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行业资料 > 正文

    重建当代文学批评的现实与精神之维

    时间:2021-02-10 18:06:4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内容摘要:李勇教授的《新世纪文学的河南映像》一书,以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方式,对新世纪河南文学展开了精神存照与个性写真。该著作不仅为当代地域文学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成为新世纪河南文学发展演进的历史见证,更凸显了李勇作为一位优秀青年文学评论家的介入姿态、价值立场和精神标志,体现了其重建当代文学批评现实与精神之维的努力和担当。

    关键词:新世纪文学 河南映像 当代文学批评 现实维度 精神维度

    自2010年入职郑州大学文学院以来,李勇教授深深扎根于河南这一中国当代文学重镇,始终满怀热情地投入到中国当代文学的批评和研究中,一直都是河南文学评论界的排头兵和弄潮儿。历经多年“精耕细作”,他已经在乡村小说叙事研究、台湾文学研究、河南文学研究等多个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他的新世纪河南文学研究,以深切的现实关照、深厚的人文情怀、开阔的理论视野、精深的文本解读,极大地促进了相关领域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受到学界的高度肯定和赞誉。新著《新世纪文学的河南映像》,正是李勇教授在新世纪河南文学研究方面所结累累硕果的集中呈现。著作凝聚了作者近年来的学术精髓,不仅“为当代地域文学研究走出了一条新路”i,成为新世纪河南文学发展演进的历史见证,更凸显了其作为一位优秀青年文学评论家的介入姿态、价值立场和精神标志,体现了其重建当代文学批评现实与精神之维的努力和担当。

    新世纪以来,关于当代文学批评的困境与危机的讨论继续成为学界一大研究热点。愈来愈多的学者意识到:疏离历史、现实与文本的文学批评无疑只是某种流行学术话语的注脚及观念的阐释,而这种疏离姿态往往会导致文学批评脱离真实的社会结构、失去精神价值的维度,最终在十字街头的象牙塔中成为“不及物”的自我言说。李勇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和自觉,他的文学批评一向都致力于冲破观念的宰制和理论概念的拘囿。因而在《新世纪文学的河南映像》这本著作中,李勇坚持以现实为导向,直面文学现场,重视文学批评与“中国经验”的关系,在具体的社会文化语境中考察新世纪河南文学的精神脉象和艺术新质,在中国社会发展的整体历史进程中勾勒其嬗变轨迹。这是著作给我们留下的最为深刻的总体印象。

    进入21世纪,中国社会持续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和深刻变革,其内在价值体系也一直处于剧烈变动中。社会转型所激起的时代剧变,为中国当代文学提供着最生动新鲜、也是最重要的叙事资源,而新世纪河南文学也正因积极呼应了这复杂多变的时代现实,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貌和发展格局。有鉴于此,李勇在这部书中聚焦于创作现象本身,将时代现实与文学想象之间的互动加以条分缕析,以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方式,对新世纪河南文学展开了精神存照与个性写真。

    在著作的“绪论”部分,作者首先基于一种宏观的地域文学研究视角,从中原大地的历史和现实出发,寻找到了河南文学的精神渊源和叙事传统:“无以复加的苦难和贫困,令人错愕的人性变异,共同造就了河南文学特有的生存叙事和启蒙叙事。”ii在构造了一个广阔的历史文化的时空背景后,作者又对新世纪河南文学的精神品格、文学样貌等做出了切中肯綮的分析和总结,并将新世纪河南文学的突出特征概括为“对于时代现实的强烈关注”“河南作家的情感猛烈程度”“比较典型但又比较特殊的批判现实主义风貌”。上述观点均经由充分的创作现象观察和时代变动中的文学思考而得出,代表了作者对于河南文学(包括新世纪河南文学)极其准确精当的整体观察,也体现了其文学批评的一贯品格。

    值得注意的是,这本书在结构设置上也颇有深意。本书的主体包含5个部分,作者分别从“历史与现实”“写实与先锋”“女性与启蒙”“青年与生存”“外省与世界”这5个特定的角度出发,以李佩甫、田中禾、李洱、墨白、邵丽、乔叶、南飞雁、李清源、周瑄璞、方丽娜这10位新世纪以来表现活跃的河南(籍)作家的创作为研究对象,在全面展开新世纪河南文学创作图景的同时,对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进行了细致而深刻的分析研究。作者没有采取一般学术著作所惯用的“理论框套式”结构,一改刻意建构某种体系性的做法,换之以在全面考察新世纪河南文学创作潮流与倾向的基础上,提炼五组足以彰显新世纪河南文学精神内核和艺术特质的关键词,以之为切入点进入新世纪河南文学丰富驳杂的艺术世界。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言:“选择这十位作家,其实不仅仅因为他们和河南的关联,更重要的是他们对于我们所讨论的问题的价值和意义。……他们恰好与这些话题构成了完美的对应。从某种角度而言,这也是河南文学本身丰厚和活力的体现。”iii对于上述这五组关键词和十位作家的选取及相互对应,作者都是以尊重并洞悉新世纪河南文学的创作实际为前提,而并非以一个预设的理论命题或思想观念来统摄、定位。正是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合理的研究设计和独特的研究视角,使得本书对作家、作品的分析和创作现象的梳理得以充分抓住问题的实质,更内在地把握各种文学现象的肌理和脉络走向。

