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行业资料 > 正文

    沈曾植帖学渊源考|周氏渊源考

    时间:2019-02-06 04:39:5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沈曾植是清末民初著名书法家,于碑派书法与帖派书法创作及研究均有较大成就。因为其碑派书法的成就,后来研究者往往忽视其帖派书法的成就,尤其忽视其中进士之前的帖学基础。本文试图从沈曾植的家学渊源及通籍前的师承关系两方面来探讨其帖学渊源,补充对其帖派书法研究的不足。
      关键词:书法艺术;沈曾植;帖学;艺术创作;艺术作品;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J292文献标识码:A
      Origin of Shen Cengzhi"s Calligraphy
      DUAN Yong-cheng
      一个书法家的成熟大凡都要经过前期书法基础的奠定,然后再转向个人风格的发展和定型,而前期的基础往往又极大地影响着书家的书法发展趋向。沈曾植(1850-1922)书风的形成与前期之基础密切相关。本章拟从家学、师承、交游三方面来探讨沈曾植的帖学渊源。
      一、沈曾植的家学渊源
      沈曾植的祖父沈维�中进士是在嘉庆三十一年(1802),此时对碑派运动起到至关重要的理论《南北书派论》尚未出炉,为仕途奔波的文人士子们即便有些意识到了明清以来以“乌、方、光”为特征的台阁体、馆阁体的危害,但因为清末科场对书法要求的苛刻甚至到了关心是否有画出界格、是否有涂改不洁的程度,这让他们显得有些无能为力�①。道光九年(1829)龚自珍考中进士而不能入翰林院,原因就是字迹不工。所以凡是想争取功名的必须过馆阁体这道关口,而已经通过科场进入仕林的,绝大多数也都具备馆阁体基础。沈维�当然不在例外。
      沈维�虽然在沈曾植不满一岁时就离开了人世,但由于其先入翰林院,官至工部左侍郎,又曾为国史馆纂修、实录馆协修、文渊阁校理,他对整个家庭的文化熏陶是必然存在的。如果把时间往前推移,我们会发现其实早在沈曾植高祖辈家贫时就靠笔耕过活了�②。而其曾祖守拙公则是“以博学雄文名于当世,且少时尝刻《剑舟制艺》,亦以书卷胜”�③。
      沈曾植祖籍嘉兴,入住北京是其祖父沈维�发迹(1802)之后的事情。因为祖父的过世,家中经济每况而下。咸丰癸丑年(1853),沈曾植一家入住舅父韩泰华南城南横街老屋�④。在这个老屋中,沈曾植一直呆到金榜题名(1879)时。可其父亲沈宗涵却只在此生活了四年时间。沈曾植8岁那年,年仅39岁的沈宗涵离开了人世。即便如此,沈曾植对他父亲的记忆还是很深刻,他这样回忆他的父亲:
      府君气质禀自司空公……处事至详慎,应时决定,所欲为必达,无悠忽,无凝滞,无疾言遽色、窘步惰容。自少时服司空公彝训,若《曲礼》、《内则》、《少仪》、《弟子职》,若朱子、小学、家礼,习熟而心知其意,默识而实践之。守司空公理学之传,不读非圣书,亦未尝有所非薄。�⑤
      府君好读史,尤熟《通鉴》,人地名,事迹本末,随问酬答,巨细不遗。�⑥
      这样说来,虽然沈宗涵以国子监监生应京兆试七试不第(后援例吏部司务,再改外郎,签分工部,在都水司行走),但他还是秉承父学,又深得曾为沈维�门人――曾国藩的器重。这样看来,沈曾植在各个方面的造诣当然就与其祖父、父亲脱不开关系了。而且沈曾植曾记叙:“帖(《灵飞经》)后先水部公携至京邸,散叶未装,拓工惊绝,锋�纤细,不异手书”�⑦,说明沈曾植曾以三十铢卖出、并“思之痛心”�⑧的《灵飞经》竟是其父的珍藏。这样说来,后来沈曾植下力唐人写经与其父亲应当有密切关联。
      因为祖父和父亲的相继去世,再加上沈曾植13岁那年,叔父又游宦广州,整个家庭的重任就自然落到了其母亲和舅父头上。
      沈曾植的舅父韩泰华(?―1878)也是一位饱学之士。由户部郎中仕至山西粮道,并“有玉雨堂,藏书甚富……伯寅刻其《无事为福斋随笔》二卷”�⑨。直到光绪四年(1878)去世,他与沈曾植一家共同生活了二十六年。从史学研究到书画鉴藏诸多方面,这些年月对沈曾植的影响当是不少。可能一般人关注韩泰华只是注意到他史学和考据方面的成就,其实从他所著的《无事为福斋随笔》中我们可以知道他还是擅长书画鉴藏的,并有《玉雨堂书画记》存世。而这种书画能力的培养又与一位叫文后山的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蜀徼访碑图》,嘉兴布衣文后山鼎所作也。时年八十有一。老笔苍秀,虽衡山复生无以过之。后山精于赏鉴,家藏镜、鼎、书、画,颇有云林之风。余弱冠即闻其名。介人致书求画,然未尝一面,而后山念余不忘,古之所谓神交是矣。�⑩
