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应用文书 > 正文

    【(安徽省)2019年芜湖市弋江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时间:2020-05-14 07:10:5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政 府 工 作 报 告——2016年3月19日在弋江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上区长 王永辉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2019年及“十二五”时期工作回顾2019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全区上下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适应和引领发展新常态,大力推进创新创业,加快建设经济和城市升级版,圆满完成了区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较好实现了“十二五”规划目标。一是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9.61亿元,增长9.5%;
    财政收入32.76亿元,增长1%;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7.79亿元,增长13%。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2家,累计达164家,实现总产值805.86亿元,增长7.6%。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32个,总投资138.86亿元。实际到位内资295.99亿元,增长7.4%。实际到位外资1.8亿美元,增长20%。狠抓项目建设,全年在建项目619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06个,10亿元以上项目28个;
    新开工项目509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9个,10亿元以上项目3个。天弋能源锂电池项目一期、三只松鼠智能一体化食品园、外经广场等项目建成投产,奇瑞新能源“小蚂蚁”电动汽车、航飞科技飞行器装备、天弋能源二期等项目进展顺利。加大企业融资支持力度,罗伯特科技、达尔智能、康海时代、华夏显示、兆尹科技5家企业成功实现“新三板”挂牌,跃飞材料完成报会。三只松鼠获得峰瑞资本1.66亿元投资;
    天斯努等3家企业4885万元定向增发资金全部到位。全年兑现产业扶持资金2.24亿元。新马二期10亿元债券成功发行,全年累计融资51亿元。加强政府性投资管理及担保风险防控。出台了企业担保工作意见,全年共为47户企业贷款担保4.26亿元,放大2.82倍。规范政府债务管理,全年置换政府债券3.5亿元。二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把握“中国制造2025”和国家发布重大工程包机遇,推动汽车及零部件、材料产业优化升级。2019年全区技改投资75亿元。全年盘活工业用地852亩,清理工业厂房7万平方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新能源汽车获批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高新区获批省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园二期即将全面投入使用。全年新增重点服务业企业21家,获批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区。新引进电子商务企业22家,全区电子商务销售收入突破30亿元,177家服务外包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72亿美元。三只松鼠获省电子商务示范企业称号。柏庄时代广场、银泰城等商业综合体相继运营,德盛广场、中建生活广场等项目顺利推进。新时代商业街获批芜湖市首批省级特色商业街。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3.61亿元,增长14.3%。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05亿元,增长21.2%。实现进出口总额5.6亿美元,增长26%。三是推动创新创业蓬勃发展。积极响应“互联网+”行动,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年安排自主创新配套资金2101万元,争取省级以上科技项目资金1070万元。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家,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工业设计中心、省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各1家,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产品40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124.37亿元,增长18.8%。新引进漫漫来等民营孵化器8家,其中追梦孵化器被认定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新增科技企业孵化器3万平方米,新引进科技孵化器项目32个,在孵企业117家,毕业企业10家。青年创业园获批全国青年创业示范园区、省级A类青年创业园,高新区众创空间获批省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化项目。新引进和培育各类专业人才3105人,新签约高层次人才团队13个,薛卫昌团队、蔡昱团队入选省高层次人才团队。积极推进知识产权强区建设,通过省首批知识产权示范区验收。新申报专利3158件,其中发明专利1753件。大众创业激发新活力,新增创业企业921家,新增个体工商户1930家,各类创业社区、创业村建设稳步推进。四是推动城市建设等高对接。全年启动14个棚户区改造项目,袁泽桥以东地块、弋江酒厂周边地块征收基本结束。国家重点工程青弋江分洪道、205国道拓宽绿化征收工作全面结束。澛港新镇、弋江嘉园二期等6个老旧小区改造,乌霞山路、九华南路等区域老旧管网改造全面完成。全年建成并交付保障性住房736套、4.4万平方米,消化存量安置房1135套。城市畅通水平显著提升。