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应用文书 > 正文

    当归拈痛汤【由当归拈痛汤管窥张元素遣方用药的思想】

    时间:2019-01-26 04:52:1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易水开山张元素作为金元时期的著名医家,后世对其学术思想的探讨与研究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他的学说在金元时期产生了重要影响,乃至今天,对其学术思想的探究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归拈痛汤作为张氏所创的千古名方,拟以当归拈痛汤为载体,据方论理,以窥张氏遣方用药的学术思想。
      关键词:当归拈痛汤;张元素;遣方用药;学术思想
      中图分类号:11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8)07-1407-03
      
      当归拈痛汤是金元著名医家张元素所创的经典方剂,研究当归拈痛汤对研究张元素的遣方用药思想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气味配伍
      
      当归拈痛汤出自金・张元素所著《医学启源》卷下,方由“羌活半两,防风三钱,升麻一钱,葛根二钱,白术一钱,苍术三钱,当归身三钱,人参二钱,甘草五钱,苦参(酒浸)二钱,黄芩(炒)一钱,知母(酒洗)三钱,茵陈(酒炒)五钱,猪苓三钱,泽泻三钱”组成。他在《医学启源・五行制方生克法》中说:“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他在该篇中还说:“当归拈痛汤,治湿热为病。肢体烦痛,肩背沉重,胸膈不利,遍身疼,下注于胫,肿痛不可忍。经云:湿淫于内,治以苦温。羌活苦辛,透关利节而胜湿:防风甘辛温,散经络中留湿,故以为君。水性润下,升麻、葛根苦辛平,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引而上行,以苦发之也。白术苦甘温,和中除湿;苍术体轻浮,气力雄壮,能去皮肤腠理之湿,故以为臣。血壅而不流则痛,当归身辛温以散之,使气血各有所归,人参、甘草甘温,补脾胃,养正气,使苦药不能伤胃。仲景云:湿热相合,肢节烦痛,苦参、黄芩、知母、茵陈者,苦以泄之也。凡酒制炒药物,以为因用。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猪苓甘温平,泽泻咸平,淡以渗之,又能导其留饮,故以为佐。气味相合,上下分消其湿。使壅滞之气得以宣通矣。”详细阐明了方义。可见张氏制方之理。是以药物气味与病机的协调为基础,以五行相生相克为法则,从而拟订了制方原则,本方主要由苦温、苦寒两组药组成,再佐以淡渗之品,功善分消湿热、宣通气血、和畅经脉。据当归拈痛汤的气味配伍理论及方义来看,凡湿热壅滞所致之内、外、皮肤各科疾患,本方皆有良效;清代张石顽称此方为治“湿热疼痛之圣方”。
      
      2 分消湿热
      
      当归拈痛汤一方中羌活辛温而气雄,发表力强,以散外受之风邪,尚有胜湿,通利关节而止痛之功,尤其以上部肩背肢节疼痛者佳,茵陈苦泄下降,善于清利湿热,使之从小便而出,二药相合,羌活走表,茵陈走里,表里同调,疏风清热利湿,可收湿热去,经络疏,痹痛除之功;猪苓、泽泻淡渗利水,且性寒又可泄热,下焦湿热尤为适宜,黄芩、苦参二药可清热邪,又可燥湿邪,黄芩走上焦,苦参归下焦并可利小便,二药合用相得盖彰,使湿热之邪上下分消;防风、升麻、葛根三药解表疏风,配合羌活则疏风之功更强,一则风可胜湿,二则取升麻、葛根升阳化湿(其因脾主升清化湿,若脾之阳气下陷,则湿邪内生,若阳气升达,其湿浊自化,其法在升阳,清阳上升、浊阴下降),以上诸药合用,外可散风邪,内可除湿邪,构成散表邪之主将,而其余11味药则走里;脾主运化,湿邪内阻则脾之运化无力,湿邪更加滞而不行,聚而不散,白术、苍术健脾燥湿,标本兼顾,除中焦之湿,健脾则脾之运化有力,湿邪不再内停,燥湿则可去已停之水湿,外伤风邪,内蕴湿热,邪气壅阻,内外合邪每致气血耗损,加之方中辛香走窜药、苦燥药、渗利药等皆易耗伤人之气血,为了使邪去而正不伤,故以人参、当归益气养血,扶正祛邪,且当归质润,又可制诸药之燥,此外,当归还有活血止痛之功,寓“医风先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知母归少阴经,苦寒而不燥,与上药相协,清热养阴之力益著,甘草既可调和诸药,又可加强人参、白术等益气健脾之功,张氏寒热并用之际,善用甘草以调和药性。是方合风药胜湿,健脾燥湿,升阳化湿,淡渗利湿,清热燥湿诸法于一贯,融上中下分消湿热法,表里分消湿热法为一体,诸法合用,以期除湿之力合而为功,诸法之中,尤以利湿清热法为主,以期湿去热孤,热清湿解,该方苦辛并用,升降同调,攻补兼施,分消湿热,15味药共奏利湿清热、疏风止痛之功。张氏用因势利导,给邪以出路的王道之治,实开后世湿热分消法之先河。
      
