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申请书
  • 演讲稿
  • 讲话稿
  • 领导发言
  • 读后感
  • 观后感
  • 事迹材料
  • 党建材料
  • 策划方案
  • 对照材料
  • 不忘初心
  • 主题教育
  • 脱贫攻坚
  • 调查报告
  • 疫情防控
  • 自查报告
  • 工作汇报
  • 党史学习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文档下载 > 演讲稿 > 正文

    构建大美育观念 消除“非主流”文化消极影响

    时间:2020-08-29 08:46:1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构建大美育观念 消除“非主流”文化消极影响

      摘 要: “非主流”文化具备泛化、感性化、陌生化和世俗化四个特征。我们认为,“非主流”文化流行是对当前大学美育工作的一次挑战,我们必须改变美育观念、创新美育方法,才能应对这一挑战,并解决“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 非主流; 审美观; 美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2-0135-01

      一、“非主流”文化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

      “非主流”文化即“张扬个性、另类、非大众化,不盲从当今大众潮流”的文化,讲究符合自己心性的服装、衣着、言行,因为广受12-22岁学生的欢迎,这个词常常与“90后”人群的行为举止、心理体验、审美倾向相联系。这里我们讨论的“非主流”文化也特指此类文化,其主要类型包括明星文化、网络文化、快餐文化、色情文化、西方文化。

       客观地看,“非主流”文化有缓解和宣泄压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作用,但是,负面影响则是显而易见的。从美育的角度看,非主流文化的流行导致大学生的审美观发生了一些变化,具体表现为:审美的泛化、感性化、陌生化、世俗化。实际上,无论是审美泛化导致的价值标准消解,还是感性化导致的宏大理想消失,抑或是陌生化导致的疏离现实社会与交际,再或者是审美世俗化导致的逃避形而上,最终影响的都是大学生的人格养成。[1]大学生中盛行的“非主流”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美学问题,“非主流”文化通过各种途径影响到大学生的审美观和审美倾向,而这一问题实质上也暴露了传统的美育观念、美育内容和美育方法的诸多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现有美育进行一次全面的反思,从而应对“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的种种消极影响,尤其是在美学范畴内的影响。

       二、改变美育观念,刚柔相济,实现全面美育

      美育,亦称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在现阶段,它以马克思主义审美观念为标准,以形象为手段,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过美育,我们能够培养当代大学生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使他们具备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

       “非主流”文化影响下的审美特征之一就是审美泛化,它模糊了“美”与“非美”之间的界限,很多主流文化视野中“非美”的东西,被认为是“美”的。这里,除了判定“非主流”推崇者审美观存在一定的问题之外,我们发现,还有一些问题值得仔细思考,如:“美”是否等于“优美”?美育是否等于“优美”的教育?

      目前学界有一种有失偏颇的倾向,将“美”等同于“优美”,而美育也就变为关于“优美”的教育,认为美育就是用优美与和谐的事物来感化心灵,从而使受教育者达到身心相协。这种观点很大程度上缩小了“美”的内容,也使得美育狭隘化和浅薄化。

       我们必须认识到,“优美”只是审美范畴之一,属于“柔”美。而美不仅有和谐平静,温柔可人的“柔”美,还有矛盾冲突、激荡振奋的“刚”美。人类在改造自然与社会的实践活动中,由条件不成熟等因素导致的暂时性不成功是不可避免的,此时人们可能通过矛盾、冲突、抗争、毁灭等方式来显示对实践将来成功的决心、信心。这种抗争的、不和谐的、冲突的“刚”美,也就是崇高和剧性的美。

       崇高,又称壮美,是审美范畴的一种,它主要指审美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姿态,强劲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心灵的震撼,进而使人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产生敬仰和感叹的情怀,从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崇高的审美在震撼之中往往还会带有庄严感和敬畏感,甚至会带有某种程度的恐惧和痛苦。

       悲剧性不仅指戏剧艺术所表现的悲剧,也指小说、诗歌,甚至其他艺术所表现出来的悲剧。悲剧性作为一种审美范畴,根本特点是悲,不悲不成悲剧。悲的愈深,哀的愈甚,愈能产生悲剧性的审美效果。悲剧性审美的核心是悲剧精神,即人类在进行改造自然与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寻求生存意义、正义性质的半仪式的困兽犹斗的抗争精神。正如悲剧,以悲惨的结局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从而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