高铁弋江站区路网、南塘湖路下穿、城区道路节点畅通工程基本建成。深入开展市容整治专项行动,通过持续性、高频次、滚动式联合治理,高教园区、南瑞等重、难点区域市容面貌焕然一新。完成2019年全国文明城市复查迎检工作。加强生态环境整治和保护,严格开展节能评估审查,加快淘汰高耗产能,完成全区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目标。新兴铸管完成整体搬迁、老厂区地块开发工作有序推进。开展饮用水源地综合整治,关停东汇码头,完成改造韦庄排灌站。160家园区企业完成雨污分流改造。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白马山水泥厂脱硝、除尘,青岛啤酒、风雪橡胶等企业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工作全部完成。关停城南屠宰场和境内碎石加工点,取缔违法回收地沟油的瑞洁公司。秸秆禁烧成效明显。启动矿山周边生态环境整治,灰山矿整治顺利通过省国土资源厅验收。启动城市生态绿地和森林长廊示范段质量提升工程,完成千万亩森林增长任务,新增城市绿化面积140万平方米,生态组团绿化700亩,造林3000亩,森林覆盖率达14.1%。五是推动体制改革落地生根。全面推行弋江区与高新区“政区合一”管理体制,区直部门职能向高新区延伸,全区域一体化管理模式得到省政府充分认可。按照强化企业服务、强化招商引资、强化行政效能的思路,成立经信委(企业服务中心)、督查室,整合投资发展部,成立四个专业招商局。高新区(弋江区)企业服务中心、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及涉企第三方服务大厅投入使用,15个涉企部门进驻科创中心集中办公。出台了优化企业服务意见和实施细则,企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服务工作流程进一步优化。率先运行高新区易企网,全年共办理企业网上申报服务事项312件。按照全市统一部署,率先完成区、街道、村居三级行政权力清单办事项1812件、公共服务办事项76件上线运行,网上办理率超过20%。开展行政处罚、行政许可事项“7天双公示”。改革资产资源管理体制,出台了加强部门、街道、村级资产管理意见和房屋资产管理办法。强化政府性投资项目建设管理。落实财政预算管理改革,全面实施国库集中支付,推进公务卡结算。完成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和工资制度改革。启动弋江区医院管理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区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汲取某医院骗保案教训,从制度、机制上研究改进和加强医保监管措施。积极推进“三证合一”、“一证一码”商事制度改革及“多规合一”等领域改革。启动公务用车改革。六是推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累计拨付资金3.6亿元,高标准实施了21项民生工程。坚持扩大教育资源总量与提高教育资源质量并重。火龙岗中心学校扩建完成,马饮九年制学校、乌霞山路小学建设项目顺利推进。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扎实推进“安徽省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实验区”建设,与北师大的合作进一步向学前教育延伸。基本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现全覆盖,卫生监督执法和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强。全省社会资本投资规模最大的海螺医院建成开业。深入开展就业帮扶,完成就业技能培训1200人次,新增城镇实名制就业14032人。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发放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2772人次、686.65万元,发放低保金82406人次、3700.34万元,医疗救助3257人次、1087.34万元,临时救助887户、203.07万元。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年开展道德讲堂150余场,各级各类身边好人当选总数位居全市首位。“心暖花开”公益联盟、“心连心”爱心协会当选为省优秀志愿服务典型。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举办各类文体活动850场,芜湖市第六届大学生嘉年华活动成功举行。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严执法、排隐患、强管理”专项行动及安全生产“铸安”行动。狠抓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获批全省首届食品安全示范区称号。法律援助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六五”普法圆满完成。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不断加强。推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多元化矛盾化解工作机制,推动信访制度改革,积极推进阳光信访、责任信访、法治信访。三潭社区省级社区协商民主试点工作稳步推进。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关工委等组织发挥作用,区总工会入选全省示范县工会。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慈善、老龄、残疾人等事业不断发展。澛港街道和兴隆街社区民族工作经验获国家民委肯定与推广。成功获批全省残疾人工作示范区。地方志、物价、档案、招标等工作不断规范。率先完成第八届居委会换届选举。成功获批全国首批智慧社区试点地区,入选全国“救急难”综合试点单位。七是推动政府建设与时俱进。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规则进一步完善,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进一步落实。严格执行重大决策事项报告制度,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全年共办理市、区两级人大议案和建议、政协提案142件,满意率达98.6%,完成“实施截污纳管工程,加快实现两湖生态保护”、“清理利用安置房”等重点议案、提案;