      3 升降浮沉
      
      张氏从药物气味厚薄阴阳升降的作用,又将常用诸品,分为5类,如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沉、藏。这就是药物的升降浮沉。下面就用当归拈痛汤中的药物来看张氏的这一思想:①风、升、生:意谓风药气温。其性上行,犹如春气之上升,有利于生长发育,这些药物,又是味之薄的,为阴中之阳,味薄则通。酸、苦、咸味之薄者,平者皆属之。如方中防风、羌活、升麻、葛根皆属于此类;②热、浮、长:意谓热药气浮,其性发热,犹如夏气之浮胜,有利于长养万物,这些药物,又是气之厚的,为阳中之阳,气厚则发热。辛、甘、温、热者皆属之。张氏在方中未用本类药物,盖一则纯阳助火,易伤人体之阴;二则取热者寒之,用热远热之意也;③湿、化、成:意谓入于湿土之药,能调和脾胃,使土化兼及四化,周备万物,而成生长化收藏之用。这些药物,其本气平,其兼气味辛、甘、咸、苦。如方中人参、甘草之甘温补脾气;当归甘润补血;白术、苍术之健脾除湿等,皆属于此类,其中功用各不相同,但都是恢复土化所需之品,论土化兼及四化,在平素,升降浮沉都从中土而出,即脾胃为升降之枢纽;在病时,张氏把补气、补血、健脾、和胃诸药都引入于这一项,为后人脾胃之治,大开了门径。张氏此论。是以土为万物之母,而百病又皆以胃气为本的精神,发挥“湿、化、成”的意义和作用的;④燥、降、收:意谓燥类药中有去湿致燥的,有酸以收敛的,有润以治燥的,有苦以降气的,功用不同,但其气皆降,其性收敛,犹如秋气下降,使万物收敛之义。这些药物,是气之薄的,为阳中之阴,气薄则发泄。辛、甘、淡、平、寒、凉皆属之。方中猪苓、泽泻属此类;⑤寒、沉、藏:意谓寒药下沉。其性敛藏,犹如冬气阴沉,万物闭藏。这些药物。是味之厚者,阴中之阴,味厚则泄。酸、苦、咸、寒皆属之。如方中黄芩、知母、茵陈、苦参之属。由当归拈痛汤中的药物可看出张氏论药升降浮沉之大略,张氏称之谓“药类法象”,意即是说,从药分类,取法于天地五运之象,而神其用也。由此可以看出张氏用湿、化、成之品最多,即重脾胃的思想在该方中的具体体现。
      
      4 归经引经
      
      上述气味厚薄阴阳、升降浮沉所论,均具有药物归经意义,即使纷繁庞杂的几百种药物,从它的气味厚薄阴阳升降浮沉等几种特性,分别归纳约编为几类,如归十二经络,归五脏六腑等,就可以执简驭繁,并能合理选药。所以他的论药诸书,每味药都注明人某经。张氏还指出,取各药性之长,使之归于各经,则力专用宏,疗效更著。如当归拈痛汤中的清 热药,就有黄芩泻肺火,知母则泻肾火之别。此乃张氏药物归经之大略。《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谓:“夫五味人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人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张氏基于这些理论,开创归经引经之理。合理应用引经药,能使药效更加集中于某一经络,某一脏腑,某一病情之上,以利充分发挥药效。在当归拈痛汤中张氏太阳经用羌活,阳明经用升麻,少阴经用知母,从中可略见一斑,至于引经报使理论,在张氏所创的许多方剂中皆有体现。
      
