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行业资料 > 正文

    以陶渊明饮酒诗为例看“诗言志”与“诗缘情”说

    时间:2020-06-12 03:50:2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宋靖云

    摘要:“诗言志”与“诗缘情”是中国古代两个重要的诗歌理论,诗歌缘于情,所言为志,发而为诗。晋代陶渊明的饮酒组诗,既展露了身为侠士文人的悠然自在的小我之情,也展示了身为当朝参与者无法挣脱的忧国忧民之志,体现了“诗缘情”与“诗言志”相辅相成的局面。

    关键词:陶渊明;饮酒诗;诗言志;诗缘情

    晋末宋初文学家陶渊明创作了众多以饮酒为题的诗。世人皆知陶渊明淡泊名利,悠然隐于山水之间,其内心所思,对家国对生活,或忧或喜之情,皆在其诗中一一体现。饮酒组诗以酒寄意,诗酒结合,使作者自然地袒露出生命深层的本然状态,抒写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充分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体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境界。

    “诗言志”与“诗缘情”是中国古代两个重要的诗歌理论。最开始的“诗言志”是“赋诗言志”,即不进行诗歌创作,而是引用《诗经》中的诗句来表达思想、抒发情感,或在外交上表达国家意愿。此处之“志”并非诗歌作者之“志”,而是“赋诗者”之志。

    汉代《毛诗序》发展了先秦以来的“诗言志”论,其对“诗”的描述凸显了“诗”作为独立文体的地位,创造性的将“志”“情”相连:“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确认了“诗”表达诗人之“志”的功能。其从“赋诗言志”走向了“作诗言志”。至此“诗言志”,言志者主体,已由赋诗者转变为作诗者,及做诗者自身心中所想所感。

    魏晋是文学自觉的时代,时代动荡,思想活跃,人性觉醒,儒家的影响力有所减弱。曹丕提出“诗赋欲丽”,陆机在其基础上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此时,文人们已开始关注诗歌的审美特性并努力挣脱儒家诗教束缚。诗歌表达作用已走向了自由抒情方向,不再是“诗言志”中对大体总局的认知感悟。

    所谈的“志”与“情”,“志”常用来表达宏伟目标;而“情”往往表达个人之情。因而,“诗言志”的“情”一般指世情,即为群体之情,是在伦理道德规范下的“止乎礼仪”的情,要为政教服务。而陆机提出“诗缘情”的“情”是个人体验之情,这种“情”并没有“礼”的束缚和社会责任的要求,其已突破了“诗言志”及“载道”的政治束缚和“礼”之规范,完全肯定和倡导诗歌应具有的审美特性。

    可以说“言志”是诗歌的功用和目的,“缘情”则说明了诗歌创作的缘起。情是自然的、无意识的,是为源头,当情积累到一定的程度,诗人便以诗的形式表达为志。

    陶渊明早年曾受过儒家教育,有过“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志向;(1)在那个老庄盛行的年代,他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喜欢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因而他的身上,同时具有道家和儒家两种修养。儒家教导他忠君效国,因而他心系天下。而道家又教他自然无为,因而他淡薄悠然。

    入世为官爵,出世随心境。内心对官场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厌倦使得他选择归隐。在田园山水之间悠然自得,随心自在。然而虽隐于世外,却依然关注朝政。所谓出世,也是因为对政治的失望做出的举措。在其饮酒诗中,有对国家对政治的分析与担忧之情,而这就是儒学思想带给他的“志”。醉翁之意不在酒。“酒醉”后的诗,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反映仕途的险恶;这便是“诗言志”而其诗中依然不乏表现其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以及隐于山水间的自得之意。这些同为“情”,因为内心对自由的渴望以及道家的清静无为,这种“情”更多表现在自身情感的抒发,这便是“诗缘情”之情。

    先有对自身小我的感知,才能后有对身处其中的大我的认识。陶渊明内心对诗酒田园的向往、对道家无为精神的认可,是其诗中之情产生的源头。而在大我大局之下的小我与自我,如何能置身其外?国与家,君与臣,政治与自然,社会与个体,这些种种因果矛盾牵扯着他的内心,心中之情难以抑制,便化而为“志”。