    开展办理工作“回头看”,推动议案、提案办理从“重答复”向“重落实”转变。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完成政府网站改版。充分发挥“区长热线”、“政民互动”、“弋江发布”纽带作用,全年共办理咨询、投诉及留言1182条。狠抓政府作风转变,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全面深化“双联系”工作,进一步完善区政府负责同志包保联系街道工作制度。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圆满完成省、市委巡视、巡查整改任务,认真学习纪律处分条例,加强监督检查和通报曝光。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省、市、区相关规定,全区“三公经费”下降15%。各位代表!2019年是“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回顾这五年,我们积极稳妥应对国际国内环境变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五年,是弋江区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的五年。五年来,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9%;
    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6.9%;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2.3万美元;
    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45亿元,年均增长22%;
    规上工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7.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8.8%。连续两年荣获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一类区先进单位。国家级高新区全国综合排名从63位上升至55位,位列新升级高新区第6位。创新驱动作用显著增强,专利受理数量连续五年位居全省前列,获批首批省知识产权示范区,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这五年,是弋江区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五年。全区三次产业比重从“十一五”末的1.1:79.8:19.1调整为0.9:79.9:19.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4家,高新技术企业66家,“新三板”上市企业7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4.3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趋于优化,节能环保及高端装备制造、软件和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初具规模,新能源汽车获批国家创新型集群试点和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这五年,是弋江区城市品质全面优化的五年。建成区面积由17.5 平方公里扩大到37.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由45 %上升到75%。五年来累计修建30条道路,“八纵十六横”的城市道路网络全面提升;
    商合杭(皖赣)高铁南延线建设顺利,宁安高铁弋江站建成通车,弋江迈入高铁时代。城市宜居环境显著改善,五年累计新建7个高端社区,改造提升48个老旧小区。累计建成绿地680万平方米,新增城市绿地300万平方米,森林覆盖率提高10.44个百分点。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全区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完成市政府下达目标。城市管理信息化、精细化、市场化水平大幅提升。市民文明素质不断提高,2019年获批全省首届文明城区。

    这五年,是弋江区民生保障持续改善的五年。五年累计投入33亿元,滚动实施了138项民生工程。城乡统一的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实施,大病保险实现全覆盖。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发展县(区)认定,获批省“教育强区”称号。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和卫生应急体系更加完善,荣获全市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称号。城镇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31162元,年均增长13.1%;
    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16593元,年均增长17.9%。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满意度和获得感显著提高。各位代表!“十二五”成果的取得,是区委正确领导,是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区政协强化监督,是社会各界人士大力支持,是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上的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向大力支持政府工作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向来弋江创新创业的投资者和各类人才,向所有情系弋江建设与发展的朋友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十二五”已圆满收官,积累的发展经验弥足珍贵。“十三五”已扬帆开局,站在率先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发展起点上,我们清醒地看到,各种不确定、不稳定的风险挑战依然错综复杂,发展任务依然紧迫繁重:一是区域经济总量还不够大,工业经济上缺乏大企业、大项目支撑;