      5 制方之法
      
      张氏认为,制方最要紧的,须“识其病之标本脏腑,寒热虚实,微甚缓急,而用其药之气味,随其证而制方也。”当然制方还要考虑君臣佐使,轻重缓急,大小反正逆从之制,奇偶远近等法,张氏亦很重视。张氏化裁古方,匠心独用,如变通麻桂两方而为九味羌活汤,拓宽了解表剂的用药范围;易枳术汤为枳术丸,创消补兼施之法门;就当归拈痛汤而言,笔者不才,认为亦源于仲景,张氏指出:“人参,甘草甘温,补脾胃,养正气,使苦药不伤正,”人参,甘草,加白术有仲景理中丸之意,去干姜不用者,盖干姜属热、浮、长之品,为阳中之阳,故去而不用;张氏指出:“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而用猪苓、泽泻、白术之品,去桂枝、茯苓而不用,取五苓散之方意而去桂枝,盖桂枝亦属热、浮、长之品;另外张氏仿仲景之治痹名方桂枝芍药知母汤之意。而用知母、防风、白术、甘草等药,亦去附子、生姜、桂枝等纯阳之品而不用,易风、升、生之麻黄为羌活而作当归拈痛汤。盖麻黄性烈而羌活性缓故也。从中可以看出,张氏制方,法师仲景,而药异也,正如《金史》指出:“元素治病,不用古方,其说日: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新病,不相能也,自为家法云。”张氏亦指出:“大法日:即当时对证之药也,后人用之,当体指下脉气,从而加减,否则不效。余非鄙乎前人而自用也。盖五行相制相兼,生化制承之体,一时之间,变乱无常,验脉处方,亦前人之法也。”见《医学启源》卷下。此点也为后世温病学的法法不离仲景法,方方不用仲景方提供了思路。可见张氏辨证用药,白成家法,其理法源于《内经》,《难经》,《本草》,张仲景之《伤寒杂病论》,华元化之《中藏经》,钱仲阳之《小儿药证直觉》以及河间之说。如谓:“医家学内经法,学仲景心,可以为师矣。”用药重脏腑,即抓住脾胃,突出元气。临证用苦药之际,善用人参、甘草,补脾养正,以防苦寒伤胃。后人尝云:“近世医术,洁古之书,是医中之王道。”据此,可知其大略矣。
      
      6 脏腑用药
      
      张氏在《医学启源》开卷即云:“夫人有五脏六腑,虚实寒热。生死逆顺。皆见形证脉气,若非诊察,无由识也。”此虽为《中藏经》之文,却为张氏之灼见。从《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来看,张氏在当归拈痛汤一方中,用于脾脏和膀胱之药,算上重复者脾脏9味药,膀胱用7味药,二者药味数较其他脏腑明显为多。如脾,先分标本,即先分脏腑、经络。再分虚实,土实泻之,分泻子、吐、下三法,土虚补之,分补母、补血、补气三法。本湿除之,分燥土,利小便二法,标湿渗之:开鬼门,方中泻子用防风,吐之用苦参,补气用人参、甘草、升麻、葛根,补血用苍术、白术。燥中宫用苍术、白术,洁净腑用猪苓,开鬼门用苍术。这种思想,基于仲景辨证论治,而有所发展,为东垣重脾胃思想的形成,大开门径。再从膀胱病用药来看;实热泻之,泻火方中有猪苓、泽泻,下虚补之,热,方中用黄柏,寒,用升麻。本热利之,泻火方中用茵陈,标寒发之,发表方中用羌活,苍术。但从药量上来看,中土用量很轻,而膀胱用药较重。体现了脾升则健,治下焦如权之妙用。从中亦可看出,张氏本于《内经》、《难经》而为说,重脏腑尤重脾胃的学术思想跃于纸上。
      据当归拈痛汤观之,张氏重脏腑尤重脾胃并开创新的用药理论,是其学术思想中的重中之重。张氏对脏腑之病虚实寒热,生死逆顺全面看待,周全于生克制化之间,不尚幸功,誉为“医中王道”理应该当。张氏创有系统、有规矩、有组织的用药法式,秩序井然,颇具特色,自成家法。

    相关热词搜索: 管窥 当归 用药 元素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