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行业资料 > 正文

    杨浦:工业之脉

    时间:2020-09-30 03:51:2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王煜

    “百BU穿YANG”——明明是一个人们熟悉的成语,偏偏要换个写法,它意味着什么?

    “百”是百万人口,百栋以上的优秀建筑,百年工业、百年市政、百年大学这“三个百年”。这里可以用脚“步”来丈量,可以骑上一“部”自行车来漫游,也可以用一“部”手机上的App来发现、戴上一“部”耳机来聆听,这是“BU”。

    领略在历史、现代和未来之间的交融穿越,即是“穿”的含义。“YANG”是杨浦的“杨”,同时也是英语“YOUNG”的谐音,正如这里的鲜明特色从“工业”“知识”再到“创新”,散发着年轻、青春、活力。

    这就是“百BU穿YANG”,是“建筑可阅读”中的杨浦,是“人民城市”理念下的活力城区。

    时代印记,沿江景观改变

    要阅读中国工业的百年历史,最直观的方式莫过于走进杨浦滨江。

    中国最早的自来水厂、中国最早的机器棉纺厂、当时远东最大的火力发电厂、当时远东最大的煤气厂……这些创下中国工业历史上多个“之最”、见证国家工业百年发展历程的工厂,密集地分布在杨浦滨江区域。

    老工厂不仅在新中国建立之后持续地为民族工业的振兴贡献举足轻重的力量,有的直到今天仍在为申城人民服务:杨树浦水厂这座1883年建成的“城堡”,当下供应约200万市民的生活和工业用水,约占全市供水总量的四分之一。

    随着城市的发展、工业布局的变化,这些老工厂大多已经迁离杨浦滨江,在让民众可以亲近江岸的基础上,大量的厂房、设备等留存下来。“工业锈带”已成“生活秀带”。

    漫步在杨浦滨江已经开放的5.5公里区域,人们可以触摸到许多工业遗存:既有宽阔的厂房、高耸的塔吊,也有码头上的运输轨道,许多位置不一、大小各异的拴船墩还在,这些都是当年的原址原物;甚至现在的一间咖啡馆里,还有一部老式发电机,留在它曾经的位置上。每一个建筑背后都有它连接的一些人、一种文化、一段历史,人们扫描建筑上的二维码,就能看到图文、倾听讲述。

    如果说对建筑的“修旧如旧”“再生性改造”更多是留下过去的历史,那么让建筑发生较大改变的改造则是书写一脉相承的新文化。“绿之丘”是一个典型代表。这栋建筑大致位于杨浦滨江5.5公里区域的中段,原来是1997年建成的企业仓库,四四方方,堵在了黄浦江岸和内部空间之间。

    杨浦自来水厂。图片提供/《这里是上海:建筑可阅读》

    原样保留肯定不行,全部拆除又太可惜。设计师做起了减法,把原来的层高降低,把建筑面积减少一半,原本密密实实的仓库被修改成了一个逐层跌落而又四处通透的“立体公园”,公园的中庭搭起了双螺旋结构的旋梯,张起了琴弦般的拉索,建筑中随处可以见平面和立体的绿化。登上屋顶,可把滨江美景一览眼底。

    改造设计团队成员、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原作工作室副主任建筑师秦曙表示:这里整体的设计理念就是把原来的“堵点”变成一个“引导点”,让人们能够更容易地并且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接近和观察滨江。“人们穿行在‘绿之丘中,能感受到的是城市为人民开放的温度。”

    靠近杨浦滨江西侧起始点的秦皇岛路游船码头,是上海黄浦码头旧址所在地。

    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杨浦滨江考察,提出“人民城市”的重要理念,再次强调了中国共产党服务人民的初心。一边是百年前的黄浦码头水泥路面,一边是百年后的杨树浦水厂前的木质滨江栈道,两者在秦皇岛路游船码头的“初心·启航”展示厅里交汇,两个重要历史时刻完成了交织穿越。

    《义勇军进行曲》是每个国人都熟悉的旋律,你是否知道它最早在哪里唱响、第一张灌注着这首歌曲的黑胶唱片是什么样子?它在成为国歌之前,就已经在全世界多个国家风靡流行,你清楚吗?你对国歌有怎样的感情,其他人又与国歌有怎样的故事?从滨江往里走不远,在杨浦区的国歌展示馆里,这些都能找到答案。

    同样,在陈望道旧居·《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复旦大学校史馆等地,人们都可以回味真理的味道、感受红色的基因。

    绿瓦大楼与“绿瓦精神”

    上世纪20年代末,国民政府为了与位于城市中心的租界相抗衡,决定在上海的其他区域设置中国人自己的市中心、建设中国人自己的市政工程,最终选择了位于現在杨浦区的江湾地区,实施“大上海计划”。

    这个计划落地的第一个大型建筑,也是最为核心的建筑,是当时的上海特别市政府大楼,现为上海体育学院的行政办公楼。因为大楼屋顶覆盖着翠绿的琉璃瓦,人们又称它为“绿瓦大楼”。

    绿瓦大楼于1933年建成后,历经风霜炮火,多次损毁又多次修缮。最近的一次大修于2019年完成,这次修缮,被认为是尽可能地还原了它的原貌。

    当年修建时,政府要求这栋大楼的建筑风格要代表中国文化,“保存中国固有之建筑形式”,又“参与现代之需要”。因此,董大酉牵头的设计团队给出了“新古典主义”的方案,即内部结构全部采用西式的混凝土方案,但内外装饰都保留了中国传统的“涂彩飞檐梁柱式”风格,浓墨重彩,雍容华贵,是上海现存的唯一一栋宫殿式建筑。