    二是产业结构升级压力较大,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战略引领作用发挥还不是很明显,现代服务业资源整合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是创新创业资源集聚速度还不够快,新的经济增长点亟待加快培育;
    四是城市建设和社会建设相比“一个尊重”、“五个统筹”的要求,环境资源、人口规模质量支撑能力还不够强,“向东看、往东比”赶超目标任重道远。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更加坚定攻坚克难的信心和决心,勇于担当,敢于创新,全力破解。二、“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未来五年,是弋江区率先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迈向现代化的决胜时期,是坚持改革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全力打造经济和城市两个升级版、建设安徽省最具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化新城区的关键时期。当前国内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们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黄金发展期和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期。“十二五”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加上各种有利条件叠加发力,只要我们精准把握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特征,科学谋划奋斗目标、发展思路、战略举措和主要任务,务实推进,就一定能够实现新常态下的新发展。“十三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抢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机遇,以“创新创业、富民强区”为主题,以打造经济和城市两个升级版为主线,以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重点实施人才强区主战略,奋力打造安徽省最具核心竞争力的人才科教集聚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幸福和谐文明区,率先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600亿元,财政收入超过50亿元;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突破30 %;
    城镇化率达到90%;
    城乡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幅;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主要任务是:(一)着力打造经济升级版。积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壮大提升主导产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全力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基地,到2020年,基地产值力争实现1000亿元;
    瞄准生命健康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制药、高端医疗、养生保健、健康休闲等产业,到2020年,生命健康产业年产值达50亿元。打造节能环保及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发展软件、电子信息、电子商务等产业,到2020年,力争节能环保及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软件和信息产业产值达200亿元。大力发展高端商务、现代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到2020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50亿元,年均增长15%,成为皖江区域性高端商贸中心;
    培育物流亿元企业10家,物流业营业收入超10亿元;
    发展上市公司3家以上,“新三板”挂牌企业超过20家,直接融资净额超过120亿元,其中股票融资突破30亿元。大力实施“两化融合”,加快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应用,推进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到2020年,传统优势产业智能制造和绿色发展水平明显提升,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达到20%左右。(二)汇聚创新创业新力量。进一步强化和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提高协同创新效率。力争到2020年,高新技术企业达1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30%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地区生产总值3.2%以上,万人拥有专利申请量达35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15%。实施人才强区主战略,着力引进一批行业领军人才、紧缺高端人才、创新创业团队。支持和鼓励人才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方式参与收益分配,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加快引进软件工程师、机电工程师等人才培训机构,提高技能培训水平。健全人才服务体系,打造皖江创新创业人才集聚高地。完善创新服务平台体系。改造提升现有孵化器,引导新办专业化、特色化孵化器,加快公共技术研发平台、产学研服务平台等载体建设。充分激活大众创业潜能,促进众多“创客”脱颖而出。