      我们再来看看韩泰华的两段题跋:
      金笺七页,并前后题款四十三行,前临王大令五帖,后王羲之一帖,用新颖书,使转精能,墨光浮动,聚精会神之作。余收董帖不下数种,此册正如初写《兰亭》,恰到好处,每一展阅觉骨腾肉飞、益人神智。��B11�
      《唐子畏〈桃花庵(伯虎)图〉跋》:后有文承休题画:三十余年来惠君所藏,不识几易主人矣,展卷不胜今昔之感耳……文水道人文嘉记于居士山庄。此段小楷极精。��B12�
      从以上两段题跋我们可以得到如下消息:韩泰华对书作的分析极为细致,涉及用笔使转、墨色与精神多个层面,这就足以说明韩泰华对书法作品的鉴赏极具慧眼;从他对以二王为宗的董其昌书法极赞赏之能事,我们可以看出韩泰华的书法是从帖的;从他对文嘉一段题跋的小楷发出“极精”的感叹,我们可以知道韩泰华对小楷的鉴赏水平和喜爱与否,又据沈曾植记载韩泰华曾藏有《右军书〈道德经〉》,��B13�这又是韩泰华喜欢经典小楷书作或者说喜欢经典帖派书作的一个旁证。如此说来,韩泰华在与沈曾植相处的二十来年里,对沈曾植帖学方面的影响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直到光绪四年(1878),舅父卒于厅事西厢中,沈曾植才奉太夫人从南街老屋迁居潘家河沿。在南街老屋生活的二十六年,母亲韩太夫人的含辛茹苦让沈曾植一直不敢忘怀,他在《家传稿》中记道:
      居南横街宅者二十六年。苦乐悲欢暨太夫人之冰檗风霜咸集此,廿余年中植之心影亦永不忘此屋也。��B14�
      韩太夫人(1819-1897)对沈曾植兄弟不只是在生活上的关心照料,而更在于对他们求学与仕途的影响。因为祖父韩文绮曾为进士出身,又任刑部主事、江西巡抚;父亲韩绶章(1786-1828)又是嘉庆戊辰(1808)举人,教习候选知县,所以韩太夫人能够接受到良好的教育。而且韩太夫人“幼而警慧,四岁识字,日可满百。五岁塾师授之书,一过成诵。幼学须知书,髫龀苦为难,读者日诵数十句,少间即倍,久而不忘”。�这种聪慧,让她不仅有琴棋书画的传统文化功力而且有着让后辈通过科举争取功名的意识。她一直鼓励沈曾植兄弟考取功名,沈曾植回忆道:
      余以太夫人属望,临试焦切动形神,达夫处境与余同……��B16�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韩太夫人陆续为沈曾植兄弟请来一批老师。据沈曾植《光绪庚辰科会试�卷》,除俞功懋、高伟曾等,业师尚有:孙春洲,道光庚子举人;周克生,贡生;王楚香,同治癸亥进士;阮际生,同治甲子举人;朱厚川,咸丰戊午举人;周饬侯,同治甲子举人;王莘锄,同治癸亥进士��B17�。这批经历过科举考试的文人士子,一方面为沈曾植后来学问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功底,另一方面则为沈曾植后来的书法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帖学基础。
      如就韩太夫人本人对沈曾植书法上的影响来说,沈曾植幼时从母学书,几案未离。��B18�而母亲韩太夫人因为处于官宦家庭的缘故,受的是乾嘉以来欧、赵余风的影响,还没有受到碑学之风的浸染,风格取向为帖派。而据其本人在《记先太夫人手书日用帐册》中记叙母亲“书甚速,笔下若有飒飒声”��B19�,与其弟子王蘧常对他“作书速度极快,笔力奇重”��B20� 情景的描述类同,可见沈曾植受母亲的帖学有相当的影响。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二、通籍前的师承关系
      在沈曾植求学道路上影响最深的有两位老师:一个是俞功懋,一个是高伟曾。俞功懋以优贡任知县,曾在咸丰十一年(1861)前后馆沈曾植家,授沈曾植《小戴礼》、唐人诗歌,沈曾植在跋《俞策臣先生画册》时说:
      余时年十二,从先生授《小戴礼》、唐人诗歌。先生甚爱余也,而未尝勤勤督课……兄出即作画,画能兼习诸家法,墨法深厚,而青绿著色尤巧密,钱湘吟侍郎激赏之。居半载,从侍郎适南楚。濒行,余流涕牵衣不忍别,先生乃留是策以慰余也。��B21�
      “流涕牵衣不忍别”,可见二人相处得非常融洽,并且沈曾植兄弟都得到过俞功懋的影响,沈曾植又题诗《俞功懋画册》:
      噩梦印不忘,童心弱能容。
      先生昔画此,触境膺忡忡。
      去之四十年,此怀耿犹逢。
      我生遘多难,浩浩将焉穷。��B22�
