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应用文书 > 正文

    英、美、中音乐剧风格的比较研究

    时间:2020-11-21 18:03:5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张小群

    【内容摘要】比较研究英、美、中这三个国家的音乐剧风格,着眼于以下原因:英、美是音乐剧发源且盛产之地。在现代化进程中,音乐剧这种现代的综合艺术形式贴近当地百姓,形成自身独特的风格和文化审美,并受全世界人民喜爱。而自1840年国门开放以后,中国曾经灿烂的文化国度却发生了严重的文化断裂。古老的戏曲、戏剧艺术已渐渐远离了现代人的审美与生活。看到作为伟大的中华民族后裔的青少年们在文化上的荒漠和思想上的寂落被西方文化契合地填入,着实令人担忧。中国尚不及英、美发达,但经济发展速度堪比当年的英美。加上音乐剧市场逐渐成熟,民众对音乐愈加喜爱,应该说中国正迎来音乐剧发展的大好时机。做此对比研究为深入学习西方音乐剧繁盛之理,以期通过音乐剧这种现代的文化载体将中国艺术精神的潜质挖掘出来,找回适合中国当代的文化之根,创造反映当代中国精神的音乐剧文化。基于以上缘由,作者对这三个国家的音乐剧文化背景、创作理念、审美特性、风格特点等进行研究,进而推导出中国音乐剧可借鉴的因素。

    【关键词】音乐剧 国家 风格 比较研究

    音乐剧作为一项文化产业,在全球化时代更加迅速地流行起来。就音乐剧的现状,中国与英美两国似乎不能同日而语。中国30年的音乐剧历史,作品少、流传性弱等问题凸显,且尚未形成明确的风格,就此现状何谈比较?但笔者认为恰是在复兴文化召唤、英美音乐剧不断打入中国市场的今天,我们要看到朝阳的中国音乐剧文化产业,建立自己的民族文化自信。这也催促我们需要进行一一比较、查找缘由,以加速对应中国经济的文化发展。

    一、文化背景差异

    英、美两国的音乐剧在百余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各自的风格和流派。英国是老牌的、有着浓厚民族文化的资本主义国家。艺术门类中以戏剧最为突出,伟大的戏剧家威廉·莎士比亚、莫里哀、易卜生等当之无愧是英国文坛的骄傲,其戏剧生动地表现当时的社会生活以及政治背景,时至现在依然可以加工改造成与当代人生活贴近、受人喜爱的音乐剧,如广为流传的著名音乐剧《悲惨世界》等。这也说明了无论历史多么久远,人类在思想和情感上的共性。音乐方面,传统音乐和摇滚乐的均衡发展提供了英国音乐剧在传统和现代间游走的音乐背景。故伦敦西区音乐剧似在其传统轻歌剧、音乐喜剧基础上一定比例地与现代爵士、摇滚、芭蕾等元素融合。美国音乐剧则是早期移民带来的欧洲、非洲文明与美洲文化相结合的果实在美国复杂的社会形态中繁殖出的新“混血儿”艺术,美国短暂的历史也是音乐剧这种新艺术形式的发展史。英国音乐剧虽为美国之师,但美国音乐剧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近些年,推陈出新的音乐剧作品反映了美国人强烈的求新欲,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东方元素为美国音乐剧汇入了新的生命力。相对于英国的传统戏剧,中国是古老的音乐大国,乐与礼从来就相提并论,在各门类艺术中占有最为重要的地位。上古的六代庙乐、乐舞等综合的艺术形式也可算为当今音乐剧之远祖。从背景比较可以看出,中国有音乐剧发展的深厚文化根源。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发展下文化意识的淡薄与深厚的历史文化形成极大反差,文化复兴工作任重而道远。中国音乐剧还必须认清中国音乐剧土壤的特性,在自身文化传统中找寻中国特色音乐剧的发展方向。

    二、音乐剧的审美异同

    英国保守、传统的文化审美在伦敦西区音乐剧中展现无遗,近些年的音乐剧里也总能看到其偏爱历史题材、强调自己传统戏剧的影子。近代英国重要的文化产业、引领世界潮流的摇滚等流行音乐的优势在音乐剧中越来越多地展现。但英国传统审美观一定程度上似乎抑制了音乐剧的活力,百余年来形式上变化不大,舞蹈方面也较少有突出的改进。当然,这也正是其区别于美式音乐剧的特色所在。而有着多元审美观、充满活力的美国音乐剧追求极高的商业价值和作品创新,讲述现代生活、情感的题材使美国音乐剧具有独特的现实性和包容性。虽然不同的历史背景导致较大的文化差异,但由于两国几十年来相互竞争与互助发展,音乐剧风格上的区别在不断缩小,英国音乐剧有用美语讲述美国故事、美国音乐剧用英语表演发生在伦敦的故事在大移民时代已成为全球化发展的需求,这种审美的日渐趋同和融通在当代越发频繁。