培育和建设小企业创业基地、创新园区等创业平台,构建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众创空间。构建风投、创投、科技保险、知识产权质押等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建立科技营销服务共享机制与信息平台,加快形成“孵化-中试-产业化-商业化”创新服务链条。(三)奋力打造城市升级版。坚持以完善功能、提升品质、科学治理、精细服务为核心,不断提升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水平。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力争全区森林覆盖率达15.5%。提升城乡基础设施水平。加快主城区有机更新,基本完成城市规划区内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任务。推进“两湖”地区、新兴铸管老厂区、青岛啤酒厂等重点地块改造升级。启动滨河路、凤凰山路等道路工程建设,推进农村道路升级改造及网格化工程,完善城市路网结构。积极支持峨山路东延、城南过江隧道、中江大道延伸段、徽州大道等市级重点工程建设。打造“海绵城市”,全面实施城区污水管网改扩建工程,不断改善城市供排水基础设施,完成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城区污水处理率达93%。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倡导绿色生活。积极推动芦花荡公园与滨江公园二、三期同规划、同建设,启动元亩塘公园规划建设。到2020年,累计新增绿地 300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分别达42%和37%。推进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创建环保模范城区。(四)推动社会事业迈上新台阶。率先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20年,城镇常住居民、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5%和10.5%。全面加强社会保障。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推动形成安全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提高依法治区水平。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在全市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实现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多元化、高位均衡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积极争取高端民营专科医院和芜湖市公共卫生集聚区落户我区。加快公共文体设施统筹建设,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努力建成文化强区。加强社会治理创新,确保社会大局总体和谐稳定。三、2016年的主要工作2016年是迈入“十三五”发展的启航之年,也是率先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年。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
    财政收入(全口径)保持同步增长;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
    社会零售品消费总额增长15%;
    城镇常住居民、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和10%。(一)更加注重创新创业,加速培育区域经济新动力强化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扩大创新体系要素规模,强化创新体系功能。积极建设创新型园区,继续做好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和国家科技服务业试点区申报工作。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加快产业技术研究机构、产业创新平台、院士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共检测中心、协同创新机构建设步伐,多渠道集聚创新资源。抓好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工程,积极创建知识产权示范(试点)企业。大力推动产学研合作,发挥“政府政策引导——企业创新需求推动——院校技术成果转化”协同作用,构建从“实验室”到“孵化器”到“产业园”的快速通道。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完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着力引进和扩大风险投资基金数量和规模,全方位提高科技创新服务能力。探索创新创业团队对接高教园区科研资源合作机制,提高院士工作站、产业研究院等创新载体运营水平。2016年力争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0%,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8家,新申报发明专利1000件。实施人才优先战略。坚持扩大人才资源总量和发挥智力资本优势相结合。全面落实调转促“4105”行动计划,瞄准人才项目产业化,实施更加灵活、更富含金量的人才政策。围绕产业链精准招才引智,发挥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及高端装备制造、软件和信息等新兴产业集聚“产业人才”优势。积极引进软件工程师、机电工程师等高端紧缺人才培训机构。引导和鼓励高端人才到创新创业孵化机构担任导师、到高校兼职、到企业兼任技术顾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汽车及零部件等关键产业“+互联网”,柔性借智创新,研发新技术、开发新产品。进一步创新和完善人才服务机制,提高人力资源服务中心专业化服务水平,建设服务完善的人才社区,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下、用得好。2016年,力争新引进人才团队6个。着力推动创业富民。坚持科技型创业优先扶持、就业型创业全力保障相结合,从科学规划、政策引导、招商引智三个方面入手,全面提升大学科技园、青年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园、孵化器等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管理运行水平。积极支持资城等民营孵化器建设。大力发展众创新模式,实施青年创业计划,组织校地合作创新创业大赛。推动创新创业资源向创业人员有序开放,构建高校创业项目入驻创业平台绿色通道,多渠道引进优质创业资源。大力开展质量强区工作,实施商标品牌发展战略。全年新增各类孵化器2个,新增孵化企业30家,新增众创空间2家。新增创业企业1000家,新增个体工商户2000家。

