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应用文书 > 正文

    浅议非线性系统理论对矛盾辩证法的补正|辩证法原理

    时间:2019-02-05 04:48:1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包括“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突变论”、“混沌理论”、“分形理论”等内容的非线性复杂系统理论,对复杂系统运动给出的辩证分析,显著地不同于矛盾辩证法的视域和理解。研究两者的某些关系,从复杂系统理论中来借许多有意义的思想、方法去补正矛盾辩证法对事物的思考和解释,是哲学研究应当关注的工作。
      [关键词]复杂系统 非线性理论 矛盾辩证法 补正
      [中图分类号]B024;N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8)12-0027-06
      
      非线性复杂系统的发现,是由于普里戈津创立“耗散结构理论”,哈肯创立“协同学理论”,托姆创立“突变论”。艾根创立“超循环理论”,曼德布罗特创立“分形理论”,洛伦兹创立“混沌理论”,才得以被关注、被研究的。它是指那些非对称、非平衡、非简单叠加、非预期、非他组织、非循环、非封闭的复杂系统的事物。描述复杂系统辩证法运动的非线性复杂系统理论,有着不同于传统辩证法对事物的视度和解释方法。这尤其让传统辩证法的核心理念矛盾对立统一的思想首当其冲。传统的辩证法所揭示的对立统一规律,有一个自然科学的基本依据,那就是经典力学所揭示的作用与反作用机制,以及物理学所揭示的物质内部的某些二元结构。这常常使人固守着一种分析一综合的、一向度的、平面化的线性思维。它满足着人类从复杂现象中探求简单原因、基本要素和确定性趋势等属于线性规律的要求。运用传统辩证法的人们,总是循着这样一种线性思维的范式:事物的结构是二元分合的,部分与整体之间是一种叠加关系,事物的发展遵守着某种确定的严格的必然性,等等。这种思维方式,在特定范围内自然具有强大的解释功能和认知意义。但是,相对于认为世界是无限多样的、结构是复杂耗散的、运动是突发多变的、发展是随机曲折的非线性系统理论,传统的矛盾辩证法对事物发展变化的阐释,则有许多缺失的地方,需要吸收系统辩证法的非线性理论补正和优化自己的解释方法。
      
