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应用文书 > 正文

    【茶的身世】身世 卖茶

    时间:2019-02-09 04:34:5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关于茶的最早传说,我们可以从中国古代神话中找到 人们都相信,茶叶是被中国人奉为农业、医药之祖的神农在大约公元前2700年左右,在“教稼稿,尝百草”时无意中发现的。   这个发现说起来很偶然,在此之前。神农曾一再建议人们,为了健康着想,最好将水煮沸后再喝 一天,疲惫的神农将水壶放到炉上后,倒头就睡,没过一会儿,一股特殊的芬芳味道将神农唤醒了 他仔细查看正不断散发出香味的水壶――几片从附近树上飘落下来的树叶正在沸水中翻滚不休 好奇的神农试着尝了尝这种绿色的水,顿感神清气爽,精神焕发而这些树上飘落下来的树叶,正是今天我们要说的主角――茶。
      
      谁发现了它?
      
      公元前50年的中国古文献中就明确说过,茶,是一种用沸水冲泡而成的饮料。公元200年,中国最早的一部解词专著《尔雅》首次提及野生大茶树。到了公元3世纪,中国的四川一带已经出现了茶树种植。但最早对饮茶功效进行详细描述的,还是一部大约成书于公元350年的辞书,它对饮茶的描述大致为:采摘鲜叶并制成饼状,然后烘制,将烘制好的茶叶揉碎放进水里,和葱、姜、橘皮一起烧沸,即成一剂汤药,饮之清热解毒,还可以治疗胃病,改善视力模糊。
      唐朝时,茶渐渐成为“国饮”,这个时期茶的流行喝法是:将茶制成茶砖。饮用时,敲碎一小块茶砖,加上一点盐,然后冲上沸水,然后悠闲坐品。由于携带、冲泡方便,这种砖茶很快流行到中国的西域边疆,并经由丝绸之路流传到了俄罗斯、土耳其、印度等地。
      不过在印度,关于茶的发现的传说则与中国的传说大不相同――传说,公元519年,伟大的达摩祖师在面壁打坐到第五年时,开始觉得昏昏欲睡,时常因为打瞌睡而苦恼,有一天,不胜其扰的达摩祖师愤然揭下自己的眼皮,扔到地上。奇怪的事发生了,落地处,两株绿叶植物破土而出!达摩祖师顺手摘下几片叶子放到嘴里,在嚼过这几片叶子后,达摩祖师居然睡意全无,精神焕发。也许是受这个传说的影响,古代佛教徒习惯在参禅前喝一杯茶,这也许是为了能在冗长的宗教仪式中保持头脑清醒。不过,中国茶文化的传播,与游方和尚的四处化缘密不可分确实是不争的事实。
      
      茶文化的发扬光大
      
      中国第一本茶叶专著是陆羽在公元758年前后所写的《茶经》。在这部洋洋洒洒三大卷的著述里,陆羽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栽茶、制茶、饮茶、评茶的方法和经验,并考证出中国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的确切年代,由此可以推算出我国茶叶的发现和流传已经有4700多年的历史。陆羽也因这部详尽而精彩的“茶书”被后世尊称为“茶圣”。
      日本“茶叶之父”荣西到中国学习佛学,品尝了茶的香味,觉得参禅拜佛时喝茶确实可以振奋精神,就带了一些种子回国。很快,日本人爱上了喝茶,还发展出一整套饮茶的方法,使饮茶成为一种优雅的艺术形式――茶道。可能是受陆羽《茶经》的启迪,整个室町时期(公元1338-1573年),日本人把茶道演绎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日本的茶道有一整套相互配合的程式规范。茶室一般建在清雅别致、绿荫环绕的乡村别墅中,建筑风格很别致,还有专门在茶道仪式上表演歌舞的艺伎。
      19世纪90年代,一个取得日本国籍的西方人――新闻记者兼历史学家拉法德欧・赫恩对复杂的茶道艺术做了一番生动有趣的描述:“茶道要求多年的训练、实践,以保证其雅致……全部操作讲究细节,暗含玄机,仿佛是处心积虑地告诉你:这不仅是泡一杯茶、喝一杯茶,茶里天地宽。最最重要的是一切动作必须优雅、得体,令人有一种尽善尽美的艺术享受。”
      好几个世纪中,欧洲人热爱饮茶,却没有人见过一棵真正的茶树,这是因为,中国不允许欧洲商人进入内地。直到1560年,葡萄牙耶稣会一个对茶着迷的神父克鲁兹以传教士的身份,混迹于商人队伍里,花了4年工夫,来往于中国贸易口岸与内地之间,才对神秘的茶树有了细致深入的了解,他把自己几年的所见所闻写成一本《中国茶饮录》。这是第一本将中国的茶叶品种及饮茶方法等知识传播到欧洲的专著,他也因此成了欧洲研究中国茶的第一人。
      1678年,雅各布・伯尼写了一本植物学专著《早期的异域植物》,这本书的附录里设有专门写茶的篇章,是由威廉・特瑞尼采加写的。这名荷兰医生曾于1674年到1676年在荒无人烟的长崎港德西曼小岛上有过一段难忘的经历。当时,他是荷兰东印度公司设在那里的贸易站的首席外科医生,据说当年在荒凉的小岛上,陪他度过艰难岁月的就是茶。巧合的是,1690年,德国医生恩格尔伯特・开姆普尔也采到了这座小岛,并于3年后离开了小岛。1712年,他也出版了一本书《异域之乐》,以日本茶道为研究对象,因为对茶道的见解独特而备受西方人瞩目。
      