    (二)更加注重产业布局,加快形成产业升级新优势推动新兴产业加速发力。按照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目标,拉高标杆,压实举措。高标准、快节奏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建设,加快集聚一批电池、电机、电控关键项目。确保奇瑞新能源“小蚂蚁”电动汽车6月前批量生产。推动天弋能源二期、天量电池包二期等项目快速形成锂电池配套产能,推进馨联动力系统、达尼特隔膜等项目加快建设。提高易开、金玺等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及运行维护能力。支持海螺川崎、三花自控等项目扩能增产,争取获批省节能环保装备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加快服务外包产业园、芜湖软件科技产业园、科大讯飞智慧城市产业园、信威电子信息产业园建设,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支持三只松鼠等电子商务企业发展跨境电商、移动电商。加快高新区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中航华东光电、赛宝研究院等军民融合企业申报国家专项建设债券;
    推动华东光电、天兵科技等已获债券支持的项目尽早开工、尽早投产。积极培育生命健康、工业机器人等科技项目。推动现代服务业加快提升。优化宁安高铁弋江站区、纬七路等重点区域商业载体布局,推动中建生活广场、德盛广场等综合体建成运营。鼓励商业综合体集聚多元、多层次业态,促进差异化、个性化发展,实现业态的有序高端化。实施“互联网+流通”计划,支持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建设,鼓励传统商贸服务业提升改造。发展现代物流业,支持电商企业发展专属配套物流业务,推进烟草物流配送中心、恒基矿业物流园等物流项目建设;
    结合存量资产盘活,支持仓储、冷链等物流项目以租赁方式落户我区;
    大力引进第三方和第四方物流,构建物流综合服务平台。鼓励和规范发展各类融资担保和再担保机构,提高担保机构对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担保能力和积极性,推荐符合条件企业开展过桥资金、税融通和政银担业务。继续深化与市民强担保公司合作,加大担保保证金投入力度,为中小企业发展融入更多资金。加快发展为金融业提供服务的投资咨询、资产评估、会计、审计、律师、保险代理等中介服务机构。大力推进企业上市工作,2016年培育10家以上上市后备企业,力争6家以上企业在资本市场挂牌。积极发展航运和船舶交易服务业,启用新的船舶交易中心,利用存量办公用房建设航运集聚区。推动传统产业加快升级。鼓励企业技术改造,支持企业技术中心、两化融合等项目申报,鼓励和引导通过技术创新推出新产品。推进大学、科研院所与企业的产学研对接,支持传统企业与互联网企业、信息技术服务企业跨界联合,培育新兴产业项目。盘活、优化企业存量资产,加大企业间协同合作,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明确标准、分类甄别,扎实推进“僵尸企业”清理。推进招商引资全力突破。进一步优化招商管理体制,增设招商四局。按照适合招商、擅于招商原则,配实配强招商引资工作力量。制定产业发展目录与招商引资目录。坚持“挑商选资”与“招才引智”并举、“大而优”项目与“小而美”项目并重,更加注重大项目招商,更加注重引进项目和人才团队的质量。构建“招商信息—招商线索—招商项目”发现、培育、推进、转化机制,成立项目落地专业化服务队伍,围绕项目落地生根、形成成果,提高招商引资效率。严格实施“四督四保”制度,坚持项目调度、谋划常态化不放松,按照“一个项目一张推进路线图”的要求,倒逼项目落地、加快项目建设、保障达产增效。2016年,力争新签约引进5亿元以上大项目9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3个。全年安排亿元以上产业投资储备项目28个,总投资328.6亿元。着力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全面提高企业服务体系运行效率,深入企业摸排“问题清单”,制定“措施清单”、落实“责任清单”。加快企业服务中心、人力资源服务中心、第三方企业服务机构建设。全面落实中央“降成本”政策举措,帮助企业破解发展难题。积极争取国家专项建设债券支持,强化到位资金后期管理。充分发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基金、青年创业引导基金作用,设立新能源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股权投资。推动高新区资产资源清理常态化、长效化,主动推进园区配套建设,不断提升产城融合水平。(三)更加注重精准改革,加速释放体制机制新活力正确处理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依法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优化公共服务。全面推进“互联网+政府服务”,加强权力清单动态调整。规范村居权力运行机制,制定村、居“小微权力清单”,进一步深化村居组织建设。落实综合监管分类执法体制改革,在市场监督管理、城市和社会建设管理等领域推行综合执法。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完善街道财政体制,推进街道财权、事权相统一。深化街道(村、社区)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存量资产清理。实行政府性债务分类管理,降低融资成本。完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完成公务用车改革。深化教师无校籍化管理,推进集团化办学。