    纵观全书,作者的研究通常都从作家(群)的精神资源、文化人格、创作实践和作品的艺术价值入手,沉潜其中,力求客观、真实地接近文学现象的内质。本书尤其注重在文学创作的动态演进中考察作家作品,作者选择从具体的代表性文本出发,展开扎实的文本细读,避免理论先行的“空泛”和预设的主观想象,以学理性的论述阐发其思想艺术价值,呈现其在文学史上的真实面貌。李勇从不轻易地对任何一位作家和作品妄下结论,而是在充分把握作家、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其总体的情感趋向和思想倾向,恪守文学自身的内在规律。如他指出,田中禾的作品中一直隐现着思想者的自我和艺术家的自我这两个不一样的作家自我,可谓一语中的;李佩甫的创作贯穿着焦虑,既指向一种文化形态的落后与陈旧,也指向整体性的社会转型与发展,亦发人深思;新世纪之后的李洱,逐渐由实验性写作转变为一种更平实的写实的风格,同样论述精到。这样独到的分析判断,在全书中比比皆是、不一而足。显然,作者试图以自身多年研究中国当代文學的心得融入到对具体作家、作品、文学事件的评述中,不但从细部对这10位河南(籍)作家的代表作进行了深入解析,又从整体上对其创作趋向进行了综合性的把握,呈现其内部发展脉络,常有开创性的见解,足以影响相关领域的研究。

    需要强调,这样的学术设计也体现了作者的一种更为宏阔、开放的研究构想和学术理念。正如作者所言,本书所讨论的五个话题,“其实也牵扯到当代文学最重要的一些话题,比如现实主义、文学的中国性和世界性、启蒙等。”iv新世纪以来,在中国当代文学整体的发展过程中,河南文学不仅保持并发扬了自己独特的创作个性,也积累了大量鲜活的“中国经验”,在对于怎样讲好中国故事,重塑当代文学的民族形象、现代品质和在地样貌,特别是探讨现实主义创作路径和社会转型叙事等方面,提供了诸多富有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的研究话题。因而,萃取和凝炼新世纪河南文学所积累的“中国经验”,无论对中国当代文学,还是对河南文学本身而言,实乃当务之急。本书的主体部分虽然大都以作家作品论的形式展开,看似是对一个个独立作家、作品的评论,但绝非孤立的泛泛而谈。由于作者在论述时融入了一种宏观的当代文学史观照视角,所以每一章、节所涉的文学命题皆来自于火热的新世纪文学现场。这些话题既是新世纪河南文学研究的关键词,同时也指向新世纪涌现出的“热点”文学现象,书中的结论观点又大都直接或间接回答了急需得到回应的文学焦点问题。这体现了作者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持续关注和深入探究、反思,本书的出版发行,无疑是恰逢其时而又意义深远的。

    近些年来,当代文学批评常因现实缺席、价值缺失、引领缺位等问题招致诟病,当代文学批评的这种困境,与文学批评者主体性的缺乏直接相关。毫无疑问,文学批评一旦规避对现实的干预介入、对作家的纠偏匡正以及对读者的精神引导,其自身必然会陷入危机。我们欣喜地看到,李勇在这部专著中体现出强烈的主体意识的自觉,展现了一位优秀的文学评论者所应坚守的现实关怀、人文立场及批判精神。

