等学校 分布 因素 变化 区域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