深化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施农民进城、企业职工购房补助,加大房地产去库存力度。(四)更加注重绿色协调,加快打造城市建设新形象推进城市建设。完善城区路网结构,提升城市通透性和微循环能力。重点打造205景观大道工程,推进高新区核心区道路提升改造和南区路网建设,全力支持城南过江隧道、沿江高速峨山路出入口等市级重点工程建设。做好中山桥、中江桥拆除地块征收工作,实施卡九路等3条乡村道路修复工程。加大影响城市形象重要节点区域、新建道路沿线环境美化力度。加快征收地块项目扫尾。实施四联小区、澛港中区等10个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推进27个棚户区地块改造工作。改善城市供排水基础设施,完成利民东路、漳河路等区域截污纳管工作。实施长江沿线、青弋江沿线、城市主干道等重点区域绿化、美化、亮化提升工程,努力提升城市形象。强化城市管理。持续巩固文明城区创建成果,打造城市管理升级版。推进管理网格化、城管数字化、服务市场化、考核科学化,深入开展“出店经营、非机动车乱停乱放、违规广告店招、乱倒垃圾、毁绿种菜”等市容整治“铸安”行动。建立城市管理集中巡查制度,实现长效化、常态化管理。拆除澛港再就业一条街、高校园区综合服务区等摊点群,疏堵结合,利用现有存量地产或零星地块规划建设规范特色美食街。深化征而未用土地管理利用,规范和加强物业管理。突出生态维护。建设城市生态长廊,完成森林千万亩增长工程。推动原芦花荡公园地块规划调整、实现与滨江公园同步建设,继续推进“三线三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及“大绿化”工作,开展黑沙湖泵站、麻凤泵站更新改造。维持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有量,开展土地矿产违法行为动态巡查,严厉查处违法用地和非法盗采,推动陶家山矿、灰山矿周边生态恢复,启动建成区黑臭水系治理工作。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开展工业废气、建筑工地及道路扬尘、餐饮油烟等专项治理,严格执行秸秆禁烧政策。(五)更加注重共建共享,加快构建社会保障新能力大力实施民生工程。继续实施省级民生工程。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施就业援助工程,加大就业技能培训力度,全年计划培训1300人次,最大限度地促进就业。发展养老服务产业,推进实施养老综合体项目,促进养老服务市场规范有序发展,完成4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加强残疾人就业基地和扶贫基地建设,巩固全省残疾人工作示范区创建成果。积极创新社会治理。提升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水平,实现网格化管理全覆盖。深化社区管理体制创新,推进城市示范社区、精品社区创建工作。深化村居组织建设,加大财政支持,保障村居建设达标。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培育、支持扶贫济困、社区建设、志愿服务等领域的社会组织发展,创建社会组织品牌。积极预防和化解矛盾,建立健全区党政领导干部信访接待日制度,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进一步推进基层协商民主试点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数字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强化司法保障,依法防范和严厉惩治违法犯罪。积极谋划“七五”普法规划。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大力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持续开展安全生产“铸安”行动,强化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坚决预防各类重大事故的发生。加强应急管理,及时有效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保障全区群众“舌尖”上的安全。统筹发展社会事业。完善全区教育布点,保证义务教育资源充分供给。安师大附小乌霞山路校区、马饮校区建成并投入使用,海螺学校启动建设。发挥公立医院带动作用,全面增强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供给能力。积极稳妥推进二孩政策落实,不断提高计生服务水平。发展文化体育产业,实施“全民健身、健康弋江”发展战略。打造文化精品工程,积极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全民科普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做好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关心下一代等工作。继续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六)更加注重法治透明,加快打造依法行政新效能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坚持依法行政,加强政府法务工作,重点加强政府民事行为管理。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化,全面梳理招商、融资、建设领域合同,加快积压案件化解,防范法律风险,严格执行政府合同管理规定,不断提高政府经济管理法治化水平。坚持科学决策,严格执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重大问题决策程序。推进政务公开,认真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和决定,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接受司法监督,高度重视社会公众和新闻舆论监督,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加强高效政府建设。巩固“三严三实”教育成果,全面落实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涉企收费清单制度,完善易企网、易户网建设,方便群众、企业办事。贯彻中央、省、市改进作风各项规定,以治庸提能力、治懒增效率、治散正风气,深入开展“双联系”、“亲切服务”等活动,提高政府服务群众满意度。强化聘用人员管理,全面提高聘用人员工作积极性。加强政风行风建设,强化督查督办机制,充分发挥“区长热线”、“市民心声”等载体作用,把政风行风建设和优化发展环境工作引向深入。加强廉洁政府建设。认真落实“两个责任”,强化“一岗双责”,推进党风廉政责任制建设;