      一
      
      非线性理论观察和分析事物的复杂系统,要求克服对立统一规律观察和分析事物简单的两元结构思维。在复杂系统理论看来,世界所有事物,都自成系统又归属于一个高于其结构的更大系统。每个系统,相对于高于其结构层次的大系统而言,它只是构成这个大系统的一个或几个要素,或作为大系统的某一结构层次的事物而存在。事物因其归属不同,因其所处关系或结构不同,而成其为不同的存在,成其为不同性质的事物。与此同时,分处不同的系统或系统不同层次中的事物,当其组织的外延超出了一定的格局或一定的物质、能量、信息场域时,那外面的更大系统或系统的更大层次则既可能是统属该系统的更宏大系统,又可以是该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外部环境。比如地球是一个自成系统的宏大事物,但它归属于太阳系,太阳系是统属地球的一个更宏大的系统,地球仅作为它的一个成分、一个要素而存在。但若把地球当作一个系统看待,太阳系则成为地球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自然,太阳系归属于更大于它的银河系。当我们把太阳系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看待时,银河系则成为太阳系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这个外部环境,不仅影响和规定着太阳系的整体运演,还大量间接地影响和规定着太阳系内各星球的生存和发展。相对地,它又是太阳系每个场域要素――星球更宏远的外部环境。事物复杂系统的这种层层相属、环环相扣的互规定关系,是事物的真实存在,远非是一种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定在。复杂系统理论要求对事物存在、运动、发展的机理,作出超越矛盾二元结构简单思维的立体理解。
      事物的构成部分在数量配置上是无限多样的,并非都是二元结构。从事物内部结构看,它只能一分为多,而一分为二,却往往是一个特殊的现象。这一中之多,作为系统构成的各个要素,彼此同时发生着多相关系,并非只是每一方与另一方的“一两”关系。多极关系,即使套用“对立统一”的概念。也并非是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而是多方的对立统一。多方的对立统一,远不是矛盾双方对立统一那么线性、那么平面、那么简单。因为在多极立体的矛盾关系中,每一方或每一因素,不仅要同时受到来自身外多方面、多因素的作用和规定,而且还会将这些作用反馈于多方面、多因素。系统中每一因素在接受多方面他因素的作用和规定时,除了直接承受来自每一对方自身发出的作用外,还会间接地受到各个对方投射和传递过来的与它们直接联系的其他诸因素给予的作用。当然,这些间接的作用,经由诸对方因素的传递,大都已经不是外层关系中直接给予诸对方分因素原质作用的那个样态了。各方面的作用在传递过程中受到了诸对方因素个性化的选择、整理与综合,作用的功能性质和强度,本身受到诸对方因素与作用于它们的那些因素之互规定关系的陶铸,亦受到了系统内诸因素相互关系的规定和选择。这样。便构成了立体化的诸因素、诸作用交互作用的系统动态。作用与反作用,上行作用与下行作用。历时态作用与共时态作用,向心作用与离散作用,主动作用与受动作用,响应、反馈与共振,都可能在同一时空中实现。就像大脑中的每一神经细胞在同一瞬间既能接受到来自1000多个细胞的生物脉冲信息,又能及时将信息反馈给周围1000个其他神经细胞那样,相互之间的联系是那样的复杂、神奇与诡谲。这种复杂的多极关系,不仅会导致系统诸因素、诸层次之间在物质、能量、信息即所谓“作用”的彼此交流和变换过程中形成异常丰富的多样化和多元化,而且彼此作用的方式也将受到系统结构和要素自身性质的复杂规定,伴随系统内外情况的不同发生着巨大的变异。如果再考虑系统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小系统与大系统之关系的话,那么,事物的构成和联系方式则进到了一个无可比拟的复杂境域。它们的彼此关系,远不是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所能容纳、所能解释的,而且也不是诸矛盾群之间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所能容纳、所能解释的。因为事物系统的关系远非抽象的二元结构那样简单、那样纯粹、那样稳定。
      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法理论,相对于本真意义上的复杂事物,只能是一种极度的简约化的抽象的描述。其有效性与局限性联系在一起,主要有四:一是舍象,将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一点或几个点上,舍弃大量的复杂现象;二是碎片化分解,将复杂的有机联系的系统事物弄碎、肢解,进行离析;三是简约化,将事物从复杂关系中抽离出来使之纯粹化、典型化、特定化,作简单的分析、处理;四是形成便捷的思维和处事方式,凝练出一种“一分为二”或“合二为一”的实践性的逻辑技术,帮助人们从复杂的头绪繁多的关系中解脱出来,等等。正如非线性复杂系统理论之支柱――混沌学的创建人之一费根鲍姆评论简约化的思想时所指出的,“物理学中有一条基本假定,就是理解世界的方法在于分隔出它的组成部分,一直到你明白了你认为是真正基本的东西。然后,你就假定你还不懂的其他东西都是细节。”
      因此,在复杂的系统事物面前,对立统一的矛盾二元关系分析,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矛盾事物的复杂性和真实性。非线性复杂思想,旨在超越二元化的两极对立统一思维的平面性、线性和简约性, 而用一种直面复杂事物本身的方面去建构一种与复杂系统运动真实内容相契合的思维范式和认知视域,以期符合现代科学所揭示出来的复杂系统的本相,克服二元一体思维的某些不足。正如普里高津所说的,复杂系统理论的出现,表明科学的兴趣正在从简单性转向复杂性。人们认为混纯理论一类的复杂思想。是科学中约化主义的终结。这极好地说明了上面我们谈到的在非线性复杂理论中发生的思维方式转换问题。
      