       这种被忽略掉的崇高的、悲剧性的“刚”美,是完整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推广这种“刚”美,也有助于帮助“非主流”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们解决眼前与将来的种种问题:“非主流”推崇者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父母溺爱式的教育之下,往往事事顺心,对幸福的、积极的柔美有较多的情感体验,但由于缺乏人生苦难经历,对于挫折感和悲剧感则极少体会。他们过多地关注自我的幸福感体验,而较少关注他人和社会,缺乏对父母、他人的爱心,不能体会下层人民的疾苦与父母的艰辛。而走入社会,不能完全实现自己的目标时,失败感与挫折感便将成为他们的一大心理问题。

       而崇高的美育能够帮助“非主流”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们改变过于世俗化的审美观,树立崇高的信念。悲剧性的美育能够改变他们过于感性化的审美观,在悲剧性的审美体验中认识人生的挫折与苦难,重拾责任感与尊严。

       三、创新美育方法,多方探索,实现现代美育

      目前某些高校的美育途径和方法还停留于仅仅开设人文艺术类选修课程的层面,且其中一些高校开设的人文艺术选修课课程设置不完善,存在散、少、乱的无序现象。且由于态度不够重视,师资力量不足,经费投入不够,直接影响到了已开设课程的美育效果和质量。而在已开设的美育课程中,又多以“优美”的美育为主,对学生进行教导,教学内容多为文艺作品,名山大川,加之教师美学素养和教学技巧不足,导致课程形式化,与“非主流”世俗化的审美趣味严重矛盾,进一步导致美育效果的降低。

       我们认为,基于“非主流”文化影响下的审美观特征,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从而使美育实现现代化,易于为大学生所接受。

       (一)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美育素养,让学校制度和投入保证美育硬件条件,让教师重视美育,学习和更新美育观念达到“软件”升级。美育是大学生人格养成的重要途径,只有教育工作者重视美育,将美育真正贯穿到教学和工作之中,才能实现美育,实现大学生的人格养成。“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以外,没有其他途径(席勒)”,要解决“非主流”文化影响下过于感性化的审美观,我们也只能首先让他们成为“审美的人”。

       (二)以艺术美育为主,自然美育、社会美育和科学美育为辅,构建全面、完整的现代美育体系。在此基础上,建设系统化、科学化、应用性强的美育课程。在现有艺术欣赏类课程基础上,增设“美学”、“美育实践”等课程或增加相关内容。美育不仅仅是人文艺术课程的任务,还应该是所有课程的任务。高校教师应该更新观念,认识到自己所授课程中的美,并进行适当的美育,让科学美育、社会美育体现在相关课程中,让美学实践贯穿于所有课程之中。使美育凸显以其时代性和生命力,让大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创造,从爱和审美升华为创美。

       (三)把握美育规律和教学规律,合理安排和组织美育课程和课程中的美育。审美活动本身是一个持续发展,不断深化的过程。我们只有把握审美规律,才能了解美育规律。虽然让美育知识付诸实践并达成美育效果的手段多种多样,但在大学中,教学途径仍不失为一种有效而直接的方式。因此,我们必须将美育规律和教学规律相结合,让美育成为一种充满愉悦的过程,使之在不知不觉中实现美育目标。

       四、余论

      我们并不否认“非主流”文化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是于其负面影响,我们也应该给与适当的重视。2009年以来,大学也迎来了深受“非主流”文化影响的90后一代,全新的成长经历使得这个群体具备了相当多的特殊性,我们只有多方面、多角度地了解这个群体,才能扬长避短,改变和完善现有美育,有针对性地施行美育,从而应对“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人格养成的种种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1] 易先玲,章岑.“非主流”文化影响下的审美观特征探析[J].文教资料,2010(26).

      [2] 金昕.美育与大学生人格养成关系论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5).

      [3] 程琳杰.高校美育实施的现状与出路[J].中国成人教育,2006(8).

      [4] 刁艳红.“非主流”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及其应对[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4).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