      四十年过去,依然记忆犹新,这样说来,沈曾植在字画的鉴赏上受他的影响就不浅了。在光绪四年(1878)、光绪七年(1881)沈曾植还两度赴广州拜访俞功懋,观其所藏字画。��B23�
      高伟曾,咸丰元年(1851)举人,同治壬戌(1862)、癸亥(1863)间馆沈曾植家,为沈曾植开笔师。沈曾植在《业师两先生传》中记道:
      先生馆余家,在同治壬戌秋、癸亥春,不及一年,为余开笔师。然平生诗词门径及诸辞章应读书,皆禀先生指授,推类得之。先生多交游,暇则蝇头字钞张天如《通鉴纪事本末》、谷氏《明史纪事本末论》,余因是知明季复社文学。��B24�
      从上面材料我们得知,沈曾植诗词文学主要受业于高伟曾,但高伟曾除文学之外,也常作小楷,对沈曾植书法方面的影响应当也是有的。
      还需要指出的是,两位先生主要生活在道光、咸丰年间,且不说馆阁体对他们的制约,道光末年帖学潮流的余续对他们的影响必然存在,那么沈曾植在帖学方面受到他们潜移默化的熏陶也就在所难免了。
      三、结语
      综上所述,沈曾植在学术研究和书法学习方面与其父亲、祖父以上至曾祖等都有着间接的联系,与其母亲和舅父则直接相关联。而在书法上,沈曾植整个家族(包括其外祖父等)都在康熙至嘉庆朝帖学潮流的笼罩之下,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沈曾植在进入学书之途时,受到整个家族的影响是纯帖学的。而沈曾植的两位业师则受着馆阁体的制约及其道光末年帖学潮流余绪的影响。
      这些对沈曾植的书法道路的影响自然是巨大的,也为沈曾植从事碑派书法与帖派书法创作及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①刘恒《中国书法史•清代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26页。
      ②沈曾植《家传稿》,参见许全胜博士毕业论文《沈曾植年谱长编》,第5页。
      ③沈维�《补读书斋遗稿》卷十,参见许全胜博士毕业论文《沈曾植年谱长编》,第4页。
      ④同②,第4页。
      ⑤同②,第5-6页。
      ⑥同②,第5页。
      ⑦沈曾植《明初拓〈灵飞经〉跋》,见《海日楼题跋》卷二,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10页。
      ⑧同上,第410页。
      ⑨李慈铭:光绪丙戌(1886年)十月四日日记,见《越缦堂日记》,第47册。
      ⑩韩泰华《无事为福斋随笔》,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181册,第11页。
      �B11�韩泰华《玉雨堂书画记》卷三,见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第二集第三辑,江苏古籍出版社,第820页。
      �B12�同⑩,第12页。
      �B13� 沈曾植《海日楼题跋》卷二《右军书〈道德经〉跋》云:“此本(《右军书〈道德经〉》)得之汲中,观此二印,则玉雨堂旧物也。渭阳零落,长想�然。”
      �B14�同②,第4页。
      同②,第6页。
      �B16�沈曾植《沈达夫先生墓志铭》,见《文献》,1993年第2期,第135页。
      �B17� 《光绪庚辰科会试�卷》,参见许全胜博士毕业论文《沈曾植年谱长编》,第18页。
      �B18�沈曾植《沈曾植海日楼文钞佚跋(六)•东川公手录评本精华跋》,见《文献》,1992年第4期,第202页。
      �B19�同上,第202页。
      �B20�王蘧常《忆寐叟师》,见《书法》,1985年第2期,第19页。
      �B21�沈曾植《〈俞策臣先生画册〉跋》,见《海日楼题跋》卷三,第462页。
      �B22�沈曾植《题〈俞策臣师画册〉》,见钱仲联校注《沈曾植集校注》,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350页。
      �B23� 沈曾植《海日楼题跋》卷三中《〈俞策臣先生画册〉跋》记:“后先生令粤东,戊寅、辛巳余适粤,再相见,得尽观所藏。”
      �B24� 沈曾植《沈曾植海日楼佚碑传》,见《文献》,1993年第2期,第146页。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相关热词搜索: 渊源 沈曾植帖学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