      不可一日无君
      
      英国人对茶的爱好起于何时已无从考证,现在我们能够知道的是,大约在1652-1654年间茶叶首次来到英国。起初,茶叶是奢侈品,只在药店有售,价格昂贵,种类稀少,只有有钱人才喝得起。买得起茶叶的人家,多将茶放在上锁的小罐中,钥匙由女主人亲自保管,生怕佣人偷窃,足见当时人们对茶的珍视。
      1660年是查理二世复辟时期,对茶叶贸易来说也是大吉大利之年。这位君主在流放法国期间,做了路易十四的客人,在凡尔赛宫里喝茶成瘾。查理的妻子、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德・巴格安阿竟然也嗜茶成瘾。很快,喝茶便成为上流社会的时髦消遣,茶叶的进口量直线上升,到18世纪20年代中期,英国的茶进口量已经超过450吨。
      有意思的是,王公贵族并没有占尽品茶风流。1680年,喝茶还是贵族们消磨时间的方法,但短短一个世纪后,茶就成了全国上下都喜爱的饮品,甚至在一些为人当佣人的家庭,茶叶和糖的消费也成为日常生活开支的一部分。到了1780年,虽然茶叶价格仍然居高不下,但不论是劳工还是贵族,茶叶都成了他们每天生活的基本用品,只是他们喝茶的口味、派头不同罢了。富人可以买最好的茶叶,冲泡一次就扔掉,穷人可以喝最次等的茶叶。有钱人家的佣人常把用过一次的茶叶晾干后卖给茶行,茶行把这些茶叶重新上色后卖给只出得起低价的人,甚至反复用过的茶叶也如法炮制,这成了不法茶商牟利的手段。所以,当时人们普遍认为走私茶叶的质量比茶行出售的茶叶质量要好。
      随着茶叶进口量的增加,价格逐渐下降,普通百姓逐渐也能买得起茶叶了。彼得・斯图佛逊把茶叶带过了大西洋,推销给新阿姆斯特丹(即纽约)的移民,移民们很快成为茶叶的铁杆粉丝。整个18世纪和19世纪,喝茶成了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共同爱好,社交活动不可无茶。
      茶园是当时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地方。每到周末,男女老少都会将自己打扮一新,买张门票走进茶园,在精心修剪的绿阴浓浓的藤架下、凉亭里,品茶听音乐,或者在遍布鲜花的小径上漫步,或者打板球游戏,黄昏时看看焰 火,茶园有着不同于咖啡馆的独特风情。当时最有名的茶园是开办于1732年的伦敦沃克斯公园,据说,纳尔逊勋爵与情人爱玛(也就是后来的汉密尔顿夫人)曾在这里谈情说爱。
      除了茶园,喝下午茶的风气也流行起来。喝下午茶最先在19世纪早期由一名叫安娜的英国女人发起,这位贝尔沃尔堡的贝德福德第七公爵夫人每天只开两餐――内容丰富的早餐和黄昏时丰盛的晚餐,在两餐中间漫长的间隔时间中很容易感到饥饿。为了抵抗下午的饥饿感,公爵夫人邀请很多贵妇每日下午5时到她的房里吃点东西,食物有小蛋糕、三明治和各种甜食,当然还有茶。公爵夫人从“在乡下”的夏天开始,直到回伦敦,一直发请帖邀请朋友们和她“一起喝茶,去田野散步”。这一举动很快成为时尚,富贵家庭的女主人们争相效仿,纷纷邀请朋友一起喝下午茶,很快有了一套约定俗成的形式。通常,佣人把烧好的茶送到房间,女主人用精美的茶壶将茶倒进同样精美的茶杯里,再装满一壶茶――通常是银壶――点燃小灯保温。大家喝茶,吃点心,有说有笑。下午茶的点心不拘一格,有夹了虾仁或鱼子酱的三明治、果酱吐司,还有风味小吃比如圆饼等。 下午茶有“素茶”和“正茶”之分,后者是中产阶级和上班族一天的主餐,他们的下午茶比起上流社会的喝茶吃点心,有更多的实际意义。正茶有黄油有面包,吃食有荤有素,种类齐全,同时还有大杯大杯的茶。1741-1820年间,工厂主、地主和牧师们不断企图取消“茶点时间”,他们认为不能让喝茶成为工人、雇农的偷懒理由。可是不管如何,工人们就是得借着喝茶休息一会儿,手里的茶杯就是放不下来,下午茶的习惯一直维持到了现在。
      到了20世纪初,为了迎合人们跳舞的爱好,许多酒店开始举行下午茶酒会,茶和舞结合,高雅又浪漫,吸引了很多青年男女来消磨时光。据说,当时有一家《时髦》杂志社的老板就曾以“在舞会上浪费时间”为由,解雇了许多女秘书。
      