    如《饮酒诗·其一》“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达人解共会,逝将不复疑。忽与一筋酒,日夕欢相持。”,就抒发了他对动荡不安、变幻莫测的政局的无限感慨。表面看,诗人是在感叹时序的变迁推移、人事的荣枯浮沉,骨子里却反映了他对时局的关切和隐忧。晋宋易代前夕,陶渊明思绪万千,感慨极多,但又无力改变这充满刀光剑影的局势,于是,只好以酒消愁了。在《饮酒》诗中,陶渊明不仅对时局表示了自己的忧虑和关切,社会现实的昏暗、道德风气的败坏,也使诗人感到愤慨不安。如《饮酒诗·其二》“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善恶苟不报,何事空立言。”他埋怨社会的善恶不报、赏罚不明。第六首的“雷共同誉毁”、第七首的“众草没其姿”,他指责社会的是非不分、贤愚倒置。此外,像第三首的“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第十二首的“世俗之相欺”、第十七首的“鸟尽废良弓”等等,也都是针砭时弊的。

    《饮酒诗·其十二》“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汲汲鲁中史,弥缝使其淳。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侏泅辍微响,漂流逮狂秦。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区区诸老翁,为事减殷勤。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终日驱车走,不见所问津。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陶渊明更集中地批判了那些趋炎附势、名利熏心的封建士大夫文人。诗人感叹羲农时代那种淳朴自然的社会风气已一去不复返,赞美为使社会归朴返淳而席不暇暖的孔子,以及为六经而勤奋讲学的汉儒伏生、田生等人,同时也痛斥了现实社会中的无行文人,他们置儒学于不顾,都在贪婪音进、依附新贵,再也没有一个像孔子那样问津的人了。对于那些无耻文人,诗人是深深厌恶的,但他又不得不表面上与之应酬。在第十三首诗里,就表现了这样一种矛盾情况,诗人尽管与那些人同席饮酒,但由于思想志趣不同,常常是貌合神离、话不投机。他们自称为“醒”者,陶渊明也就以“醉”者的姿态出现,作醉人醉语,给对方来一个“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醉”者和“醒”者是这样的不协调,显得十分幽默风趣、滑稽可笑。“世人言醉时是醒时语”,真正的醒者,不是那些自称为“醒”者的人,而是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何尝有丝毫醉意他头脑清醒,关注社会现实,只不过是用“醉”眼看世界罢了。

    可见陶渊明并非一心只注内心之情,更多的也是心中之志,对社会时弊的针砭,对世风日下的悲愤,以及渴望得到改变的所思所想。

    此外陶渊明饮酒诗中除了有改变家国之忧的“志”与“情”,也依然存在着对自身生活的感悟与认知。

    在《饮酒》诗中,陶渊明多处表现了他闲居田园的生活情趣,最典型的当首推第五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又忘言。”它十分鲜明地表现了陶渊明归隐田园采菊赏景的生活情趣,以及在大自然的启迪下所领悟到的人生真意。

    然而诗人虽然采菊东篱下,有着几处菜畦,也依然逃不开内心万千思绪的纷扰。对于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哨叹,诗人依然在田园生活间,在饮酒作乐后,不由自主地追问思索。在《饮酒诗·其三》中,他感叹人生短暂:“所以贵我身,岂不在一生。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饮酒诗·其十五》“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岁月相催逼,鬓边早已白。若不委穷达,素抱深可惜。”人有生死,这是自然界的规律。对于生,他是重视的,他认为人生的短促,如白驹之过隙,内心充满了无限的哀怨忧伤。既然人生是這样的短促,一纵即逝,那么怎样才能使这有限的人生得以延续或者变得充实而有价值呢?在陶渊明看来,只有及时行乐,才能弥补人生短促的不足。他讥笑那些名利场中的人,“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名是身后物,陶渊明是不介意的,要紧的是“称心”,只要能“称心”,即使生前枯槁,死后裸葬也没关系。

    纵观陶渊明的饮酒诗,言志者,有之。家国所望,从始至终从未在他心头卸下。归隐山林,既是他所愿,也非他所愿。彼时时政并不安稳,他的情与志,通过饮酒诗源源不断流露出。而诗中,亦有情。是他生而为人,对世间对万物的探索,脱离了社会,又在社会之中。可以说正是内心对生活与自我、对死生与时间的探索反思,促成了内心情感的喷发,在社会时政的刺激下,扩大成更高一层的担忧与反思。这便是陶渊明饮酒诗中的“缘情”与“言志”。

    诗,缘于情,所言为志。由于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存在,陶渊明饮酒诗中充斥着的既是对世俗社会的大情,也有着对追求自我的小情。其实不论是个人情感,还是社会认知,在那背后的,都是一个诗人的一腔热血。

    相关热词搜索: 为例 饮酒 陶渊明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