    相对于西方艺术具象的审美,中国意象的传统审美观更讲究意蕴、传神。对中国传统文化理解的不透彻造成人们理解中国传统的儒道即为保守、在角色塑造方面的道德约束、缺乏创新意识等错觉,导致轻易不敢触碰现代题材,对音乐剧这种当代艺术不利的结果。其实“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思想是最人性、最自然的人类终极追求的审美观。上世纪80年代,全世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汇聚一堂探讨人类的发展问题时就得出,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的经典结论。对比科技、经济等繁荣发展的英美所具有的开放精神和灵活的思维意识,在音乐剧这种现实主义艺术形式上确实突显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差距。既然中国人确不如英美在其社会环境下所形成的开拓性思维,那么就让我们回到中国式讲究意境、精神的艺术思维上去,将中国的传统美学思想跟当代中国现实社会和生活结合,好好地挖掘文化审美中母体的活力,把中国音乐剧艺术打造为充满时代活力和生命张力的、具有中国美的艺术。

    三、音乐剧创作观念的异同

    音乐剧是多重感官汇集的多元艺术,多元的特性给创作者提供了极大的空间。音乐剧作品就是创作团队观念的诠释,而审美意识在创作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直接导致音乐剧风格的形成。西方音乐剧发展史上有许多创作的黄金组合,20世纪70年代具有深厚、传统音乐功底的英国音乐剧创作巨匠安德鲁·洛依德·韦伯与蒂姆·莱斯的合作扭转了当时百老汇一统天下的局面。之后,他与擅长舞台技术的著名制作人卡麦隆·麦金托什的完美结合,带来了伦敦西区音乐剧真正大规模的商业化运作和如日中天的大好局面。英国还有许多年轻的创作团队,但基本延续了剧情剧本、音乐和高科技精美舞台制作至上的英国音乐剧创作观念。

    自小哈默斯坦与吉罗姆·科恩开创的第一座里程碑《演艺船》在百老汇首演以来,美国音乐剧始终朝着更加多元的方向发展,由最初来自欧洲的传统音乐与美洲娱乐杂耍的相互交融,到当代音乐剧表演形式上的不断突破,形成极具美式特色的音乐剧。英美之所以作品迭出,与大批成熟、职业的音乐剧创作人才不无关系。中国音乐剧历程中有如《四毛英雄传》《蝶》等较为成功、得到业界肯定、也代表了中国当代音乐剧创作较高水平的音乐剧作品,但生命力不够旺盛,其中大多数作品创作观念保守,缺乏有效的市场调研,即便审美上较为符合中国文化精神,也与当代都市文化格格不入,得不到整个社会的认可。中国需要逐渐在实践中形成相对固定、职业的音乐剧团队,遵照中国特有的审美观念,树立创作观念,创作出能触动观众心灵、大胆贴近民众生活、描写当代深刻变革中可歌可泣故事的作品,为形成中国自己风格的音乐剧提供前提。

    四、音乐剧风格比较

    音乐剧百余年的进程,已形成了综合时代和民族等特性、各自相对稳定的风格。音乐剧作品的风格反映现代化历程的各个时期艺术家们的思想观念和审美理想,也是深刻、经典的时代印记。从1893年制作人爱德华兹描写欢乐剧院里女演员跻身上流社会的音乐喜剧《欢乐姑娘》、1916年奥斯卡·阿瑟类似轻歌剧的划时代杰作《Chu Chin Chow》,到1971年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青年安德鲁·劳埃德·韦伯创作的《万世巨星》在百老汇首演,开创了摇滚乐与古老宗教题材完美结合的新典范。而随后《猫》《悲惨世界》《西贡小姐》等一系列优秀的剧目开创了英国音乐剧的新局面。英国音乐剧总体风格始终像是轻歌剧的各种现代改进版,无论音乐还是戏剧都偏重深沉高贵的传统风格。创作者们总能睿智地发现商业价值与作品艺术性完美结合的音乐剧题材,再加上强烈的戏剧冲突、唯美的正统音乐或时尚的摇滚乐、宏大的舞台制作吸引了全世界观众的眼球。剧中舞蹈多是起到支撑剧情和舞台活动的作用,比重较小。这就是英国音乐剧的风格所在。