      二
      
      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并非单纯地由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运动构成,而是一个须由非线性复杂系统理论才能真实描述的“力系”所驱动。所谓“力系”,即是由多种力量构成的复杂动力系统,或称作为合力系统。这个合力系统的产生、构成及其最终作用的实现,都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矛盾双方在对立统一运动中的彼此力量消长之理论所能描述和说明的。在二元合一的矛盾对立统一体之解释中,事物的发展动力来自于矛盾双方彼此的竞长争高,最终结局决定于矛盾主次方面的地位改变,决定于主要矛盾方面对事物的支配作用。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关系,是一种量与量之间的比例关系,此消彼长,呈线性态势,在时间和空间上形成有规则的平滑运动。而非线性运动理论却不停留于此,它要追问复杂系统内诸因素是相互作用非加和性的内在构成、诱发和实现机制,要描述系统长期行为对其运动状态最初局面的依循机制,以及内在的有序与无序样态。
      在非线性的混沌系统理论看来,系统事物的变化、发展决非简单的矛盾双方力量对比的消长,它要揭示系统内驱力的那种不按比例、不成直线相关性的构成关系,要描述多元因素在历时态和共时态意义上相互作用的不规则运动和突变机制。非线性的混沌系统理论认为,在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因链上,系统演化的最终结果对系统的初始条件或初级致因具有十分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或初始动因十分微小的变异和偏差,都可能导出相差十万八千里的根本不同结果。人们常借用西方流传的一首民谣去说明混沌系统非线性动力致因机理及其发展趋势:“丢失一颗钉子,坏了一只铁蹄;坏了一只铁蹄。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这种细因巨果现象,表明因果之间根本不存在功能等当关系的线性延伸。1963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气象学家洛仑兹曾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气象“蝴蝶效应”命题,认为气象预报的初值受到一个小小的作用,结果会发生巨大差异。即所谓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这个“蝴蝶效应”的命题表明,系统运动致因初值很小的差异,经过长时间、长过程的演化和放大,引出的系统效果可能形成巨大差异。这是因为复杂系统演化中的一连串事件有可能形成一个临界点,在这个点上,小的变化可能引发巨型差异的结果。它表明,对初值的高度敏感性,是混沌系统运动小尺度与大尺度相互缠绕的结果。
      1971年,法国物理学家鲁尔和塔肯斯引进“奇异吸引子”概念,对上述现象进行了研究和描述。所谓“奇异吸引子”。是指系统演化到足够复杂的状态时,就能进入一种特殊的稳定态――奇异吸引子。对它而言。一切吸引子(包括稳定的不动点、极限环和环面这种不同于奇异吸引子的平庸吸引子)的运动都会向它聚集而呈现一种稳定的整体序。而一切到达奇异吸引子范围内的运动又都是初值敏感的和相互排斥的,产生高度的不稳定性。系统进入奇异吸引子的部位稍有差异,其时空态势和性状便截然不同且不会重演。
      这种非线性的混沌理论昭告我们:第一,在分析复杂系统的演化过程及其动因时,线性的因果等当链条是不存在的。系统内部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复杂作用与传递环节,可能将某一作用极为放大而抑制另一些作用,达到某一敏感的临界点,就可能引出意想不到的奇异结果。第二,我们不仅要分析系统演化的各种动因,而且更要分析这些动因之间的“力系”结构,更要关注导致动因发生畸变的关节点,搜寻和抓住“奇异吸引子”的作用机制。第三,要超越矛盾二元力量对比关系变化的线性分析局限,对复杂系统的演化机理分析,不仅要揭示其动力源,更要揭示各力量元、作用元之间的内外关系,要揭示系统的序结构和序变机制,要着力描述混沌系统有序运动的破缺及其敏感的阈值,揭示系统转化为奇异吸引子上的混沌运动即混沌序的特殊有序形态。这样,我们才能超越平衡、均匀、周期、可积、比例、连续、规则、对称、平滑等线性演化视阈,而进到一种用非平衡、非稳定、非均匀、非周期、不对称、不连续、不平滑的非线性观点描述复杂系统的新视野和新思维境界。因此,我们可以说,非线性复杂系统理论开辟了一个不同于用二元一体的矛盾辩证法观察和分析事物的崭新维度。它也将多方面地补正和深化传统辩证法的思维方式,使之更有效地回应和说明当代科学提出的大量新现象和新理论。
      面对复杂系统,人们必须关注矛盾的多极性即多方面性,关注多级的矛盾性即矛盾的层次性,关注事物自组织与被组织关系中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的交互作用即矛盾运动的系统。因此,事物矛盾体系的“内在”与“外在”只有非常相对的意义和区别。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整个事物矛盾系统的合力。而不能归因于某一个内在矛盾或基本矛盾。相对于耗散结构的复杂系统而言,事物必然地与外部环境之间处在开放性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流与变换关系中。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只是构成了这事物变化、发展的种种可能性与潜势,其自组织机制决不能脱离环境的被组织作用而单独实现。事物系统是在与外界环境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信息变换中,从外界输入大于本系统熵产生水平的负熵流时,才能维系自身的内在秩序,并向更高的有序性方向发展,实现事物的进化。可见,外部环境对系统内部事物给予的物质、能量、信息支持,是事物内部蕴含的发展可能性变成发展现实性的关键因素。而且,外部环境对开放系统的内部事物给予的物质、能量、信息支持的特定方式、质量和速率,将使事物内在发展的多种可能性、潜势朝着一定的方向特化,构成事物发展的特定趋势。因此,事物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依循环境变迁而转移的随机性。事物内部多极矛盾运动演化出来的某一、二种内在根据较充分的发展可能性,只有在外部环境提供了与之契合的条件时,这种可能性才能变为发展的现实。这就是非线性系统理论所谓的环境对系统涨落放大或选择的机制,它规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和方式。事物发展的现实可能性,不仅取决于事物内部矛盾运动蕴含的多种可能性之兴衰起伏即“涨落”的随机性,同时也取决于这些可能性与环境契合的程度,进而取决于环境对这些可能性选择和支持的程度,受到环境自身随机性的制约。在特定意义上讲,事物的发展,最终决定于事物内部发展可能性的随机突显与环境自身运动随机性对系统之发展可能性涨落的时空与性状选择。因而,环境的随机性作用将对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可小视的规定性乃至某种决定性的作用,并且是有巨大随机性的决定作用。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只能是事物内部随机性与环境随机性即外部随机性交互作用的趋势。必然性只存在于偶然的随机性中。
      
