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行业资料 > 正文

    贫困山区学生不良心理特征探析

    时间:2020-12-06 10:03:3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喻攀

    【摘要】本文从影响贫困山区学生心理成熟的外部环境及内在因素入手,对贫困山区的青少年心理进行了调查分析。试图通过对环境和教育两方面的分析,找出贫困山区学生不良个性心理形成的原因,以此为因材施教提供参考。

    【关键词】贫困山区心理特征环境教育

    【中图分类号】B8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7-0200-02

    贫困山区不仅是经济的贫困,更在于其恶劣的自然环境、落后的生活方式及低下的教育水平,而导致“因愚致贫,因贫致愚”的恶性循环,严重影响着当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他们在特定的环境中成长,以往的生活模式就形成了相应的心理定势,物质上的匮乏和精神上的穷困使其形成了不良的心理素质。如焦虑、自卑、固执、嫉妒、缺乏自信心、心理调控能力差,适应能力不强等,这些都成了他们后天学习和掌握知识的障碍。因此,我们有必要分析和探讨贫困山区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形成原因,以便找到有效的改进措施。

    一 贫困山区的社会环境教育

    1.口头流传是主要的信息来源

    在贫困山区,大多数地理地形处于“说话听得见,握手需半天”的纵深切割状态,气候多变,土质低劣,交通闭塞。正是由于这种地理条件,使其社会环境几乎处于一种封闭或半封闭的原始社会形态,由于生活空间十分狭小,缺少必要的人际流动和信息的传入。据调查,有的山区农村50%以上的地区没有电影和电视,有线广播入户率也很低,平均几千人拥有一部电话。80%以上的人从不看书报,所以信息的传播,主要靠的是一种最原始的方式——“口头流传”。当今社会的巨大变化对他们影响不大,儿童和青少年的成长,不可能通过多渠道的大众传播媒介吸取必不可少的营养,从而造成他们知识面的狭窄和目光的短浅,对其心理影响使他们形成了固执、自卑、性格内向、孤僻等不良的个性心理品质。

    2.地方风俗习惯是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

    现代文明对贫困地区的渗透和影响极为有限,有的地方根本没有。那么当地约定俗成的生活和风俗习惯就不可避免地成了儿童和青少年接受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这些习惯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简单的劳动、卫生、休息(如长期不换洗衣被,不洗澡刷牙,人与牲畜同住,村民们一年到头不进城,生了病更谈不上打针吃药。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发育受到很大影响,身高体重都不如城市儿童),到复杂的宗教意识、封建思想等都对青少年的心理品质影响极大,自然形成了妒忌、不合群、自以为是等对人的正常心理发展不利的因素,甚至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引导青少年走向愚昧和无知的教科书。

    3.社会教育工作者的数量和质量欠缺

    贫困山区青少年的社会教育主要依靠各级党团组织和政府力量。但是由于贫困,优秀干部的缺乏也极为严重,特别是干部来源渠道不畅、党团组织的力量不济、干部素质不高等。据调查,在贫困山区,乡以下的绝大部分本身就是农民,乡干部中50%是初中以下文化。他们当中很多人把传统中固有的很多不良成分加以继承和发展,比如专横和懦弱掺杂。儿童和青少年长期在这种环境中生活,所产生的不良心理品质是焦虑和敏感,不难想象具有如此素质的干部,又如何能承担贫困山区青少年的社会教育这一重任。

    二 贫困山区的家庭教育

    1.家长制教育是主要的教育方式

    调查结果显示,越是贫困落后的地区,家长的权威就越是起支配作用。特别是在贫困山区,这种现象具有决定性的稳固地位,一直到孩子成年成家后,他们又彻底地完全脱离家庭(贫困山区中特有的“风俗”),成为新的家长。在这个循环过程中,子女的自我意识非常淡漠,有的人甚至连姓名都没有,一切都是听其父母的。另外,由于贫困山区人口密度很小,居住分散,闭塞的环境遏制了青少年的交往活动,人际关系的影响主要是在家庭内部,特别是父与子的相互模仿具有很大的教育作用,这种教育实质上就是小农意识的示范和传授。而新的、进步的思想意识和事物很难渗入,一代代传下来的封闭、狭隘、自私和原始的野蛮却根深蒂固。所以贫困地区的青少年往往很难冲破家庭观念,由此而形成自私、胆小、自卑、依赖、缺乏自信心等不良心理特征,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贫困山区的这种家庭教育,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是极为有害的,使他们完全忽视了自身的存在,对其良好个性心理的形成起着极大的阻碍作用。