    美国音乐剧风格的形成还有赖于黑人的艺术文化:黑人无论音乐还是舞蹈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大部分百老汇的音乐剧风格便延续于此。与早期格什温创作的《波吉与贝丝》《演出船》这类堪称开创性的音乐剧相比,之后的《俄克拉荷马》等音乐剧以舞蹈编创为重要手段,摆脱了轻歌剧类型的模式,如德米尔创新性地设计了民族式芭蕾,使肢体语言灵活得具有与音乐、表演同样的表现力。这之后很多剧目便启用舞蹈设计这个名称,形成了赋予舞蹈特色的百老汇音乐剧风格。如《西区故事》中杰罗姆—罗宾斯设计的风格性舞蹈;
    《雨中曲》中极具个性的音乐剧福斯风格舞蹈等,在剧中都起到活跃戏剧节奏,调节观众情绪的巨大作用。美国音乐剧善于将多种元素充分融合,音乐方面,传统、古典、爵士、灵歌、摇滚等都被复合地运用在音乐语汇中,舞蹈方面,芭蕾、爵士、黑人、拉丁等也都进行着再创造。造就了百老汇独树一帜地将音乐、舞蹈等多要素完美融合的现实主义音乐剧风格。中国音乐剧市场正日益繁荣,也积累了一些质量较高的原创音乐剧,如《蝶》《雪狼湖》《天狼》《电影之歌》《金沙》等。对比《西区故事》《42街》和《歌剧魅影》等英美经典音乐剧,我们不难发现,中国音乐剧缺少自己的风格。虽然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但百余年西方文化的渗入使当代中国审美的西化趋向较为严重。将中西方一定比例地完美融合是中国音乐剧艺术的必经之路,但中国审美的根基不能变。国力的增强为我们找回民族自信,中国完全有条件创作出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独特中国审美的音乐剧。

    五、音乐剧产业意识比较

    音乐剧是工业化时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商业文明的高度发达,城市消费观的成熟和媒体的运用是音乐剧发展的必然条件。英国、美国都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本质脱离不了资本主义的“赢利”观,音乐剧的全球化战略发展已成为英美两国文化扩张的目标。无论以上提到西区的麦金托什还是百老汇的黄金搭档,都担当了音乐剧产业的巨大重任,为国家迎来了世界荣誉。英国音乐剧有着浓厚的产业意识,全球最具商业价值的音乐剧演出版权就分属于英国麦金托什和韦伯经营的两大音乐剧制作公司。音乐剧《猫》在伦敦演出长达20余年后,2003年搬至上海大剧院连演53场后,如今又签下了中国演出权,除中国外,《猫》剧有好几个国际巡演团同时在美国、欧洲、亚洲等许多国家或地区长期演出,英国正打造全世界的音乐剧市场。

    美国音乐剧经历了兴盛、衰落、再复兴等曲折历程,早就拥有极其完备、成熟的音乐剧市场,到剧院林立、美国商业戏剧最大的娱乐中心百老汇一看便知。以囊括7项托尼奖的音乐剧常青树《歌剧魅影》为例,上演20余年来已在全球赚取60多亿美元。这部由法国通俗小说改编、英国作曲家安德鲁·洛伊·韦伯创作,1988年美国华纳兄弟买下版权的经典音乐剧体现全球化制造模式的优越性。版权的全球授权也体现了美国音乐剧的产业化意识,正是美国成熟的产业链推动着音乐剧的人才辈出。

    改革开放后,《悲惨世界》《猫》《巴黎圣母院》《妈妈咪呀》等一批西方经典音乐剧在中国的上演掀起了音乐剧的高潮,对于产业意识较薄弱的中国人无疑是很好地了解音乐剧和其商业运作的好机会。1992年实行市场经济后,中国进入较快的发展阶段。中国音乐剧所处现阶段的情形较英、美国家当年的发展状况有某些相似之处。社会主义国家音乐剧的产业化发展道路要避免过于趋利、媚俗等与中国传统的审美观相冲突的商业化模式,应适当增加传统文化在当代文化中的比重,寻找传统审美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的道路。对比英美受当地百姓喜爱的音乐剧,我们陈旧的内容、晦涩难懂的音乐、沉重的剧情和复杂的表现形式缺乏生命力,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些作品缺乏文化根基的支撑、文化不够自信,照搬西方又与西方思想意识差异甚大;
    加上音乐剧创作者没有全面理解中国当代的市场需求,缺乏产业化、系统化的演艺管理和市场运作观念。中国音乐剧的发展需要从业者有较强的商业和媒体意识,将音乐剧的发展纳入文化产业发展的生产链条中来。

    结语

    中国日渐崛起,却没有能体现中国当代人文精神和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形式。中国灿烂的传统艺术缺乏现代文化语境下的群众根基。中国面临文化尴尬境地的今天,需要一批有中国文化内涵的音乐剧实践者和创作团队,基于对现实生活和文化复兴的态度和观念,一方面不拘泥且借鉴西方艺术发展成功因素,一方面继承中国传统美学诗意的艺术氛围,创作出能解读当下生活并反映当代中国文化精神,引发观众多种感官美感交汇、在观众心灵里泛起涟漪,留下无限遐想的中国音乐剧艺术。

    参考文献:

    [1]吕艺生,文硕.美国音乐剧对欧洲说NO[M].大连:大连出版社,2008:328.

    [2]张旭,文硕.音乐剧导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3]居其宏.朝阳艺术与朝阳产业[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4]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系北京舞蹈学院教师,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生

    (责任编辑:曹宁)

    相关热词搜索: 音乐剧 风格 研究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