      三
      
      新事物的产生并非事物内部矛盾运动孤立的“自组织”结果。   “自组织”的概念也是用来描述复杂系统运演机制的概念。它是指事物的系统无需外界特定的指令能自行组织、自行创生、自行演化进而自主地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运动过程和机制。但是,我们不能把自组织中的“无需外界特定指令的干预”而自行组织化的意谓,绝对地理解为无需外界干预,不能把事物的自组织性理解为系统的自外于环境的独自存在和演化。事物的内在因素、结构及其相互作用,通常情况下对事物的变化发展具有首要的意义。但是,如果没有外界的支持、影响和干预,事物内部因素即使在相互作用下会发生某种变化,也不能形成质的变化,不能突破原有的格局而演变为新的事物。新事物的产生虽然是原有事物的自我否定,但这种否定必须有外界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才能实现。外界物质的输入,使原有系统有了新的质料构成,系统结构的变化才有新的物质基础。外界能量的输入,才能使原有系统形成新的力量配置,打破原有的新旧因素力量对比关系,进而改变事物旧的秩序。产生质的跃升。外界信息的输入,才能使原有系统形成新的组织程序和编码,引导物质和能量形成新的建构。需要进一步明确的是,这些从外界输入系统内的物质、能量、信息,与系统原有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很多情况下可能是异质性的。它们进入系统内部,将改变系统原有的组织状态,而按照一种系统内组织和外组织相互建构的作用方式,发生新的自组织样态,从而引起系统的结构、功能演进到一种新的状态。就像我国实行开放以后,国内经济运行的模式因为加入了世界市场和经济全球化的元素,不可逆转地朝着更加完整、更加深人的市场化体制发展一样,事物系统内部的组织性,归根到底是系统的自组织和环境给予的他组织相互作用的产物。我国经济系统由单一的计划模式转变为完整的市场模式,本质上,也就意味着世界市场的资源配置及其运行法则作为物质、能量、信息进入了国内经济运行的系统,在一片开放、“接轨”声中逐步同构。这样,使国内原有的经济运行模式因为广泛吸纳世界资源而产生了对外部市场的强大依赖性;因为有了一只看不见的国际化的无形巨手在组织经济而必然改变着单纯依赖政府和国内市场自组织力量安排经济运行的格局;也因为全面参照市场经济的国际惯例、管理法则和供需关系及商品价值涨落等方面的信息,而必然地导致了政府管理的行为方式和市场、企业营运方式的国际化。这一对世界市场之物质、能量、信息接纳的过程,实质上也就是中国经济发生体制革命、形态变迁的过程,亦即国内经济在变革中经过对世界经济市场环境的顺应而被世界经济市场所同化的过程。反过来说,则是国内经济通过对世界市场经济模式的同化而形成对它的顺应。所以,从系统的自变与系统对环境适应的因变这样一种涵变关系而言,为对立统一规律所确定和表达的事物之内因、外因的关系,亦须改变原来对根据与条件作两极对峙论说的僵固形态,而使之在一种立体互动、多元互渗、内外涵变的机理中得到生动的非线性的描述。
      由此出发,再去观照我们以往在用内因和外因关系解释国家的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的关系时,必然另有一番新的道理。在线性思维中,自主独立似乎与开放和溶入一个更大的条件是相对立的。但在非线性系统思维看来,“自主的概念只能从既是开放的又是封闭的系统的理论出发来认识。”道理如前所述,一个有生机的复杂系统必须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与变换才能维持其生存和运行。因而系统的自立完全是建立在对于环境的依赖之基础上的。同时,一个自主的系统必须以一定的自外于环境的封闭性去保障它的相对独立。这样一来,正如埃德加・莫兰指出的,“我们又碰到了一个有关复杂性的概念的问题。在简单的事物的宇宙里,一扇门必须或者是开着的或者是关着的;而在复杂性的宇宙里,一个自主的系统必须既是打开的又是关闭的。为了自主必须有所依赖。”
      