    2.近亲结婚造成智力发育低下和人格发展畸形

    在贫困山区,近亲结婚与其说是一种风俗习惯,不如说是经济关系的体现。在那里,由于家庭贫寒,许多家庭只好用姐弟或哥妹易嫁作为成家的方式,特别是亲戚间的相互联姻更普遍。那么,此种繁衍的结果,自然会产生严重的遗传病,从而造成当地孩子的智力低下和人格的畸形发展。

    三 贫困山区的学校教育

    1.严重缺乏合格师资

    贫困地区最薄弱的教育环节是严重缺乏合格的教师。据调查,师资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大中专学生的毕业分配,二是高考落榜生。也是由于贫困,前者都不愿意到贫困地区任教,即使是本地出生的大学生,绝大部分也不愿再回到原地去工作。因此贫困地区的师资就主要靠后者了,然而他们中的大多数也抱有不安心工作的心理,教育的方式方法极为落后,教育的内容也显得贫乏和简单,甚至有的是错误的。老师在思想教育和素质教育方面主要是告诉学生要读好书,才能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却没有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地面对困境、面对挫折,这种忽视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在贫困山区学校是常见的教育内容。由此不难想象,这里的学生受到的是什么样的教育,这种教育又怎能培养出具有坚强人格和意志品质的人才呢?

    2.办学条件艰难

    据调查,贫困地区教育水平的停滞与落后,既是经济落后的根源,也是经济落后的结果,成为一种恶性循环。很多地方的学校用危屋做教室,教师无住房,工资也长期拖欠。当城市儿童已广泛接受现代化教学手段时,特别贫困和偏远地区的孩子,却连学习用的桌椅等基本条件都不具备,有的甚至用树枝作笔。如此现状就更不要说教学条件怎样与教学内容配套了。

    3.教学质量低下

    在贫困山区,由于严重缺乏合格的师资和基本的教学条件,教学质量较低。学生想在学业上获得成功,往往需比城市学生付出更多的努力,由此引起心理上的不平衡。即使他们刻苦用功,勤奋学习,每年通过国家高考上线的贫困山区学生的比例也极少。调查结果表明,有许多贫困地区近十年没有考上一个大学生,而乡小学每年毕业的几十名小学生,也仅只达到脱盲标准而已。长期以往,由此而逐渐形成的不良心理只能是缺少见识、缺乏魄力,更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 结束语

    性格不是遗传的结果,而是在客观事物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性格还反映了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对一个人所给予的影响。通过调查讨论得出:由于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因素造成了社会的不平衡发展,形成了贫困地区。而经济的不发达,制约和影响最大的是人的发展。他们处在狭隘自私、经济落后、愚昧和野蛮交织的社会环境中,缺少必要的文化氛围的熏陶以及现代信息的交流,因此相对于城市学生,他们知识面较窄,缺乏自信心,自卑感较强,从而影响到他们后天的创造性,形成了贫困山区孩子特有的个性心理特征。

    另外,贫困是一切落后的根源,它扼杀了这些地区青少年许多美好的憧憬和希望,残酷的现实在他们心灵上烙下了难以抹去的痕迹。在漫长却又短暂的心理成熟过程中,由于贫困带来的沉重心理负荷,是形成贫困地区学生自卑内向、自信心差、听天由命、安于现状等不良个性心理品质的重要因素。当然,贫困山区的学生与城市学生相比,固然有着许多不良个性心理特征,但在他们身上也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如诚实、谦虚、坚韧等,这些有待于做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傅荣.行为、心理、精神生态学发展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2] 洪磊.浅析大学新生心理不适问题[J].教育与职业,2006

    [3]黎月荣.贫困山区学生学习自信心培养之我见[J].读写算,2010

    〔责任编辑:庞远燕〕

    相关热词搜索: 探析 不良 贫困山区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