    在这本书里,文学批评者的主体性首先表现为作者对于现实问题的深度介入。这里所说的“现实问题”,不仅包括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的重要文学事件、创作现象,也包括与文学创作紧密相关的时代现实。毋庸置疑,当代文学批评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于正在发生的文学现象的高度关注,李勇当然认同这种回归文学本位的文学批评理念,因而如上文所述,他始终保持对当代文学现场的高度关注。但在我看来,他在这本著作中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还有自己的讲究,那就是不仅重视批评者与作家、作品的对话,也强调批评者与历史时代对话的必要性。正如著名学者於可训在评论这部著作时所说,这本书试图从一个“包括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本乡与外省的广阔时空中,去透视新世纪河南文学的创作状况”v。作者不是简单的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设置一个历史时代的坐标,进而论述其对于现实的反映,而是要建立起文本与文本产生时代的有效联系,努力把握新世纪河南文学与时代现实、社会生活的精神共振。因此,李勇在具体的研究分析过程中,通过建立文学批评与历史、现实的联系,确立了一种整体性、动态性的批评观念。比如在论述李佩甫的创作时,李勇一方面从整体上认定“对前现代‘权力文化的批判”构成了他的小说最突出的特色,另一方面也从时代发展、社会历史状况等因素出发,梳理了启蒙叙事与社会转型叙事在作家四十年小说创作中的主题变奏。这样的论述方式,不仅有利于深刻揭示作品所凝聚的时代精神、民族灵魂,也能够更加深入的阐释作家的心路历程及其文学创作的生命世界,进而真正呈现文学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还应注意到,李勇在这部书中并非冷淡地、亦步亦趋地分析创作现象本身,而是以一种“突入生活”的介入性,将个人鲜活的人生经验、生命感受和忧患意识,强烈地渗透到研究对象中,以文学批评的方式与作家一道完成了对历史、现实、世态人心的勘察。比如在论述河南这块土地的生命要义时,李勇指出:“这一切并非河南所特有,但似乎只有在河南这块土地上,这一切的苦难和残忍,才表现得如此酷烈,如此撼人心魄、触目惊心。……文学里的‘河南反而可能更为有力地揭露了这块土地的一种深在的真实。那么,这种‘真实究竟是什么?——贫穷、苦难,或者愚昧?”vi这种对于历史的“河南”和文学的“河南”的真相勘破之旅,明显融入了他自己的困惑以及基于个人体验的深刻思考,也与书中论及的文学现象实现了逻辑上的统一。还比如在论及河南的现实变革时,李勇深情描绘了自己当年曾租住的城中村随现代化进程而消失的过程,表达了自己的慨叹:“更让人忧心的是,今天的河南和今天的中国一样,一切都在飞速发展,飞快改变。”vii这种对于转型期中国的关切及忧虑,同样也与本书评论的相关作家、作品取得了情感上的共鸣和精神上的沟通。正是由于重视批评主体自我人生经验的介入,李勇在这部书中不仅表达了自己对于文学现象的深刻洞见,也在事实上完成了对于社会生活的干预。

    在深度介入现实的过程中,李勇显示了他鲜明的价值立场和崇高的精神担当。作为一个优秀的文学批评者,他在这部著作里通过对当代生活的介入,建立起了鲜明的问题意识。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李勇与他所研究的作家一样,对生存与命运、个人与社会、历史与未来、民族与世界、现代与传统等问题,既充满了焦虑,也充满了深入探究的热情和批判的勇气。而他对新世纪河南文学中的理想主义精神、人道主义关怀和人性光辉的阐发,正体现了他的价值取向,也彰显了他对于文学理想的捍卫、文学精神的坚守和文学价值的张扬。可以说,李勇通过这部著作所发掘的河南(籍)作家的“焦虑”“痛苦”,其实也是他自己的“焦虑”“痛苦”,只不过作家以创作的方式“抵抗焦虑”,他则力求让自己的文学批评成为对当代社会和思想文化富于洞察力的有效回应。

    在智性化的文学批评中融入个性化、感性化的人生经验和生命感受,也让这部著作具有了别样的风姿,真诚成为本书的重要品格。借由这本书,李勇作为批评者与作家完成了一次坦诚的心灵对话和灵魂交流,无论是批评者的文学评论,还是批评者与受访作家的文学访谈,都表现出一种令人感动的率直。这本书中的访谈部分同样引人注目,经过批评者的精心设计,访谈问题与本书的研究话题密切相关,所以实际上它也成为对批评者和受访作家双方心灵奥秘的进一步揭示,得以与评论部分形成参照和“互文”。比如在很多时候,在一种不期然的追问中,批评者和受访作家都产生了一种对自身的新的理性认知。另外,李勇近年来多次尝试“个人阅读史”式的文学批评写作,已经形成了具有鲜明个人标识的批评风格。在這部著作中,他继续将一个理想读者的心灵体验与一个优秀评论家的理性思维完美交融,既充分回归文学经验和审美体验本身、贴近作品进行文本细读,又以严密的学术思维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炼观点,最终完成了这部感性与理性完满结合、极具文采和可读性的著作。

    当然,仅就本书目前涉及的10位作家,可能还难以全面概括新世纪河南文学创作的全貌,在作家、作品的选取方面,也有进一步完善和拓展的空间。但这部著作仍不失为一部优秀的、个性化的新世纪文学研究专著,也让我们对李勇的文学批评抱有更多的期待。

    注 释

    i於可训:《当代地域文学研究的新路——评李勇的<新世纪文学的河南映像>》,《文艺报》2020年5月11日第3版。

    ii李勇:《新世纪文学的河南映像》,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4页。

    iii李勇:《新世纪文学的河南映像》,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19页。

    iv李勇:《新世纪文学的河南映像》,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19页。

    v於可训:《当代地域文学研究的新路——评李勇的<新世纪文学的河南映像>》,《文艺报》2020年5月11日第3版。

    vi李勇:《新世纪文学的河南映像》,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2页。

    vii李勇:《新世纪文学的河南映像》,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5页。

    (作者介绍:江磊,郑州大学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当代小说研究)

    相关热词搜索: 文学批评 重建 当代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