      喝茶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已知的欧洲最先做茶叶生意的商人是托马斯・加洛韦。1657年,他在伦敦的咖啡馆卖茶叶兼卖茶水。1660年,他的茶叶零售价是每500克6-10英镑。随着喝茶的日渐流行,关于喝茶的争论也越来越多。加洛韦明白这样的争吵对他的生意意味着什么,他向顾客们强调喝茶如何有益健康,把茶的功效吹嘘得天花乱坠。
      的确,茶虽然有兴奋刺激的作用,却不会导致诸如贺加斯在《杜松子酒小巷》里绘声绘色描述过的行为问题,但偏偏有人认为茶会让人误入歧途,是一种不利于健康的饮品,有损工人体力。一名叫约翰逊的医生也为自己沾上茶瘾而备感悔恨,他认为:“茶不适合下层人饮用,因为它不能补充体力,也不能减轻疾病,只是满足口味,却毫无营养价值。”
      也有人对饮茶的作用看法乐观。18世纪,历史学家阿格尼斯・斯特里克兰曾盛赞茶是“浓淡相宜”的饮料。到了19世纪,对茶的是非功过争论得更加沸沸扬扬时,评论一直持续到18世纪东印度公司停止用瓷器当压舱物为止。
      和中国人喜欢喝温茶的习惯不同,英国人更喜欢喝滚烫的茶,英国人更喜欢用一种和中国的细颈酒瓶差不多的茶壶,只是上面多加了一个柄,这种茶壶不好包装,不便运输,只能在英国国内生产。当时英国最大的陶瓷制造商是约西亚・韦奇伍德,到1795年韦奇伍德逝世时,他的陶瓷已经出口到整个欧洲、美国以及英国的各个殖民地。
      不仅仅陶瓷业受到中国茶叶和瓷器的影响,当时,中国风已经刮遍了整个欧洲,“中国式”成为欧洲人心目中最完美的风格。从别墅庄园到家庭住宅,摆设的瓷器,裱糊的墙纸,天花板、地板上的图案,等等,都是经欧洲人改良后的“中国式”。1821年,摄政王格外欣赏的布赖顿楼阁建成,把19世纪的“中国风”推向顶峰。
      饮茶风的盛行,使得茶馆应运而生。除了获利丰厚,茶馆还有潜在的解放妇女的功效。人们认为开茶馆是一种上乘职业,适合夫人女士们运作。确实,茶馆清一色是女士当家,而上一世纪的咖啡馆老板全是男士。在茶馆里,女人可以无拘无束地与朋友相会,家人不必担心。140年后的今天,社会早已认可了女士们的才干,茶馆的亲和力却依然好得出奇。在英国人心里,去茶馆消磨时间,比喝茶本身更重要。茶馆现在成为英国人的民族特色之一,到英国旅游,一定要去英国的茶馆看看。
      毫无疑问,直到现在,英国人还是喜欢喝茶。虽然人们的饮食习惯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当年乔治-奥威尔曾经讥讽过的对茶的痴迷现象却依然如旧,只是没有那么典型而已。他说:“英国人……讨厌大蒜和橄榄油,没有茶叶和布丁,他们会感到活不下去。”据统计,1996年,10岁以上的英国人每天平均喝茶8.39杯――是饮品市场份额的42%。
      近来有研究认为,喝茶可以减少患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危险。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全世界都应该对5000年前那些偶然飞落在神农水壶里的叶子感激不尽。

    相关热词搜索: 身世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