    这次大修经历了大量考证,尽量以80多年前的工艺、材料复原当时的样貌。从“金水桥”走进朱漆大门,细细观看每一层每一区域的彩绘、结构,人们在赞叹之余好奇地提出每一个问题时,就离揭开大楼保存的文化宝藏更近一步。

    当大楼与大学相遇,它的内涵更加厚重,它的生命力愈发旺盛。

    1952年建校的上海体育学院(初名华东体育学院)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所体育高等院校。1956年,学校更改为现名,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体委主任的贺龙元帅来到上海,选定清源环路650号为上海体院新校址,此处正是旧上海特别市政府所在地。从此,这栋大楼开始被师生亲切地叫作“绿瓦大楼”。

    迁址之时,上海体育学院只有绿瓦大楼这一栋建筑可用,教学、行政办公、师生食宿全都集中在大楼里。学校的道路、设施等,都是师生们在绿瓦大楼周边的一片荒野中,一锄头一锄头挖出来的。

    学校之后新修的建筑,都尽力在风格上带有绿瓦大楼的元素;它周边的校园内没有高楼,这也是在向绿瓦大楼“致敬”。在师生心中,绿瓦大楼就是上海体院的象征,是令他们魂牵梦绕的源起之地。

    “綠瓦人”从这里开始,为新中国体育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们之中走出了许多耀眼的大师和明星,创下了许多“第一”“唯一”。这里的“绿瓦精神”,助推着上海迈向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实现着国家和民族“体育强国”的梦想。

    绿瓦大楼。

    杨浦区的86处文物建筑、25处优秀历史建筑、28处代表性建筑共计139栋建筑,都已实现了二维码铭牌上墙,扫码可听故事。

    对建筑的“深度阅读”

    离绿瓦大楼不远处,还有一栋与它风格一脉相承的建筑,它是旧上海市图书馆所在地,是继绿瓦大楼之后,“大上海计划”紧接着落成的市政建筑之一,于1935年建成。

    同样是中西合璧、梁柱斗拱,有人说它是“缩小版”的绿瓦大楼。不过,与后者不同的是,这里最初是图书馆,经历修缮扩建后,于2018年回归了它建设的初衷,成为杨浦区图书馆所在地。

    在“大上海计划”留存下来的市政建筑中,杨浦区图书馆是目前对公众开放程度较高的一个,“只要愿意遵守文明的准则,每个人都可以走进建筑内部来仔细地观察感受。”杨浦区图书馆馆员金祖人告诉《新民周刊》记者。

    目前,杨浦区的86处文物建筑、25处优秀历史建筑、28处代表性建筑共计139栋建筑,都已实现了二维码铭牌上墙,扫码可听故事。杨浦区文化和旅游局还提供了重点文旅景点的720度VR全景展示服务,不能亲身到达时也可以在线上体验“阅读建筑”。

    人们可以选择跟着“建筑可阅读”的微旅游线路的导游前行;也可以在杨浦滨江自行漫步在浦江两岸首条“无线感应阅读”线路上,不用逐个扫码,只要走到建筑前,无线感应耳机里会自动传出讲解音频。

    正在完善中的杨浦区图书馆。摄影/ 李铭珅

    专家、达人可以带着你阅读。在“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时点,杨浦区各个博物馆的馆长、文博专家以及网络社交平台的旅游达人带着网友一起“揭秘”“探店”,让可阅读的内容“入云上网”。

    杨浦区图书馆从2015年开始推行“城市·阅读·行走”的微旅行,这和一般的旅游社组织的线路有什么不同呢?金祖人说,杨浦区图书馆专设有“上海近代市政文献主题馆”,结合馆藏文献和馆员对此开展的研究,他们逐年弥补了一些历史中的细节残缺或者模糊,再把这些在实地讲解中带给公众。

    “我们并非是来取代旅游和市场化的户外活动,我们的定位更多的是以此来带动公众对区域地方历史文化的关注、提升市民对于图书馆主题文献的知晓度;更进一步来说,促进主题文献的流通率。这其实也是在促进公众对地方文化的认知、凝聚他们对此的认同。”

    有了这样的特色,他们每年的十余场活动,名额一放出总被秒杀,几乎场场爆满超额。来参加的有须发皆白的老者,也有被怀抱着的婴儿。

    让他感到惊喜的是,在行走活动之后,有人因此产生了兴趣,专门到网络上留言来向他们咨询相关的历史文化问题;还有人来到图书馆查阅文献,开始了对上海市政建设的自发研究探索。

    在金祖人看来,“阅读建筑”不是到“网红”建筑打个卡拍个照,还要能借助已有的方式来认真听故事,这是一种阅读;进入图书馆静下来查文献做思考,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阅读。“以我们图书馆为例,看了建筑结构、外观之后,你可能会由此对这里的历史感兴趣,想要了解‘大上海计划;之后又会涉及上海近代的市政建设,而市政建设并不只是简单的建房子修公路而已,它实际上是与社会百态息息相关的,思维的触角可以由此延伸到很远很深。”他希望,这样对建筑的“深度阅读”可以越来越多。

    相关热词搜索: 杨浦 工业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