    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准则及纪律处分条例,强化日常监督,推动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区相关规定常态化、制度化、长效化。严控机构和人员编制、严管“三公”经费支出,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强化审计监督、行政监察和干部管理,着力解决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严格责任落实,加大问责力度,强化权力制约,把全面从严治党责任不折不扣压实到基层;
    推动形成“不敢腐”的社会氛围、健全“不能腐”的制度体系、培养“不想腐”的思想意识,树立忠诚、干净、担当的政府形象。各位代表,同志们!新常态赋予新使命,新形势体现新担当。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让我们在中共弋江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和带领全区人民,坚定信心、务实进取,为率先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部一流、全国领先”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和建设“安徽省最具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化新城区”的目标而努力奋斗!附 部分名词解读1.财政收入:我区2019年实现财政收入32.76亿元,剔除烟草公司税收,我区独立完成25.25亿元,同比增收3.74亿元,增长16.9%。2.三线三边:三线——铁路沿线、公路沿线、江河沿线;
    三边——城市周边、省际周边、景区周边。3.7天双公示:行政部门的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信息,自作出决定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上网向社会公示。4.三证合一、一照一码:企业依次申请的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为一证,提高市场准入效率;
    “一照一码”则是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通过“一口受理、并联审批、信息共享、结果互认”,实现由一个部门核发加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5.多规合一: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高度衔接统一,落实到一个共同的空间规划平台上,实现一个市县一本规划、一张蓝图,解决现有各类规划自成体系、内容冲突、缺乏衔接等问题。6.“铸安”行动:为进一步强化安全发展意识,全面提升安全生产工作水平,安徽省政府决定于2019年9月至2017年底,在全省开展安全生产“铸安”行动。行动要求覆盖所有地区、所有行业领域、所有生产经营单位,不留盲区、不留死角、不留余地、不留尾巴,建立问题清单、责任清单、整改清单,深入开展“打非治违”、专项整治、隐患排查,着力增强依法治安能力、科技治安能力、从严从实治安能力,促进全省安全生产形势实现根本好转。7.一个尊重,五个统筹:2019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需做到“一个尊重”和“五个统筹”。“一个尊重”是指尊重城市发展规律。“五个统筹”是指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提高城市工作全局性;
    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提高城市工作的系统性;
    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
    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
    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提高各方推动城市发展的积极性。8.两化融合: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层次的深度结合,是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两化融合的核心就是信息化支撑,追求可持续发展模式。9.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10.“4105”行动计划:确立四大发展目标——产业结构优化、质量效益提升、经济总量扩大、人均指标前移,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施十大重点工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工程、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程、服务业加快发展工程、农业现代化推进工程、创新驱动发展工程、民营经济提升工程、园区转型升级工程、县域经济振兴工程、质量品牌升级工程、人才高地建设工程;
    强化五大保障措施——强化项目带动、强化改革创新、强化开放合作、强化环境营造、强化政策支持。11.“四督四保”制度:督查推进新建项目,保证开工率;
    督查推进续建项目,保证竣工率;
    督查推进竣工项目,保证达产率;
    督查推进储备项目,保证转化率。12.“两湖”地区:位于弋江区东部,有荆山河、南塘湖、黑沙湖等重要水体,水面面积高达14.3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7.91%;
    两湖地区水网密布,河道纵横,水塘相连,生态环境良好,是芜湖市“绿肺”。13.中江大道延伸段:在我区即花津南路延伸段,从白马浅湾至漳河接三山区,全长约4.2公里。14.徽州大道:位于我区两湖地区东侧,从青弋江至湾石路,全长约15公里。15.凤凰山路:高新区南经二路至长江南路,全长约5公里。16.滨河路:高新区南纬一路至长江南路,全长约7.5公里。

    相关热词搜索: 芜湖市 安徽省 政府工作报告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