      四
      
      非线性的复杂系统理论还要求更为辩证地看待矛盾辩证法涉及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在一个开放的耗散结构系统中,系统的状态与其所处的环境――“地点、时间、条件”有着密切的关涉。同样一个事物的质料、结构处于不同的环境中,会在外部因素作用下发生变异和殊分。事物的个性并非绝对地由事物内部因素决定,而是事物的系统所处环境与事物内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考察事物的个性,不仅要考察其内部特质,还要考察事物所处环境的特质。并且,要把环境作为认识事物的“观察点”引入对事物的个性与共性关系的分析中。就如法国研究复杂系统思维的哲学家埃德加・莫兰所指出的,对于认识事物而言,“地点也变成了一个有决定意义的物理概念。地点概念被极为重要地重新引入爱因斯坦的物理学,因为测量只能在一定的地点进行并且确实与它们在其中被运行的环境本身密切有关。”相对于具体的事物系统而言,环境可能是一个更大的系统,它关涉更为广大、宽泛的事物方面。更具有超乎被它规定的具体事物系统的普遍性属性。而这种所谓的普遍性,又正是由它作为条件性的“土壤”而孕育了具体事物的特殊性、个性才成其为普遍性的。具体事物的特殊性在某种意义上讲。只是它与环境――更大系统之特殊联系的规定性。离开了环境之特定视点对具体事物之特定相关性的选择和系统分析,既无法证明环境自身的普遍性,也无法阐释环境内具体事物的特殊性。事物的个性和共性,不能只局限于以往从矛盾内部双方对立统一联系方式的普遍性和运动、变化、发展的特殊性去观照。而应当从事物(矛盾)的内外联系中去进行综合考察。事物的特殊性、个性,既取决于内部联系的具体情形,也取决于此事物与他事物(环境)具体联系的情形。事物(矛盾)的普遍性也决不只是它们的存在及其一般运行方式的共同性,还表现在环境、更宏大系统对于系统、更细小系统之广泛的规定性、普照性上,表现在宏大时空中更高层次的系统对较低层次的系统、更大环境对局部环境及其境域中的矛盾系统的普泛的规定性上。在不同层次的开放系统与周围环境的有机联系中,一切局部环境的、小区域的、特殊性的系统运动规律,都服从于更宏阔的环境或更宏大的系统之运动法则,要基于系统与环境相统一的观点去揭示和理解事物的内在规律。因而,离开大系统对于小系统、离开环境对于系统、离开系统整体对于系统内部因素的具体联系去考察事物的共性和个性,必然会发生以普遍性排斥特殊性、以整体性排斥局部性,或者以事物的局部性否定整体性、以其特殊性否定普遍性的偏颇,导致个性、共性辩证关系的扭曲。对此,辩证法超级巨匠黑格尔其实也给了我们某种预示,他认为,“特殊因素的体系构成了整个理念,理念也同样表现在每一个别环节之中。”在他的话语里,“体系”的理念自然具有高于“特殊”因素的普遍性。理念是由特殊因素之系统集合构成的,同时又表现或渗透在个别的特殊因素之中。换言之,理念的普遍性既是众多个别环节特殊性的集成和凝结,同时它又规定着个别环节的特殊性,并通过这种规定去实现和表达自身。由此可见,黑格尔是从体系与要素、整体与个别环节、宏大境域与具体事物的关系中去考察事物的个性与共性,而非只是从事物内部矛盾联系的历时状态,或从同类事物不同时空样态的比较中去揭示它们的个性与共性的。事物的共性与个性,决非事物单一自组织的个别与一般法则。无论从其生成还是从其表达来说,共性与个性都是事物“场”的产物和作用展示,是环境与事物之复杂关系的产物与表征。
      
      责任编辑:何蔚荣

    相关热词搜索: 补正 辩证法 矛盾 理论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